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284 题号:1453676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懒狗

石舒清

红羊乡有个村子叫舒家川,舒家川有个叫虎虎的人。虎虎家有一条狗,在村里是有些名气的,它的名气由它的懒而来。一般懒人有,懒狗不多见,虎虎家的这条狗,可算是懒断筋了,趴在那里一动不动,就像是把它的筋抽去了那样。有时候趴在火日头下,晒得要冒烟了,晒得狗蝇子要爬满它的眼睛了,比如树荫墙影就在眼前不远处,它宁晒着,也不活动到阴凉里去。天气热,渴得它吐出舌头来忽闪忽闪的,然而你要是把水盆搁在远处,它是不会来喝水的。因为它有这个毛病,就有人专门试它究竟懒到了什么程度,就把水盆一点点挪近看它,看离多近它才会喝水。真是不可思议,水盆离得那么近,只要它探一下头就可以喝到水,但它就是不探这个头,好像往前一探它的脑袋就会掉下来,好像它的身子不是它的身子,而只是它的一个拖累。它的眼神也是淡漠的,好像没有什么可以促使它和诱惑它。都说,它是宁愿渴死也不动一动的。当然它也是宁愿饿死也不大愿意动的。它从来不走近食盆,食盆可以和它保持一个恒定的距离,要把食盆拿到它跟前,搁到它的嘴下面,说,吃,它才不大情愿地吃起来,好像它的吃不是为了自己,而完全是在照顾着谁的情绪和面子。养这样一条狗做什么,说不清,也就养着了。它在门上那么一卧,总还是个狗吧,狗能起到的一些作用它也是能起到的。因为多吃少动,它还是较胖大的。村里人笑话说,虎虎家养的那不是狗,那是养了个老爷,狗里头能被称作老爷的,也就虎虎家里这条了吧。一般喂狗吃喝都是虎虎的事,虎虎一边喂它一边说,到头懒死你信不信,看狗那不大愉快的面孔,它未必相信这话。

说话就到了那天黄昏,月亮早早地出现在半空,但是没有光亮,像灯还没有通电似的。虎虎端着狗的食盆找不到狗,咦!这懒狗到哪里去了?院里不见。出了街门,见外面蓝乌乌的有些古怪和沉闷,好像要突然间打雷下雨那样。更为可怪的是懒狗挣脱了缰绳在门前跑来跑去,汪汪叫着,就像咬着只有它才能看见的东西。随着懒狗的叫,那种若飘若浮的蓝雾一样的东西似乎在不停地浓郁着收紧着,好像天空绷紧了,好像天空突然要变脸了。虎虎没来由地一阵心悸。吃来,他向懒狗喊着。懒狗看到他,忽然就像终于找到了他那样,跑过来把头抵到他的脚上,嗅来嗅去,而且呜呜哝哝,若有所告。虎虎觉得气闷,好像有什么东西沉沉地要压下来,使他觉得呼吸有些不够用。他不想喂狗了,他想返回屋里去,但是懒狗却咬住他的裤脚不放,又咬住他的鞋,把他的脚都咬痛了,他刚准备踢懒狗一脚时,就像突然来了一阵飓风,把他卷起来扔到了地上,接着就是满耳朵的撞击声和破裂声。在黄风土雾中,大地像巨浪中的船那样颠簸摇晃起来了。地动了。虎虎趴住不动,一手伸出去拉着一条狗腿,什么也看不到。

大震过后,家里就剩了虎虎和懒狗。懒狗第一次主动地把一盆食吃了,它看起来就像是从黄土里钻出来的。

村子几乎被摇平了,眼前的世界完全不认识,看起来就像一个人的五官全部长错了位置。

人变麻木了,人凭着这难得的麻木渡过难关。没有伤心也不觉得害怕,一切感觉好像都隔膜着,距离人远远的。冷,往骨头里头冷。冷得这个人好像不是自己,不是自己又是谁呢?总还会一点点冷到自己身上来。虎虎搭狗窝那样搭了个简易的草棚,暂时住在里面,和他的狗挤睡在一起。竟然弯月还出来,像大出血的瘦女人把脸贴着怪诞的天幕。天空像个旧门帘似的,好像一阵风就可以吹个无影无踪。虎虎觉得狗身子在热着自己。

晚上不知什么时候,好像有什么动静,虎虎恍惚间觉得自己身边空了,好像懒狗出去了,在远处山呼海啸一般撕咬,也可能是个梦吧。虎虎觉得如果白天不再到来,日头不再出来,都是有可能的。啥事情都是有可能的。但是天还是亮了,日头出来,像刚刚剥出的一枚蛋黄。日头好像不知道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那样,又一次兴冲冲地出现在这世上。懒狗躺在离草棚三十米开外的地方,眼睛还睁着,一身血,脖子被咬断了,没有血再流出来。流过血的毛板结在一起,使人看起来有些扎眼。来了两个人看了看又走了。那两个人拍打着虎虎的脸,摇晃着他的身子,说活着就好,活着就好,多大的难啊,若不是你的狗护你,你早被狼吃掉了。

夜里不知谁张罗着,把幸存的人招呼到一起,把几根旧椽子劈成柴火,点燃了,大家烤着。月儿在火光的上面一浮一飘一浮一飘,就像谁提了个灯笼在荒山里走

震后第三天,虎虎好像有些明白了过来,而且大家在一起吃了一顿饭,精神了一些。

(摘编自《地动》,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虎虎家的懒狗在村里出名并受到村人痛恨,是因为出奇的懒,懒到宁愿渴死也不动一动的,宁愿饿死也不大愿意动的。
B.虽然虎虎对懒狗不够好,并骂它“到头懒死你信不信”,但懒狗不计前嫌,关键时刻还是勇敢地用自己的生命救下了虎虎。
C.地震之前,懒狗“挣脱了缰绳在门前跑来跑去,汪汪叫着,就像咬着只有它才能看见的东西”,可见它感受到了险情。
D.地震后,“来了两个人看了看又走了”,“把幸存的人招呼到一起”“大家在一起吃了一顿饭”,突出了团结才能战胜灾难的主题。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懒狗”的“懒”,如“趴在那里一动不动,就像是把它的筋抽去了那样”。
B.“看狗那不大愉快的面孔,它未必相信这话”,通过狗的神态描写,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懒狗”似乎能听懂主人的话。
C.小说直接描写了“懒狗”与狼撕咬搏斗的场景,通过其“眼睛还睁着,一身血,脖子被咬断了”的死后情况,表现了它的神勇。
D.小说以虎虎作为叙述视角,作者采用第三人称,平静从容、张弛有度地描写,让读者印象深刻。
3.小说有多处环境描写,请分别指出文中三个画线句子的作用。
4.石舒清的长篇小说《地动》,是一部关于海原大地震的力作。其实质是小小说的组合,以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为背景,用非虚构的方式书写世道人心。《懒狗》构思取材巧妙独特,请简要分析。
【知识点】 其他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吕布衣(节选)

韦陇

吕布衣要拯救人类,这是他自己说的。

吕布衣的拯救行动首先从身边做起,废布角料褪色加工是虞乡的主要产业,这个产业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吕布衣查了一些资料,褪色加工使用药水部分是次氨酸的溶液,属剧毒类化学药品,具有高毒、氧化性强等特点。褪色药水流入河道中产生各种氯代化合物,这些氯代化合物可致癌、致畸性、致基固突变等。吕布衣的老婆三年前死于食道癌,他一直怀疑是长期饮用虞乡的污染水导致的,所以,他对这个行业深恶痛绝。

前不久,县里搞褪色污染整治,工作组找到几个褪色加工点,工作人员用铁锤捣坏了褪色池,又教育了在场的几个事主后,准备收队。这时吕布衣也在边上。他站了出来,对工作组人员说:你们这也叫整治?敲几块砖头,你们人一走,他们马上补上了。你们出动了这么多人,就为了来敲几块砖的?

工作组的领导问,那你说该怎么办?

吕布衣说,收缴所有原材料和设备,严重罚款,保证以后不重犯,重犯要加重处罚。

领导看了看他说,你的建议我们带回去研究吧。工作组走后,吕布衣又继续教育、训斥那几个事主,结果被几个事主联手揍了一顿。吕布衣头上的绷带,就是这么来的。

以上事由是吕布衣告诉我们的。我劝他说,你用心虽好,但也不可犯了众怒。

不料,吕布衣根本不领我的情,反而责备我麻木不仁,说,地球都是被你们这些人毁灭的,听他这话,好像我们这些人已经毁灭过好几个地球似的。

吕布衣虽然挨了揍,可他一点儿也没有灰心

在虞乡,遇到有人正在褪色,他还是马上开展批评教育。但他吸取了上次的教训,站在一定的距离之外冲人家嚷嚷,当发现有人要揍他时,他自知不敌落荒而逸。逃回家后,吕布农作打油诗数首,拿到褪色点附近和县城的大街小巷,或书写或张贴。我把我以前看到的两首敬录于此,供大家赏析:

《路》:农田谁染污,庄稼不复出,赚了黑心钱,断绝子孙路。

《治》:政府治有方,敲落几块砖,出动人数十,多少车油钱。

这两首都是写褪色污染的。那段时间,吕布衣算是跟褪色污染干上了。刚好,上级领导打来电话,让派个人来临时机构帮忙。局领导一下就想到了吕布衣,找他谈话。他左嘴角往上一撇,似笑非笑:但凡是金子,何处不发光?

吕布衣非但没有消停,反而更活跃了。他每天骑着他的那辆破自行车,四处游走,什么事都管,学生减负和老师办补习班的事、违建拆迁的事、非法占地的事、环境污染的事、动物保护的事、部门不作为的事、资源浪费的事,等等,反正没有什么事跟他是没关系的。吕布衣一般采取直接向主管部门反映情况,人家不理会,他就写打油诗。这样一来,县城的大街小巷,路口桥头,到处可见吕布衣的五字句了。

这事让主任头疼了。有一天,办公室只有我和田文化。主任进来,跟我们谈起了吕布衣。主任告诉我们,吕布衣来了之后,主任以临时机构的名义给他弄了个“行风监督员”的头衔。原以为实至名归,他可以安心工作。可是,主任说,这下更糟糕了,吕布衣不但到处写打油诗,他又多了一项日常工作,就是巡视政府机关大楼。凡是白天开灯工作的,他都一律摁掉开关。人家问他是谁,他就说是“行风监督员”。

你们说,这事怎么办?主任问我们。

我说,主任你应该找他谈话,做他思想工作。

谈了,比牛还倔。他还反过来批评我了,说我“胆小因怕事,明哲为保身”。主任说,这个吕布衣,浑身上下都是“傲慢与偏见”。

倒是有一个办法可以试试。田文化说。

什么办法你说。主任说,我真想把他退回原单位,但又怕他回去以后到处说我们坏话,给我们的临时机构抹黑。

田文化献策,我们不如办个黑板报,主要宣传我县行风建设工作成效,顺带地,也好让他的“作品以名正言顺地发表。这个黑板报就让他负责。他不是喜欢写写画画吗,这不正好?

刚说到这里,吕布衣急急进门。他走到自己办公桌前,拿了笔记本和笔,准备离开。

主任叫吕布衣坐下,给他布置了新的任务:出黑板报。

田文化给他提供了一些宣传内容,并示意他说,每期黑板报也可以发一首他的打油诗。

主任又强调说,黑板报要经他审核签发,并且,以后吕布衣的作品也只在黑板报这种“正规媒体”(主任原话)刊用,不能写在别处了。

吕布衣欣然接受。两天后,黑板报出来了。果然有一首打油诗:

众善须奉行,诸恶无是处;人人皆自律,寸寸是乐土。

这是吕布衣在“正规媒体”上发表的处女作,体现了他对我们这些人类的自我救赎充满期待。而这首打油诗登在我们的宣传载体上,倒也别样贴切。

(选自《十月》,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写“吕布衣要拯救人类”,“拯救人类”事情重大,出语突元,能引发读者关注,同时这句话是“文眼”,小说的内容都是围绕它而展开。
B.吕布衣对废布角料褪色加工产业深恶痛绝,一方面是他怀疑妻子的死因与这产业的污染有关,另一方面是他对这个产业污染的危害性有着深刻了解
C.吕布衣指责县里治污工作组办事不力,与工作组一起教育、训斥几个事主时被几个事主联手揍了一顿,这表明治理污染在现实生活中遭遇的阻力很大。
D.小说中穿插吕布衣的打油诗,既巧妙表现了吕布衣的观点,又在叙事中穿插诗歌,使行文富于变化,或严厉指责,或辛辣讽刺,增加了小说的趣味性。
2.小说中的吕布衣有什么样主要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吕布衣“发表处女作”结尾,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0-10-08更新 | 3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曹乃谦

我把钱给了内勤,打发他到饭店买馅饼。屋里只剩下我跟那个人犯。

我坐在办公桌前,对面有把椅子,空着,是我给人犯搬的。可他说圪蹴惯了,便靠墙蹲下。他的头上戴着个旧黄帽,帽顶上有个洞,一撮花白头发从洞口探出。他那双枯瘦得如猿猴爪似的脏手,十指弓曲着捂在满是皱纹的脸上。这脸让我想起耕过的土地。他的下巴抵住前胸。不时地狠狠吸一口气,然后就“唉”——地呼叹出来。

“兄弟,”他把手从脸上松开,“是不是真的就不叫我回家啦?”

他那土黄色的眼珠凝视着我。

我点点头。

“兄弟呀兄弟,可做不得呀兄弟!”他连声急急地说,说完,那惊恐悲戚的老脸又一下子显出笑意

“兄弟你哄我呢……你……你看,我就知道兄弟你哄我呢。”他说。

望着他那可怜巴巴又带着乞求和期盼的神色,我摇摇头。

他“唉”一声,又将原先也没离开脸有多大距离的十指,重新捂在脸上。

屋里极静,远远地传进外面街市上热闹又嘈杂的声音。

“多会儿才叫我回村?”他又抬起头把脸露出来,问。

我又摇摇头,没回答,

他是内蒙古农村的,前些时搭顺脚车来大同卖葵花籽,有几个小孩问他要不要废铜,他说要。先后共收了四次,最后一回在废品收购站出卖时,被我们给逮住了。他怎么也想不到,那些被孩子们烧得焦黑烂污的铜丝,原来的价值竟有5000元。工厂库房的损失由孩子们家长赔偿,他,我们决定逮捕法办。根据案情,估计最少也得判他两年。我看着他那愁苦的样子,没忍心说实话。

“三五个月内,都甭想回去了。”我说。

“啥?!”他惊叫一声,想要站起来。大概是由于蹲得过久,反倒一屁股跌坐在墙根,破帽子掉到地下也没去拾。“兄弟兄弟,行行好吧,这可是要我老汉的命呢兄弟!”他一下跪起,膝盖当脚蹭蹭向前挪了几步又趴在地上,冲着我连连地磕头。

我先是一愣,后来赶忙过去一把将他揪起,又把他按在椅子上。我又弯腰检起破黄帽,在桌腿上拍打两下后搁在他的头顶。当我坐回到我的座位时,看见那帽子搁的有点偏斜,可他也不往正扶扶。

“这可是天塌下了!这可咋办呀!”他痴痴地盯着地板,自言自语,“女子,儿子,这下他们可咋过呀!”

我猛地想起做笔录时,知道他家只有一个19岁的闺女和一个6岁的儿子。

“村里没有亲戚?”我问。

“亲近些的就一个姑姑,可太远,好几百里。”

我也不由替他犯了愁。

“兄弟,能放我回村安顿安顿行不?安顿好就来行不?”

这怎么可以呢?

“这样吧,”我想想说,“有什么好安顿的,你跟我说,我写信转告他们, 或者我亲自去一趟也行。”

他看我。

“信不过?”我问。

“信过,信过。”

我准备好纸笔。他却隔了老半天才张嘴:

“你告诉孩子们,就说他爹在外头做了灰事了。不不不,这样说是不可以的。”

“不知道你给不给这样写,就说你们的爹在外头找到营生了,得过个半年六个月才回去。你……你再告诉给孩子们就说,米瓮里头往深探探有一百块钱,让前街八叔给安顿上一冬的烧的,再留上个三几十块,好好零花……明年那责任田该种莜麦,还让八叔给种,等爹回去再结算工钱。再,再……告给小子就甭念书了,跟姐姐在家里做营生,等爹挣了大钱再,再念,……黑夜里万万千要记住把狗拴住,好,好壮个胆子……再就是,要是有个灾有个病……病,病啥的……”

他语言结巴,说不下去了。我没催他,静静地等。我也没抬头看,我怕他看见我眼眶里有泪花在滚动。

他拿帽子擤了几声鼻子,隔了一会儿又接着说:

“告给孩子们要好好儿躲对,万万千甭有了病……万一有个啥,泥瓮里有黑糖,化上水是下火的……”

我的鼻子发酸,实在是不能再听下去了。我将笔搁在桌子上。

他把手伸进后腰里,摸出一个东西,颤颤巍巍地放在我的玻璃板上,说:

“这个看能不能装信里。唉,女子要了好几回,这次才,才给买……

透过模糊的泪,我看见的是个蓝色的“维尔肤”小油盒儿。

“你再告给……”

“别说了!!”我“啪”地一拍桌子,冲他大吼。

他一惊,帽子又掉到地下,红肿的眼瞥了一下我,又赶快看别处。

“怎么回事儿?”内勤进来了。端着个洇出油渍的报纸包。

“没,没什么。”我把脸扭向窗外。

“吃哇,这是惯例,我们的组长请客。”内勤哗哗地把纸包展开,说。

“不,不不。我咽不进去。”

“吃!!”我猛地转过身喝令他。我想在喝吼声里将胸中憋得难受的气一块儿喷出。

“吃,吃。我吃。”

他把馅饼大口大口填进嘴,填得两腮鼓鼓的,同时,眼里扑愣愣地滚下两行泪蛋。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通篇只写了一个现实场景,主要通过“我”和老汉的对话来交待老汉的犯罪过程以及家庭状况,如一幕话剧矛盾冲突不断,情节跌宕起伏。
B.语言的乡土特色是本文的一大特点,如把蹲在地上说成“圪蹴”,管女儿叫“女子”,做了错事叫“做了灰事”,泪珠叫“泪蛋”等。
C.小说注重细节描写,如对老汉帽子的描写,第一次表现了老汉的经济状况,后两次写出了老汉当时难以掩饰又真实动人的心理状态,
D.末尾写老汉被喝吼后大口吃馅饼的情状,表现了他复杂的内心,有对儿女的牵挂,有对自己行为的懊悔,也有对“我”的真心顺从。
2.结合全文,从手法和意蕴两方面赏析文中画横线的两句话。
(1)那惊恐悲戚的老脸又一下子显出笑意。
(2)我想在喝吼声里将胸中憋得难受的气一块儿喷出。
3.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老汉,有人认为主人公是“我”。你更认可哪种说法?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理由。
2020-08-12更新 | 2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匠心

杨一凡

①穆爷爷是镇上的木匠。听说他从小便没了父母,被一个好心的木雕师傅养大,木雕师傅本是紫禁城里头修缮宫殿的匠人,几经辗转流落到了这穷乡僻壤。他刻刀下的凤凰漂亮得像是要飞起来一样。穆爷爷承袭了他的手艺,木雕水平出神入化。无奈战乱年代无人欣赏木雕,他便转了行,做了个普通的木匠,平日里干些简单的木工活计。

②“穆爷爷”这称呼,实际上唯有我这样叫。穆爷爷住在镇外的一座废园子里,又因性情不喜喧闹,多次训斥了去废园子探险的孩子们,便在孩子中得了个“老怪”之名。而我每次去都安安静静,因此,我才得到在废园长久停留的特权。别人都不懂为什么穆爷爷要住在这么个坍塌了大半的地方。只有我明白,穆爷爷是为了这园子里的木雕。

③穆爷爷时常在园子里抚摸着那些染上尘埃、疲惫不堪的雕花,就像很多年前那位木雕师傅所做的那样。木雕师傅在这园子里叹惋了半辈子,最终也未能见到它焕然一新的模样。听闻这位老人临终时还拉着穆爷爷的手嘱咐,游廊的花窗该如何开,亭子的匾额该如何修复。末了说:“老头子我这一辈子,最遗憾的就是看着那帮洋鬼子打了进来,毁了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当年我没出息,自个儿跑出了京。老天爷发善心,让我到了这儿,安安稳稳活了几十年。可我这心里头难受啊!“小穆啊,老头子有私心,舍不得这门手艺跟着我埋进土里。你把那园子修修好,就当是圆了老头子的一个梦。”

④我不懂那是怎样深重的愧怍和念想。我时常觉得,穆爷爷做木匠,不过是为了让自己活下去,而活下去,则是为了修复那些木雕。

⑤在那些缓缓流动的时光里,我也曾整日徘徊于亭台楼阁间,指尖掠过雕花的窗棂。我想,一定有那样的一个瞬间,我也曾感受到指尖的温热与浅浅的呼吸,听到那些花鸟的不甘,不甘湮没灰尘,如秋虫敛鞘翅,在枯叶下瑟瑟忍冬。我清晰地记得那个看见过千百回的画面:旧屋,木凳,暖阳。穆爷爷眉头紧锁伏在案上,他似乎听到了那些花鸟的不甘,不甘湮没灰尘,如秋虫敛鞘翅,在枯叶下瑟瑟忍冬。于是,他布满皱褶的手一丝不乱地刻下起死回生的诏令。他的脚边堆满木屑,空气里有陈旧却不曾霉变的木香。好像一个世界的种子就在那把刻刀下,破土成芽。

⑥时光荏苒,岁月静默。穆爷爷一天天地变老。他的腰杆不再挺直,一头白发如废园里的荒草,整个人犹如一枚失水皱缩的橘核。那双眼睛染上一点点浑浊,目光却依然专注而执着。

⑦他开始加快了修复木雕的速度。以往我去时,还能见他在做着不知哪家的木凳,现在却已渐渐看不到了。他一心扑在了他的木雕上。他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消瘦着,好像把所有的气血都注入了刻刀。但我没有试图阻止穆爷爷的废寝忘食。那样的专注,仿佛最轻微的扰动都是一种罪过。

⑧我隐隐约约地感觉到,有什么事要发生了。

⑨那一日,我到废园时,静寂的园子里隐有人声。我并没有进去,而是转了个弯,去了废园一个偏僻的角落。那里有一座小亭,四根红木柱子上游龙蜿埏,昂首奋飞,栩栩如生。昨日我来时,穆爷爷指着那条失了双眼的游龙,道:“这是园里最后一处需要修复的地方了。”语调兴奋如孩童,“了却这桩心愿,我也能安心地入土了。”谁料一语成谶。

(10)那以后我再未去过废园。不,现在它已不叫废园了。省城来的专家见到它后如获至宝,听闻修复它的老人业已过世,又是好一阵扼腕叹息。废园的名字被从古籍中翻了出来。它叫匠园。木匠的匠,工匠的匠。镇上的几个老人一拍脑袋,笑叹道:“我说老穆怎么总守着那个园子呢。你还记得不,他单名一个匠字啊!”

1.下列对文本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穆爷爷替师傅守着一座荒废的园子,不让孩子们进去探险嬉闹,以防破坏木雕,“我”却享受特权在废园长久停留。
B.师傅临终时告诫穆爷爷,游廊的花窗该如何修复,亭子的匾额该如何开,最终穆爷爷把园子里的“断了翼的鸟、折了枝的花”都修复好了。
C.徘徊在亭台楼阁间的“我”,当指尖掠过雕花的窗棂的瞬间,就能感受到指尖的温热和浅浅的呼吸,就能看到花儿的绽放和听到鸟儿的鸣叫。
D.因为穆爷爷担心自己存活于世的时间不多了,于是他开始加快了修复木雕的速度,所以以往“他在做着不知哪家的木凳,现在却已渐渐看不到了”。
2.文章以“我”的视角来写,有何作用?
3.请简要概括小说中“穆爷爷”的形象特征。
2020-03-04更新 | 3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