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55 题号:1707923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拉丁美洲的孤独【注】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安东尼奥·皮加费塔,一位曾陪同麦哲伦进行首次环球航行的佛罗伦萨航海家,在经过我们南美洲时写了一本严谨的编年史。他说他见过一些肚脐儿长在背上的猪,见过一些没有爪子的鸟儿,还有一些鸟儿像鲣鸟那样没有舌头,嘴巴像汤匙。他说他还见过一种怪兽,骡头骡耳,驼身鹿蹄,吼声像马嘶。

那本书很薄,但很迷人。然而它还远非那个时代我们的现实的最令人惊奇的见证。我们那个如此令人向往的虚幻之国“黄金国”,在漫长的年代里曾在许多地图上出现。为了寻找“青春永驻泉”,神话般的人物阿尔瓦·努涅斯·卡维萨·德·巴卡竟然在墨西哥北部考察了八年。后来,在殖民地时期,人们在卡塔赫纳出售若干在洪水淹没过的土地上饲养的母鸡,其鸡肫里居然包裹着金砂粒。我们的先辈们这种关于黄金的连篇呓语直到不久前还缠绕着我们。

从西班牙的统治下获得独立并没有使我们摆脱疲痛无知状态。曾三次对墨西哥实行独裁统治的安东尼奥·洛佩斯·德·圣安纳为了埋葬他那条在所谓的糕点战争中失掉的右腿,下令举行了极为豪华的葬礼。加西亚·莫雷诺将军作为专制君主统治厄瓜多尔长达16年。萨尔瓦多通神的暴君马克西米利亚诺·埃尔南德斯·马丁内斯将军在一次野蛮的屠杀中竟然剿灭了30000农民。我们不曾有过片刻安宁。在这段时间里,发生过五次战争、17次政变,有2000万拉美儿童不满2岁便不幸死去,这个数目比西欧自1970年以来出生的人数还要多。由于暴力镇压而死去的人几乎有12万之多。

我敢说,今年值得瑞典文学院注意的,正是拉美这种异乎寻常的现实,而不只是它的文学表现。这一现实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永不干涸、充满灾难和美好事物的创作源泉。而我这个流浪在外、怀念故乡的哥伦比亚人,不过是被机运指定的又一个数码。朋友们,我就是我们的孤独之症结所在。

既然这些困难把属于它的精华的我们变得头脑迟钝了,那也就不难理解世界这一边的理性主义的、陶醉地欣赏自己的文化的天才们为什么找不到解释我们的有效方法了。用他人的图表来解释我们的现实,只会使得我们愈来愈不为人知,愈来愈不自由,愈来愈孤独。令人尊敬的欧洲如果站在自己过去的角度来看我们,也许它会更能为世人理解。不妨回忆一下:伦敦为了建造它的第一道城墙,花费了300个年头,又用了300年才得到了一名主教;罗马在混沌不清的黑暗中争斗了20个世纪才由一位埃特卢里亚国王在历史上建立了该城。我认为,头脑清楚、也曾在此为缔造一个更人道、更公正的伟大祖国而奋斗的欧洲人倘若仅仅是同情我们的梦想不会使我们对孤独的感觉有所减少。

拉丁美洲不愿意、也没有理由成为棋盘上的一个没有独立意志的“相”,也毫不幻想将自己的独立与独特发展的计划变成西方的渴望。然而,尽管航海的成就大大缩短了我们美洲和欧洲的距离,但似乎扩大了彼此间的文化差距。为什么在文学上可以没有保留地赞同我们的独特性,我们在社会变革方面所做的艰难尝试却受到种种怀疑而遭到否定呢?为什么认为先进的欧洲人试图在他们的国家实行的社会正义不可以成为拉丁美洲在另一种条件下以另一种方式奋斗的目标呢?不!我们历史上遭受过的无休无止的暴力和悲剧是延续数百年的不公正和难以计数的痛苦的结果。但是许多欧洲领导人和思想家却像忘记了年轻时代建立的疯狂业绩的祖辈那样幼稚地相信这一点,好像除了依靠世界上的两位霸主生活外便走投无路。朋友们,这便是我们的孤独的大小。

然而,面对压迫、掠夺和孤单,我们的回答是生活。无论是洪水还是瘟疫,无论是饥饿还是社会动荡,甚至还有多少个世纪以来的永恒的战争,都没有能够削弱生命战胜死亡的牢固优势。这个优势还在增长,还在加速:每年出生的人口比死亡的人口多7400万。这个新生的人口的数量,相当于使纽约的人数每年增长七倍。他们中的大多数出生在财富不多的国家,其中当然包括拉丁美洲。与此相反,那些经济繁荣的国家却成功地积累了足够的破坏力量。这股力量不仅能够将生存至今的全人类,而且能够把经过这个不幸的星球的一切生灵消灭100次。

在跟今天一样的一天,我的导师威廉姆·福克纳曾站在这个地方说:“我拒绝接受人类末日的说法。”面对这个从人类发展的全部时间看可能像个乌托邦的令人惊讶的现实,我们这些相信一切的寓言创造者感到我们有权利认为,创建一个与之对立的乌托邦为时还不很晚。那将是一个新型的、锦绣般的、充满活力的乌托邦。在那里,谁的命运也不能由别人来决定,包括死亡的方式;在那里,爱情是真正的爱情,幸福有可能实现;在那里,命中注定处于100年孤独的世家终将并永远享有存在于世的第二次机会。

(有删改)

【注】这是作者在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仪式上的演说。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西班牙的统治下获得独立之后,独裁与暴政笼罩拉丁美洲,战争与政变频繁,人口大量死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B.马尔克斯将自己比作“数码”,形象表明瑞典文学院给自己颁奖,不是因为文学表现艺术,而是因为自己真实记录了拉美现实。
C.演讲最后,马尔克斯赞美进步与人类生命的增长,尽管某股破坏力量可以轻易毁灭全人类,但创建一个美好未来还为时不晚。
D.本文以饱含感情的语调概括了拉丁美洲在孤独中的倔强与坚持,体现演讲词的针对性,称呼语“朋友们”的使用产生互动感。
2.这篇演讲词从航海家安东尼奥·皮加费塔对南美洲的见闻记录讲起,请简析以此开篇的作用。
3.本文标题为“拉丁美洲的孤独”,请联系全文内容简述拉丁美洲“孤独”的原因。
【知识点】 其他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蝴蝶的传说

林清玄

最近有两则关于蝴蝶的事件,令人一则以喜,一则以忧。

喜的是,在兰屿岛上原本有一种名为“珠光黄裳凤蝶”的蝴蝶,它生长的地方仅限于兰屿原始森林的边缘,范围不过是五六平方公里,数量非常有限。前几年台湾蝴蝶手工艺兴盛,许多人都跑到兰屿捕捉这种被称为“台湾最大最美”的蝴蝶,听说一只的价钱可以卖到八十元。

捕蝶者为了厚利,不仅捕捉成蝶,甚至连它的蛹和幼虫都不放过。滥捕滥捉的结果,原本数量有限的珠光黄裳凤蝶濒临绝种,差不多要永远在世界上消失。侥幸的是,岛内蝴蝶加工业没落,捕捉蝴蝶已无利可困,才使这种蝴蝶从灭绝的深谷复活,令人大大地舒了一口气,为那些无辜的蝴蝶感到庆幸。至少它们没有步台湾黑熊、野生梅花鹿、石虎的后尘,我们的子孙还有机会看到它们美丽的飞翔姿势。

这是一连串自然生态、野生动物的破坏与杀灭声中唯一的喜讯。可惜的是,我们并不是因为珠光黄裳凤蝶的珍贵而保护它,是由于它卖不到价钱而被捕蝶者放了一条小小的生路;哪一天蝴蝶加工业复苏时,正是珠光黄裳凤蝶真正死亡的时机。这样想起来,在喜讯中不免也有一些忧思。

令人担忧的消息是,高雄县美浓镇闻名遐迩的“黄蝶翠谷”,被该县划为将来兴建水库的“水库淹没区”,洪水一来,蝴蝶自然尸骸无存,美浓水库的兴建据说势在必行,是为了解决高屏地区万千民众日渐严重的水荒问题,不巧高雄县仿佛没有比这个地方更适合兴建大型水库的地方,黄蝶翠谷日后必是黄水漫漫,既然没有翠谷可见,黄蝶自然无地栖身了。

我对黄蝶翠谷有一份特别的情感,知道这个消息时,我忧心不已。我幼年居住的地方,离美浓的黄蝶翠谷只有十分钟的车程,有时步行前往,一个多小时就到达了。读小学的时候,学校远足经常选择黄蝶翠谷。尤其是春天的时候,走进谷里,河溪两岸的卵石上栖息着无以数计的蝴蝶。人声一近,那原本浮在石上,像落叶般铺满的小黄蝶会哗然飞起,几乎遮蔽了整个天空。

天空里满满地飞舞着片片黄色的蝴蝶,我们坐在阴影中抬头看,的确能感受到大地与生命的绚丽,我一直在记忆里保留着这美丽的一幕。蝴蝶的生命虽然短促,但短得有风姿,短得辉煌,让我们知道有时候短暂的美丽也是好的,因为它活着,活的一天不是胜过死去的一世吗?

在蝴蝶数量最多的时候,我们可以在黄蝶翠谷同时看到蝴蝶如何产卵、如何孵化成虫、如何结蛹、如何破蛹而出、如何飞上天空,甚至如何死亡化为一朵飘零的黄花……这种生命生长变化的过程虽然微小,却充满了人生的大启示。任何一位敏感的小孩仔细观查审思了这个过程,都会在心灵上有新的视角,看到生命衍化时最巧妙的一瞬。如此,蝴蝶虽小若黄叶,虽短暂若蜉蝣,在它斑斓的双翼里,则有了生命兴衰再生的浩浩大道,可以在短短的瞬间使我们的心灵为之成长。

今年我又去了一次,看到日渐增加的游客在谷中追逐蝴蝶,感觉那里的蝴蝶已不再如幼年时代那样美丽、多姿、潇洒而有生气,但到底还是有蝴蝶,数量还是惊人的。可惜,这些美丽的蝴蝶、美好的记忆都将随着水库的兴建而淹没沉埋了。

蝴蝶似乎没有饮水重要,失去一谷蝴蝶也仅仅是一种忧伤,并不会真正伤害人的生命。在大人物的眼中,一谷蝴蝶也许不如一杯水,但从反面看,有时一只蝴蝶给人的感动甚至胜过一潭大水。

我并不是反对兴建水库,因为那可以造福我们的乡梓,问题是,对那些满天满地、将要消失的蝴蝶,我们是不是有方法加以拯救呢?在水之湄,在青翠的河溪谷地,如果没有蝴蝶凌空的影子,我们会失去什么呢?

总有那么一天,蝴蝶会像一片彩色的贴纸,静静贴在我们记忆的某一处。它不再飞舞了,它只说明了一种美丽逝去时的忧伤,那种忧伤是不可能弥补的,除非我们再创一个黄蝶翠谷,否则若干年后,它将成为一种传说。

传说可以这样记载:“在南方的某一个谷地,曾经生存着遍地的美丽动物,它会飞,但不是鸟,是昆虫的一种。有人说这种昆虫色彩如孔雀,但比孔雀更宜于作生命的联想。这片谷地,最后被人类的大水淹没,这种叫作蝴蝶的美丽昆虫,永远在那个谷地消失了。”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长于兰屿原始森林的珠光黄裳凤蝶得到了保护,在众多对自然生态、野生动物的破坏与杀灭声中,这则消息让作者感到欣慰,为蝴蝶感到庆幸。
B.位于美浓镇的黄蝶翠谷为黄蝶提供了优良的生长环境,是黄蝶的栖息地。因高雄县修建水库,黄蝶可能将无家可归,作者为此而担忧。
C.在大人物看来,黄蝶翠谷的蝴蝶没有民众的饮水重要,失去蝴蝶没有真正伤害人的生命;在作者看来,一只蝴蝶带给人的感动甚至胜过一座水库的作用。
D.作者对黄蝶翠谷有一份特别的情感,以清新的语言描写了蝴蝶的美丽多姿,展现了自然与生命的绚丽,将黄蝶的美丽永久保留在记忆中。
2.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文中划线句的理解。
3.结合全文,分析最后一段的作用。
2020-04-16更新 | 8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它距离闹市很近,打个酱油,约二斤鸡蛋什么的,很方便,但又似很远。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偶尔有剃头挑子的“唤头”(像一个大镊子,用铁棒从当中擦过,便发出噌的一声)、磨剪子磨刀的“惊闺”(十几个铁片穿成一串,摇动作声)、算命的盲人(现在早没有了)吹的短笛的声音。这些声音不但不显得喧闹,倒显得胡同里更加安静了。

1.第4段中“很近”“很远”分别指什么?
2.第4段中“偶尔”一词能否删去?在文中有何作用?
3.第4段中最后一句话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突出了什么样的环境特点?将这句话改为“这些声音不显得喧闹,而显得胡同里更加安静了”可以吗?为什么?
2021-04-20更新 | 4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黄晦闻

张中行

一九三五年初,我还没离开北京大学的时候,忽然听说黄晦闻先生去世了,才六十四岁,超过花甲一点点。当时觉得很遗憾,他看来一直很康强,精神充沛,忽而作古,难免有老成容易凋谢的悲伤。还有个较小的原因,黄先生在学校以善书名,本系同学差不多都求他写点什么,作为纪念。他态度严正,对学生却和气,总是有求必应。本来早想也求他写点什么,因为觉得早点晚点没关系,不想这一拖延就错过机会。

黄先生名节,字晦闻,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的老教授。他早年在南方活动,有不少可传的事迹,如与章太炎等创立国学保存会,参加南社,用诗歌鼓吹革命,与孙中山先生合作,任广东省教育厅长,等等。他旧学很精,在北京大学任课,主要讲诗,编有多种讲义,如《诗旨纂辞》《变雅》《汉魏乐府风笺》《曹子建诗注》《阮步兵诗注》等,都可以算是名山之作。诗写得很好,时时寓有感时伤世之痛,所以张尔田把他比作元遗山和顾亭林。

黄先生的课,我听过两年,先是讲顾亭林诗,后是讲《诗经》。他虽然比较年高,却总是站得笔直地讲。讲顾亭林诗是刚刚九·一八之后,他讲完字面意思,后用一些话阐明顾亭林的感愤和用心,也就是亡国之痛和忧民之心。记得讲《海上》四首七律的第二首,其中第二联名王白马江东去,故国降幡海上来,他一面念一面慨叹,仿佛要陪着顾亭林也痛哭流涕。我们自然都领会,他口中是说明朝,心中是想现在,都为他的悲愤而深深感动。这中间还出现一次小误会,有一次上课,黄先生正说得很感慨的时候,有个同学站起来,走出去了。黄先生立刻停住,不说话了。同学们都望着他,他面色沉郁,沉默了一会,他说,同学会这样,使他很痛心。接着问同学:你们知道我为什么讲顾亭林诗吗?没人答话。他接着说,是看到国家危在旦夕,借讲顾亭林,激发同学们的忧国忧民之心,不想竟有人不理解!他大概还想往下说,一个同学站起来说:黄先生,您误会了。那个同学是患痢疾,本来应该休息,因为不愿意耽误您的课,挣扎着来了。说到这里,黄先生像是很感伤,我亲眼看见他眼有些湿润,点点头,又讲下去。

就这样,他满怀悲愤,没看到卢沟桥事变之后的情况,也没看到敌人投降,下世了。听说家里人不少,但多不能自立,很多遗物被卖了。三十年代末,有人在文物摊上看到黄先生的图章,索价五元,他没买,我觉得可惜。翻翻书橱中的旧物,几本讲义还在,又有国学保存会刊行的《国粹丛书》数种,出版时间是光绪三十一年(1905)。这些书都与黄先生有关,只是上面没有他的手迹,虽然慰情聊胜无,总不免有些遗憾。

四十年代后期,有个朋友张君处理存书,说是北京大学老教授的藏书,问我要不要。我问是哪位先生的,他说是黄晦闻的。我非常高兴,赶紧取来。是覆南宋汤汉注本《陶靖节先生诗集》,四卷,线装二册,刻印很精。翻开看,封内衬页上居然有黄先生的题词,计两则。其中一则是:

近得吴氏拜经楼刊本,后附有吴正传诗话、黄晋卿笔记,字画结体与此本不同,而行数字数则全依此本。意者此或即阮氏影宋进呈本欤?庚申十二月十八日。

字为楷体,刚劲工整,可谓书如其人,想保存一点先师手泽的愿望总算实现了。

说也凑巧,此后不久,游小市,在地摊上看到黄先生写的赠友人的条幅,装裱齐整,因为不是成铁翁刘,没有人要,只用一角钱就买回来。写的是自作七言绝句,题为《官廨梅花》,推测是在广东时所作。字为行楷,笔姿瘦劲飘洒,学米,只是显得单薄,这件字条幸而未失。有一天,大学同班李君来,说黄先生给他写的一件却没能留存,言下有惋惜之意。我只好举以赠之,因为我还有陶集并题词,即古人与朋友共之义也。

(节选自《负暄琐话》,有删改)

文本二:

所谓记忆都是零零星星的,既不齐备,又不清晰,只是一些模模糊糊的影子。影子中有可传之人,可感之事,可念之情,总起来成为曾见于昔日的

影子的内涵很杂,数量不少,这里抄存的是与有关的一点点。选这一点点,是考虑到两方面的条件。一是可感,就是昔日曾经使我感动或至少是感兴趣,今天想到仍然有些怀念的。二是可传,就是让来者知道并不是毫无意义的。逝者如斯,长生、驻景都是幻想,永垂不朽只能存于来者的感知里。遗憾的是存于来者感知里的数量太少了,尤其是不曾腾达之士。《史记·伯夷列传》末尾有这样的话:岩穴之士,趋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由太史公到现在,又两千年过去了,名堙灭而不称的真是不可数计了。我,笔拙言轻,但希望是奢的,就是很愿意由于篱下的闲谈,有点点的人和事还能存于有些人的感知里。

这样,当作玩笑话说,我这些琐话,虽然是名副其实的琐屑,就主观愿望说却是当作诗和史写的。自然,就读者诸君说就未必是这样,因为时间空间都隔得远,他们会感到,作为诗,味道太薄,作为史,分量太轻。那么,古人云: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设想有的人有时也许一人枯坐萧斋,求博弈不得,那就以此代替博弈,或者不是毫无用处的吧。

一九八四年四月

(节选自《负暄琐话》之《小引》,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成容易凋谢”不仅表达了作者对先生德高望重的敬佩,还表达了对先生离世的惋惜、悲伤之情。
B.时隔多年仍能一一列举先生所编的讲义,既突出了先生学问之精深广博,也饱含着对先生的钦佩与怀念。
C.花费笔墨详写先生与学生之间的小误会,集中表现了先生的拳拳爱国之心和对青年学子的殷殷期盼。
D.先生去世后,图章被他的家人贱卖,却无人问津,作者觉得可惜,这一细节表达了对先生家道没落的惋惜。
2.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境”包含着人、事、情三个要素,记忆之“境”是那些曾让作者感动过和怀念着的人和事。
B.引用《史记》名言,来感慨太多应该被铭记的平凡人湮没于历史长河,隐含着作者的写作动机。
C.张中行认为其写作内容是“名副其实的琐屑”,体现出他对自己的作品坦诚而又谦虚的态度。
D.在作者独坐求“博弈”不得时,便用写作聊以自慰,同时也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有些许意义。
3.文本一中多次写到寻求先生手迹,请从谋篇布局的角度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4.文本二说,作者是将回忆“当作诗和史写的”,请谈谈文本一是如何实现“当作诗和史写”这一主观愿望的。
2022-04-21更新 | 80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