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80 题号:1462804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贵的清贫

徐贵祥

油菜花开时节,我们来到方志敏的故乡——湖塘村。此处是个宜居的山坳,四面环山,一幢阔大而又古色古香的木楼坐落在山根处,旁边是两汪平静的水塘。这就是方志敏故居。

一路上,不时听到当地朋友介绍方志敏家族的历史,有几个年轻女子,还眉飞色舞地说方志敏是她们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据说,方志敏身高1米82,高大俊朗,才华横溢自不必说,在担任闽浙皖赣苏维埃主席的时候,身穿白色西装,骑一匹白色骏马,当真是白马王子的标志性装束。

是的,方志敏有阔绰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事实上,回顾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那些投身革命的知识分子,大都有殷实的家境,他们不缺吃穿,不乏体面的生活,可是他们放弃了,因为信仰,因为要革命,因为要建设可爱的中国。他们放弃了富裕的物质生活,追求着精神上的高贵。从他们的手里经过的财富成千上万,可是他们自己,却往往连一个铜板也没有。

并不是每个人都配得上“清贫”这个字眼的,仅仅身无分文,还不是清贫。清贫是一种境界,只有精神高贵的清贫才是真正的清贫。

方志敏的故事很多,散珠碎玉一般遗落在闽浙皖赣的山水草木之间。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在他被俘之后,国民党屡次派出高官劝降,甚至蒋介石亲自出面许以高官厚禄,均被方志敏在谈笑中拒绝。

我们后来从各种渠道看到的方志敏,戴着镣铐,神色泰然自若。在方志敏创立的闽浙皖赣苏维埃根据地首府葛源,我看到一张方志敏身穿军装挥手告别的照片,那是在他率部北上抗日的前夕,在葛源的枫林村,那个高高举过头顶、直直指向天空的手势,让我好像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女孩子说方志敏是她们的梦中情人。那个手势沉稳、自信、决绝,释放出一个男人、一个具有骑士精神的革命者勇敢无畏的力量。那一瞬间,我对身边的朋友说,方志敏不仅是一位革命英雄,也是一个贵族。

这个当年才30多岁的年轻人,在闽浙皖赣四省交界的地方创建了革命根据地,发行货币,兴办学校,开设医院,还构建了股市,这一切都是超前的。他是按照苏联社会主义的模式经营着他的根据地,让那里的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那时候的方志敏,掌管着闽浙皖赣苏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可谓一言九鼎,从他手里经过的真金白银不在少数,可是,在“方志敏式”的苏维埃政府内,节俭却蔚然成风,连铅山县委买了12元黄烟,都受到严厉的批评,被挖苦为“好阔气的铅山县委”。

回想小学时代读过的《清贫》,我突然发现那个时候我并没有真正读懂,不,几十年后仍然没有读懂。如今在心里再默默地诵读那些文字,似乎从字里行间领略到另一种风景。北上部队受到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在生死考验的关头,方志敏拒绝脱离部队,拒绝逃生,坚持和同志们战斗在一起,后因叛徒出卖,在藏身的柴堆里被俘。在敌人的刺刀下面,这个命悬一线的囚徒,就像个调皮的孩子,居高临下地打量着因为搜不到铜板而失望的士兵,冷静地看着他们的眼神和表情,甚至还有几分幸灾乐祸:“是不是还要问问我家里有没有一些财产,请等一下,让我想一想,啊,记起来了,有的有的,但不算多。去年暑天我穿的几套旧的汗褂裤,与几双缝上底的线袜……但我说出那几件‘传世宝’来,岂不要叫那些富翁齿冷三天?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尽管多少年过去了,我至今仍然记得英国作家伏尼契的小说《牛虻》中的那个情节,作为革命者的牛虻——亚瑟被执行枪决的前后。亚瑟从一开始就对即将到来的死亡谈笑风生并且评头论足,唇枪舌剑拒绝忏悔。在士兵向他射击时,他一次次地嘲笑和校正士兵的枪法,“来吧,孩子们,不要害怕,朝这儿打!”

而在今天,行走在蒙蒙细雨的湖塘村,我清晰地看到了另一个更加伟大的亚瑟。他领导了更多的亚瑟,而且他的清贫是为了更多的人不再清贫,今天的清贫是为了明天不再清贫,这样的清贫才是高贵的清贫。

(《2017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两次写到年轻女孩心目中的方志敏,由外及内,一方面表现方志敏的外在形象,另一方面表现他的内在精神。
B.“好阔气的铅山县委”,虽说是挖苦,实则是批评,可见,方志敏不仅严格要求自己,更希望全体革命者厉行节俭。
C.作者联想到《牛虻》中亚瑟临刑前谈笑风生的表现,与方志敏形成类比,意在突出方志敏坚守清贫的高贵品质。
D.文章夹叙夹议。在叙述中加入对“清贫”的理解,叙述详略得当,议论逐层深入。丰富了文章内涵,突显了文章深度。
2.综观全文,如何理解“高贵的清贫”?
3.散文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本文是怎样体现这一特点的。
【知识点】 其他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家有“胡同”

——忆陈垣先生

陆其国

说家有“胡同”,容易让人误以为家坐落在胡同里。想想也是,家在胡同再正常不过。如说胡同在家里——即家有“胡同”,会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但确有一个人这样说,他就是历史学家陈垣。

陈垣字援庵,生于1880年,卒于1971年,广东新会人。辛亥革命后,陈垣到北京,开始钻研文史。后在北大、北师大、辅仁大学、燕京大学等校任教。从1926年起任辅仁大学校长。一生从事教育达七十年,并先后任京师图书馆馆长、北平图书馆委员、故宫博物院理事兼故宫图书馆馆长等职。

陈垣是李希泌的父执,李曾撰文说起有一次陈垣的助手和学生刘乃和在老师家,遵师命去书房取一部《元六十家文集目录》稿本,陈垣告诉刘此书在第几条“胡同”第几层书架;一会儿又要取一张老照片,那在第几条“胡同”第几层书架,刘皆随手取来。李希泌对陈老这样得心应手地使用自己的图书资料,既惊讶,又佩服。1964年夏,李希泌陪同亚非学会负责人艾毅根拜访陈垣,应客人要求,陈垣请适在他家的刘乃和领客人参观厢房里的藏书。“厢房的面积并不大,但书架一行一行地排列得很整齐,行与行之间留有一条通道,陈老名之为‘胡同’,顺序名之为‘第一条胡同’、‘第二条胡同’……。书架上的书也放得很整齐。陈老对哪本书放在第几条胡同第几个书架都记得一清二楚。”(李希泌语)

原来“胡同”是陈垣喻指他的藏书室。在我看来,陈垣自况家有“胡同”,盖缘于他腹有诗书。腹有诗书的人,即使家无“胡同”,依然可以气定神闲,因为他已在心里“砌”起了“胡同”;反之,腹无诗书,即使在家里砸钱堆起再多的“胡同”,不过是附庸风雅,华而不实。由是观之,一个人要做到腹有诗书,家里有无“胡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心里要有“胡同”;这是一种先由外而内,再由内而外的抵达;这里包含的已不仅仅是学问和学识,还有人品人格,乃至学术精神。能完成这种抵达的人很少,就像陈垣家有“胡同”,并与之融会贯通的人很少一样。但惟其少,才更令我们这些后人敬仰。敬仰他,也是敬仰真学问、真学识,更是敬仰一种品格、一种境界。

陈垣的弟子赵光贤,曾对梁启超根据《新唐书•薛延陀传》里“值贞观二年突厥叶护可汗见弑”的记载,考证出唐玄奘赴印度出发年代为贞观元年,而非历来以为的贞观三年佩服得五体投地。后来他读到1924年10月上海《东方杂志》第21卷第19期上发表的陈垣《书内学院校慈恩传后》一文,该文将梁氏的诸条考证一一驳倒。“其中有一条我记得最清楚,就是先生据《通典》、《册府元龟》诸书,证明在贞观元年(不是二年)被杀的是统叶护,而玄奘到西突厥素叶城见到的是统叶护的儿子肆叶护。一字之差,遂成大错。当时我想,原来我国还有比梁氏更高明的人,从此使我五体投地地佩服的人不是梁任公而是援庵先生了。”(赵光贤语)

当然,做一个学人,学问固然重要,风骨更不可缺。《通鉴胡注表微》是陈垣一部呕心沥血之作,从这部书很可以看出陈垣的风骨。陈垣读胡三省《通鉴注》时,正身处敌伪统治的北平,人民生活在黑暗中。他说自己“精神异常痛苦,阅读胡注,体会了他当日的心情,慨叹彼此的遭遇,忍不住流泪,甚至痛哭。”感情的接近,思想的相通,各自身受的苦难,驱使陈垣下决定为胡注写出“表微”。这部著作彰显了胡三省的内心情怀,也凸显出陈垣的民族气节和学人傲骨。

1.文中说“这是一种先由外而内,再由内而外的抵达”,作者认为应该如何实现这一“抵达”?请结合全文加以简要概括。
2.文章标题为“家有‘胡同’”,但后两段并未提及“胡同”。请说明后两段这样写的作用。
3.文中说“做一个学人,学问固然重要,风骨更不可缺”,这句话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联系你熟悉的学人,谈谈你的理解感受。
2016-11-18更新 | 76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回家

黑王辉

①父亲为了生计,老早就去了南方沿海地区。听父亲说他干过很多工作,哪儿挣钱多,就去哪儿干。我问他:“一天干十几小时,熬人不?”父亲说:“多干一小时多得一个小时的钱,一点都不熬人,虽然辛苦,可心里是喜悦的,最熬人的是回家过年。”

② 过年时招工紧张,可以比平时拿更多的钱。可是家里有妻子念着,孩子盼着,怎么也得回去啊!不过,父亲订的火车票一般都是阴历廿八、廿九的,因为这样可以多干几天,拿到更多的钱。等干完活,让老板结完工资,简单地把宿舍的行李一收拾,父亲就匆忙地往火车站赶。其实也没什么行李,大部分都是父亲平时在商场里买的打折衣服,这些衣服可够全家人穿一年啊!

③火车站已经人满为患,父亲想找个地方歇歇脚都不行,所有的座位都被像他一样的农民工给占满了。编织袋、包裹、行李箱,一个人带几大包,锅碗瓢勺、涂料桶、鞋刷子什么的都随身带着,不舍得扔掉。城市人不要的垃圾他们都当成宝贝。父亲不敢嘲笑他们,因为他和他们是一样的心理。

④火车站熙熙攘攘的,弥漫着汗臭、脚臭、方便面味等混合在一块儿的复杂气息。父亲在厕所旁找了一片空地,摊张报纸坐下来,开始想接下来二十多小时的旅途。想着你挤我、我挤你的场面,父亲都有些害怕《回家 黑王辉》阅读答案《回家 黑王辉》阅读答案。但是,想到一年没见的故乡,还有相思已久的母亲和我们,想到全家团聚的温馨场面,父亲稍稍有些安慰。

⑤检票铃声响了,大家从座位上站起来,开始往进站口挤。这么多人,这么拥挤的人群,要想让他们排队是不太可能的。本来好端端的一队,就变作两队,后来就横横竖竖,找不到队了,密密麻麻围满了人。父亲在人群中觉得有些燥热,想擦一把汗,一来手里拎着行李,二来根本就动不了,前后左右都是人。父亲没有办法,只有任汗水在脸上流淌,汗津津地湿了新换的衣服。

⑥开始检票了,父亲被人流推搡着、拥挤着往前走。父亲想停下来让检票员给他检一下票,可是还没等他停下,很快就被人群推向前了。前面的人已经把火车塞得满满当当,有票也上不了火车。父亲看见火车窗户开着,经坐窗户边上的老乡同意,父亲把行李扔进车厢,扒着窗户爬进去,脚刚站稳,火车就缓缓开动了。

⑦父亲在心里暗暗叫道:好险啊!差点就错过了这一班火车。

⑧车厢里满是人,父亲只能单脚站着,时间长了腿就没有了知觉。父亲慢慢地抬起腿,换另一只脚。有人嚷嚷着要去厕所,其他人说,还去厕所呢,动都动不了,就地解决吧!父亲有经验,知道这时坐火车上厕所比较困难,一天都没敢喝水,就啃了两个面包,其他什么都不敢吃。

⑨在火车上的二十多个小时里,父亲一动不动,双腿渐渐有些麻木。但在他心里,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早点回家。家,已经香气扑鼻,在强烈召唤着他。

⑩幸好,父亲每年都能够平安到家。

(选自《青年文摘》有删改)

1.对选文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表现父亲嗜钱如命的性格特点《回家 黑王辉》阅读答案阅读答案。
B.表现父亲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
C.表现父亲对回家的极度恐惧又无可奈何的矛盾心理。
D.表现父亲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和想念家人的思想感情。
2.选文第①段加点的词语 “ 最熬人”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3.选文运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手法塑造了父亲的形象?
4.请结合语境,从修辞的角度对第⑨段画线的句子作简要品析。
5.阅读选文后,最想对你的父亲说些什么?并说明理由。
2017-10-26更新 | 9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壶口畅饮

刘第红

还未见着壶口瀑布,先是听到隐隐的不绝于耳的轰响,仿佛地心深处滚动着的惊雷。坐在车上昏昏欲睡的我,像是突然被注入兴奋剂,顿时来了精神,目不转睛地盯着窗外。汽车在拐过无数道弯之后,一道壮阔的瀑布猛然呈现在眼前,心中的惊叹瞬间叫上了舌尖。

下了车,沿着陡峭的石级,踏着黄河惊天动地的鼓点,我迫不及待地来到瀑布跟前,与它来一次亲密接触。飞扬的水花迎面扑来,像雾像烟又像雨。我觉得特别亲切,这是黄河以它独有的方式,向远道而来的我表达特殊的问候。

黄河从晋陕大峡谷中走来,浩浩荡荡。行至此处,河道骤然收窄,300余米宽的河流只有50余米,形成了气势磅礴的瀑布。它是中国第二大瀑布,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其形其景如壶沸腾,故名“壶口”。《禹贡》曰:“盖河漩涡,如一壶然。”

滔天的黄河巨浪翻滚,如万马奔腾,以排山倒海之势,以雷霆万钧之力,毅然决然、前赴后继飞泻直下,卷起千堆雪,发出震天吼,山鸣谷应,直击我心。它像是天然的气势恢宏的油画,又像是自然的荡气回肠的乐章。进入狭窄的河槽,黄河如一条桀骜不驯的巨龙,咆哮不止,踏浪而行,蜿蜒东去。两岸的峡谷,仿佛成了它的一对翅膀。它翩翩展翅,随时准备凌空飞去。

天下黄河一壶收。相传两千多年前,黄河水位高达数百米。龙王爷就居住在现今东西龙王山之处。大禹治水,凿石导河,黄河水位下降,龙王山露出了水面。龙王爷无处藏身,竭尽全力往地下钻,钻出来深达几十米的瀑布和长约数千米的石峪龙槽。龙王爷在瀑布之下,口吐洪水,淹没土地,危害百姓。玉皇大帝得知此事,派二郎神率九员大将,征讨龙王。龙王施展威力,迅速制服了九员大将。二郎神赶紧禀告玉帝。玉帝勃然大怒,随手甩出桌上的茶壶,将龙王收进壶底,置于瀑布之下。这是关于壶口名称来历的神话传说。

这一次壶口之行,圆了我多年的梦想。不知有多少人,一想到壶口就心潮澎湃;不知有多少人,对壶口心驰神往;不知有多少次,壶口瀑布悬挂在游人的梦中。游客至此,无不受到黄河的震撼,无不惊心动魄。它不仅有自然之伟力,更有中华民族之伟力。1938年,在抗日战争极其艰苦之时,诗人光未然率抗敌演出队来到壶口,中华民族的浩然之气被激发,写下了激昂的诗章:“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正是从黄河起源。在壶口,我更是看到了一条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从远古走来,挟五千年雄风,浩浩荡荡,飞流而下,勇往直前,奔向未来……

我再也顾不上矜持了,在壶口开怀畅饮,畅饮黄河的豪迈与壮阔,畅饮中华民族的雄浑与恢宏。渐渐地,我觉得我身上也充满了伟力。在万千水珠的鼓励之下,我也化成水珠一颗,奋不顾身地跳进河道,情不自禁地汇入黄河大合唱……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开篇从“不绝于耳的轰响”写起,大有先声夺人的气势。
B.作者灵活运用记叙、说明、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创作了这篇壶口游记。其中第三段以列数字、引典籍、打比方之法将壶口水流的特点说明得具体而又形象。
C.关于壶口名称来历的神话传说给文章增添了神秘色彩,也正是这则传统文化激起了作者对壶口瀑布的无限向往之情。
D.作者从开篇被壶口瀑布的“惊雷”惊醒,到亲近壶口瀑布,最后慷慨“畅饮”黄河,感情变得更加高亢激昂。
2.请结合文本指出为什么“游客至此,无不受到黄河的震撼,无不惊心动魄”。
3.请结合第四段对文本的语言特点进行赏析。
2021-01-07更新 | 8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