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567 题号:1542481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黑女儿和他的牛

欧阳山

牛瘟果然传到上卧石村来了。

乡文书没有办法,乡长也没有办法,连区长也没有办法。只得把情形报告到县上。白石锁儿的牛病了几天,最后拉稀死了。

五天后,有人给区长捎信说延安派了人到上卧石村来给牛打针,不管好的病的,打了针就能保险。这一下可把区长喜得多少盛(呆)不定了。

乡长没有区长那样大的兴头:牛病了,没人来,牛死了,倒来打针了!

区长觉得这话不对头,就纠正道:你怎么好这样说呢?牛死了的就算了,活着的还要预防呀!打了针就传染不上,保险不会得病。要下去好好宣传,叫他们要相信科学。

打针的曾同志来了,一个清清瘦瘦的,个子小小的年轻人。区长招待他吃了晚饭,就让他休息。可是他坚持当晚就要开会,明天就要开始工作。区长依照他的意见,当晚就召集了牛主的会议。庄子上一共有二十多户人家,到了十一二个人。有白根泰,白黑女儿,白明亮,白老七……被乡长认为很顽固的白占才也到了。

大家都集中在乡长炕上,有坐着的,有斜靠着的,有圪蹴(蹲)着的,围成一个马掌形。当中放了一支高高的灯柱,上面点着一个小小的青油灯,把人的脸照成古铜色。

正像我们平常所说,这个会开得很好。大家都登记了。

不想,第二天一早,黑女儿把他的四头牛赶出去了。他吩咐大儿子把三头牛赶到马首村他舅舅家里,又吩咐二儿子把一头不大好的牛,拦到三里路以外的一条沟里。

乡文书真感到诧异。论表现,黑女儿一贯很积极。交公粮走在前头,有事动员从来不肯做第二,拥军优抗,样样热心。如今怎么会来这一手?想到后来,就生起气来了。——这简直是证明乡长估计是错误的。

这回给耕牛注射疫苗的结果,从乡政府方面说来,成绩是不大好。全庄二十头牛,只注射了十三四头。从黑女儿这边看来,那又不同了。白根泰说:幸亏我那一头没打针。黑女儿呢,他说:算我倒霉!不过只打了那一头,也还好。

曾同志回延安三天后,没打针的七头牛就病倒了六头。又过十来天,就一头跟一头的死掉。这可把整个村,整个乡,一直到整个区都闹翻了!牛死了的那天早上,黑女儿一家大小只是哭。见这凄惨的模样,他忍不住自己想道:怨不怨我的错呢?

过了一会,他自己又回答:不是的。是运气不好。运气不好,大家哭什么呢?越哭运气就越坏了!

运气是运气,你看……那不是没病么?婆姨说。

那头打过针的牛,好好的站在那边。他气极了,跑过去照牛后腿就是一拳。那牛挨了一拳,心里有点糊涂,于是抱着一种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的态度,挤了挤眼睛。不过黑女儿倒从那牛的挤眼睛,看出一种得意的神气来,又一连打了两拳,还骂道:你得意什么!你得意什么!

那牛偏要结结实实的站在他面前,黑女儿又举起拳头狠命捶下去,这回没打着。那牛一闪躲开他,就照出后面的一条牛——这才是一条真真正正的好牛。而且有了这条牛,他的面子才撑得起来。他指着这条牛给他婆姨看:这不是,他打过什么针!

话没过两天,那不争气的东西也病倒了。这一下他着了慌。乡文书特地跑来告诉他,说那回打针的那个姓曾的,如今正在马首村替牲口治病,叫他去打问打问。

黑女儿赶到马首村,正在下大雨,把他一身淋得精湿。兽医也冒着大雨来了。一共是两个人,其中的一个就是上回那位姓曾的。

两个兽医和舅舅拉了几句闲话,就动手给舅舅的病牛打了针。后晌那头牛的病情看来是更加严重了。黑女儿看见这情形,满怀的希望,不觉冷了半截。

下午,兽医又来了。他们拿一根小小的玻璃管扎进病牛的肛门里,看了看,又商量一会。舅舅站在一旁咕噜着。

第二天,医生又来。牛的精神好了一些,还是不肯吃草,老汉还是站在一旁咕噜着。

第三天天才亮,黑女儿悄悄跑进牛圈。开头他还以为自己眼花,仔细一看,那病牛正在吃草,嚼得那么香甜。黑女儿鼻子一酸,眼睛热辣辣的流下两滴眼泪来。

我早知道能治,早两天就该请医生也给咱的牲畜治一治。他想,如今又耽搁了三天,不知道家里面情形怎么样了!

他找到那两位活菩萨,把全部情形,一五一十都告诉了他们,然后又请他们再到上卧石村打一个转,他们也答应了。当天下午,天晴定了,三个人一道往回走。一路上,黑女儿话也多了,笑也肯笑了,连灰色的脸,灰色的眼睛,灰色的短须,都明亮亮的有了光彩了。

一到院子外面的围墙门口,他高声叫嚷:你们快出来,快出来,给牛请了先生回来了!

他一直跑到牛圈口,都没有碰见一个人。一看牛圈,只剩那头早就打过针的,另外那一头生了病的,就没看见了。他呢喃的说着:我的牛呢?只觉得浑身一软,就瘫坐在地上。

他是太迟了。

一个月后,区长在延安碰见那位姓曾的年轻人,谈起黑女儿,区长说道:黑女儿彻底转变了!他到处自动给你们宣传。在柳桥镇上,他看见一个人就说:‘农场打的牛瘟针,真正好!真正好!’这刻大家都解开了。……

1944118日在延安(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延安派人来上卧石村给牛打防疫针,乡长有抵触情绪,因为他也不太相信科学。
B.黑女儿先登记给牛打针,随后又暗中转移耕牛,迷惑乡干部,足见其顽固不化。
C.给上卧石村耕牛注射疫苗的成绩不佳,乡政府很不满意,牛主们也都自认倒霉。
D.小说两次写舅舅“站在一旁咕噜着”,表现他对兽医能治好他的耕牛将信将疑。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借天气来烘托人物心情,黑女儿到马首村求医,“正在下大雨”,强化其内心焦急;医生随他回村,“天晴定了”,烘托其满怀希望。
B.小说善用色彩描写人物,如青油灯“把人的脸照成古铜色”,“灰色的”脸、眼睛和短须,“都明亮亮的有了光彩了”,色彩鲜明,表现力强。
C.小说中对人物的称呼前后不同,如“姓曾的”“活菩萨”“先生”,称呼的变化体现了人物身份与生活状况的变化,也反映人物观念的变化。
D.小说写黑女儿给牛打防疫针的态度“彻底转变了”,还到处积极宣传打牛瘟针“真正好”,这一转折将故事推向高潮,也使形象更为饱满。
3.小说写黑女儿打牛,人与牛有一番特别的“对话”,饶有情趣,请简要分析。
4.1942年5月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我们的文艺应该为人民大众服务,这篇小说是践行“讲话”精神的新成果。小说在内容与形式方面进行了哪些可贵的艺术探索?请简要分析。
【知识点】 其他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火眼金睛

侯发山

大高是河洛地区远近闻名的杂技演员。一般杂技演员都有绝招,否则,难以在这个行当里混,一招鲜,吃遍天嘛。可能大家都看过“口中喷火”的杂技,演员嘴里能喷出长长的火龙,或一团一团的火球。大高早就不玩这个了。按他的说法,这个是初级的,他玩的是眼中喷火,两股火苗从眼睛里喷出,像两条火蛇一样,而且,不是直线飞射,带拐弯的,像是舞蹈着的火龙。想想就很精彩,刺激。当初,这个杂技没名字,传得久了,大家就叫它“火眼金睛”。

大高有个徒弟叫阿三。说是徒弟,其实就是个跟班打杂的,跑跑腿,搬搬道具。阿三一直想学习“火眼金睛”,这也是他当初拜大高为师的原因,大高没有答应。问的次数多了,大高就告诉阿三,说眼里喷火是所有火术表演中最危险的,演员必须具有高超的技艺,竭尽所能去保证自身和周围观众的安全。因为表演过程需要火焰、易燃物和有毒燃料的参与,一不小心非死即伤。

这话说得语重心长,阿三却不以为然,以为大高自私,担心“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跟老辈子那些师傅一样,都要留一手。

死了张屠户,不吃带毛猪。阿三耳濡目染,加上偷偷观看师傅练习,也学得八九不离十。私下里,阿三瞒着师傅训练。阿三练习的时候,没有使用燃料,他倒不是怕危险,怕被师傅发现,就用水来替代燃料练习,练习的重点是如何控制喷射的方向和连贯性。

这天,阿三的老父亲老树来看望阿三。阿三正在配燃料(这个配方大高倒没有隐瞒,每次表演都安排阿三配制),当晚有一场表演,阿三不敢怠慢。老树看到地上滚落的空酒瓶,顺嘴问道:“用酒代替燃料? 咋不用汽油和酒精呢?”阿三说:“师傅说过,汽油和酒精是最危险的,千万不能使用,一不小心就会烧伤演员。”

老树问阿三:“你还没学会‘火眼金睛’?”

阿三哀怨地说:“师傅不教我。”

老树叹口气,好久,才恨恨地说:“当年我送你到这里,就是为了学习这个独门绝技。”

阿三说:“我偷偷学着呢。”

“阿三,阿三。”前台大高在喊。

“来了,师傅!”阿三应答着出去了。

大高说:“阿三,今天晚上你表演‘火眼金睛’。”

“师傅,我,我……”阿三有点不自然,莫非师傅知道自己偷学的事儿?

大高没有兴师问罪的意思,拍了拍阿三的肩膀,说:“今天不是你老父亲来了吗? 你就好好给他老人家表演一番,我知道你能行的。不慌张,我给你当助手。”

“师傅……”阿三的不自然很快被感动代替。

接下来,大高就给阿三讲解了几个要点,然后鼓励他上台表演。

就这样,阿三几个跟头的热身之后,开始正式表演“火眼金睛”。

没想到,两股火苗刚从阿三的眼里喷出,只听阿三“啊”地惨叫一声倒在地上,不停地在大桌上翻滚———阿三的两只眼睛着火了!

大高明白过来后急忙扑火。后来,阿三被送往医院,性命无忧,两只眼睛给烧毁了。

阿三的父亲老树要到官府告大高。大高求情道:“阿三残废了,今后怎么生活?不如让他跟着我,我保证一辈子照顾他,并教他几个能够养活自己的杂技。”

老树想了想,也就答应了。

后来,师傅两人无意中说起那次意外。大高说,那次燃料被人更换,添加了汽油。

阿三大吃一惊,气愤地说:“师傅,果真如此?您怎么不报官啊?”

“没有证据,报官也没用。”大高说罢,长叹一声。

其实,大高已经猜测到,那次从中做手脚的是阿三的父亲老树,害怕自己吃官司,来了个恶人先告状。大高知道,一旦猜测被证实,老树的牢狱之灾是免不掉的。阿三呢? 他如何接受这个现实?

所以,大高没有报官。

有一次回家,阿三跟父亲老树说起这事。老树默了半天,才说:“阿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以后你要好好待你的师傅!”

阿三懵懂地点了点头,感觉这天父亲跟往常不一样,有点怪怪的。

不过,自从阿三的眼睛失明后,大高再没表演过“火眼金睛”,以至于到了今天,这门杂技也就失传了。

(节选自《小说月刊》2018年6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叙事巧妙,开篇入题,简单的一句“大高是河洛地区远近闻名的杂技演员”,便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B.“说是徒弟,其实就是个跟班打杂的,跑跑腿,搬搬道具”,既暗示了阿三没学到“火眼金睛”绝技的原因,也为下文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C.大高认为没有证据,报官也没用,所以他虽然怀疑老树在燃料中做了手脚,却只好无奈地做出了不报官,自己一辈子照顾阿三的选择。
D.小说的语言特色鲜明,巧用俗语,朴实无华而又极富表现力,像文中的“一招鲜,吃遍天”“死了张屠户,不吃带毛猪”,读来自然亲切。
2.小说开头描写杂技“火眼金睛”对小说的艺术表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自从阿三的眼睛失明后,大高为什么再没表演过“火眼金睛”?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2019-01-31更新 | 117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只说林冲就床上放了包裹被卧,就坐下生些焰火起来。屋后有一堆柴炭,拿几块来,生在地炉里。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二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俪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1.这一段里几次写到风雪,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写风雪为后文草厅倒塌,林冲只得去住古庙的情节做了铺垫。
B.因风雪而寒冷而沽酒,情节发展顺理成章。
C.风雪的环境描写激发了英雄的壮志豪情,林冲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反叛之路。
D.古人云“月黑杀人夜,风高放火天”,大风大雪正为坏人作恶陷害林冲提供了客观条件。
2.对这段文字中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林冲还想在草料场过一冬,表明林冲屡遭磨难,此时却并无反心,一心只想逆来顺受,以待出头之日。
B.林冲雪夜沽酒不忘带上花枪,说明他对奸人陷害已有防范。
C.盖火的细节暗示草料场失火并无林冲半点责任。
D.拽门、锁门、带钥匙的细节描写,说明林冲办事精细,小心谨慎。
3.林冲夜宿山神庙,听得门外有三人在说话,一个是差拨,一个是陆虞候,一个是富安(陆虞候的随从),试指出下面这段文字中①—⑨分别是谁。

三人在庙檐下立地看火。数内一个(①)道:“这条计好么?”一个(②)应道:“端的亏管营、差拨两位用心!回到京师,禀过太尉,都保你二位做大官。这番张教头没得推故了!”

一个(③)道:“林冲这番直吃我们对付了!高衙内这病必然好了!”又一个(④)道:“张教头那厮,三回五次托人情去说‘你的女婿没了’,张教头越不肯应承,因此衙内病患看看重了。太尉特使俺两个央浼二位干这件事。不想而今完备了!”又一个(⑤)道:“小人直爬入墙里去,四下草堆上点了十来个火把,待走那里去!”那一个(⑥)道:“这早晚烧个八分过了。”又听得一个(⑦)道:“便逃得性命时,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又一个(⑧)道:“我们回城里去罢。”一个(⑨)道:“再看一看,拾得他一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也能会干事。”

2018-11-20更新 | 8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半壶水

孔立文

夕阳染红了整个大漠。

一只狼,一只披着细碎残阳的瘦狼,跌跌撞撞地闯入了陆归林眼前这雄奇瑰丽的画卷。

他轻轻地解下了外腰带,这个两端有铁环、铁扣的军用腰带,可攻可防。

狼伫立在远方,略仰着头,对着他示威。这绝对是一只历经苦难和沧桑的老狼,它啼血的嗥叫声中包含着悲伤、绝望和忧郁。

“我要杀了它。”陆归林坚定地对自己说。

他抡起军用腰带,冲向那狼。狼奔逃而去,速度极快。

可是,没过多久,他发现,它又出现在他的身后。

这狼和他打起了游击战。几个回合下来,陆归林已是精疲力竭。

他走,它就走;他停,它也停。而且距离总是三四十米。

夜色来临,他找了个斜坡,对着那只狼,枕着交织的双手,仰面半躺着。狼也停下来,蜷在地上。

漠野苍茫,四周静寂。中午的那场沙尘暴使陆归林脱离了勘探队的战友,在寻找队伍中误入了这茫茫沙漠。漫天的风沙和徒劳的奔跑,他的迷彩服硬得成了一块铁板。他太累了,累得全身像散了架,两腿如灌了铅。不知不觉中,他竟然在清冷的沙漠风中睡着了。一觉醒来,他吓了一跳,因为他看见了前方狼的眼睛。狼的眼睛正一闪一闪的,这让他睡意全无。

新的一天来临,陆归林又开始了沙漠上的舞蹈。指北针留在了军车的驾驶室里,陆归林只能靠太阳判定方位,他的目标就是向西,向西,再向西。

沙海滚动着热浪。狼,也已经被饥饿和干渴折磨得摇摇晃晃。

陆归林轻轻地晃动了一下水壶,他要再听一下水的声音,水的声音就是生命的声音。昨天发现自己迷路时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水壶里的水,那时壶里的水只剩下现在这半壶。他知道在沙漠里迷路意味着什么,所以他一直没敢动那水,实在渴得难受,他就轻轻晃动一下水壶,水晃动的声音总能让他充满希望。

当太阳如蛇一样缠着他的时候,陆归林下了喝水的决心。他拧开水壶的盖子,手有些抖,干裂的嘴唇也抖动起来。当他把壶口放到唇边时,他看到了那狼。

他一下子就有了主意。

一个半埋在沙丘里残缺的动物骨架出现在他的视野。他把这个白花花的东西拽出来,扯下一块扇形的骨头,铺好,然后小心翼翼地把水倒在这个骨头的凹处。可是水落在上面连湿都没湿一下,就不见了。倒,再倒……骨头上终于出现了一汪清水,那一汪清水就像镶在少女项间的一枚珍珠,光彩夺目,绚烂动人。

狼果然向他走了过来,当狼毫无防备贪婪地舔食那汪清水的时候,陆归林高高举起军用腰带,却迟迟下不了手。

他原本是想利用这个机会干掉这狼的。但是,他放弃了,他不知道自己这是为什么。

他喝掉了壶里所剩无几的水。

水的力量就是这么神奇。沙漠中划过一声尖锐有力的嚎叫,狼高昂着头,像获得了新生一般。

狼对着他持续地嚎叫,然后竟独自蹒跚而去。它走走停停,不断地转头,并发出模糊不清的叫声。

陆归林读懂了狼的语言。

他跟在了狼的后面,机械地跟着。它走,他就走;它停,他也停。而且距离的把握,也是三十米左右的样子。

傍晚将至,当他跟着那狼费尽全力爬上一个硕大的沙坡时,奇迹出现了——映入眼帘的是迷人眼的绿色,久违了的绿色!在绿色与绿色之间,是银光闪闪的水面。一条河横亘于草地之间,河的那一端,是林带,是庄稼地,是村庄……

绿洲,这就是孕育生命的绿洲。

陆归林踉踉跄跄地奔到河边,疯了一般,他捧起那清凉甘冽的水,大口大口地喝起来……

忽然,陆归林的耳畔传来一片呐喊声,猛地一抬眼,他看见一群人正在追赶那只狼。再看那只狼,速度如闪电一般,从河畔奔向了他们刚刚走出的茫茫大漠。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11期)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漠野苍茫,四周静寂”这一段交代“他”(陆归林)独自陷入茫茫沙漠并与老狼对峙的原因,有助于解除读者心中的疑惑。
B.“他不知道自己这是为什么”,这既是对陆归林放弃干掉狼的机会的解释,也暗示了他想通过狼带自己走出沙漠。
C.“它走走停停,不断地转头,并发出模糊不清的叫声。”狼没受到陆归林的攻击,反而得到水喝,于是想报答他。
D.沙漠是“他”与狼的连接点,小说由此切入主人公因沙尘暴而脱离勘探队后的独特经历,于惊心动魄中发人深省。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半壶水”为题,能很好地吸引读者的阅读注意力,同时,这半壶水又串联起主要情节,成为推动故事向前发展的关键所在。
B.“当太阳如蛇一样缠着他的时候,陆归林下了喝水的决心”,比喻手法生动地刻画出沙漠阳光炙热毒辣,反映了他想和狼决一死战。
C.小说以补充叙述的方式,交代了陆归林独自陷身沙漠并与老狼对峙的原因,既消除了读者心中的疑惑,也使得情节更显严谨、完整。
D.茫茫大漠是陆归林与老狼的相遇地,他们以此为背景演绎了一波三折的人狼之战,小说于惊心动魄的叙述中,具有发人深省的力量。
3.小说中的陆归林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小说最后一段能否删去?请结合作品阐述理由。
2021-04-01更新 | 12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