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84 题号:1328872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村中的早晨

戴平万

当老魏到山头村来会他的儿子的时候,他的儿子阿荣正站在祠堂前面的石阶上,和几个武装的农民在讨论着什么急切的问题。老魏的眼睛很快便把他的儿子扯住———那是他从小抚养大了的唯一的亲骨肉。

而阿荣也在惊视着他的父亲,蹙皱着眉头,好像这个五十多岁的渐形衰老的老农民,带来了一些绝不能够解决的难题,但是,他仍然转回去说着他的话。

爹,到里面歇歇吧!过了一会阿荣说。

到里面去干吗呢!我只问你在干什么勾当,我立刻便要回去的!我想…… 老魏还没有说完,阿荣已经被里面的人叫进去了。

才得到了消息,白党正在围攻这个乡村,这正是忙着准备防敌的时候。阿荣是负责人之一,也正在忙着计划一切,有时走出,有时走进祠堂里去,里面也有几个人在开着会议。

老魏呆呆地站在石阶下,眼睛跟着他的儿子来去地转动着……

儿子究竟是个什么人呢?———他自想着。许多人都说他是一个共产党员。当他卖了唯一的那头牛,给阿荣读书去的时候,他并不曾想到现在是这样的结局。村里有钱人都在痛恨他了,邻居也不和他往来。他碰见人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愿意和他打招呼。他每天孤独地往田里去,孤独地回到家里来。他好像不是活在人类的社会里,他已经陷在黑暗的深渊之中。

深渊之中还有深渊,压迫之下再有压迫。不幸的事情又临到他的头上来了。有一天,四个警察和一个队长来到他的面前,说阿荣藏在他的家里。也不等老魏分辩,便走进屋里乱搜。乡下人怕官府,老魏尤其骇怕,因为他的灵魂比蚕丝还要柔驯。他只在门口打颤着,没有精神去打理着别的事情,不知道他们像强盗一般,也是要抢东西的。第二天,老魏便被捉进牢狱里去了。

像一般的情形一样,入狱时间的短长,是以金钱的多寡决定的。因为没有钱,又因为他的老婆不懂得人情世事,老魏整整地过了半年的牢狱生活。后来才有人教他的老婆把唯一的一垧园地卖给人家,得了一百多块钱,把老魏弄了出来。但是,老魏的园地是没有了,他的气力也消失了!而这一切的不幸,这一切的愁苦,都是他的儿子惹下来的:老魏痛恨着他的儿子。

但是当他听到阿荣在山头村的消息,他便打算去看他了。他想向儿子诉苦,向儿子发气,也想向儿子讨个解决的办法。不过他的儿子是这样的忙,连多说一句话的空儿都没有!儿子好像不知道他做父亲的苦处———不!简直忘记父亲了!……

从吃饭时听来的消息中,老魏知道城里派来了侦缉队,要来扑灭他们所谓反动的山头村的农民。而这些农民,从老魏的眼光里看来,都是纯朴、正直,而且吃得苦的,正和别的村落的农民一样。不过,使老魏觉得有点惊异的,那便是他们蔑视官府,而生机活泼,好像摆脱了许多生活重负的样子。还有一层,老魏始终不会明白的,就是这些人开口都是说:我们一定要打败他们,现在正是他们的最后日子了!”“他们是谁?他们的最后日子又是什么意思呢?这真要使老魏想破了他的老脑袋。但是从农民们的谈话中间,从他们的坚决而自信的态度底下,老魏可以感到一种生命的力和希望,好像这希望和力在诱惑着他,使他在这人群中间局促不安起来,觉得他自己是错怪他的儿子了。

因为这样,所以他在许多人的询问之间,不愿意发表着他自己的愁苦。他只是说:我不过是来看一看阿荣罢了。

旁边的人就说:请你老人家别发愁吧!有这样的儿子,你做父亲的也够有面子了! 听着这样的话,他的心里头是在高兴着。他做梦也想不到有人会说他是有面子的呢!

老魏被安排在耳屋里睡觉。可是,他整整一夜没有睡,他饱听了一夜的枪声,他惊怕而打颤了一夜,在惊怕之中,他决定明天一早便走回家里去。

在出村口的路上,他碰到了他的儿子了。

阿荣同着一小队武装的斗士,从朝阳洒遍的竹林里走出来了。老魏站在路旁,听着步伐的整齐声音,嗅着泥土和汗臭气味。他们的脸上带着夜战后的倦容,但是眼角却萦着严肃的笑意。

啊,爹!你往哪里去呢?我们下了一夜的死力,总之我们胜利了!当阿荣看见老魏的时候,他高兴地叫道,可是,爹,你怎么才来了便想回去?我刚才在打算,你来得正好!我们开胜利大会的时候,你可以作一次被压迫者的痛苦的报告呢!

我……我要回去!

为什么呢?阿荣着急地问。

为什么要回去呢?他不能够回答他的儿子,不过他总觉得非回去不可。他呆立着。晨光漏过竹影,映着他愁苦的老脸。他的眼睛不转瞬地凝视着他的儿子。这个站立在他面前的就是他的儿子,他武装着,驳壳枪在他的手里发着钢铁的光芒;在他的炙黑的脸庞上,放射着一种胜利的微笑。

这就是他的亲儿子,他日夜想念着的亲儿子,可这个儿子不是他所有的了。

当他出了竹林,刚踏上高岗的时候,太阳已经从山隙间露出阔大的红脸,在窥探着这大地。小鸟在竹林中喜乐地歌唱着,好像不知道在听着它们的歌声的是一个孤独的老人,而在竹林的后面,在那老魏刚才离开的村中,隐隐地传来了胜利的歌声,欢笑和热烈的口号。这是村中的早晨。

老魏孤自一个人踏着无力的足步,缓缓地走下山岗去,一步步地走近他的故村。在那里,他须受尽人们的白眼,富人的怒骂,无赖者的嘲笑,而把他的残年消磨着。

老魏凝着泪眼,回头去望着那鲜美的晨光,晨光下的山头村,呢喃道:也许儿子不会把我忘掉了,我错了。

(有删改)

文本二:

戴平万短篇小说能深刻反映现实斗争的本质及其必然的发展趋势。环境描写给人物的行动提供了可靠的客观依靠,使他们日趋觉醒并非一个光明的尾巴,而是客观形势和个人性格发展的合乎逻辑的必然结果。外因的促力,内因的演进,作品将人物内心深处发生的复杂变化表现得步步稳扎、丝丝入扣。

(沈栖《试论戴平万短篇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荣可能明白了父亲到山头村来的目的,但形势紧迫,阿荣未多理睬父亲,这体现他舍小家为大家的革命情怀。
B.山头村农民的谈话透露出“生命的力和希望”,老魏对此感到惊异,但他理解不了这些农民自信的源泉。
C.当旁人说他这个做父亲的有面子时,老魏心里很高兴,这表明老魏思想上只考虑儿子能否给他带来荣耀。
D.小说从一个断面展示革命斗争的发展走向:农民在革命信念的感召下组织起来,拿起武器反抗压迫。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魏起初并不理解儿子的行为,这为下文的渐渐理解张本;无奈中老魏也没有立刻回去,这为理解儿子提供了契机。
B.小说用老魏村里的邻里关系和山头村农民的精神状态勾勒出社会环境,也在结尾用鲜美的自然环境反衬老魏的孤独和伤感。
C.小说采用全知视角叙事,多处运用插叙交代老魏所处的困境;偶然出现的议论,虽带观念化痕迹,却显示鲜明的情感倾向。
D.小说主要通过老魏的回忆、观察从侧面刻画阿荣,使读者在这位平凡的青年农民身上感触到革命给人带来的变化。
3.随着小说情节的推进,老魏对儿子的态度也发生着变化,请作简要分析。
4.结合文本一,分析文本二中“并非一个‘光明的尾巴’”的内涵及判断的理由。
【知识点】 其他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永远的门

邵宝健

江南古镇。普通的有一口古井的小杂院。院里住了八九户普通人家。一式古老的平屋,布局多年未变可房内的现代化摆设是愈来愈见多了。

这八九户人家中,有两户的常住人口各自为一人单身汉郑若奎和老姑娘潘雪娥。

郑若奎就住在潘雪娥隔壁。

“你早。”他向她致意。

“出去啊?”她问话,擦身而过,脚步并不为之放慢。

多少次了,只要有人有幸看到他和她在院子里相遇,听到的就是这么几句。这种简单的缺乏温情的重复,真使邻居们泄气。

潘雪娥大概过了四十了吧,苗条得有点单薄的身材,瓜子脸,肤色白皙,五官端正,风韵犹存,衣饰素雅又不失时髦。她在西街那家出售鲜花的商店工作。邻居们不清楚,这位端丽的女人为什么要独居,只知道她有权利得到爱情却确确实实没有结过婚。

郑若奎在五年前步潘雪娥之后,迁居于此。他是一家电影院的美工,据说是一个缺乏天才的、工作负责而又拘谨的画师。四十五六的人,倒像个老头儿了。头发黄焦焦、乱蓬蓬的,可想而知,梳理次数极少。背有点驼了。瘦削的脸庞瘦削的肩胛,瘦削的手。只是那双大大的眼睛,总烁着年轻的光,烁着他的渴望。

他回家的时候,常常带回来一束鲜花,玫瑰、蔷薇海棠、腊梅……应有尽有,四季不断。

他总是把鲜花插在一只蓝得透明的高脚花瓶里。他没有串门的习惯。下班回家后,便久久地耽在屋内。有时,他也到井边洗衣服,洗碗,洗那只透明的蓝色高脚花瓶。洗罢花瓶,他总是斟上明净的井水,噘着嘴极小心地捧回屋子里。

一道厚厚的墙把他和潘雪娥的卧室隔开。

一只陈旧的一人高的花竹书架紧贴墙壁置在床旁。这只书架的右上端,便是这只花瓶永久性的位置。

除此以外,室内或是悬挂,或是傍靠着一些中国的、外国的、别人的和他自己的画作。

从家具的布局和蒙受灰尘的程度可以看得出,这屋里缺少女人,缺少只有女人才能制造得出的那种温馨的气息。

可是,那只花瓶总是被主人擦拭得一尘不染,瓶里的水总是清清冽冽,瓶上的花总是鲜艳的、盛开着的。

同院的邻居们,曾经那么热切地盼望着,他捧回来的鲜花,能够有一天在他的隔壁——潘雪娥的房里出现。当然,这个奇迹从来就没有出现过。

于是,人们自然对郑若奎产生深深的遗憾和绵绵的同情。

秋季的一个雨蒙蒙的清晨。

郑若奎撑着伞依旧向她致意:“你早。”

潘雪娥撑着伞依旧回答他:“出去啊?”

傍晚,雨止了,她下班回来了,却不见他回家来。

即刻有消息传来:郑若奎在单位的工作室作画时,心脏跳动异常,猝然倒地,刚送进医院,就永远地睡去了。

这普通的院子里就有了哭泣。

那位潘雪娥没有哭,眼睛却是红红的。

花圈,一只又一只。那只大大的缀满各式鲜花的没有挽联的花圈,是她献给他的。

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

没几天,潘雪娥搬走了,走得匆忙而又突然。

人们在整理画师遗物的时候,不得不表示惊讶了。

他的屋子里尽管灰蒙蒙的,但花瓶却像不久前被人擦拭过似的,明晃晃、蓝晶晶,并且,那瓶里的一束白菊花,没有枯萎。

当搬开那只老式竹书架的时候,在场者的眼睛都瞪圆了。

门!墙上分明有一扇紫红色的精巧的门,门拉手是门!墙上分明有一扇紫红色的精巧的门,门拉手是黄铜的。

人们的心悬了起来又沉了下去。原来如此!

邻居们闹闹嚷嚷起来。几天前对这位单身汉的哀情和敬意,顿时化为乌有,变成了一种不能言状的甚至不能言明的愤懑。

不过,当有人伸手想去拉开这扇门的时候,却“哇”地喊出声来—一黄铜拉手是平面的,门和门框平滑如壁。

一扇画在墙上的门。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对故事发生的环境进行了描写,“一式古老的平屋,布局多年未变,可房内的现代化摆设是愈来愈见多了”,作用是营造氛围。
B.小说中写邻居们不清楚潜雪娥为什么要独居,只知道她有权利得到爱情却没有结过婚,文章以此欢明邻居们有猎奇心理,对潘雪娥的人生充满了好奇。
C.郑若奎回家的时候,常常会带回一束鲜花,而潘雪娥在西街花店工作,这是作者埋下的伏笔,郑若奎去潘雪娥工作的花店买花实际是为了表达爱意。
D.那只大大的满各式鲜花的花圈和被擦得明亮洁净插着白菊花的花瓶,都暗示了潘雪娥对于这份感情的珍视和惋惜。
2.文中邻居们的情绪经历了多次变化,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3.小说中多次出现对高脚花瓶和鲜花的描写,这些描写有哪些方面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2020-10-07更新 | 25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四世同堂(节选)

老舍

祁老人用破缸装满石头,顶住了街门。

李四爷在大槐树下的警告:“老街旧邻,都快预备点粮食啊,城门关上了!”更使祁老人觉得自己是诸葛亮。

儿子天佑是个负责任的人,越是城门紧闭,他越得在铺子里。

儿媳妇病病歪歪的,听说日本鬼子闹事,长叹了一口气,心中很怕万一自己在这两天病死,而棺材出不了城!

瑞宣把眉毛皱得很紧,而一声不出。

瑞丰和他的摩登太太一向不注意国事,也不关心家事;大门既被祖父封锁,只好在屋里玩扑克牌解闷。

小顺儿的妈虽然只有二十八岁,可是已经饱经患难。她看得很清楚:患难是最实际的;但是,一个人想活下去,就不能不去设法在急难中找缝子,逃了出去——尽人事,听天命。

听到老人的判断——不出三天,事情便会平定——她笑了一下:“那敢情好!” 而后又发了点议论,“我猜呀,日本鬼子准是天生来的好找别扭,您说是不是?”

老人想了一会儿才说:“自从我小时候,咱们就受小日本的欺侮!日本人爱小便宜,说不定这回是看上了卢沟桥。”

小顺儿的妈纳闷:“一座大桥既吃不得,又不能搬走!

“桥上有狮子呀!这件事要搁着我办,我就把那些狮子送给他们,反正摆在那里也没什么用!”

“哼!我就不明白他们要那些狮子干吗?”她仍是纳闷。

“要不怎么是小日本呢!看什么都爱!”“庚子年的时候,日本兵进城,挨着家儿搜东西,先是要首饰,要表;后来,连铜纽扣都拿走!

“大概拿铜当作了金子,不开眼的东西!”小顺儿的妈挂了点气说。

“大嫂!”瑞全好像自天而降的叫了声。

“你把嘴闭上一会儿行不行?你说得我心里直闹得慌!”

瑞全的样子很像祖父,又瘦又长。他的眼也很小,但很有神,眼珠像两颗发光的黑豆子。

“日本人要卢沟桥的狮子?笑话!他们要北平,要天津,要华北,要整个的中国!”

“得了,得了!老三!少说一句。”大嫂很怕老三把祖父惹恼。

“大嫂,你老是这样!不管谁是谁非,你老是劝人少说一句!”

“不这样,可教我怎样呢?你们饿了找我要吃,冷了向我要衣服,我还能管天下大事吗?”

这,把老三问住了。他用瘦长而有力的手指抓了两下头

“没有我和她,你们连饭都吃不上,还说什么国家大事!”

“日本鬼子要是打破了北平,谁都不用吃饭!”瑞全咬了咬牙

“那!庚子年,八国联军……老人想把拿手的故事再重述一遍,可是一抬头,瑞全已经不见了。

门外有人拍门。

门外,立着的是钱默吟先生。钱先生穿着件很肥大的旧蓝布衫,袖口与领边已全磨破。他还是很和蔼,很镇定。含着笑,他低声的问“老人们都在家吧?”

祁老人迎了出来。

到北屋客厅坐下,默吟先生笑着,闭了闭眼。“我请教瑞宣世兄。”他的眼也看了瑞全一下,“时局要演变到什么样子呢?你看,我是不大问国事的人,可是我能自由地生活着,全是国家所赐。我这几天什么也干不下去!我不怕穷,不怕苦,我只怕丢了咱们的北平城!一朵花,长在树上,才有它的美丽;拿到人的手里就算完了。北平城也是这样,它顶美,可是若被敌人占据了,它便是被折下来的花了!是不是?”

见他们没有回答,他又补上了两句:“假若北平是树,我便是花,尽管是一朵闲花。北平若不幸丢去了,我想我就不必再活下去!”

祁老人颇想说出他对北平的信仰,而劝告钱先生不必过于忧虑。可是,他不能完全了解钱先生的话。

瑞全没有什么顾忌。他早就想谈话,而找不到合适的人。现在,他抓住了钱先生。他立起来挺了挺腰,说:

“我看哪,不是战,就是降!”

“至于那么严重?”钱先生的笑纹僵在了脸上。

“有田中奏折在那里,日本军阀不能不侵略中国;有九·一八的便宜事在那里,他们不能不马上侵略中国。他们的侵略是没有止境的,他们征服了全世界,大概还要征服火星!”

“火星?”祖父既不相信孙子的话,更不知道火星在哪条大街上。

瑞全没有理会祖父的质问,理直气壮的说下去:“日本军阀们的野心,全都朝着侵略的这一条路子走。卢沟桥的炮火也是侵略的手段之一,过不了十天半月准保又在别处——也许就在西苑或护国寺——闹个更大的事。日本现在是骑在虎背上,非乱撞不可!”

祁老人听到“护国寺”,心中颤了一下:护国寺离咱们小羊圈胡同太近了!

“三爷,”钱先生低声的叫,“咱们自己怎么办呢?”

瑞全愿意抵抗。假若中日真的开了仗,他自己的生命是可以献给国家的。可是,他怕被人问倒:“牺牲了性命,准能打得胜吗?”他决不怀疑自己的情愿牺牲,可是不喜欢被人问倒,他已经快大学毕业,不能在大家面前显出有勇无谋,任着感情乱说。他抓了抓头,坐下了,脸上起了好几个红斑点。

“瑞宣?”钱先生的眼神与语气请求瑞宣发表意见。

瑞宣声音很低的说:“还是打好!”

钱先生闭上了眼,详细咂摸瑞宜的话的滋味。

瑞全跳了起来,把双手放在瑞宣的双肩上:“大哥!大哥!他的脸完全红了,又叫了两声大哥,而说不上话来。

(有删改)


[注]祁老人就是祁老太爷,祁天佑是他的儿子,也称祁掌柜。祁天佑是瑞宣、瑞丰、瑞全的父亲。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祁老人是小羊圈胡同中年长者的代表,一生历经风云,小说既写出了他的未雨绸缪,也表现了人物身上自以为是思想狭隘的特点。
B.“一朵花,长在树上,才有它的美丽;拿到人的手里就算完了。”钱默吟以比喻形象地表明了对北平的担忧与挚爱,“花”指当时的北平。
C.小说以第三人称全知全能视角展开叙事,写人叙事全面客观;以人物之间的对话带动情节发展,使原本简单的情节起了波澜,人物思想之间发生碰撞。
D.国难当前,天佑媳妇想的是自己死后棺材能否出城,瑞丰太太只顾玩扑克牌,小顺儿的妈盲目乐观,刻画了那个时代女性的麻木、儒弱的群体形象。
2.小说中三处画线句子,分别表现了祁瑞全什么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3.老舍先生的巨著《四世同堂》善于将历史和战争进行虚化处理,同时表现出宏大的主题。请结合小说节选部分进行分析。
2020-10-12更新 | 17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刻碑名手

聂鑫森

范玉成是古城的刻碑名手,已到古稀之年了。

范玉成十四岁起拜师学艺,五十多个年头一眨眼就过去了。他从刻石社退休十多年了,可一直没闲着。儿子还在刻石社,一接下什么重要工程,总得请老爷子把把关。他也乐意,范家手艺一代代传承,绝不能让世人说闲话,否则就愧对列祖列宗了。

儿子范致远也到知天命之年了。

他对父亲说:“邻市的望江楼重修一新,有块《重修望江楼记》碑要刻哩。”

范玉成显得特别高兴。他记得四十多年前,也就是1966年春节过后,他与一些同行应邀到望江楼公园刻一条诗碑长廊。一直刻到冬天,眼看就要完工了。有一天傍晚,突然来了很多戴红袖章的学生和工人,把望江楼的台阶撬开了,把门窗卸了,把楼梯拆了,把里面的字画等文物烧了,一座清乾隆时的三层楼阁刹那间被当作“四旧”毁掉了。他只能远远地看着,泪水纵横。第二天,那些刻好的诗碑,也被一一砸碎,并把他们这些刻碑人驱赶回了老家。范玉成渴望旧地重游,那楼可还是往日模样?

儿子说:“现在正是炎夏,太热,您暂时别去。等我在那里阅好了稿,选好了石,‘上墨’‘过朱’‘打样’后,准备刻碑了,您再来,一边指点我,一边看看风景,好吗?”

范玉成答应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范玉成在心里计算着:儿子该阅稿了,那文章是谁撰写的呢?又是哪个书法家书写的墨本呢?选的是什么石头,汉白玉石还是大理石?选好了石,先要用砂石打磨平整,再用细刀砖磨光,直至腻滑方可。接下来,儿子该“上墨”了:用磨浓研匀的上等墨汁刷在石上;墨汁干后,再用烙铁烫上白蜡,薄薄地在墨上覆盖一层。下一道工序应是“过朱”:把透明拷版纸覆在墨本上,双钩临描,然后再用银朱做红线双钩。待做完这些,就该“打样”了:把“过朱”的双钩拷版纸平铺在上过蜡的碑石上,用木榔头垫着羊毛毡,敲击钩本字样,让双钩红线清晰地印下去。

范玉成乘车赶到邻市的望江楼公园,在一间工作室里找到儿子时,儿子正好完成了“打样”。

“爹,我正准备打电话哩。”

“爹知道你的功夫,该用多少时间,我心里有数。”

儿子笑了:“知子莫若父啊。”

范玉成开始阅稿,文章是本市市长华声撰写的,还不错,情文并茂;墨本是请北京一位老书法家几个月前书写的,那老书法家写好寄来后因心肌梗塞竟鹤归道山了。字真好,行书,有《兰亭序》帖的味道,可惜天不悯才啊。

再看一遍文章,范玉成头上冒出了一层热汗,文中说望江楼毁于1967年春,这就失实了,分明是1966年冬!听说市长还年轻,不到五十岁,又不是本地人,恐怕没有细细考察,就轻率地作了结论。

范玉成说:“这碑暂不能下刀,一定要改过来。”

儿子急了:“爹,我们只管刻就是了,这不是我们的错。再说,人家市长会改吗?再说书写的人都死了,谁能把墨稿改正过来,而且风格丝毫不差呢?”

“若市长不肯改,这个活儿我们退了!碑者,史也,是留给后人看的,不能以讹传讹。”

儿子不作声了。

顿了一阵,儿子说:“爹,您还没去望江楼吧,我陪您去。”

范玉成一甩手,说:“不去!”

第二天一早,范玉成让儿子把公园的负责人找了来,当面说明了情况。

主任姓陈,很年轻,不到四十岁,大学中文系毕业。听完范玉成的话,说:“我就去找市长, 谢谢范老的提醒。”

中午快吃饭时,陈主任兴冲冲地回来了,说:“华市长让我转达对您的敬意,而且交代一定要改!”

范玉成呵呵地笑了。

“文章好改,只是这墨本上的字怎么改写过来呢?”陈主任问。

“你放心。这位老书法家的字,我熟悉,要改的字,我可以补写得和他分毫不差,这个功夫我还是有的。”

一个月后,《重修望江楼记》碑刻好了,看过的人都啧啧称赞。

父子俩走之前,认认真真地登上了望江楼,看古色古香的横梁直柱、飞檐翘角,抚红漆栏杆、雕花门窗,品匾额、楹联的内容和书法,确实可称之为杰构。他们登到顶楼,骋目远望:湘江如带,白帆点点;远山似簇,村镇笼烟。

范玉成对儿子说:“刻碑的人,责任重大,历史是不能作假的。否则,我不敢登上这望江楼,我怕前人责怪,后人唾骂!”

儿子说:“爹,我会记在心里的,您放心。”

(选自《21世纪中国最佳小小说》)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以洗练的笔调叙述了范玉成的刻碑历程和精神世界,反映了追名逐利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担当精神的颂扬和浮躁世风的不满。
B.范玉成艺高技精,所以能见人之所未见,敢发人之所未发,以犀利的眼光发现市长《重修望江楼记》的失实之处,并坚决要求更正。
C.儿子对市长文章失实之处明哲保身、少管闲事的态度很有时代代表性,有力地反衬出范玉成认真负责、严谨耿直的职业操守。
D.文章写“范玉成在心里的计算”可谓一箭双雕,一方面向读者介绍了刻碑的整套工艺流程,另一方面也完成了对儿子在刻石社准备工作的叙写。
2.小说中范玉成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是怎样叙述范玉成的故事的?请简要分析。
4.小说以范玉成父子登临望江楼为结尾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2021-02-26更新 | 6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