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56 题号:1308646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运河谣

马金章

傍晚,燕翅湾西边的运河堤上,一对老人厮跟着。老汉在前,老太稍后,像河中的拖轮,牵引着随船。走到一棵浓荫匝地三四人扯手才能合围的古槐树下,老汉说,下午,就在这儿,俺给申遗办的人吼过船工号子,他们就打听你。

咋吼的,我听听。

老汉走到槐树下的青石凳处,从地下捡起一根手指般粗细,两尺多长的柳棍儿说,下午,我拿它当纤板。说着,将这纤板往胸前一放,弯腰弓背,随着夯夯实实的脚步声吼唱起来:

哈哕哈哕嗨哟——

两脚杵地背朝夭哟。

他停下,直腰说,那年,你磨(掌)舵,我打号,将那个粗词儿,改成了两脚。不改,怕你羞得烧烂了脸皮儿。

她夺过他手中的柳木棍儿,敲他一下:

多大岁数了?不正经拉纤,尽往河边柳丛蒿草里拐。

他嘿嘿一笑,继续吼唱:

往北开嘞米粮船哟,

哈哕哈哕嗨哟——

往南运嘞鱼和盐哟,

哈哕哈哕嗨哟——

……

他收了势问:咋样儿?

你自个评评咋样儿?豁口缺牙,跑风漏气,好意思问。

老两口在槐树下的石凳子上坐了。

不比当年了。当年,拉一百二十吨大船,纤工十四五个。

她拦过话头说,俺磨舵,你打号。

磨舵,还是你磨得好,你哥磨嘞不行。每到流急滩险的扭头三湾那儿,纤工一看磨舵的是你哥,扯着嗓喊:该换磨舵的了。一换你,人人肩上的纤绳,标枪一样绷绷直;纤板,抠着胸脯肉,咯吱咯吱响。那船,蛟龙游水般昂起头,劈开逆浪,咯拱咯拱,猛往前窜。

磨舵得会识风向,辨水情。船行黄水要搁浅,清水打流好行船嘛。

哪个舵手都知道这话,可恁多人,却没揣摩透磨舵的巧劲儿。

要不是你教俺凫水,恐怕这辈子,不会和船打交道。

两个老人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堤下河岸的一丛丛簸箕柳。又不约而同地顺着簸箕柳,移向。上游不远处的河湾。

就在这个河湾里,你会了凫水。

起先,你古板,不教我。说啥?女人家,不兴凫水。等下辈儿,托生成男的再说吧。

你不服,抬着板脚,死乞白赖地说:菱角样的小脚女人,河中站不稳,凫水不成。俺这脚,一天没缠过,天足嘞。

你看着俺恁大的脚,嘿嘿笑笑算答应了。

俩老人,注目着不远处的河湾。

那时,你身轻得,飞燕儿样,可一下水,死笨,像个秤砣往下沉。为保你安全……

她打断他的话:你将你的毛蓝长裤在水中浸湿,扎上俩裤脚,凑上你那猪拱嘴儿,鼓腮吹气,然后,扎上裤腰,将个肥鼓鼓的裤子递给俺,让俺一手抓住裤腰的结,将我脖子摁在裤裆部,另一只手和双脚划水。生的啥肮脏法儿。

他哈哈笑了:土造儿救生圈嘛。凭着这救生圈,你胆儿肥了,学水黏了。慢慢,秤砣变成了浪里白条儿。你成了咱湾里第一个会水的女人。

都是被河水逼的。说过,她脸上显出一抹惆怅。

往事令人伤怀。

过去船家的孩子,为防止落水,腰里都拴着两只桐油浸过的葫芦当救生衣,爹娘不待见女娃,不给她拴。那年她二哥解下葫芦上岸随爹到水神庙上香,回到船上,还没顾上拴葫芦,登廒舱②梯子时踩空落水身亡。事后,娘才将二哥那葫芦要拴她腰上,她不让,她要学凫水。娘怼她:要想穷,玩木龙(船)。是不是想在船上过一辈子呀?要不愿过安稳日子,你就学凫水。不久,意想不到的灾祸来临了,娘家的船,在道口镇三里湾码头装散米,几十吨的大船过十八里溜时触了河底石,仓满货重,水柱裹挟着白米,白花花喷起两三丈高。船沉了,米被冲跑了,家破了。真应了要想穷,玩木龙这句俗语。娘便将她送到燕翅湾的姥姥家,期望她将来找个安居岸上的好人家。

上你的当了。那时,你总耍心眼儿:去河湾吧,学水。

甭得了便宜卖乖。你学不会水,能当船娘?不当船娘,大运河申遗办的人,会将你列入运河人物?今儿个,人家会来采访你?

听了老伴儿的话,她想起那个麦收前的傍晚,他俩走向运河湾,多美的画境啊:运河白帆如云,桅杆如林。风一吹,麦海金浪翻滚。因河堤不高,河里的航船,如在金色浪中游走……那时刻,她有了运河里弄潮走船的心。

老太太看着运河岸边一丛丛绿烟儿似的簸箕柳说,过去,柳丛边儿,是一条纤工踩出的光溜溜的纤道。

她看着绿烟河柳,看着隐隐约约的纤道,想起下午申遗办的人造访她的情景,不由清嗓唱起船歌:

日头出来咯窜咯窜,

一个大脚闺女弄水操船……

听着听着,老汉双眼蒙了一层泪光。

他摸索着,紧紧攥住了老伴儿的手。

夕阳,摇翻了一河鳞鳞金波。


[注]①打号:喊号子。拉纤的需要统一的口号,一起用劲。②廒舱:船上装粮食等的仓库。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运河堤岸上的古槐这一事物设计巧妙,从古槐“浓荫匝地三四人扯手才能合围”表现其粗大,从槐树的古老体现出运河历史的悠久。
B.小说通过人物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比如老两口在古槐树下的对话就明确了二人的具体身份、关系以及二人对运河“申遗”的态度等。
C.小说开篇有“傍晚”、结尾有“夕阳”,用事物的特征表现时间的变化,同时也表现了“老牛自知夕阳晚,不须扬鞭自奋蹄”的主题思想。
D.小说中景物描写情感真挚,比如对“麦收前的傍晚”的景物描写,使用了比喻的修辞、形象化的描写等,营造出闲适、优美的意境特征。
2.小说中的老太太对学凫水有着比较复杂的情感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3.中国微型小说学会秘书长高健认为《运河谣》“场景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语言富有地方特色”,请从文中举出三处例子,简要分析它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2021高三下·河南驻马店·专题练习 查看更多[5]
【知识点】 其他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汾河的圆月

萧红

黄叶满地落着。

小玉的祖母虽然是瞎子,她也确确实实承认道已经好久就是秋天了。因为手杖的尖端触到那地上的黄叶时,就起着她的手杖在初冬的早晨踏破了地面上的结着薄薄的冰片暴裂的声音似的。

你爹今天还不回来吗?祖母的全白的头发,就和白银丝似的在月亮下边走起路来,微微地颤抖着。

你爹今天还不回来吗?她的手杖格格地打着地面,落叶或瓦砾或沙上都在她的手杖下发着响或冒着烟。

你爹,你爹,还不回来吗?她沿着小巷子向左边走。邻家没有不说她是疯子的,所以她一走到谁家的门前,就听到纸窗里边咯咯的笑声,或是问她:你儿子去练兵去了吗?

她说:是去啦,不是吗!就为着那芦沟桥……后来人家又都说不是,说是为着‘三一八’什么还是‘八一三’……

你儿子练兵打谁呢?

假若再接着问她,她就这样说:打谁……

你没见过?

那还用看,有眼睛的要看,没有眼睛也必得用耳听,看不见,还没听人说过……

你听谁说的?

听谁说的!你们这睁着眼睛的人,比我这瞎子还瞎……人家都说,瞎子有耳朵就行……我看你们耳眼皆全的……耳眼皆全……皆全……

汾河边上的人对于这疯子起初感到趣味,慢慢地厌倦下来,接着就对她非常冷淡。也许偶而对她又感到趣味,但那是不常有的。今天这白头发的疯子就空索索地一边嘴在咕鲁咕鲁地象是鱼在池塘里吐着沫似的,一边向着汾河边走。

小玉的父亲是在军中病死的,这消息传到小玉家是在他父亲离开家还不到一个月的时候。祖母从那个时候,就在夜里开始摸索,嘴里就开始不断的什么时候想起来,就什么时候说着她的儿子是去练兵练死了。

可是从小玉的母亲出嫁的那一天起,她就再不说她的儿子是死了。她忽然说她的儿子是活着,并且说他就快回来了。

你爹还不回来吗?你妈眼看着就把你们都丢下啦!

夜里小玉家就开着门过的夜,祖父那和马铃薯一样的脸孔,好象是浮肿了,夹起来的地方突得更高了。

你爹还不回来吗?祖母那夜依着门扇站着,她的手杖就在蟋蟀叫的地方打下去。祖父提着水桶,到马棚里去了一次再去一次。那呼呼地,喘气的声音,就和马棚里边的马差不多了。他说:

这还像个家吗?你半夜三更的还不睡觉!

祖母听了他这话,带着手杖就跑到汾河边上去,那夜她就睡在汾河边上了。

小玉从妈妈走后,那胖胖的有点发黑的脸孔,常常出现在那七八家取水的井口边。尤其是在黄昏的时候,他跟着祖父饮马的水桶一块来了。马在喝水时,水桶里边发着响,并且那马还响着鼻子。而小玉只是静静地站着,看着……有的时候他竟站到黄昏以后。假若有人问他。

小玉怎么还不回去睡觉呢?

那孩子就用黑黑的小手搔一搔遮在额前的那片头发,而后反过来手掌向外,把手背压在脸上,或者压在眼睛上:

妈没有啦!他说。

直到黄叶满地飞着的秋天,小玉仍是常常站在井边;祖母仍是常常嘴里叨叨着,摸索着走向汾河。

汾河永久是那么寂寞,潺潺地流着,中间隔着一片沙滩,横在高高城墙下。在圆月的夜里,城墙背后衬着深蓝色的天空。经过河上用柴草架起的浮桥,在沙滩上印着日里经行过的战士们的脚印。天空在辽远的,高的,不可及的深远的圆月的背后,在城墙的上方悬着。

小玉的祖母坐在河边上,曲着她的两膝,好像又要说到她的儿子。这时她听到一些狗叫,一些掌声。她不知道什么是掌声,她想总是一片震耳的蛙鸣。

一个救亡的小团体的话剧在村中开演了。

然而,汾河的边上仍坐着小玉的祖母,圆月把她画着深黑色的影子落在地上。

(选自1938年汉口《大公报》副刊《战线》,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祖母的“手杖”、祖父的“水桶”,分别融入了二人特定的情感和性格,而且作为日常生活用品,增添了小说的生活气息。
B.“趣味”“厌倦”“冷淡”等勾勒了汾河边上的人的群像特征,反映出战争使人们的精神世界变得空虚、麻木、迷茫。
C.小玉对面邻居的询问,“把手背压在脸上,或者压在眼睛上”,这一情节令人动容,作者以细腻的笔触,通过孩子的举动,展示人物内心的悲苦。
D.小说善于用人物语言表现人物心理,如祖母重复断裂的语言,表现出祖母丧子深受打击而不愿相信事实的心理。
2.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作用。
3.小说是如何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来表现主题的?请简要分析。
2022-06-02更新 | 9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金佛手

刘泷

①台上台下。人们浸泡在哽咽、号啕和泪水的海洋里。

②玄色幕布尚未拉上,而于水的姐姐跳上戏台趴抚着弟弟的躯体哭喊起来。哭声可以传播,甚至可以传染。就怪刘恩那一刀。本来在演戏,但到最后,刘恩竟然拔出一柄长剑,扑哧从前胸捅过于水后背。剑芒笋尖般于后背突兀而出。血,喷溅四溢,在阳光下,灼目如花

③“吆西,吆西!”岩下晋三坐在前排的太师椅上,把雪白的手套往戏台上扔。

④于水是昨天一早回的铜台沟。于水是黑山游击队交通员。刘恩派人报信儿,小日本盯上了铜台喇嘛庙的金佛手,要他将金佛手带回游击队,保护起来。岂料,于水前脚进村,在刘恩家刚刚端起水碗,岩下晋三就带两名伪军闯了进来。

⑤岩下的眼睛俨然野黄蜂,鼓突,贴着于水眼睛问:“你的,什么的干活?”“他的,良民,大大的良民。”刘恩急忙说道。“良民证的有?”岩下伸出光洁白嫩的右手。于水怔愣,刘恩扯他衣袋,说:“太君要良民证。”

⑥于水的汗水倏地出来了。昨天,刘恩才把自己做的假证给他。能蒙混过关吗?他迟疑地把证件掏出来。岩下把良民证贴近自己眼睛,觑。纸张淡黄颜色,封皮印有喀喇沁右翼旗殷红的印章,和真的别无二致。岩下扯过于水的手,狗一样,嗅,说:“你的,有肥皂味,不是农夫!”

⑦刘恩忙说:“他是唱戏的,胆小,和我一样。”“唱戏!吆西。明天的演,我的要看。”这个驻扎锡伯河川的日军曹长,率日伪军在铜台沟炮楼驻守,是不能得罪的。岩下嗜好中国戏剧,当然,他要于水演戏,乃一箭双雕:不会演戏,一定是八路!谁知居然演得这般好。

⑧“吆西!人死了的,吆西!”岩下醉了一般,踢踏着牛皮鞋回了炮楼。刘恩这才对于水的姐姐说:“我们这是演戏呢,是障眼法,你怎么当真了呢?”于水忽地坐起来,说:“吓死我了!”于水的姐姐捶了刘恩一拳:“把你能的,又是血又是刀的,我哪经过这个?”

⑨刘恩说:“于水,走,我们琢磨大事去。”在暗室,刘恩点燃蜡烛,从红绸布里拿出金佛手。佛手与真人的手相似,微握,呈莲花状,熠熠生辉,具有阳光与醍醐的温暖和力量。刘恩说:“这是铜台庙镇庙之宝,日本人一直觊觎呢,放在铜台沟很不安全,我们要设法将其送到游击队。”于水说:“嗯,鬼子把炮楼盖在了我们家门口,是该想个法子了。”“我有法子。”刘恩眯缝着眼,说:“天机不可泄露。”

⑩翌日,岩下找上门来,指着于水说:“我要和你演对手戏,看你是不是好演员的干活。”

戏台上,按着岩下的意思,于水是捅人的人,岩下是被捅的人。在后台,于水抓起一把真剑,却被刘恩压住手腕,递给他那柄演戏用的能够收缩的橡皮剑。演至关键处,就见于水拔出一柄长剑,扑哧从前胸捅过岩下后背。剑柄几近陷落,剑芒笋尖般于后背突兀而出。血色弥漫,在阳光下,灼目如花。

有顷,扑通倒地的岩下一个鲤鱼打挺跳起来,上去拍刘恩和于水的肩:“吆西!”之后,岩下将戏装一脱,要和于水转换角色,继续演戏。刘恩皱下眉头,将他们引入后台,分头化装。

观众屏住呼吸,瞪大了眼睛。

演着演着,只见岩下拔出长剑,对准于水胸膛刺去。于水下意识用手一挡,宝剑呼啸而至,眼睁睁的,血光四溅,噗,于水左手从腕部飞落,跌至戏台。

啊!人们大张着嘴,闭不上了。于水哎哟一声,捂着手腕,在血泊中,翻滚。刘恩脸色灰黄,汗水污浊,说:“太君,你用错了剑,这是真剑。”说罢,他接过岩下手里的宝剑,一挥,身边的桌案竟咔嚓掉了一角。岩下眼睛直了,盯着那只血染的手,用手捂住了嘴巴。

刘恩喊:“救人要紧!”人们套上马车,将于水和断手一同裹在棉被里,往县城拉。在村口,岩下堵住了众人。他粗暴地掀开棉被,拽过于水的左臂看。左臂大部缠着纱布,尤其手腕,像肿胀的倭瓜,血迹斑斑。岩下厌恶地挥挥手,马车绝尘而去。

后记:都夸刘恩是高手。而今,金佛手在赤峰博物馆依旧灿烂。刘恩后来因为制作、贩卖假粮票,身陷囹圄绝命。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1.简析第①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2.分析第②⑪两次出现“在阳光下,灼目如花”的艺术效果。
3.下列对小说以“金佛手”为题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佛手”是贯穿全文的叙述线索,使小说的故事情节集中紧凑而曲折有致。
B.“金佛手”是敌我矛盾冲突的焦点,凸显出游击队员保护文物的机智和勇敢。
C.保护“金佛手”是小说核心内容,两次演戏都是为迷惑岩下所设的障眼法。
D.游击队员为“金佛手”而断手,突出了其文物保护价值,深化了作品主旨。
4.结合小说中的具体描写,简要分析刘恩的形象特点。
2020-09-01更新 | 9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分钱硬币

刘树仁

一个十一二岁的男孩,掏给柜台十二枚一分钱硬币,售货员老刘点了两遍,十一枚。

小男孩叫义子,急得快哭了,又翻兜又瞅地下,没有。明明装来十二枚,买两本作业本,5分钱一本,买一块橡皮,2分钱,正好钱少了一枚!

售货员刘德田戴着缺了一条腿的老花镜,趴在柜台上,身子往义子跟前探了探,脸上带笑地说:“甭找了,给你,以后……”没等话说完,里屋传来一声咳嗽:“不行,差钱不能拿走。”随着话声、咳嗽声,里屋走出一位躬腰、头罩头巾的老妇人。

“让孩子先用,这孩子常来,我认得。前几天还来打一瓶子醋呢,下次让孩子再补上。”刘德田这么一说,老妇人也不再阻止,只是转身前瞪了男孩一眼。

男孩义子怯生生地接过作业本和橡皮,眼里噙注了泪,突然向他们一个深鞠躬,转身一溜烟跑走了。

当时,县、乡为方便群众生活,在个别大村中办起代销点。刘德田老婆常年有病,干不了生产队的农活,又有一个残疾儿子,属于村里特困户,在乡、村的照顾下,他办起了代销点,代购代销,赚点小利,维持着一家生活。

义子和售货员刘德田不是同村,相距有四五里。义子本想下回买东西时还上那一分钱,没成想,他落户东北的叔叔来了,第二天天不亮就带他去了东北。

义子的奶奶,在他五岁时就已病死。爷爷也常年有病卧床,家里还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一家人的生活全靠父母二人支撑。义子八岁,到了入学年龄,家里供不起,母亲把他拽在怀里,抚摸着儿子的头说:“儿呀,咱不上学,跟娘到地里逮蝈蝈,你不是喜欢听蝈蝈叫吗?”

义子挣脱娘的手说:“不,我要读书。”孩子的话像一根钢针扎疼了娘的心,娘流下了眼泪:“孩子,咱家穷,不穷你叔叔能去东北做倒插门的女婿吗?”缓了缓,娘泪眼婆婆地瞅着儿子又说:“孩子,咱没钱,吃盐都靠……”

“娘,我有钱,我自己挣钱。”

“傻孩子,你咋能挣钱?”

“我能,我去够槐籽,晒干卖钱。还有,还有树上的‘爬爬皮’,都能卖钱。”

在农村,各处长满树木,柳树、榆树、枣树、槐树、杏树、桃树……有些叶或果不但能食用,还能卖钱呢。槐树就是其中一种,它长着椭圆形的小叶片,在每个枝头都长出一嘟噜籽粒,像高粱穗一般大小。每到春天,有人专门去野外、村头采摘,回家晒干,拿去卖钱。义子就是看中了这些,说给娘听的,娘听后,笑着点了义子的额头。

别看义子是个小孩子,在村里,他能按辈分叫出大伯婶婶称呼,人人都夸这孩子有礼貌,懂事,还勤快,是个好孩子。外人夸,自家人也喜欢,难怪前几年东北叔叔带他去,他哭着闹着没跟着去呢。这次叔叔带走他,是因为叔叔再等上几年就在林业部门退休,叔叔两口子无子无女,是准备让他以后接班呢。

义子靠采摘槐树籽、摸“爬爬皮”,还有夏天晒干草卖钱,还真供自己上了学,上到了三年级。“爬爬皮”,是蝉虫蜕下的壳,壳皮留在树干上,矮处的“爬爬皮”,一伸手就够到,高处的用竹竿一桶,就能掉下来。可够槐花籽穗就不这么容易了,长杆上绑一铁钩,铁钩是父亲做的,用它够树上的槐籽。钩上后,还需拧杆,拧断槐枝,槐穗才能掉下来。拧杆不但需要力气,还得有点经验与技巧,不然,带穗的槐枝也是拧不断的。

一棵树的槐籽也不是他一人够,往往有多人采够过。低处早被人够走,他就爬树够高的。小小身子,贴在树枝上,两腿牢牢夹住树枝,如同绑在一起,树枝左右晃动,他也随着晃,一点也不惧怕。两手够不到,就再拿竹竿够,好像非把整棵树的籽穗够完不可。

村里人看见,常担心地和义子父母学舌,让他们嘱咐儿子,不要爬那么高,掉下来可不得了。在饭桌上,当娘的常常念叨他要小心,高枝上的咱不去够。义子回娘话:“娘,我听你的。放心,我没事。”

义子从八岁开始够槐籽卖,到十二岁,还真的安然无恙。他收集的这些不起眼的东西,也真够他交学费,还有剩余。家中称盐打醋,他有时还贡献点呢。

义子跟着叔叔去了东北,但一分钱硬币仍像一块石头压在他心头,不能释怀。他想不到一分钱硬币已被刘德田老两口拾到了。是义子买完东西走后,老妇人扫屋地,在砖缝里发现的。刘德田上前捡起来,掂了掂,沉思地向老伴说:“没错,是那孩子掉下的。记住,下次不要孩子还了。”刘德田老婆这时也自责地说:“我错怪人家孩子了。”说着,抬起右臂抹了抹双眼。

一转眼二十年过去,人们早已不把一分钱当钱了。

一个无风无云的下午,夕阳照着一片原野。原野上一对男女在一堆长满枯草的土坟前叩头跪拜,一摞黄澄澄的冥币燃烧着,火舌漫过人头,女人用手中的木棍不断拨弄着纸灰,纸灰燃烧在坟前。男人低头念着:“大伯、大娘,义子带媳妇看您二老来了!给您二老还钱来了!我来晚了,原谅义子吧。您残疾儿子办起了超市,两个孙子赶上大人高了,我们都有钱了,您二老放心吧,任意花吧,花不完。”

寂静的田野,一堆火焰燃烧着,纸灰飞腾着、飞腾着。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极为简练,以特写笔法呈现给读者一幅生动传神的图画:一老一少隔柜台掏、点硬币,似无声而有意,有激趣之效。
B.小说叙述乡、村两级照顾刘德田,让他开代销点维持生计,表现了特殊时期党和政府对困难群众的扶助,为小说增添了亮色。
C.小说以一分钱硬币为线索串联情节:义子欠钱——计划还钱未成——惦念还钱——坟前还钱,事件时间跨度很长但头绪清楚。
D.小说中画横线的句子虽然同写流泪,但两处眼泪的内涵不同:前者是义子委屈与感激的泪,后者则是刘德田老婆释怀的泪。
2.小说中义子人如其名,有情有义,形象丰满、生动,试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
3.有人认为,小说最后两段删去为宜。你同意吗?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说明理由。
2022-05-11更新 | 14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