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55 题号:1629312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繁台春色

曹洪蔚

汴梁人繁荣,家住城南繁台。

繁台春色,乃汴梁八景中的一景。繁字通薄,常用作姓氏。

根据《水经注》的记载,繁台最早叫婆台,后因繁氏一族来此居住,且婆、繁谐音,婆台就慢慢演变成了繁台

原先的繁台地势很高,还建有繁塔,登上去,整个宋城可一览无余。北宋诗人石曼卿有诗曰:台高地迥出天半,瞭见皇都十里春。因为台高,汴梁城虽屡遭水患,繁台始终未被淹没,繁塔依然挺挺而立。

这天,繁荣在家门口的小摊点上,要了两根杠子油条,一碗羊肉胡辣汤,呼呼噜噜下肚,吃得脸上冒油,背上冒汗。然后,右手玩转着一对山核桃,去繁台散步。

繁荣前年办过退休不久,害了一场大病,手术摘了胆囊,才算保住一条命。这之后,他就特别注意保养身体,每天到繁台散步锻炼2个小时,雷打不动。

繁台自古是个踏春赏景的好地方。每到春回大地,繁台上,小鸟呢喃,燕子翻飞,桃红柳绿,姹紫嫣红,游人如织。一阵微风吹过,繁塔檐角上的铃铛叮叮作响,清脆悠扬。台上的天清寺,香火缭绕,佛乐阵阵,钟声幽远。

繁荣哥,还练着呐?

繁荣正潜心做着一套太极,猛然听到喊声。他慢慢缓过神来,扎稳脚步。一看,是工友于大憨。

于大憨问东问西地绕了好一阵,才将话切入了正题,他说:繁荣哥,大前年,我俩给人打工修城墙,挖到一个罐子,这事儿你还记得不?

繁荣搓了一把脸,说:咋会不记得?这才有几年的事,我又没老年痴呆。

繁荣和大憨原来都在火柴厂上班,后来厂子关门倒闭,靠打零工维持生计。那年,他俩随着一个施工队维修城墙,在清理一个城门洞的时候,大憨挖到一个瓦罐子,打开,是一罐子铜钱。大憨一看,眼都绿了,兴奋得直抖。他立马脱掉秋裤,把裤管扎起来,呼啦一下把铜钱倒进去,藏到了一边。这时,繁荣去厕所方便回来,见有一个不大不小的瓦罐,没窟窿也没裂缝,就把黏在上面的土抠下来,说:这罐子你要不要,你不要,我就拿回去,放鸡蛋,腌咸菜,是个物件。

大憨藏了铜钱,心里有鬼,忙说:虽说是我挖到的,让给你吧,我拿回去也没啥用。

繁荣走后,大憨把那包铜钱裹在怀里,偷偷溜了,一路走一路暗喜:我把牛牵走了,他拔个橛子。

后来,大憨把那些铜板分批兑换成了现钱,在牌桌上,又分批输给了牌友,那笔意外之财毫无意外地让他给赌光了。

昨个儿,大憨与一位搞收藏的朋友喝酒聊天,无意间说到了那只罐子。朋友听了他的描述,惋惜地一个劲儿甩子:大憨啊大憨,你可真够憨的。那只罐子是汉代陶罐,比你那些钢板要值钱得多。听说,你那个朋友把那只罐子已经转手了,卖了20万呢。人家牵走的是牛,你才是拔的橛子。

大憨听了,肠子都悔青了,气得抖起了手。回家,睡不着,翻了一夜的烧饼。天一亮,就穿过大半个城来找繁荣。

繁荣听明来意,对他说:你说那个罐子啊,我把它卖了。

卖了?啥时间卖的?卖多少钱?卖给谁了?大憨大睁着眼问。

前年就卖了。那年,我不是害了一场大病嘛,没有钱做手术,碳厂胡同的老朱就拿20万块钱买走了。要不是这笔钱,我这会儿骨头怕是都沤糟了。

你是说如今这罐子在老朱手里呢。

不在老朱那儿。老朱到手不到半年,急着给儿子买房交首付,又原价卖给了绣球胡同的老马。

哦,听话音,现在是老马收藏着呢?

也不在老马那儿。后来他又转手给了豆芽街的老牛,因为老马的姑娘要出国,急用钱。

老牛哪有闲钱搞收藏呀,穷得冒傻气。

可不。老牛到手还没暖热,又让草市街的老杨给买走了。老牛的老婆得病了,可厉害。眼下,这罐子在老杨手里呢。

老朱、老马、老牛,还有老杨,大憨都认识,都是火柴厂的工友,一批下的岗。

大憨说:你看你弄的这事儿,跟击鼓传花一样。我不管这罐子如今窝在谁手里,我的意思是,你卖20万,咋着也要分我一半,见见面,分一半嘛,何况还是我挖出来的。

繁荣沉默了一会儿,对大憨说:话说到这份上,我就实话告诉你吧。那个罐子我找专家鉴定过,就是民国时期的一个普通瓦罐,顶多当个物件用,没一点文物价值。这点,老朱是知道的,他花20万买走它,是为了救我的命,也是给家里人一个托词。后来,老马,老牛,老杨买走它,大抵也是这样的理由。多年的工友,互帮衬,共患难,那只罐子就是个见证啊。

繁荣说着,眼里泛起了泪光。他把眼神儿定格在那座屹立千年的繁塔上,说:你听说了吗?这一片的民居马上要拆迁了,要重现繁台春色盛景。等拆迁补偿款下来,我就去找老杨,把那只罐子再买回来,你要的话,完璧归赵。

大憨听了,勾着头,搓起了手。

一阵暖风吹来,繁台的春天如约而至。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交代繁荣退休后害了一场大病,做过手术,每天到繁台散步锻炼,为后文罐子击鼓传花式的被转手的情节埋下伏笔。
B.小说采用了回忆和倒叙的方式,在人物的对话中展开故事情节,讲述了一群下岗工人互帮互助的感人故事,情节引人入胜。
C.小说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繁荣和老朱等人之间的互相帮助与于大憨的自私自利形成反差,形象鲜明。
D.小说语言既典雅又通俗,如诗句的引用和对繁台春色的描绘,典雅优美;又如牵牛拔橛等方言的运用,通俗中又有乡土气息。
2.小说开头花了不少笔墨介绍繁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善于通过人物语言、神态和行动描写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请结合文本,选取一个人物作简要分析。
【知识点】 其他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修表记

(美)马克·吐温

①我的那只漂亮的新表起初一直走得很好,十八个月中从没慢过,也没快过,更没停过;那里面的各个部 件也都完好无损。因此我不免认为,它在结构组织的完美上更是足堪不朽。但不幸的是,它终于在某个夜晚停了下来,对此我真是悲恸万分,大有熟人前来报凶,大祸临头之感。不过日子一长,我也就慢慢振作起来,于是经常凭着约摸,定定表针。   

②不久,我跑进一家大珠宝店去对准确时间。店主从我手中接过表去,给我对好。接着他道,“表慢了四分钟——它的整时器需要紧紧”。我马上想拦住他——想让他知道这只表在时间上从未出过半点差错。但,这个白薯头脑所懂得的就是慢了四分钟,所以那整时器必须紧上一紧。因此尽管我在一旁急得直跳,哀求他手下留情,他还是面不改色、手毒心狠地干下了那桩可耻罪行。

③于是我的表走得快了起来,而且一天快似一天。不出一个星期,它已经病得发起高烧,脉搏的温度在背阴处也已跃到一百五十。到了两个月将尽,它早已将全城里的大小钟表统统抛到后面,比历书上的日子超出十三天还有余。在它的带动下,我不得不赶凑房租,赶结账目,赶办一切事务,弄得焦头烂额,狼狈不堪,达到全然无法容忍的地步。我只好将它拿到一家钟表商处去修理。表商问我,这表以前修理过没有。我回答说没有,它一直好好的,不用修理。他听到后,一脸奸相,透出暗喜,于是急忙撬开表壳,抓起小骰子盒戴到眼上,便瞅了起来。瞅罢讲道,需要擦泥上油,另外调调——一个月后来取。

④经他这样一番除垢上油以及调节之后,我的表又开始慢了下来,慢到以后滴答起来,其音悠悠,有如叩钟。在行动上,我开始事事落在时间后面,变得出门误车,对客爽约,甚至赴宴逾期;我自己也渐渐被拖向昨天,拖向前天,甚至拖向一个星期之前。这样经过一段时间,我终于突然醒悟到,我已成了孤苦伶仃,孑然一身,仍然徘徊在那上上个星期之中,整个世界已经从我的面前消失不见。说来惭愧,我甚至察觉,内心深处,我已经与博物馆里的木乃伊隐隐产生感情。

⑤我于是又去了一家表店。等的工夫,店家已把表全部拆散,然后讲道,表的发条匣子“发胀了”,三天之后可以修复。

⑥在这以后,这只表只能说是平均来讲,走得还好,但却决不是万事大吉。有时,一连好几个小时,它那里边简直是在闹鬼,又是吵嚷,又是吼叫,喷嚏不断,鼻息不停,搅得你意乱心烦,不知如何是好;但过上一阵,它又会渐渐慢了下去,晃晃悠悠,不慌不忙,于是被它甩到后边的钟表又都一路追了上来。不过看看一天二十四小时将尽,它又会一阵疾步,风驰电掣般地飞奔裁判台前,正点到达,分秒不误。它拿给人的是它那倒也不错的平均数值,现在职责尽到,谁又能说人家干多千少!但只是平均准确,在表来说,却绝不是什么突出美德。于是我又带上它另去表铺。铺里人说是中枢梢发生断裂。我回答道,只要不太严重就好。说实在的,我根本不知道那中枢梢是什么。只是当看生人面前,又岂可表露无知。

⑦那中枢梢是修理好了,然而它成了这种情形:一会走走,一会停停,再走上一阵,再停上一阵;至于那短暂快慢,已经完全听凭它去决定,再也无从过问。而且每次发动起来,简直像子弹出膛一般,后坐力很大,震得胸口发疼。因此好几天来,我不得不戴上护胸,以保安全。最后我只好再去找人修理。店家把它全部拆开,拿起那残骸在他镜下翻来覆去地检视了一遍,然后宣布,它的微力发火机出了毛病。但他终于把表修好,于是再次给予了它一个效力机会。

⑧从此我的这个计时仪器倒也在各方面表现得并无特别异常之处,只是往往当它平安无事地一连气工作上七八个小时之后,它里边的每个零件却会猛地全部变松,放出蜜蜂般的嗡嗡嘤嘤之声,顿时表上的几个走针也都一齐疾迅飞转,不消六七分钟工夫,它已经像是放脱了轴线似的,把未来的二十四个小时全给放光,然后砰的一声,停在那里。我怀着异常沉重的心情,再次去找表商,而且这次拆的时候,两眼下定得紧盯不放。我还准备将他着实地盘问一番,因为事情已发展到了严重地步。这只表当初买时所费不过二百余元,但是修它的费用早已高达二三千元。就在我等他和看他修的时候,我突然认出这表匠原来是个熟人——早先曾在一个汽船上当过司机,当然也绝不是什么高明司机。正像其他表商那样,他也是照例先行检查一番,然后便以那同样自信的口气对它的病况作出如下判断。

⑨他道:“主要是冒气太多——你该把这活动扳头挂到安全阀上去放放气!”

⑩听到这话,我恨不得当场将他击毙,然后自己出钱掩埋了他。

⑾我的一位名叫威廉的长辈(可惜如今早已去世)常讲,一匹好马,只要从来没偷跑过,就总是一匹好马;一只好表,只要匠人没得机会拨弄过它,就总是一只好表。另外他还经常纳闷,世上的一些糟糕的工匠,不论补锅的、造枪的、制鞋的、打铁的,还是当司机的,最后他们都混得怎样,只可惜从来没人能告诉他。

【注】小骰子盒:指放大镜。

1.本文运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有何表达效果?请结合第②段加以分析。
2.从人物塑造和情节发展的角度,分析第③段画线部分的作用。
3.以第⑥段为例,赏析马克·吐温这篇小说的语言风格。
4.评析这篇小说的思想意义。
2018-01-02更新 | 8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列小题。

长城砖

蔡贡民

挡不住内当家再三敦促,我踏进了养兔专业户老寿山的门槛。

老寿山原本是油瓶酱罐底朝天的苦恼人,如今成了村上独一无二的财神爷。他的兔种远近闻名,以至于“若要发财兔,去找老寿山”成了村民的口头禅。

这会儿,他正坐在堂屋里和几个小伙子摆龙门阵,说的是《孟姜女哭长城》。老家伙小时候读过几年私塾,又喜欢听戏看书,肚里装满了前朝后代的故事,虽然手无缚鸡之力,吹起牛皮来却浑身是劲,引得村里的小伙子都喜欢围着他转。

“哦,村长大人驾到。”见我进门,老寿山眉开眼笑。那几个小伙子见他有正经事,便走了。

我道明来意,他把我引进兔房,随手抓起两只苗兔,看过雌雄,又回到堂屋,用带钢针的钳子,在兔耳上打上数码,然后扔进我带来的纸盒。

“什么价钱?”我明知故问。

“嘿嘿,”老寿山乜视我一眼,笑里分明藏着刺儿,“我这人呀,只认孔方兄,不识世故情。上至父母官,下到小百姓,一视同仁,二十元一只,多一分不要,少一分不放!”

老家伙,赚钱赚红了眼,忘了当初要补助时的寒酸相啦?你光棍一条,要那么多钞票带到棺材里去?我不情愿地掏出八张伍圆,抖在他面前。

哗啦啦,门外刮进一阵风,掀动了贴在墙上的画片,吹飞了桌上的钞票。

老寿山扑向墙根,扶正画片,掀下图钉重新揿牢。这是一幅水墨长城图,万山丛中,巍巍长城如苍龙腾飞,不见头,也不见尾,煞有气派。不过,我看着总觉得它贴在这里挺不协调。老寿山钻在桌下拣钞票,见我盯着图画,又使出了耍嘴皮的功夫:“我中华人杰地灵,唯有这长城名扬四海。老夫也算不虚度此生,上去逛过两回,可惜呀,那些不肖子孙,毁了长城盖私屋,看他们有何面目见祖宗!”

他喋喋不休地东拉西扯,我听得直皱眉头,拎起纸盒想去,从门外探进一颗小孩脑袋,随即一声:“村长在这里。”话音未落,进来了两位中年汉子。其中一位握着我的手,热情地说:“村长,太感谢你们了!修长城的两万元捐款,我们已收到啦,今天特来登门致谢。”说着,又使劲地握了握我的手。

“这……这是怎么回事,别搞错了吧?”

来人给我一张收据,市、县、乡、村,都没错;又看看汇款单上撕下的附言,上面写的是“争作长城一塊砖”,七个字中,有三个繁体字。在我们村,除了老寿山,还有谁会把“块”字写成“塊”?

“寿山伯,你为咱村扬了名啦!”

“扬名?”老寿山拣完了地上的钞票,掸着票面上的尘土,又刺我一句:“名是能用钞票买的?”

来人看出了苗头,瞪大眼珠打量起老寿山来。我心情复杂了。两万元!放在我们村,可办多少事哪!

见鬼,还想这些干啥!我自责着。回头看老寿山,他正对着长城图出神。我这才发现,画两旁,还有一幅对联,显然是老寿山的手笔:“生就中华魂,死作长城砖。”

(选自《微型小说佳作欣赏》,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两段以“我”去养兔专业户老寿山家买苗兔引出对老寿山身份的介绍,为下文写他捐款修长城的情节做了铺垫。
B.小说第③段中“老家伙小时候读过几年私塾”一句,不仅交代了老寿山曾有过求学经历,更为后文“我”依字推断汇款人的情节埋下了伏笔。
C.小说通过老寿山从昔日靠吃补助的懒汉变成勤劳致富并捐资修长城的先进人物的故事,表现出当今农村经济建设中农民不断进步的主题。
D.“我”是小说的线索,串联起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有关老寿山语言、动作、神态等的细节描写便是通过“我”的视角展示出来的。
2.小说中的老寿山有哪些美好的精神品质?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3.结合全文,请简要说明小说的标题“长城砖”有什么丰富的含义。
2018-04-14更新 | 6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远山

张世勤

莽莽苍苍,四面青山。孤独的牛车,远远望去像一个小黑点,在大山深处移动。

父亲刚逝,连着下了数天的雨,他的心情低沉而忧郁。

今天天气放晴,雨后的阳光格外明媚,山谷间升起薄薄的雾霭,有一处山头上还挂着几道炫炫的彩虹、今天他该出山了,但他只能一个人驾着牛车出山了。他和父亲在这深山里已经二十多年,早已习惯了每天植树、护林、砍柴、卖柴这一套步调,从未感觉到日子丝毫的单调,因为一切都有父亲在。

父亲不在了,从今天开始他得习惯一个人出山。

山路崎岖,牛车不住地颠簸、一个转弯,转过弯去就是一个长长的缓坡,然后再转弯。他不觉得这些弯有什么不好,转一个弯,就换一种风景,换一片不一样的树,换一群不一样的鸟,换一壁不一样的花。对这条通往山外的路他早已烂熟于心。他回过头,只看见一车的柴,并没有看见父亲。他再次深切地感受到,父亲的确是不在了。

不知什么时候,车竟然停下了,停在了一个转弯处。这种情况原来还从未有过,牛同他一样,熟悉这条山路,相信不用他跟着,牛也会自己沿着这条山路悠悠地走出去。

他用一根绵软的枝条轻轻抽在牛身上。他说,咱们赶路吧。牛却仍然未动。他抚着牛,竟看到牛眼里闪着迷惘。他想,牛对父亲看来也有感情了。他也再次想起父亲,叹口气,自言自语地说,哎,爹,转弯了。

没想到,这一说牛迈开步子,很熟练地转过弯去,然后走上了那条长长的缓坡。走完缓坡,又要转弯了,牛却又无缘无故地停了下来。他心里想,父亲没有了,不和父亲在一起,就是不顺。这么想着,再次叹口气,把心里的话说了出来:爹,转弯了。这一说,牛竟然熟练地转过了弯儿。

他终于明白,数年来,每到转弯处的提醒,不单是提醒了父亲,也提醒了牛。现在到了转弯,他一言不发,牛就有些慌,不知该怎么办。

接下来的路,他和牛就顺畅得多了。

过了些日子,他再次从山外回来的时候,牛车上不再像原来那么空荡荡的了,而是坐着一个年轻的女人。年轻的女人穿着蓝裤,红红的上衣,两眼充满着对大山的新奇。过去,出山进山,远远看去都是一个小黑点,而现在却是一抹鲜艳的红。

年轻的女人是他在山外认识的,每次他把木柴装车后,都要带上一点山货,常带的是一种小山果,红红的,既有点甜,又有点酸。口感好,很开胃。这些小红山果都是他打柴时顺手摘下的,带着不为卖钱,而是到山外后,摊在木柴一边,供人品尝。

后来年轻的女人就来了,在摊子前转过来又转过去,盯着红红的山果,问他,卖的?他说,不是,随便让人吃的,他看着她,大方地抓起一把,塞到她手里。女人的脸红了一下,就像天又亮了一层。

第二天,年轻女人又来了。她说,你怎么不卖呢?他说,这个不稀罕,山里有的是,摘都摘不过来,不值钱。她说,山里好吗?他说,很好,什么好吃的都有,红山果不过是其中的一种,你不觉得枯燥吗?不枯燥,山里有鸟、山鸡、野兔,山溪里还有小鱼、小虾、小螃蟹,山树上樱桃、葡萄、山检、石榴……

红苗决计要跟着青树进山了,她坐在空空的牛车上向大山深处走去。红苗说,我想告诉我爹,于是红苗面对群山,两手打个弧放在嘴边:爹,我转弯了。

牛听了红苗的话,先是一愣,然后就要转弯。青树抚着牛头,轻声说:不是喊你,是喊她爹的,牛似乎明白了青树的意思,不好意思地吧嗒了几下眼皮。

第二天,青树要去打柴,红苗说今天不打柴了。青树说不打明天就没法出山了。红苗说今后也不打柴了。青树不解,红苗说我们可以卖山果,山果是山树自己结的,摘下来,是顺手的事,怎么可以拿去卖呢?红苗说树不也是自己长的吗?那可不是。过去我和爹每年都要种下不少树呢!红苗说那山果咱们也可以自己种啊。

青树第一次驾着空空的牛车出山了,一路上,他不断地跟牛说转弯了,也给自己说,转弯,转弯。父亲走后,他什么也没想,就沿着父亲的路走下去,像大山里来来回回移动的一块石头,结结实实过着自己的日子,而现在,红苗让他到山外的小镇上采买各种种子:树种,瓜果种,蔬菜种。

一年后,青树栽培种植的各色山果和蔬菜都成了小镇上的抢手货。红苗像做窝的小鸟一样勤快,开发出的品种有二三十个之多。青树出山的牛车上,不再像过去那样单调,只是一些硬邦邦的木柴,而是瓜果梨枣,色彩缤纷。去一趟山外,青树就会装回一袋子钱。

这天青树从山外回来,说我想给我爹说说。青树对着群山,高声大喊:爹。房前的老牛便“哞”一声。青树喊:爹,我转弯了。房前的老牛便“哞”一声。

(选自《洛阳晚报》)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孤独的牛”像“一个小黑点”与后文对红苗“一抹鲜艳的红”的描写形成鲜明的对比,暗示主人公心境的变化和生活的转变。
B.文中下划线句子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在技巧上是语带双关,既可以理解为牛在青树提醒下顺畅地走山路,也可以理解为青树人生道路逐渐开始变化。
C.老牛可看作远山人的象征,它身上既有老一辈勤恳坚韧而顽固保守的性格特征,又有像青树这样年轻一辈人勤劳踏实而主动进取的精神品质。
D.作者用勤恳的牛在熟悉的路上需要提醒才知转弯,意在表达在熟悉的生活中,人往往也需要外在的提醒和引导,才可能打破僵化思维,走出新路。
2.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红苗这一形象特征。
3.文中多次出现“爹,(我)转弯了”一句,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2021-07-20更新 | 4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