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52 题号:1814297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五枚金戒指

申平

子夜时分,李应尧偷偷潜回了河源县抚州乡的家。

一晃,他外出参加革命已经两年多了,被任命为惠紫人民自卫大队蓝口税站站长也有几个月了。他每天都在枪林弹雨中提着脑袋为部队征税,他一直都没有机会回家看望父母和妻子儿女。今天部队路过家乡,他说什么也要回家看一看。

在昏暗的灯光下,李应尧望着面黄肌瘦、穿着破烂的一家人,一家人也都望着他。他突然发现家人都在渴望地看着他的手,还有他的怀里,肯定是希望他带了什么好吃的东西回来。可是没有,他什么东西都没有带回来。——部队生活也是一样清苦,经常吃不饱饭。

后来大家都失望地去继续睡觉了,妻子苏招英就扑在他的怀里哭,说家里已经断粮多日了,就靠野菜和芋头什么的勉强充饥,问他能不能给家里留一点儿钱救急。

其实,这时李应尧身上就带着五个征收上来抵税的金戒指,当时还没有来得及入账,他完全可以给家里留下一个。就算全留下了,也不会有人知道。他的手甚至已经伸进了口袋。可是,他又停住了。李应尧想到这是公家的财物,私人不能侵占,他迅速抽出手,抱紧妻子说:“革命就要胜利了,再坚持一下吧。我现在是公家人,有钱也要一分不少地交给部队。你要咬紧牙关挺住,想办法带家人闯过难关。等国民党反动派被打倒了,我们就会有饭吃、有衣穿了。”

谁都不会想到,这竟然成了李应尧留给家人的遗言。

李应尧硬着心肠离开家以后,一路上都流着眼泪。妻子求他的话总是在耳边响起,他摸着自己口袋里的五枚金戒指,不知道自己这样做是对是错。后来,他想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又想到有多少家庭都挣扎在死亡线上,他又释然了。他知道,自己现在要做的,就是要带领同志们搞好税收,支援前线,促进革命早日胜利,这样才能解救包括自己的家人在内的劳苦大众。

时间是1948年的秋天,此时穷途末路的国民党反动派正在做垂死挣扎。他们调动大量军队,不断扫荡东江革命根据地。

这天,李应尧等从江边收税回到蓝口大围村,他的疟疾又发作了,头痛难忍。但是他依然咬紧牙关,和另一名同志在灯下清点着收来的税款,还有一些金银细软,包括那五枚金戒指。他们计划,明天就把这些财物上缴税务总站。就在这个时候,哨兵进来报告说,村子被敌人包围了。

李应尧沉着冷静,他首先把那些财物藏到老乡家的柴堆里,然后组织大家从敌人包围圈的薄弱环节,乘夜色向外突围。

这时,李应尧的疟疾再次发作,简直无法行走。他就对其他同志说:“你们快走,我来掩护!假如我牺牲了,随后你们一定要来把这些财物取走,上缴组织。”

后半夜,同志们全部突围出去了,只有李应尧被捕了。

听说捉到了一个共产党的税站站长,敌连长非常高兴。敌连长跑到关押李应尧的房间,把他从上到下打量了一番,只见这个人身穿破旧的灰色军服,身材瘦弱,面色苍白,唯有一双眼睛咄咄逼人。

敌连长疑惑地问他:“你是税站站长?”

李应尧轻蔑地看了他一眼,没有回应。

“看你这架势也不像啊!穷兮兮的,税务官可是肥缺啊!”

“那是你们的税务官!”李应尧说,“你们国民党的军官都会为自己捞好处,我们共产党的军队不兴这个。”

“哼,你不要给我装啊!自古就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不然你出来当兵干啥?”

“我们是为老百姓打天下的……”

“你算了吧!别说得那么好听。我问你,既然你落在我手里了,你是想死还是想活?”

“想死怎样?想活怎样?”

“想死很容易。想活嘛——你手里就没有一点儿钱吗?现在这里我说了算,你要是给点儿好处,我可以放了你。反正我也不想再伤人性命了。”

李应尧一下子就想到了那五枚金戒指。刚才在埋藏财物的时候,为了防止被敌人发现一锅端,他们是分开埋的,其中那五枚金戒指就埋在院子的一角。要不,就用它们换回自己的命?不可不可!你是共产党员,怎么可以拿党的财物和敌人做交易呢!而且你一旦松口,敌人肯定会在院子里大肆搜查,那这批税款就完了。

看见李应尧沉默,敌连长以为他心动了,就进一步说:“老子说话算话,只要你给点儿钱,就放你走!就当作没抓到你!”

但是李应尧却摇摇头说:“对不起,我一分钱都没有。”

敌连长勃然大怒,开口骂道:“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你偏闯!”他扑上前,把李应尧浑身上下的口袋都搜了个遍,果然什么也没有发现,“你个穷鬼!来人,把他给我拉出去毙了!”

李应尧就这样英勇就义了。敌人撤退后,百姓自发地安葬了他。税站的同志们也很快返回,在那家院子里取走了全部财物,如数上缴组织。这其中,就有那五枚金戒指。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李应尧家人“面黄肌瘦、穿着破烂”,真实地表现了百姓的苦难,有利于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B.“谁都不会想到,这竟成了李应尧留给家人的遗言”承上启下,自然引出下文李应尧被捕牺牲的故事。
C.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来叙事,娓娓道来,把敌我双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得一清二楚。
D.小说人物形象鲜明,通过写税站站长李应尧保护部队财产的事迹,塑造了共产党人视死如归的光辉形象。
2.对于五枚金戒指能否据为己有,李应尧有过两次犹豫。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3.小说在情节的安排上有详有略,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体现及效果。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炊烟

孙如静

中秋节是常乐镇闹花灯的日子。那天晚上,孩子们手提花灯,排成花灯队,绕着全镇的六条街道游行,最后回到老商会门前展览。老百姓们赏灯、投票,选出自己心目中的灯王

镇上有个叫老炊烟的。他制作的花灯造型美观,新颖别致,每年的花灯赛都荣获灯王的称号。

老炊烟是镇上合作工厂的编织工人,平日里就是编织竹篮、竹篓、簸箕、筛子等生活用具。老炊烟其实并不老,只是他整天抽水烟,又是个罗锅,四十多岁的人看上去像个六十多岁的老头,所以镇上的人都叫他老炊烟

在我们小孩的眼里,老炊烟就是一个神奇的魔术师,看他制作花灯就像欣赏一场精彩的魔术表演。一根长长的竹子,用刀咔嚓咔嚓几下,一下子就开成几瓣,变成又细又长的竹条,厚薄有序,几根竹条交织在一起翩翩起舞,半天工夫就变成了各种花灯的架子。然后糊上五颜六色的彩纸,在上面添上寥寥数笔,或花鸟虫鱼,或河流山川。一眨眼的工夫,六角宫灯”“猴子织布”“孔雀开屏”“鲤鱼跳龙门”“猪八戒背媳妇等各种花灯就活灵活现地呈现在你眼前,每一盏灯都各具特色,栩栩如生。

老炊烟的花灯就像一个个色彩斑斓的万花筒,让我童年的生活多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天有不测风云,厄运来袭有如排山倒海。一日老炊烟下班回家,路过焊接组时无意中发现乙炔气瓶子漏气,看看周围没有一个人,他赶紧过去处理。气瓶子突然发生爆炸。那场突如其来的事故夺走了老炊烟的双眼。眼睛是工匠的第二双手,失去了双眼,老炊烟赖以生存的饭碗丢失了。

老炊烟的家和我家一墙之隔。之后的日子里,我常常听到拌东西的声音,有时沉闷,有时清脆,听的最多的是香云婶哭闹的声音。过了一段时间,这些声音都消失了。听邻居们议论,香云婶扔下老炊烟自己一个人走了。我每次路过老炊烟家门口,都见大门紧闭,谁也不知道里面是个什么情形。

大人们说,老炊烟失去了眼睛,生活一下子掉进了黑窟窿里,看来灯王这个称呼要花落别家了。

我想,以后老炊烟做不成花灯了,中秋节的花灯赛一定会无趣许多。

又过了两年,中秋节来临的日子,我放学回家,看到老炊烟家门口挤满了人。我从人群中挤进去,看见老炊烟正在制作一盏花灯。那些细长的竹条在他粗糙的手指间来回穿梭,那些竹条乖巧听话,没有哪根割破他的手指,没有哪根编错位置。围观的人群先是窃窃私语,最后一言不发,个个睁大眼睛屏息凝视,生怕一眨眼就漏掉一个动作,一个细节,一个精彩瞬间。

当夜色渐渐暗下来的时候,一朵巨大的莲花灯终于呈现在我们面前。这时候,老炊烟发出了声音:妹头在吗?我愣了一下,连忙答应:在!”“你给莲花灯点上蜡烛吧。我接过老炊烟递过来的莲花灯,发现他的手粗糙了许多,伤疤一条盖过一条,真是触目惊心。

蜡烛点上,烛光散开,一朵粉红的莲花绽放在我们面前。莲花的花瓣有三层,一层比一层大,很有层次感。外面的一层向四面展开,像一个穿着裙子的小姑娘在伸展腰肢,翩翩起舞。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谁能相信这盏美丽的莲花灯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做出来的呢?

那天晚上,我提着莲花灯站在队伍的最前面,吸引了无数赞誉的目光。那年中秋节,莲花灯摘取了灯王的桂冠。

一夜间。老炊烟名声大震,连县城的商家都来收购他的花灯。

后来我问老炊烟,为什么他看不见了还能做出那么美丽的花灯。他说,傻丫头,因为我心里有一盏灯啊。人啊,心里只要有一盏灯,就不会迷失方向了。

那时候,年幼的我自然不明白这些话里的深刻含意,现在回想起来,一盏花灯照亮了老炊烟的世界,也照亮了他的人生。也许,这就是这么多年来老炊烟灯王名号在常乐镇屹立不倒的原因吧。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常乐镇为背景,将寻常的故事置放在充满民俗民情的特定的地域环境里,读来有一种特别的新鲜感。
B.作者通过外貌、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为读者刻画了一个质朴、顽强而又不向命运低头的乡间汉子的形象。
C.文中对“老炊烟”失去双眼前和失去双眼后制作花灯的相关内容的描写,都旨在突出“老炊烟”手艺的高超。
D.多年来“灯王”名号屹立不倒,不是因为“老炊烟”失明前手艺高超,而是因为他失明后依然用技艺征服了大家。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香云婶扔下“老炊烟”自己一个人走了与“老炊烟”家总是大门紧闭这两个情节的描写,有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令读者好奇“老炊烟”接下来的命运。
B.作者通过对“老炊烟”制作莲花灯的细节性动作、人们观看“老炊烟”制灯的表现、莲花灯点亮后的场景等方面的描写,让“老炊烟”的匠人形象跃然纸上。
C.“老炊烟失去了眼睛,生活一下子掉进了黑窟隆里”,其中“黑窟窿”一词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将主人公失去眼睛后的艰难处境表现出来。
D.作者通过叙写“老炊烟”失明后仍然可以做出美丽花灯的故事,意在告诫人们世事难料,命运无常,要学会珍惜当下。
3.结合文本,分析小说中“我”的作用。
4.请结合文本,对“人啊,心里只要有一盏灯,就不会迷失方向了”这一句话的理解。
2022-03-23更新 | 14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给我一支枪

茹志鹃

记得我第二次向营长要求一支枪,是在那年的秋末冬初。我们部队过沂水,进入了鲁西南,那是一片遭受敌人严重践踏的地方。谁见过死去的村庄么?四处没有庄稼,村里没有树,听不见狗叫,更没有鸡鸣。屋上不冒烟,路上不见人,一进去,人会浑身起一层鸡皮疙瘩。那个时候,那个地区,就尽是这样的“村庄”。部队在这样的地区作战,是相当艰苦的,要打仗,要行军,要挨饿。那一天,天还没透亮。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村庄宿营。营部住在一个从前我们的村干部家里。这一家好像没有男丁,房里炕上,只有一个两岁光景的孩子。房东是个大嫂,呆板着脸,给我们开门、腾地方,是欢迎我们的,可是总不开口,似乎没有其他地区的老乡那样亲热。弄好了铺,我便和通讯员商量:我们放倒头睡了,不吃东西不要紧;但是营长,他还要工作呢!无论如何,得设法给他弄点吃的来。我们两个人商量来,商量去,除了找群众想办法,没有第二个办法可想。于是就决定去找那位不露笑脸的房东大嫂。不用说,这任务当然是我的。但是我找不到她,房里房外,屋前屋后,都没有她的影子,炕上那个孩子倒醒了,有气无力地哭着要娘,不用说。这又是我的任务了!于是我过去抱着她,哄着她。不到一盏茶的工夫,大嫂来了。她见我在哄孩子,好像有点高兴,但不等我开口提出吃食的事,她先向我借个手电筒。我把电筒交给她,同时迅速地提出了问题。她听了,脸上什么表情也没有,不表示有,也不表示没有,只招手要我跟她走。

“大嫂,咱们上哪里?”我看她领我走出了大门。她也不回答,用嘴向村外呶了呶。反正这一带都是我们的部队,我放放心心地跟她走。

“大嫂,你家大哥呢!”山东人一般称女人的丈夫叫大爷、大哥,我想和她攀谈攀谈。

她没有回答,还是用嘴向村外呶了呶。这时,东方已经露白,可望见村外是光秃秃的一片,什么人也没有,只有村边边上,拱起几堆新土。我不由得打了一个寒噤,问道:“他?……”

“牺牲了。”大嫂撮起三个指头,在我面前摇了摇说,“一起七个。”

“什么时候?”我这时才看见她腰上束了一条麻绳。她没有回答,只是走,走过一盘石碾旁边的时候,她停下了,轻轻地用脚点了点碾旁的土地说:

“在这里,上铡刀铡的。”

我看见,这块土地的颜色是黑褐色的,那是血。血,唯有血才能偿还。营长同志,你给我一支枪吧!

“没有枪!”大嫂的脸仍是呆板的,好像总结似的说了一句,接着又喃喃地说,“咱们没有枪!没有,手榴弹也没有……”

她带我到一片被抢过、被践踏过的黄豆地里,我们打着手电筒,寻拣着掉落在地上的黄豆。拾了有两大把,捧回家,放在锅里炒,大嫂一边炒,一边呆呆地睨着自己的孩子。豆炒好了,喷香,大嫂把它盛进我们的茶缸,孩子微微张着嘴,满怀希望地看着娘。大嫂顿了顿,就用两个手指取出两颗豆子,放在孩子手里,然后拿到堂屋里,放在营长面前。营长大概也知道这家房东的事,他望着茶缸,久久地沉默着。最后,他把那孩子抱过来,放在自己腿上,然后把黄豆一颗一颗地排在桌上,摆成了二列横队,他和孩子说着笑着,把豆子当作敌人。他喊着口令:“出列!”“齐步走!”于是“一二一、一二一”黄豆便一颗颗地走进了孩子的小嘴。孩子的嘴跟不上了,她的牙还不能同时咬两颗豆子呢!她吐出一颗带着口水的“敌人”捏在手里。然后集中力量对付嘴里那一颗。

我从来也没有注意到,孩子的小嘴,竟是这样的柔嫩,小红唇里面的一切都是粉色的,软软的,就连那几颗小小的乳牙,也是那样细软无力。咬一颗豆,都需要她全神贯注,用出了吃奶的力气。营长拿起“横队”前面的一颗大黄豆,还没塞进孩子的嘴,突然,响起了空袭警报的号声。天拂晓了,敌人的轰炸机嗡嗡地又出动了。村里的部队迅速地做了防空准备。能进屋的都进屋。不能进屋的马匹、物资,全都密密地插上树枝。

黄豆是黄豆。不是敌人,敌人、武装到牙齿的敌人,就在前面,离我们只有三十里路,不!就在我们头顶上,他们有炸弹、机枪,有坦克、大炮,还有……铡刀。

营长听到号声,立即将孩子交给了我,把一颗已经“一二一”走出队来的豆子也交到我手上,然后,将卜壳枪转列胸前,出去了。通讯员立即挎上枪,跟在后面。孩子信赖地靠在我怀里,圆圆的小嘴,还在挪啊挪地扭动。她把豆子搬到左面牙上咬咬,又把它搬到右面咬咬,最后又把它搬回到左面,于是全神贯注,眼睛挤成一条缝,才咔嚓一声咬开了。我闻见些些黄豆夹着奶花的香味……敌机在上空盘旋。寻找着目标。

营长啊,亲爱的同志们,给我一支枪吧!哪怕是一支短枪也好,为了沂蒙山臂上的枪眼,为了碾旁那黑褐色的土地,更为了这花似的小嘴,为了幸福和理想,给我一支枪吧!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黄豆为“小道具”,围绕找黄豆、炒黄豆、吃黄豆展开情节,这让小说情节更加集中紧凑,
B.营长把黄豆“摆成二列横队”“把豆子当作敌人”“喊着口令”等细节,契合人物身份和战争背景。
C.作者对营长进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细腻真实,极富感染力。
D.营长喂孩子吃黄豆的场景与下文空袭警报响起时的场景形成对比,让读者在比较中感受到和平安宁的珍贵。
2.文中三次呼告“给我一支枪吧”,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我”的内心情感。
3.茅盾先生曾评价茹志鹃战争题材小说具有独特风格,请就本文的“独特性”谈谈你的理解。
2023-11-21更新 | 4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追赶队伍的小兵

王羽

①枪声和爆炸声忽然停了,山上山下顿时一片寂静。

②抗联官兵陷入了绝境——弹尽粮绝。山下的日军讨伐队一时不明所以,不敢轻举妄动。趁着难得的空隙,战士们趴在皑皑积雪上,慢慢爬到了连长的周围。连长从怀里取出仅有的两颗手榴弹,低声说:“最后的时刻到了。”战士们谁都不说话,只是悲壮地点了点头。

③战争是残酷的,没有人性的日军禽兽不如,抗联战士如果落入日军手里,生不如死。所以,无论战斗多么惨烈,抗联战士都要留下最后一颗手榴弹,或与鬼子同归于尽,或用于自爆,决不当俘虏。突然,一个一直看天的老战士说:“连长,要起大烟炮了。”连长一愣,忙追问:“老程,快看看,得多长时间才能起?”老程非常有把握地说:“一袋烟吧。”连长兴奋地说:“有救了!”战士们看看黑沉沉的天空,也不觉面露喜色。连长命令道:“两人一组,大烟炮一起,立刻向山上跑,别犹豫,只管跳下去。”连长又命令说:“只要能走,就一定要想方设法活下去,然后追上队伍。”

④老程拍拍身边的小战士说:“柱子,咱俩一组,跟紧我。”说着,老程解开腰间的麻绳,将一头递过去,让柱子系在腰上。柱子的脸冻得发青,两手僵硬,好不容易才将麻绳系好。

⑤山下的日军终于反应过来,判断山上的抗联战士没有弹药了,嗷嗷叫着向山上冲。鬼子离得越来越近了,连长猛地甩下去一颗手榴弹,巨大的爆炸声响起的同时,战士们用尽力气高喊:“冲啊!杀呀!跟小鬼子拼了!”

⑥突然的爆炸声和呐喊声,吓得鬼子惊慌失措,急忙又趴在雪地上,拼命向山上开枪。山上仍然没有还击,鬼子很快又停止了射击,只是不敢轻易地往上冲了。又过了好一会儿,鬼子试探着爬起身,往山上摸。连长看看老程,老程指指天空,肯定地点点头。连长毅然将最后一颗手榴弹投向山下。

⑦爆炸的声音刚刚传来,天就变了。肆虐的北风突然膨胀了无数倍,狂风打着旋,笼罩了茫茫林海。大雪从天而降。因为狂风的作用,雪片都变成了雪粒子,狂风裹挟着雪粒子,呜呜怪叫着抽打着大地万物。眨眼的工夫,雪粒子抱成了团,变成了一个个雪球,大大小小的雪球旋转着,飞舞着,铺天盖地,天地之间顷刻变得一片混沌。这就是让人闻风丧胆的东北大烟炮。

⑧趁着山下的鬼子一片混乱,抗联战士们立刻爬起身,两人一组,用尽最后的力气,向山顶拼命攀登。狂风暴雪中,人们睁不开眼睛,大大小小的雪球打得人浑身生疼。战士们顾不得这些,凭借脚下升高的地势辨别方向,做着最后一搏。柱子人小腿短,力气早已经用尽,全凭老程在前面拼命拉,才勉强迈开腿。很快,老程凭借以往的经验,知道到了山顶。老程转回身将柱子拉进怀里,凑到柱子的耳旁喊:“要下山了,死命抱紧我。”

⑨老程将柱子严严实实地搂在怀里,倒退着跳了下去。

⑩两人先是在狂风暴雪中急速落下去,接着重重地跌落在冻得坚硬如石的山坡上,然后快速向山下翻滚。落地的一瞬间,体力早已透支的老程摔成了重伤,在昏迷前的一刻,他将柱子搂得更紧了。

⑪柱子终于清醒了,他轻轻推推老程,又摸摸老程的脸,没有感到丝毫的暖意。柱子心慌起来,摘下狗皮帽子,将帽子覆盖在老程的脸上,将冻僵的两手焐在老程的脸上,试图让老程在这一丝温暖里缓醒过来。让柱子惊喜的是,老程真的慢慢醒了。

⑫柱子喜极而泣,流着泪问:“老程叔,你醒了?”老程断断续续地说:“我,我,不行了,你,你要,追上,队伍。”冰凉的泪水在柱子脸上流淌,他紧紧地抓住老程的衣襟哽咽着说:“老程叔,你别离开我,我怕。”老程喘息了好一会儿,又艰难地说:“孩儿呀,虽说,你还,不到,十五,可你,是抗联战士。”柱子说:“老程叔,别说了,你再睡会儿,再歇歇。”老程真就不说话了。

⑬柱子耗尽了力气,才将两个人身上的雪推到一旁。这时柱子才惊讶地发现,两人被一棵粗壮高大的红松树挡在了半山腰,自己的胳膊腿都能动,说明第一个撞上树的是老程叔,他拼命拂去老程身上的雪,却发现老程已经静静地走了。

⑭柱子将没有子弹的三八大盖枪从老程的身上轻轻摘下,又将老程的狗皮帽子扶正,然后跪在老程身前。柱子大哭着说:“老程叔,没有你,我早就死多少次了,我向您老人家保证,我一定活下去,一定追上队伍!老程叔,我一定多杀鬼子,给你们一家人和我爹我娘报仇。”

⑮柱子用洁白的雪将老程掩埋了,然后毫不犹豫地背起沉重的枪,慢慢地向山下走去……

⑯终于下了山,柱子一下子跪倒在厚厚的积雪上。他喘息了好久,连吃了两口雪,然后站起身,继续跌跌撞撞地往前走。

⑰实在走不动了,柱子才休息一会儿。天黑透了,柱子才找到一个地势低洼的地方,用刺刀挖一个深深的雪窝子,钻进去,搂着冰凉的枪睡一夜。醒来后,仍是重复前一天的一切。在茫茫林海里无休止地翻山越岭,柱子只有一个念头,就是一定要追赶上队伍。

⑱跌倒了,爬起来;再跌倒了,再次爬起来。一个小小的身影在崇山峻岭中顽强地行进着……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写忽然停下来的枪声和爆炸声,既能让读者紧张起来,又以简洁的语言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去探寻故事的原委。
B.虽然小说没有过多地描写战争,但是从抗联官兵的处境中,读者不难想象这场战争的惨烈,感受到侵华日军的凶残。
C.小说通过描写抗联战士的一次战斗过程,既交代了柱子的成长经历,也表达了我们应该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的主题。
D.小说写柱子“毫不犹豫地背起沉重的枪,慢慢地向山下走去”,说明柱子成熟了,他应该可以追赶上革命队伍。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老程将柱子严严实实地搂在怀里”,并且“倒退着跳了下去”,为下文柱子的“胳膊腿都能动”做铺垫,使情节合乎情理。
B.小说写没有人性而又胆小如鼠的日军,与机智、英勇无畏的抗联战士形成鲜明的对比,小说情节由此发生转变,战士们突围成功也成为可能。
C.小说人物对话语言通俗明了,而且大都比较简短,这是由紧张的战争氛围所决定的,老程临终的话语则是因为他受伤严重而断断续续。
D.小说着重刻画老程这个老兵形象,运用语言、肖像、动作等细节描写,写他革命经验丰富、不怕牺牲、善于保护年轻战士的一面。
3.请简要分析第⑦段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4.小说题目为“追赶队伍的小兵”,却详写“小兵”“追赶队伍”之前的事,请简要分析这样安排情节的原因。
2023-07-10更新 | 6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