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252 题号:1376361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聂志红

肖伟从银行出来,又走到对面的公用电话亭,打电话向老婆请示:“钱取出来了,现在就给汪宏明送去?”“你这木头,还犹豫什么?!”老婆没好气地吼道。肖伟连连答应,接着便挂了电话。正准备离开时,肖伟忽然听见从旁边的电话亭传来一个女人的声音:“一百万够不够?我现在就给爸爸送去,随便他买房也好,买车也好,也让他在那边享享福……”一百万!肖伟闻言倒抽一口冷气,偷偷瞟了一眼,只见这个年轻女人果然提着一个鼓鼓的黑色塑料袋。若非亲耳听到,谁也不敢相信这个并不出众的女人居然用一个普通的塑料袋提着一百万的巨款!一个想犯罪的冲动念头在肖伟的脑海中升起,但他知道若在这闹市之中付诸行动,等待他的立刻就是牢狱之灾。

肖伟买了礼品,在巴士站等车时又遇见了那个女人。肖伟站在她身后,心里做着激烈的思想斗争。他想,如果这一百万属于我,就算买一幢豪华别墅也不在话下了!那还用得着低声下气去求那狗日的汪主任吗?而现在,为了一个分房指标,已倾尽全部积蓄去给他“上供”,但谁知这两万元又会不会打水漂呢?

车来了,女人上了车,肖伟想也没想就鬼使神差地跟着她上了同一趟车。女人上车后,很随意地把塑料袋搁上行李架就坐了下来。真是天助我也!肖伟分析了一下情势,决定用调包计智取。他一眼瞥见车上果皮箱旁边有一些备用的黑色塑料袋,便悄悄取了一个,套在了自己装着钞票与礼品的袋子外面,然后走过去,也把袋子往行李架上一搁,和女人的袋子挤在一起,不仔细分辨还真辨不出彼此来哩!

当汽车在第三站停下时,肖伟觉得时机已成熟,便从容地站起来,从行李架上取下行李,然后堂而皇之地下了车。他知道自己没拿错,因为袋子的分量明显沉了许多。肖伟感觉自己的心脏都快要蹦出来了,他没想到刚才的两万转眼间就变成了一百万。当然,他知道现在要做的就是逃离这里,越快越好!他伸手叫了一辆的士,要司机火速送他到城南。到城南后,他又换了辆的士到城西,再换车到城东……最后,他爬上一辆开往郊区的大卡车出了城。也不知驶出了多远,肖伟在一座山边下了车。看看四下无人,他提着袋子往山上走去。

翻上一个山坡,肖伟确定这是个人迹罕至的地方——除了一个死人外,因为他发现坡顶上伫立着一座孤零零的坟。肖伟走过去,背靠着墓碑坐下,大口地喘着气,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

汪宏明啊汪宏明,要不是我老婆逼我,我本来就不愿求你的!现在老子一百万都有了,一辈子也不会求你了,你他妈的爱分给谁就分给谁去吧!

痛快地骂了一通之后,肖伟感觉真是扬眉吐气!他拿过那只鼓鼓的黑色塑料袋,开始小心地拆开它。拆开一层后,里面还有一层,再拆第二层……就在这时,耳边突然响起一个声音:

“终于找到你了!”肖伟反过头一瞧,只见从墓碑后探出一颗头来,脸色惨白惨白的……他大惊失色,立即弹了起来。这才发现,来者居然是那个携带巨款的女人!肖伟扫视了她身后一眼,发现并没有公安时,便对她说了一句“我不认识你”,接着就提起袋子往山下没命地跑。女人在后面喊道:“哎,你的东西,还有钱……你手里那钱……是我的,你拿了也没用……”最后一句话让肖伟不由得停下了脚步。对呀,这个袋子是无论如何也装不下一百万的。那到底是什么呢?

当他拆开袋子,看到那些钱时,立即魂飞天外——全是一捆捆的纸钱!难怪这女人如此神通广大——即使我逃到这荒山野岭她也能神鬼莫测地在我身后出现,原来她是……鬼!!

肖伟立刻四肢瘫软,哆嗦着爬回去,跪倒在女人的脚下,拼命地磕头:“求求您放过我吧,我有眼不识泰山,冒犯了您,您的钱全还给您,我以后一定常来给你烧纸钱,求求您……”

女人笑得直不起腰来:“你这是干什么呀?这钱是捎去给我爸爸用的。”说着她指了指后面那座孤坟。

女人说,她父亲在城里退休后,就来这郊外包了一片荒山,打算开垦出来栽种桃树。但因土质、气候及虫害等因素,一次次都失败了,直到前年,第一批桃树苗终于在老人全部心血的浇灌之下茁壮成长起来。但是,老人却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儿女们遵照老人遗言,将他葬在了这高高的山岗上。

“今天是爸爸的忌日,我想如果他看到了这满山盛开的桃花,也一定会含笑九泉的。”女人一边说着一边点燃了手中的纸钱。

肖伟站起身举目一望,在山坡向阳的那一面以及山谷中,果然是漫山遍野嫣红一片。

(选自《文艺生活(精选小小说)》2004年第7期)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内容朴素,情节也并不复杂,写了清明时节一女子为父扫墓的事情和经过。
B.“你这木头,还犹豫什么?!”反映了老婆对肖伟的不满,其趋炎附势也一览无余。
C.小说写肖伟光天化日之下铤而走险的犯罪行为,反映了当时民众在经济上的窘迫。
D.人们在一时冲动、缺少理智的时候思维和行为都十分幼稚可笑,小说中的肖伟即如此。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自然的方式,交代了小说的开端事件:为了一个分房指标,肖伟到银行取款并购买礼品,要去行贿汪宏明。
B.“一个黑色塑料袋”“一百万”“很随意地把塑料袋搁上行李架”“你拿了也没用……”,使“纸钱”这一结果在情理之中。
C.小说紧扣行贿事件展开情节,将不相干的两个人物——肖伟与女子连在一起,随着故事的展开,又关联了没出场的人物,匠心独运。
D.“终于找到你了!”这一情节使小说再起波澜,也将小说内容推向作者预设的另一方向,从而使小说的思想性大为增强。
3.这篇小说的主题呈多样性特征,试简要概括本小说主题。
4.标题“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是这篇小小说的精妙之笔,试作简要分析。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看护

孙犁

一九四三年冬季,日寇在晋察冀扫荡了三个月。情况紧张,我们跋山涉水,队伍渐渐拉散,我因为动作迟缓,落在了后面。回头一看,只有一个女孩子,一只脚蹬在河边一块石头上,眼睛望着前边的队伍,匆忙地穿上鞋,就很快地跟上去了。

这女孩子有十六七岁,长得很瘦弱,背着和我一样多的东西,外加一个鼓鼓的药包,跑起路来,上身不断地摇摆,活像山头那棵风吹的小树。我猜她准是分配到我们队上来的女看护。

快跑,小鬼!我追在后面笑着喊。

反正叫你落不下!她回头笑了一下,这笑和她的年岁很不相称。她幼小的生活里一定受过什么压抑。我注意她的脚步,这孩子缠过脚,我明白了为什么过河以后,她总是要穿上鞋。

前面的队伍正蹚过一条大河,要爬到对面高山上去。宽广的蓝天上,忽然传来飞机的叫声,那飞机立时就开始了扫射。我看见女孩子急忙脱了鞋,卷高裤腿,跑进水里。河水搭到她的腰那里,女孩的褂子全都湿了,却用两只手高高举起了药包。她顺着水流斜斜地前进,没走到河心,就叫水冲倒了。我赶紧跑上去,拉起她来,拉过河去。

刚登上岸,我觉得脚上一热,就倒了下来,血冒在沙滩上。

敌人的飞机一直低飞着,扫射着河滩和岩石,扫伤了我的左脚。女孩子低着头,取出一个卫生包,替我裹伤。扎住伤口,女孩子说:你把东西放下吧,我给你背!

哪里的话,你这么小的人,会把你压死了哩!我勉强站立起来,女孩子搀扶了我,挨上山去。

我们在山顶走着,飞机走了,宽大清澈的河流在山下转来转去。山上两旁都是枣树,正是枣熟枣掉的时候,满路上都是渍出蜜汁来的熟透的红枣。我们都饿了,可是遵守着行军的纪律,不拾也不踏,咽着唾沫走过去。

队上的医生老康,安排女孩给我换药。这孩子很负责任,老康接着小声说,她是一个童养媳,婆家就在我们住过的那个村庄,从小挨打受气,忍饥挨冻。这次我们动员小看护,她坚决参加。起初她婆婆不让,找了来。她说:‘这里有吃的有穿的,又能学习上进,你们为什么不让我进步?’婆婆说:‘……你吃上饱饭,可不能变心,你长大成人,还是俺家的媳妇!’她没有答话。

那天起,刘兰每天给我换药,情况越来越紧,但我腿脚不见好转,组织决定把我坚壁到远处高山上,叫刘兰跟随。我们按着路线出发,天明进入了繁峙县的北部。这是更加荒凉的地方,坡高水急,道狭村稀,转半天,看不见一个村庄,遇不见一个行人,听不见一声鸡叫。只有从沙滩上和过河的踏石上留下的毛驴蹄印或是粪块,才断定是人行的大道。

一到下午,肚里就饿了。爬了半天,我饿得再也不能支持,迷糊过去。等到睁开眼,刘兰坐在我的身边,天已经暗下来了。在我们头上,有一棵茂密的酸枣树,累累的红艳的酸枣在晚风里摇摆。我一时闻到了枣儿的香味和甜味。刘兰也正眼巴巴望着酸枣,眉头蹙得很高。看见我醒来,她很高兴,说:同志,到了这个地步,摘一把酸枣儿吃,该不算犯纪律吧!

我笑着摇摇头,她伸过手去就撸下一把,送到我嘴里,她也接连吞下几把。

吞吃了酸枣,有了精神和力量,在苍茫的夜色里看到了山顶的村庄,有一片起伏的成熟的莜麦,像流动的水银。还有一所场院,一个男人下身穿着棉裤,上身光着膀子,高举着连枷;在他身旁有一个年轻的妇女用簸箕迎风扬送着丈夫刚刚打下的粮食,她的上身穿着一件破旧的夹袄。

进村以后,刘兰打扫房子,然后把我安排到炕上。接着她又做饭,烧炕,洗净吃饭的锅,煮刀剪,消毒药棉……弄到半夜,她才到对过妇救会主任老四屋里去睡觉。

这一晚,我听着五台山顶的风声和远处杉林里的狼叫,一时睡不着,却并没感觉不安。从炕头的窗口望过去,刘兰和老四也没有睡,两个人的影子在窗纸上摇动,她们在拉着家常。

原来老四也是一个童养媳,十四岁上成的亲,今年二十四岁了,还没有小孩。老四告诉刘兰,这山顶顶上的人家,就是难得有个娃,要么就是养不下,要么就是活不大!刘兰说:这是因为我们结婚太早,生活苦,又不知道卫生,以前我也是个童养媳……

接着两个人就诉起苦来,你疼我,我疼你的闹了大半夜才睡觉。

老四派两位妇女教刘兰做莜面。她们都穿着白粗布棉裤、黑羊皮袄,她们好像从来没洗过脸,那两只手也只有在给我们和面和搓窝窝的过程里才弄洁白,那些脏东西,全和到我们的饭食里去了。刘兰对我说:你身体好些的时候,多教我认几个字吧,我要给她们讲讲卫生课。

不多几天,她这讲习班就成立起来。每天晚上,有十几个青年妇女集在老四屋里,对刘兰讲的问题发生很大的兴趣。你看刘兰多干净!妇女们笑着说,我们向你学习!

从此,我看见这些妇女们,每天都洗洗手脸,有的学着我的样子,在棉袄和皮衣里衬上一件单褂。我觉得刘兰把文化带给了这小小的山庄,它立刻就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并给她们的后代造福。

不久下起了大雪,大队来信,要我转移。当夜刘兰去动员担架,她拄着一根棍子,背着我们全部的东西,头上包着一块手巾,护住耳朵和脸,在冰雪擦滑的路上,穿着一双硬底山鞋,一步一个响声,迎着大风大雪跟在我的担架后面……

文本二:

身为冀中人民的儿子,孙犁先生把对家乡的爱倾注在对小说诗意美的追求上,他不仅是讲故事的能手,也是能够把你带入诗意境界打动你心灵的高手。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清新隽永的抒情风格,使他的作品具有诗化小说的特征。

孙犁先生的作品伴随了我这一代人的成长。当我重读先生的作品时,那些女孩子们——年轻的、美好的、鲜亮的生命,有如初春的平原上绯红的朝霞,就会被重新召唤出来,让人惦记,让人怀念。我怀念水生嫂、吴召儿、妞儿们,那是因为,她们身上有孙犁先生一生所信仰和追寻的美好的东西。那些女孩子们,就是先生心目中人民的代表,的化身。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看护”看似平常,实则有双层内涵,既指女看护刘兰,又指在抗日战争中艰苦奉献的百姓群体。
B.文中两次提到情况紧张,而“我”腿伤又不见好,这使得组织决定安排刘兰陪“我”转移到远处高山上。
C.文本特意描写村庄里一对夫妻的穿着举止,与下文做莜面的妇女相呼应,体现当地环境艰苦,生活贫寒。
D.刘兰迎着大风大雪陪护着战士艰难地前行,一步一个声响,以此结尾是为了暗示战局的凶险及前途的迷茫。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是故事的亲历者和叙述者,也是人物品格的见证者。本文以“我”的口吻讲述刘兰的故事,能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B.本文善用日常小事和细节描写来塑造形象,如面对渍出蜜汁的红枣,“我”和刘兰不拾不踏,咽着唾沫走过去。
C.本文采用补叙的手法,借老康的话交代了刘兰的悲惨身世,介绍其童养媳的经历,为刘兰与老四相互怜悯埋下伏笔。
D.本文注重环境的烘托作用,“坡高水急”“道狭村稀”“看不见一个村庄”等不仅表现了高山的荒凉,还渲染了冷寂的气氛。
3.刘兰这一人物身上有哪些孙犁所追寻的“美好的东西”?请结合文本一进行概括并分析。
4.你认为文本一是否体现“诗化小说”特征?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2023-03-01更新 | 41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蟹爪兰

【加拿大】吴亚原

正月初一,儿子捧来一盆蟹爪兰,(1)水嫩的叶辩对称,绿中带点紫红,叶子覆盖住花盆。水莲眉头一皱,儿子也忒小气,弄几瓣叶子,来糊弄妈。在儿子敞开的包里,那本《人生海海》,她拿来翻了几页,双目放光:“麦家的小说,是我最爱。”

“妈,我才看一半。”看水莲脸色骤变,儿子忙说:“给您的,我去网上,选几本您喜欢的小说,海运过来时间长些,价格实惠。”

水莲欣喜:“只怕眼睛吃不消。”

儿子说:“您悠着点就是。”

“有书看好,等饭吃的日子,难熬。”水莲笑道。

水莲移民有些年头了,就这一个宝贝儿子。

儿媳却爱较劲儿,嫌水莲搛菜给孩子,不讲卫生,索性不上一桌吃饭。空荡荡的别墅,乌眼鸡似的相对,便是逼仄。傍晚,随着车库门的升降声,儿媳下了班,水莲心忒忒的,虱叮虫咬般不适。有了老二后,儿媳在家带孩子。稍不如意,火星子四溅。她心疼夹在中间的儿子,申报老年公寓。

老年公寓,让水莲不爽的是,香水味混杂着老人味儿。一年间,七位老人去世了,老伴成了七分之一。诡异的气氛浸润进公寓,水莲的心沉到谷底,不来这鬼地方,说不定老伴还在世上。

逮到位华人护工,水莲就想多说几句,可人家哪有空闲陪你。几本小说翻得卷起书角,本可去图书馆借上几本,不会开车的她,如被关进牢笼,郁闷。

(2)阳台上,一片枫叶砸在水莲的脸上,很痛,伸手抓住枫叶,一手殷红的碎片。人老了不也像凋零的枫叶,终将融入泥土。

此时,她思念国内好友,哪怕是说不到一块的同事。公寓里,满目的金发,叽里咕噜的鸟语。那位年岁相仿的华人,拉住水莲的手不放,满口粤语,听得水莲一头雾水。肢体语言,加上拗口的英语单词,连自己都不落忍。面包,热狗、沙拉塞麻木了脑子,偶尔吃个中餐,品不出滋味,做顿可口的饭菜,成了她的奢望。

春天里,病毒肆虐,好几位老人去世了。吓得水莲二门不出,捧着书对着蟹爪兰出神。分隔半年,儿子在视频里说想妈了,要过来看看。水莲问能来?儿子说自有法子。

接到儿子的电话,让妈站阳台上候着。水莲倚着栏杆,盯着马路出神。公寓大门紧闭,插翅也难飞入。猛听到儿子喊她:“妈,我来看您了。”一台吊车停在马路边,高高的驾驶室里,儿子趴在窗口向她挥手:“妈妈,儿子想您了。”

“我也想你们了。”

“待在房间,千万别出去哦。”热泪盛满水莲的眼眶,她大声问:“车子哪来的?”秋风吹来儿子的声音:“朋友开车送我来的。”母子隔空喊着话,(3)枫叶展开笑颜,大雁排成人字,小鸟啁啾在树上。水莲寂寞的心被捂暖。往后的岁月,这个场景,有得她回味。

是夜,她睡得香甜。(4)睡梦中花香萦绕,晨曦爬进窗户,将水莲从梦里拽出,窗台上的蟹爪兰,手掌样的叶子一截连着一截,叶子顶端,生出绿绿的花萼,包裹着红红的花蕾,叶子围绕花盆一圈。水莲捧着花盆,对相框里的老伴说:“有蟹爪兰相伴,我不寂寞。”手机叮咚一声,儿子发来小视频,大孙女红嘟嘟嘴唇一张,脆生生喊出:“奶奶好!华华想您啦。”推车里小孙女笑出好看的酒窝。

小视频翻开中,(5)水莲闻到清香味儿,花苞绽开,如玲珑的小手翘着兰花指。她喃喃道:“朵大的是华华,朵小的是夏夏。都是奶奶的心尖尖儿。”她轻轻揉着蟹爪兰叶子,仿佛拉着孙女的手,泪水顺着沟壑丛生的脸庞下滑。

儿子知晓妈不擅长侍弄花草。蟹爪兰,易培育,且富生命力,水莲提着水壶,脸笑成金秋的菊花。

(6)又是一年枫叶璀璨,水莲的房间里闹腾了,阳台上十盆蟹爪兰,绿意茏葱,叶子顶上那点红,分外惹眼。说粤语的老人,拉着水莲的手:“妹子,辛苦你啦!”满口英文的老人,竖起大拇指。

水莲说:“我将蟹爪兰叶子剪下,插入花盆。目睹它分枝添叶,含苞绽放,心里有了盼望。寂寥的日子,便充满喜悦。”

护工将水莲的话,释成英语。十双不同肤色、青筋突儿的手,捧起花盆,围着水莲咨询,比对着哪盆叶子滋润。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先扬后抑,开头写水莲对蟹爪兰不喜欢,结尾写水莲“目睹它分枝添叶,含苞绽放”,心里便充满喜悦。
B.小说中水莲的儿媳妇和公婆的矛盾为后文写水莲住到了老年公寓做了铺垫,同时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C.小说使用了排比、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将小说中要表达的内容说明得生动、形象、具体、逼真。
D.小说中母子隔空喊话和祖孙在视频中互诉思念之情的细节生动地展示了一家人相亲相爱的美好画面。
2.关于小说中的景物描写,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处画横线句子关于蟹爪兰的描写从外在形态和颜色角度,准确地再现了其特点。
B.第(2)处画横线句子中的“砸”字富有力量感和动态感,描绘了枫叶的凋零飘落。
C.第(3)(4)两处画横线句子多使用短句,活泼生动,简洁明快,写得极有情趣。
D.第(5)(6)两处画横线句子都从视觉和嗅觉的角度准确生动地写出了蟹爪兰的美。
3.请简要分析这篇小说的情感意蕴。
4.蟹爪兰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2023-07-28更新 | 10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小小的晚霞

铁凝

战斗十分激烈,枪声十分密集,担架横七竖八在院中摆开。有备第一次看见了伤员,他眼前是流淌着的血,翻飞着的肉和断裂的白骨。一天一夜,有备就像度过了许多年。他只觉得一阵阵天旋地转,脚下也不自主起来,看来真该找个僻静地方歇会儿了。

其实有备的去处很普通,他有一个谷草垛,堆放着新的和陈的谷草。今天,累得天旋地转的有备终于又想起了这里。他看了个时机,潜入了他那久别的草垛,就像回了他久别的家。他在谷草垛里左钻右钻直钻到一个谁都不会发现他的地方,靠下来轻轻喘气。这时意外发生了:有备看见黑暗处有一双眼睛朝他闪烁,就像夏夜天空里两颗游移不定的星星。这不是星星,是人。他想着,把斜靠在谷草上的身子直起来,有些紧张地冲那两颗星星问道:“你是谁?”

谷草一阵抖动,“星星”消失在黑暗中。有备猛地扒开了谷草,两只皮鞋暴露了出来,还露出了一个人的腿和身子,是草绿色的军裤,一条腿上还缠着白毛巾。有备心里一惊: 这是一个日本兵。他决定先弄清他的身份。他开始对着谷草里的人发话,语气竭力带出一个八路军应有的威严:“快出来!满院子都是八路军!”

草垛里的日本兵在众目睽睽之下钻了出来,在人前尽力把身体站直。腿是受了伤的,有血从毛巾上渗出来。这是一个面孔白皙清瘦的年轻人,耳朵和嘴唇都很肥厚,脸上带着深深的愁容,愁容里还有惊慌。孟院长向他问话,他摇了摇头,摆了摆手,意思是他是不会讲中国话的。孟院长这才想到佟继臣在日本留学的事。孟院长对佟继臣说:“先问问他是哪个部分的,为什么来到这里。”佟继臣问了日本兵,日本兵说,他叫松山槐多,日本长野县人,今年十八岁,参军快一年了。今天在战斗中小腿负了伤,他求生心切,晚上看见一个无人的担架,就偷偷爬上来,没想到被人抬进了八路军的医院。却又担心被认出,在混乱中他悄悄钻进了这个草垛。

松山槐多被安排住在向家一个废弃的草屋里,一住半个月。每天为他换药的是有备,每次换药时,有备把绷带解开,先用双氧水为他清洗伤口,再把红汞纱条塞入伤口中,再重新包扎起来。在做过几次处理后,松山槐多的伤口还真有了明显的改善:新肉正从伤口的四壁长出来,松山槐多欣喜地把新肉指给有备看,有备身上轻松了许多。

有备的轻松不仅是因为松山槐多的伤口长出了新肉,在给槐多换药的日子里,他还学会了用简单的日语和松山槐多交流。他管他叫槐多,他管他叫有备。槐多也学会了不少中国话。因为日语里就有不少中国字,遇到两人语言不通时,就在槐多的本子上用中文写。

槐多的本子不是一般的本子,是东京美术学校的速写本。本子上不光写字,还画着许多速写画,有铅笔的也有蜡笔的。这些速写画引起了有备的极大兴趣,他翻开一页看,是兆州的古城门,他看出这就是兆州的东门:土城墙上矗立着一个城门楼,门楼上有块匾。在这幅铅笔画的下边写着字:中国兆州,昭和十八年六月二十日。他又翻开一页,是一棵大白菜,旁边写着“兆州的白菜比长野的白菜大”。有备继续翻槐多的速写本,他翻到了自己家的草垛,这是槐多刚画上去的。槐多先用铅笔画出草垛的形状,又用蜡笔在上面涂了颜色。下边的文字注明是:中国兆州笨花村草垛,昭和十九年七月余养伤于此。

槐多的伤腿逐渐痊愈,脸上的愁容也渐渐消失。闲暇时他常和有备一起到屋顶上画写生。有备问槐多,长野县和兆州一样不一样。槐多说:“不一样。长野县有山,有水;兆州没有山,只有一条孝河,河里也没有水。”有备说:“你是说兆州没有长野好,是不是?”槐多急忙说:“不是不是,不是这个意思。长野好,兆州也好,要不然为什么我在本子上画兆州。”有备说:“兆州好在哪儿?”槐多说:“兆州和长野许多地方都相似。这里的平原就很像长野,看到它就能引我想到我的家乡。长野有条千曲川,兆州有条孝河。孝河里虽然没有水,但它们弯弯曲曲的样子实在一样。我常常看着兆州想家乡。”有备说:“那谁让你们非要来中国不可?”松山槐多沉默了,枕着自己的手掌在屋顶躺了下来。有备也躺在松山槐多的旁边。两人静默了一会儿,松山槐多叹了口气说:“有备,我给你唱一首歌吧,这是一首回家的歌。”他用日文低声唱起来,唱得婉转动情,自己还流着眼泪。

有备听槐多唱完,就问他这首歌叫什么,唱的是什么意思。槐多说,这首歌叫《小小的晚霞》,是一首童谣。他吃力地用中文给有备翻译着歌词:

晚霞啊晚霞,天黑了,

山上寺庙的钟声响了,

手拉着手都回家吧,

就像乌鸦归巢一样。

孩子们回家了,

月亮出来了,

小鸟做梦的时候,

亮晶晶的星星闪耀了。

(节选自铁凝《笨花》,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流淌着的血,翻飞着的肉和断裂的白骨”,三个短语展现了战斗的激烈,营造出紧张的氛围。
B.作者把松山槐多的眼睛比作“星星”,暗示他虽是一个侵略者,但在他的心里还有着尚未泯灭的良知。
C.松山槐多脸上的表情从“带着深深的愁容”到“愁容也渐渐消失”的变化,这反映了有备治疗技术的进步。
D.有备“谁让你们非要来中国不可”的质问,触动了槐多对来华参战的思考,无言以对,所以陷入了“沉默”。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备为了缓解疲劳,钻进草垛,偶遇日军伤员槐多,出人意料,引出故事。
B.选文对槐多如何被裹挟到战场等内容进行“藏隐”,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C.作者善于敏锐捕捉人物内心的丝丝颤动,引导读者去破解人物灵魂的密码。
D.选文以充满了诗意的童谣作结,余味无穷,表达了有备、槐多的共同心愿。
3.作者花费较多笔墨来叙述松山槐多的速写本,请结合选文分析其作用。
4.铁凝在“首届中国——西班牙文学论坛”发表演讲时说:“你生活在当代,而你应该有将过去与未来连接起来的心胸。”请据此分析选文在对“过去”的叙述中连接了怎样的“未来”期望。
2023-05-11更新 | 44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