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90 题号:11015840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金佛手

刘泷

①台上台下。人们浸泡在哽咽、号啕和泪水的海洋里。

②玄色幕布尚未拉上,而于水的姐姐跳上戏台趴抚着弟弟的躯体哭喊起来。哭声可以传播,甚至可以传染。就怪刘恩那一刀。本来在演戏,但到最后,刘恩竟然拔出一柄长剑,扑哧从前胸捅过于水后背。剑芒笋尖般于后背突兀而出。血,喷溅四溢,在阳光下,灼目如花

③“吆西,吆西!”岩下晋三坐在前排的太师椅上,把雪白的手套往戏台上扔。

④于水是昨天一早回的铜台沟。于水是黑山游击队交通员。刘恩派人报信儿,小日本盯上了铜台喇嘛庙的金佛手,要他将金佛手带回游击队,保护起来。岂料,于水前脚进村,在刘恩家刚刚端起水碗,岩下晋三就带两名伪军闯了进来。

⑤岩下的眼睛俨然野黄蜂,鼓突,贴着于水眼睛问:“你的,什么的干活?”“他的,良民,大大的良民。”刘恩急忙说道。“良民证的有?”岩下伸出光洁白嫩的右手。于水怔愣,刘恩扯他衣袋,说:“太君要良民证。”

⑥于水的汗水倏地出来了。昨天,刘恩才把自己做的假证给他。能蒙混过关吗?他迟疑地把证件掏出来。岩下把良民证贴近自己眼睛,觑。纸张淡黄颜色,封皮印有喀喇沁右翼旗殷红的印章,和真的别无二致。岩下扯过于水的手,狗一样,嗅,说:“你的,有肥皂味,不是农夫!”

⑦刘恩忙说:“他是唱戏的,胆小,和我一样。”“唱戏!吆西。明天的演,我的要看。”这个驻扎锡伯河川的日军曹长,率日伪军在铜台沟炮楼驻守,是不能得罪的。岩下嗜好中国戏剧,当然,他要于水演戏,乃一箭双雕:不会演戏,一定是八路!谁知居然演得这般好。

⑧“吆西!人死了的,吆西!”岩下醉了一般,踢踏着牛皮鞋回了炮楼。刘恩这才对于水的姐姐说:“我们这是演戏呢,是障眼法,你怎么当真了呢?”于水忽地坐起来,说:“吓死我了!”于水的姐姐捶了刘恩一拳:“把你能的,又是血又是刀的,我哪经过这个?”

⑨刘恩说:“于水,走,我们琢磨大事去。”在暗室,刘恩点燃蜡烛,从红绸布里拿出金佛手。佛手与真人的手相似,微握,呈莲花状,熠熠生辉,具有阳光与醍醐的温暖和力量。刘恩说:“这是铜台庙镇庙之宝,日本人一直觊觎呢,放在铜台沟很不安全,我们要设法将其送到游击队。”于水说:“嗯,鬼子把炮楼盖在了我们家门口,是该想个法子了。”“我有法子。”刘恩眯缝着眼,说:“天机不可泄露。”

⑩翌日,岩下找上门来,指着于水说:“我要和你演对手戏,看你是不是好演员的干活。”

戏台上,按着岩下的意思,于水是捅人的人,岩下是被捅的人。在后台,于水抓起一把真剑,却被刘恩压住手腕,递给他那柄演戏用的能够收缩的橡皮剑。演至关键处,就见于水拔出一柄长剑,扑哧从前胸捅过岩下后背。剑柄几近陷落,剑芒笋尖般于后背突兀而出。血色弥漫,在阳光下,灼目如花。

有顷,扑通倒地的岩下一个鲤鱼打挺跳起来,上去拍刘恩和于水的肩:“吆西!”之后,岩下将戏装一脱,要和于水转换角色,继续演戏。刘恩皱下眉头,将他们引入后台,分头化装。

观众屏住呼吸,瞪大了眼睛。

演着演着,只见岩下拔出长剑,对准于水胸膛刺去。于水下意识用手一挡,宝剑呼啸而至,眼睁睁的,血光四溅,噗,于水左手从腕部飞落,跌至戏台。

啊!人们大张着嘴,闭不上了。于水哎哟一声,捂着手腕,在血泊中,翻滚。刘恩脸色灰黄,汗水污浊,说:“太君,你用错了剑,这是真剑。”说罢,他接过岩下手里的宝剑,一挥,身边的桌案竟咔嚓掉了一角。岩下眼睛直了,盯着那只血染的手,用手捂住了嘴巴。

刘恩喊:“救人要紧!”人们套上马车,将于水和断手一同裹在棉被里,往县城拉。在村口,岩下堵住了众人。他粗暴地掀开棉被,拽过于水的左臂看。左臂大部缠着纱布,尤其手腕,像肿胀的倭瓜,血迹斑斑。岩下厌恶地挥挥手,马车绝尘而去。

后记:都夸刘恩是高手。而今,金佛手在赤峰博物馆依旧灿烂。刘恩后来因为制作、贩卖假粮票,身陷囹圄绝命。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1.简析第①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2.分析第②⑪两次出现“在阳光下,灼目如花”的艺术效果。
3.下列对小说以“金佛手”为题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佛手”是贯穿全文的叙述线索,使小说的故事情节集中紧凑而曲折有致。
B.“金佛手”是敌我矛盾冲突的焦点,凸显出游击队员保护文物的机智和勇敢。
C.保护“金佛手”是小说核心内容,两次演戏都是为迷惑岩下所设的障眼法。
D.游击队员为“金佛手”而断手,突出了其文物保护价值,深化了作品主旨。
4.结合小说中的具体描写,简要分析刘恩的形象特点。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午 餐

[英]毛姆

我是在剧场看戏时见到她的。如果不是有人提及她的名字,我想我都认不出她了。

“哦,好多年没见了。你还记得咱们第一次见面吗?你请我吃了一顿午餐。”

我怎么能不记得!

那是二十年前了,我在巴黎,收入刚够维持生计。她读了一本我写的书,来信谈论这本书。我回信表示感谢。不久我又收到她的信,说她路经巴黎,想同我谈谈,问我是否愿意中午请她在福约特餐厅随便吃点什么。福约特是法国议员光顾的地方,它远远超出我的经济能力,我从来不敢问津。但她的恭维话让我无法对一位女士说“不”。我还有八十个法郎可以维持到月底。一顿便餐不会超过十五个法郎,如果后半月不喝咖啡的话,我没准可以对付过去。

她没有我想象的那样年轻、迷人。实际上,她是一个四十岁的女人,她那一口为数众多、超过了实际需要的牙齿,又白又大又平整,给我印象颇深。她很健谈,好像很愿意谈论关于我的事情,我洗耳恭听。

菜单来的时候,我吓了一跳,价钱比我预料的要贵得多。但她说的话叫我放了心。

“我午餐从来不吃什么东西。”她说。

“嗨,别那么说!”我慷慨地答道。

“我向来只吃一道菜。我或许可以吃点鱼,不知他们有没有鲑鱼。”

吃鲑鱼的季节还略嫌早了一点,但我还是问了侍者。有的,刚刚进了鲑鱼,这是今年的头一条。侍者问她还要不要吃点什么。

“不,我向来只吃一道菜。”她答道,“除非你有点鱼子酱,我是从不介意的。”

我的心微微一沉。我知道我吃不起鱼子酱的,但我又不能直说。我告诉侍者一定要拿鱼子酱来,我为自己点了最便宜的菜——羊排。

“我认为你吃肉是很欠考虑的,”她说,“你吃了这种油腻的东西后怎么工作?”

接下来是饮料。

“我午餐从来不喝什么东西。”她说。

“我也不喝。”我马上也说。

“除非有白葡萄酒,”她接着说,就像我没说话似的。“法国白葡萄酒非常清淡,极有利于消化。”

“你想要点什么?”我问道,口气很客气,但不十分热情。她对我友好地粲然一笑,露出她雪白的牙齿。

“我的医生只让我喝香槟。”

我想我有点面色苍白了。我要了半瓶香槟酒,并漫不经心地提到我的医生绝对禁止我喝香槟。

“那你喝什么呢?”

“水。”

她边吃边愉快地谈论着文学艺术。而我心里却盘算着这顿饭得花多少钱。当我的羊排上来后,她很严肃地批评起我来。“我看,你已经成了习惯,午餐爱吃油腻的东西。这绝对是一个错误。你为什么不学我的样子只吃一道菜呢?我敢肯定那样你会舒服得多。”

侍者又拿着菜单走过来,我便说:“我是打算只吃一道菜。”

她轻轻一个手势,让侍者站在一边。

“不,不,我午餐从不吃什么东西,只吃一丁点,决不多吃,我吃那点东西也不是为了别的,只是借此谈谈话。我恐怕吃不下任何东西了,除非他们有那种大芦笋。吃不到芦笋就离开巴黎我会很遗憾的。”

我的心一沉。我知道价格贵得吓人。

我使劲盼着侍者说“没有”。愉快的笑容展现在他脸上,“我们有这种罕见的珍品!”

“我一点都不饿,”我的客人叹道,“但如果你坚持的话,我不介意吃点。”

我点了芦笋。

“你不吃点吗?”

“不,我从不吃芦笋。”

“我知道有人不爱芦笋。事实上,你吃肉太多影响了食欲。”

我陷入恐慌,现在不是能剩下多少生活费,而是够不够付账。如果我还差十法郎,不得不向她借,那将十分难堪。我不能让自己陷入那种境地。如果账单超过了这个数目,我打定主意把手伸到口袋里,然后戏剧性地大叫一声,说钱包被偷了。当然,如果她的钱也不够付账就更难堪了。惟一能做的事就是把我的表留下来并说好我以后回来付账。

芦笋上来了,我一面看着这可恶的女人贪婪地吞咽着芦笋,一面彬彬有礼地谈论着戏剧。她终于吃完了。

到现在我已无所顾忌了,所以我给自己叫了咖啡,给她叫了冰淇淋和咖啡。她边吃冰淇淋边说:“我是从不吃午餐的,顶多吃一道菜!”

“哦,我明白了。”

接着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那个侍者,又提着一只装满了硕大桃子的大篮子走来,这些桃子红得像纯真少女的脸蛋,不过,桃子真是还没到上市的季节啊,天知道它们值多少钱!

我的客人,边说着话边心不在焉地拿起一个来。

“你看,你用肉塞满了肠胃,”——她指的是我那一块可怜的羊排——“你什么也吃不下去了;而我只随便象吃点心一样地吃了点儿,我还可以享受个桃子。”

账单来了,付完账后,我的钱还不够付像样的小费。她的目光在我留给侍者的三法郎上停了一小会儿,我知道她是觉得我很吝啬。可我已是囊空如洗了。

“学我的样子,”当我们握手道别时,她说,“午餐顶多吃一道菜。”

“今后我会做得比那更好,”我回敬道,“我今天晚餐什么都不吃了。”

……

但我终于报了仇,我并不是爱报复的人,但当上帝插手这件事,我情愿心满意足地看着这个结局。现在她的体重已达三百磅。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在情节安排上打破常规,作者用插叙的方式讲述故事,帮助读者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
B.小说对人物外貌的描写妙趣横生而又富有暗示意味,对女人牙齿的描写就体现了这一特征。
C.“今后我会做得比那更好”一语双关:“我”表面接受批评,实则暗示“我”要吸取教训。
D.小说采用对照映衬的手法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寓冷嘲热讽于字里行间,而又不露声色。
2.心理刻画是这篇小说的突出特点。请简要分析“我”在“她”用餐时的心理描写的作用。
3.小说以“现在她的体重已达三百磅”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022-03-04更新 | 21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晴月

天一直雾着,从上往下看,楼下那片树林顶端的叶子,都晶莹莹如泪人的眼,水光水光的。

我用手摸摸房间里的被子,湿漉漉的,不想再躺下去,便走出来,坐电梯下楼,寻那片树林来。

走出宾馆,过一个拐角,就找到了那片树林——它们是一些很大很茂密的榕树,有的长在宾馆楼下,有的长在林荫道的两边。

空气很潮湿,走在树下,虽不见有水滴落下来,地上却湿漉漉的。

林荫道上,有几位老人漫步。我不禁为他们担忧起来;这么湿的地面,他们这么大年纪,一不小心滑倒,就不好了。

不过,我很快就发现,这担忧是多余的。在这里漫步的,都是本地的老人。他们习惯了这雾天,也习惯了湿地,走在上面悠闲自在,一点儿都不担心滑倒。

唉!万事就怕遇到像我这样倒霉的人。当我从一个拄着拐棍的老太太身边路过,准备走向不远处的长条椅时,这老太太却竟然出了状况。“咣当”一声,拐棍滚落地上,老太太则像落叶一样,飘落在了地上——就倒在我左脚的脚尖边。

我想伸手扶一把,意念刚动,许多看到老人摔倒好心扶一扶,反而惹一身麻烦的镜头,便马蜂一样向我涌来。就在几个月前,我的家庭也“摔跤”了。丈夫由于工作出了点问题,不但受到处分,还被冤枉地赔了几十万元。家庭就这样陷入困境。

眼前这位因病倒下的老人,扶了,没事还好;若真遇上碰瓷的,我就吃不了兜着走了。何况,儿子正在这个城市的考场中紧张地考试,我怎么能出事呢?可不扶——我低头看向倒下的老人,她脸如纸白,额头浸着虚汗,似乎已不能动弹。没人管的话,很可能有生命危险。

阿姨,你是心脏病犯了,是吗?我想救老人,却不敢去碰她。

老人家勉强点了点头。我便喊起来,快来人啊!这位阿姨犯病了!

这时,前面漫步的几位老人已赶过来。有个人笃定地说,她这是心脏病犯了,得赶紧给弄药吃。

我一听,慌忙地从口袋取出速效救心丸,倒出几粒就朝她嘴里喂去。

速效救心丸对我晕车很有缓解作用。久而久之,每出远门口袋里便总备着它。我刚喂阿姨吃下速效救心丸,就有一位老先生说,她脖子上不是有钥匙和电话号码吗?还是给她家人打个电话好些。

我想也是。打通电话,是个中年男子接的,是阿姨的儿子。他说他这就过来。

大概几分钟的样子,阿姨脸色缓过来了,人也精神些了,看来不再有生命危险。我小心扶她到不远的长条椅上坐下,正要离开,她却一把攥紧我的手嚷起来。

她舌头已不当家,透过含糊不清的声音,我听出她在喊,你不能走,你得等我儿子来!

天哪!我刚救了她的命,她就来讹我?我想,她要非说是我把她碰倒的,还真有口说不清,其他几位老人当时都走在前面。我的头轰地一下就大了。

家庭刚遭困境,如果再被讹一把……情急之下,我用力一拧胳膊,挣脱阿姨,拔腿就逃之夭夭了。

阿姨的儿子打来电话,我赶紧关了手机。

后来,儿子一下考场,我们就赶紧收拾收拾,离开了那个潮湿的城市。

回到家,为了保险起见,我换了个新手机号。

半年后,因我罗锅上树——钱缺,无力出书,一帮文友也不知谁挑的头,就为我搞起了募捐出书的宣传活动。

可宣传海报刚贴出不久,就有个中年男子给我打来电话。

他说,嘿,我还是找到你了吧?

我的心不由咯噔一下。再看看手机号码属地,我仿佛感觉索命的无常来到了眼前。

我说,你、你是……

中年男子就像终于捉到了要捉的兔子,欣喜地笑着说,你忘了,我母亲摔倒的事?你怎么跑了呢?

我啪嗒挂断电话,愤愤地想,明明我做了好事,为什么要这样对我?我就是不赔钱,也没有钱赔!心口怦怦地跳着正要关机,对方却发来短信。

我已经了解你的全部情况,姓名、年龄、家庭住址……就算你再换手机号,我也能找到你。

我一看,紧张得手都发抖,想想还是硬着头皮拨通电话:你、你、你到底想怎样?

他依然欣喜地笑。他说,当初,我妈犯病倒在地上,你能冒着风险给她喂药,扶她到椅子上休息。如今,你出书经济有困难,我为什么不能扶你一把,完成你的心愿呢?

我仰望苍天,不知为什么就流出两行热泪。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0年1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天一直雾着”、树叶“水光水光的”环境描写,不仅渲染了阴暗沉郁的氛围,表现了“我”当时的心境,也为下文写老太太摔倒做了铺垫。
B.看到老太太摔倒后,“我想伸手扶一把”但又担心遇到碰瓷的,这真实地反映了普通人的心理状态,也折射出某些恶劣风气对人心产生的负面影响。
C.小说善于借助误会来推动情节,制造波澜,如听到老太太喊“你不能走”,“我”以为她要讹“我”;接到中年男子的电话,“我”以为他要“我”赔钱。
D.在与中年男子通话时,“我”的紧张、委屈甚至气愤与他的轻松、欣喜形成鲜明对比,从而产生强烈的艺术张力,暗含了作者对“我”自私狭隘的批评。
2.请结合全文,分析结尾“我”“为什么就流出两行热泪”。
3.小说以“扶”为标题,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0-06-23更新 | 8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个地主的死(节选)

余华

青草一直爬进了水里,从岸边出发时显得杂乱无章,可是一进入水中它就舒展开来,每一根都张开着,在这冬天碧清的湖水里摇晃,犹如微风吹拂中的情景。王香火看到阳光在湖面上转化成了浪的形状,它的掀动仿佛是呼吸正在进行。

已经走过了最后的一座桥,那些木板即将溃烂,过久的风吹雨淋使它们被踩着时发出某种水泡冒出的声响,这是衰落的声响,它们丧失了清脆的响声,将它们扔入水中,它们的命运会和石子一样沉没,即便能够浮起来,也只是昙花一现。

日本兵一个一个从地上站起来,拍打身上的尘土,指挥官吆喝了一声,这些日本兵慌乱排成了两队,将枪端在了手上。翻译官问王香火:“到松篁还有多远?”到不了松篁了,王香火心想。现在,他已经实实在在地站在孤山的泥土上,这四面环水的孤山将是结束的开始,唯有这座长长的木桥,可以改变一切。但是不久之后,这座木桥也将消失。他说:“快到了。”翻译官和日本兵指挥官说了一阵,然后对王香火说:

“太君说很好,你带我们到松篁后重重有赏。”

王香火微低着头,从两队日本兵身旁走过去,那些因为年轻而显得精神抖擞的脸沾满了尘土,连日的奔波并没有使他们无精打采,他们无知的神态使王香火内心涌上一股怜悯。他走到了前面,走上了一条可以离开水的小路。

王香火此刻的走去已经没有目标,只要路还在延伸,他就继续往前走,四周是那样的寂静,听不到任何来到的声音,只有日本兵整齐的脚步和他们偶尔的低语。

翻译官说:“这他娘的是什么地方?”

王香火没有答理。日本兵习惯地跟上了他,翻译官左右看看,满腹狐疑地说:“怎么越走越不对劲。”

过了一会,他们又走到了湖边,王香火又见到岸边的青草爬入湖水后的情景,湖面出现了一片阴沉,仿佛黑夜来临之时,而远处的湖水依然呈现阳光下的灿烂景色。

他听到身后一个日本兵吹起了口哨,起先是随随便便吹了几声,而后一支略有激昂的小调突然来到,向着阴沉的湖面扩散。王香火不禁回头张望了一下,看了看那个吹口哨的日本兵,那张满是尘土的脸表情凝重。年轻的日本兵边走边看着湖水,他并不知道自己吹出了家乡的小调。逐渐有别的日本兵应声哼唱起来。这支行走了多日的队伍,第一次让王香火没有听到那“沙沙”的脚步声,汇合而成的低沉激昂的歌声,恍若手掌一样从后面推着王香火。现在,王香火远远看到了那座被拆毁的木桥,它置身于一片阴沉之中,断断续续,像是横在溪流中的一排乱石。看着宽阔湖面上断裂的木桥,王香火凄凉地笑了笑。

孙喜来到孤山对岸的时候,那片遮住阳光的云彩刚好移过来,明亮的湖面顿时阴暗下来,对岸的孤山看上去像只脚盆浮在水上。当地的人开始在拆桥了,十多条小船横在那些木桩前,他们举着斧子往桥墩和桥梁上砍去,那些年长日久的木头在他们砍去时,折断的声音都是沉闷的。

这情景让孙喜觉得十分有趣,他看着这群乱糟糟的人,在湖上像砍柴一样砍着木桥。孙喜听到离他最近一条船上的人在说:“要是他们把船丢给日本人,我们全得去见祖宗。”

孙喜笑了笑,朝他们喊:“喂,我家少爷过去了吗?”

“你家少爷是谁?”

“安昌门外的王家少爷。”

“噢--,过去啦。”

孙喜心想我可以回去禀报了,就转身朝右边的大路走去。那人喊住他:“喂,你往哪里走?”“我回家呀。”孙喜回答,“去洪家桥,再去竹林。”

“拆掉啦。”那人笑了起来,“那边的桥拆掉啦。”

“拆掉了?”

“不就是你家少爷让我们拆的吗?”

孙喜怒气冲冲喊起来:“那我他娘的怎么办?”另一个笑着说:“问你家少爷去吧。”

“你们到不了松篁了。”王香火看着那些小船在湖面上消失,转过身来对翻译官说。

“这地方是孤山,所有的桥都拆掉了,你们一个也出不去。”

翻译官惊慌失措地喊叫起来,王香火看到他挥拳准备朝自己打来,可他更急迫的是向日本兵指挥官叽哩呱啦报告。

那些年轻的日本兵出现了惊愕的神色,对自己身陷绝境显得难以置信。指挥官走到王香火面前,举起拳头咆哮起来。王香火没有后退就摔倒在地。王香火用胳膊肘撑起身体,站了起来。翻译官给了王香火一耳光,王香火的脑袋摇摆了几下,翻译官说:“你他娘的不想活啦。”

王香火看着微微波动的湖水,对翻译官说:“是我让他们拆的。”

于是那队年轻的日本兵咆哮起来,他们一个个端上了刺刀,他们满身的泥土让王香火突然有些悲哀,他看到的仿佛只是一群孩子而已。指挥官向他们挥了挥手,又说了一些什么,两个日本兵走上去,将王香火拖到一棵枯树前,然后用枪托猛击王香火的肩膀,让他靠在树上,王香火疼得直咧嘴。他看到两个日本兵排成一行,将刺刀端平走了上来。阳光突然来到了,一片令人目眩的光芒使眼前的一切灿烂明亮。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对王香火“到不了松篁了”的心理描写以及对四面环水的孤山的环境描写,为小说结尾处日本兵惊慌失措陷入绝境埋下了伏笔。
B.小说在表现战争带给人伤痛的同时,也穿插描写了日本兵唱着低沉激昂的家乡歌曲,这种写法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作者的温情与怜悯。
C.孙喜来到孤山对岸的任务是找他家少爷,对当地人拆木桥抵抗日本兵并不关心,这种置身事外的冷漠和鲁迅作品中的“看客”相近。
D.无论是叙写当地人砍桥,还是刻画日本兵咆哮,抑或是描写王香火疼得直咧嘴,作者都用强烈而浓厚的叙述笔调来表现自己的价值判断。
2.小说多次提到“阳光”,请分析文中“阳光”的作用。
3.小说中,王香火和孙喜两个人物的活动穿插展开,有人认为这种展开方式效果不好,你同意吗?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2022-06-13更新 | 9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