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68 题号:1849526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地之上》引子(节选)

王方晨

这邻家的当家人有名有姓,老勺头历经多年也还叫得出来。是李姓“贵”字辈的,叫了个“仁义礼智信”中的“仁”字。

李贵仁素爱种庄稼,不喜果木,赵家留下的果园就被伐了个精光。刨出的树根带着黑黝黝的泥土,都晒在河岸上,供他家烧了三冬。

李贵仁从小到大没吃过一颗果子。跟赵家做邻居,果子采摘了送来,也一概不吃。窝窝头是天下最好的美食,他总吃也吃不够。有比粮食香的么?没有。顶多就是年节时佐以红通通秦椒酱下饭。“窝窝头,蘸秦椒,越吃越上膘。”这话是他倍感知足时,常挂在嘴边儿上的。

守着莱河,少不了鱼虾之利。不知他仅是为了做样子,还是真的不思鱼虾之味,他从不沾腥。自然鱼虾都便宜了家人。

从这里看出来了,他就是个地地道道的纯种庄稼汉。他敬土地,惜庄稼。割麦的时候在田里休息,见人坐在麦捆上,他必得赶人起来。

麦子怎么能在屁股底下?

新麦下来,第一碗面他要送到土地庙,给土地老爷吃。

大河湾的东南角,有座土地庙。这土地庙极为神奇,预示阴晴雨雪,那比得过当令的天气预报,可不是金乡台、山东台,那得国字号的,中央电视台!

一说庙,人会想到飞檐翘角,但大河湾的土地庙非也。它只是一块巨石,半为泥土所掩。离地三寸余,有一天然石坎,可插香烛、摆供品,两侧隐见石棱,仿佛两根宇柱。石上青天为盖。

人们多以为这巨石为河水大泛滥时自丁公山冲来,细说则更有来历。

往古之时,女娲补天,锻炼神石,因工程浩大,免不了刮刮擦擦、磕磕碰碰,便有一石埃逃过了女神的眼睛,飞落到人间的丁公山,就是半大不小的一座山头。

土地老爷虽为小神一枚,然其农历八月十五得道日,天见异象。那可是电闪雷鸣,大雨倾盆,直下了个天地倒悬!女娲所遗石埃,应时崩落,滚入河中,一路如沸汤浇雪,至大河湾方止。霎时云开雾散,风平雨歇。广阔大地上,但余细流淙淙。

你道是何朝何代啦?说远不远,说近不近,约三千年前大周朝是也。有传石下铭文记载甚详,但挨了石基掘下去,丈深不见其根。再掘,黑水“咕嘟嘟”直冒,恐怕大地都给掘漏了。

昔日四极废、九州裂,尚有女娲拯黎民于水火,而后世哪里寻得着第二个女娲来?

皆因土地庙有这神迹,即便二十五里开外也有不拜大庙,而专门来拜这小庙的。李贵仁又是那样视土地为命的人,岂肯怠慢了土地爷?

也是靠了土地爷护佑,大河湾年年五谷丰登。李家仓库里,大囤满来小囤流。喜这李贵仁也不是吝啬之徒,村中纳捐纳粮,他倒主动占了大半。

客观地讲,人是种子,没了种子,土地有何用?但这并没影响村里人抗日。几年里跑出去了好几个,家里都没事。家里平安不就是对抗日战士最大的支持吗?

这就说到赵家走失的那个俊俏小老婆,最后也抗了日了。

张锅匠去县城卖锅,被日本人抓了夫,不幸死在日本人的屠刀下。他闺女后来当了抗日县长也没回乡看爹。

爹没了。他闺女当县长的地方远了去,听说是在诸城。有说在高密。再后来,村里人说那个当了女部长的就是她,改了名了。不回来了。回来干啥?伤心的。

日本人投降的第二年,庄稼长势极好,眼见得又是一个大丰收。

蹊跷,蹊跷,真蹊跷!一夜之间,李贵仁全家老少皆亡。

什么原因?不详。反正一家人个个死挺了。但总得有个原因啊,人家说死于瘟疫。

想想是有道理的。土地庙下面有个大窟窿,能通到哪里去啦?谁说不是黄泉路!近幽冥地府鬼门关之处,疫气瘴毒潜滋,一个土地小神怎么镇压得住?

大河湾土地固然肥沃,怎么看都肥沃得不正常。庄稼秸秆那么粗壮坚挺,叶片那么苍郁墨绿,仿佛长在了死人身上。

有心人记得,大河湾的麦子成熟了,根部的老叶一律变红,像死人血,泛了出来。想想都疹得慌。

于是,大河湾就没人去了,任它疯狂荒秽着,远看黑压压的,像一个巨大的怪物低低蜷伏在寂静的地平线上。荒秽了两年,三年。

到第四年的一天,忽然,那里蜂拥一样出现了无数垦荒者的身影。

与张暗楼的土地之战进行了一个半月。张暗楼村民越河而来,扬言无主的土地,谁垦谁有。这已是人们认识中避之唯恐不及的邪祟之地,但张暗楼破除封建迷信,用伟大的先进的无产阶级思想,战胜了陈旧的落后的封建意识,有决心把共和国任何一寸土地,都建设成为丰收的社会主义粮仓。后相持不下,张暗楼甚至拿出了一张年代不明、发黄糟污、真不真、假不假的地契来,说这块土地本为张暗楼、张世民、聂宝春、张显、郭麻子等人所有。甚至还提起锅匠张老六当初将闺女嫁给赵家,共得土地十五亩八分。幸得上级明断,驳回了张暗楼的主张,将他们一股脑儿赶回了河东。

不打不晓得,哪有什么阴司报应,哪有什么神仙阎罗?有的,只是这块土地上的人们自己!

注:①流经山东省金乡县。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取名是中国的传统习俗,李贵仁取名“仁”,背后承载的是中华优秀历史文化,表达了作者对李贵仁身上具有的“仁义”品质的高度赞美。
B.“窝窝头,蘸秦椒,越吃越上膘”属于民间俗语,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特点,简练而形象地刻画了李贵仁蘸秦椒吃窝窝头时满足的神态。
C.“麦子怎么能在屁股底下?”运用语言描写,表现李贵仁对粮食的敬畏之心,同时也表达子传统农耕社会里普通农民对土地的挚爱之情。
D.王方晨是语言大家,他精心地打造语言,铸造了自己的文学语言家园,如小说中大量的民俗风情描写和反问设问修辞手法等技巧的运用。
2.小说中在描写土地庙时,穿插了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有何作用?
3.近年来,文坛出现了一股“用小说笔法创作报告文学”的潮流,王方晨先生却“用报告文学方式创作小说”,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剃匠                                   韩少功
何爹剃头几十年,是个远近有名的剃匠师傅。无奈村里的脑袋越越少,包括好多脑袋打工去了,好多脑袋移居山外了,好多脑袋入土了。算一下,生计越越难以维持——他说起码要九百个脑袋,才够保证他基本的收入。这还没有算那些一头红发或一头绿发的脑袋。何爹不愿趋时,说年青人要染头发,五颜六色地染下,狗不像狗,猫不像猫,还算是个人?他不是不会染,是不愿意染。师傅没教给他的,他绝对不做。结果,好些年青人店里看一眼,发现这里不能焗油和染发,更不能做负离子和爆炸式,就打道去了镇上。
何爹的生意一天天更见冷清。我去找他剪头的时候,在几间房里寻了个遍,才发现他在竹床上睡觉。
“今天是初八,估算着你是该了。”他高兴地打开炉门,乐滋滋地倒一盆热水,大张旗鼓进入第一道程序:洗脸清头。
“我这个头是要带到国外去的,你留心一点剃。”我提醒他。
“放心,放心!建伢子要到阿联酋去煮饭,不也是要出国?他也是我剃的。”
洗完脸,发现停了电。不过不要紧,他的老式推剪和剃刀都不用电——这又勾起了他对新式美发的不满和不屑:你说,他们到底是人剃头呢,还是电剃头呢?只晓得操一把电剪,一个吹筒,两个月就出了师,就开得店,那也算剃头?更好笑的是,眼下婆娘们也当剃匠,把男人的脑壳盘拨去,耍球不是耍球,和面不是和面,成何体统?男人的头,女子的腰,只能看,不能挠。这句老话都不记得了么?
我笑他太老腔老板,劝他不必过于固守男女之防。
好吧好吧,就算男人的脑壳不金贵了,可以由婆娘们随便挠,但理发不用剃刀,像什么话呢?他振振有词地说,剃匠剃匠,关键是剃,是一把刀。剃匠们以前为什么都敬奉关帝爷?就因为关大将军的工夫也是在一把刀上,过五关,斩六将,杀颜良,诛文丑,于万军之阵取上将军头颅如探囊取物。要是剃匠手里没有这把刀,起码一条,光头就是刨不出的,三十六种刀法也派不上用场。
我领教过他的微型青龙偃月。其一是“关公拖刀”:刀背在顾客后颈处长长地一刮,刮出顾客麻酥酥的一阵惊悚,让人十分享受。其二是“张飞打鼓”:刀口在顾客后颈上弹出一串花,同样让顾客特别舒服。“双龙出水”也是刀法之一,意味着刀片在顾客鼻梁两边轻捷地铲削。“月中偷桃”当然是另一刀法,意味着刀片在顾客眼皮上轻巧地刨刮。至于“哪吒探海”更是不可错过的一绝:刀尖在顾客耳朵窝子里细剔,似有似无,若即若离,不仅净毛除垢,而且让人痒中透爽,整个耳朵顿时清新和开阔,整个面部和身体为之牵动,招嗖嗖嗖八面风。气脉贯通和精血涌跃之际,待剃匠从容收刀,受用者一个喷嚏天昏地暗,尽吐五腑六脏之浊气。
何师傅操一杆青龙偃月,阅人间头颅无数,开刀,合刀,清刀,弹刀,均由手腕与两三指头相配合,玩出了一朵令人眼花缭乱的花。一把刀可以旋出任何一个角度,可以对付任何复杂的部位,上下左右无敌不克,横竖内外无坚不摧,有时甚至可以闭着眼睛上阵,无需眼角余光的照看。一套古典绝活玩下,他只收三块钱。
尽管廉价,尽管古典,他的顾客还是越越少。有时候,他成天只能睡觉,一天下也等不到一个脑袋,只好招手把那叫花子那流浪崽叫进门,同他说说话,或者在他头上活活手,提供免费服务。但他还是决不焗油和染发,宁可败走麦城也决不背汉降魏。大概是白天睡多了,他晚上反而睡不着,常常带着叫花子去邻居家看看电视,或者去老朋友那里串门。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到白居易的“此恨绵绵无绝期”,他诗兴大发时,能背出很多古人诗作。
三明爹一辈子只有一个发型,就是刨光头,每次都被何师傅刨得灰里透白,白里透青,滑溜溜地毫光四射,因此多年是何爹刀下最熟悉、最亲切、最忠实的脑袋。
有一段,三明爹好久没送脑袋了,让何爹算着算着日子,不免起了疑心。他翻过两个岭去看望老朋友,发现对方久病在床,已经脱了形,奄奄一息。
他含着泪回家,取了行头,再给对方的脑袋刨一次,包括使完了他全部的绝活。三明爹半躺着,舒服得长长吁出一口气:“兄弟,我这一辈子抓泥捧土,脚吃了亏,手吃了亏,肚子也吃了亏呵。搭伴你,就是脑壳没有吃亏。我这个脑壳,世……还是你的。”
何爹含着泪说:“你放心,放心。”
光头脸上带着笑,慢慢合上了眼皮,像睡过去了。
何爹再一次张飞打鼓:刀口在光亮亮的头皮上一弹,弹出了一串花,由强渐弱,余音袅袅,算是最后一道工序完成。他看见三明爹眼皮轻轻跳了一下。
那一定是人生最后的极乐。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何爹这一人物形象。
2.文章最后详写何爹最后一次给三明爹剃头的情节有何作用?
3.结合全文,简析下面文句的含意和表达上的精美之处。
(1)但何爹不愿趋时,宁可败走麦城也绝不背汉降魏。
(2)那一定是人生最后的极乐。
4.有人建议把标题“剃匠”改为“青龙偃月刀”,你认为哪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
5.结合全文,谈谈你如何看待何爹对传统剃头手艺的坚守。
2016-11-18更新 | 8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孕妇和牛

铁凝

孕妇牵着牛从集上回来,在通向村子的土路上走着。

午后的太阳照耀着平坦的原野,干净又暖和。孕妇信手撒开缰绳,好让牛自在。当它拐进麦地歪起脖子啃麦苗时,孕妇唤一声:黑,出来。黑是牛的名字。黑迟迟不肯离开麦地,孕妇就恼了:黑!她喝道。

孕妇爱赶集,只为了什么都看看,婆婆总是牵出黑来让孕妇骑,怕孕妇累着身子。黑也怀了孕啊,孕妇想。但她接过了缰绳,她愿意在空荡的路上有黑做伴。她和它好像有点同病相怜,又有点儿共同的自豪感,于是一块儿腆着骄傲的肚子上了路。回来时,孕妇也没骑黑,走快走慢由着黑的性儿,当她走得实在沉闷,才冷不丁叫一声:黑——呀!她夸张地拖长声,把黑弄得挺惊愕,拿无比温顺的大眼瞪着孕妇。孕妇乐了,平原顿时热闹起来。

远处,依稀出现了三三两两的黑点,是那些刚放学归来的孩子。孕妇累了,在路边一个巨大的石碑上坐下来,黑又信步去了麦地闲逛。

这石碑属于一个王爷,后来让一些城里来的粗暴的年轻人给推倒了。石碑躺在路边成了过路人歇脚的坐物。碑上刻着一些文字,个个如同海碗大小。孕妇不识字,她曾经问过丈夫那是些什么字。丈夫也不知道。丈夫说:知道了有什么用?一个老辈子的东西。

孕妇坐在石碑上,又看见了这些字,她的屁股压住了其中一个。这次她挪开了,小心地坐在碑的边沿。她弄不明白为什么她要这样,从前她歇脚,总是一屁股就坐上去。那么,原因还是胸膛下面这个肚子吧。孕妇对这肚子充满着希冀,这希冀又因为远处那些越来越清楚的小黑点而变得更加具体。孕妇相信,她的孩子将来无疑要加入这上学、放学的队伍。若是孩子也问起这碑上的字,她不能够说不知道,她不愿意对不起孩子。

可她实在不认识这碑上的字啊。

放学的孩子们走近了,她叫住一个本家侄子,向他要了一张白纸和一杆铅笔。

孕妇一手握着铅笔,一手拿着白纸,等待着孩子们远去。她仿佛要背着众人去做一件鬼祟的事。

孕妇将白纸平铺在石碑上。当她打算落笔,才发现这劳作于她是多么不易,她的手很巧,却支配不了手中这杆笔。她努力端详着那陌生的大字,然后胆怯而又坚决地落下了第一笔。她描画着它们,心中揣测它们是什么意思,又不由得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

夕阳西下,孕妇伏在石碑上已经很久了。她的脸红彤彤的,茁壮的手腕不时地发着抖。可她不能停笔,她的心不叫她停笔。她长到这么大,还从来没干过这么累人、又这么不愿停手的活儿。

不知何时,黑已从麦地返回,卧在孕妇的身边。它静静地凝视着孕妇,脸上满是驯顺,像是守候,像是鼓励。

孕妇终于完成了她的劳作。在朦胧的暮色中她认真地数,那碑上的大字是十七个,她的白纸上那个也落着十七个:

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和硕怡贤亲王神道碑

纸上的字歪扭而又奇特,像盘错的长虫,像混乱的麻绳。可它们毕竟是字。有了它们,她似乎才获得一种资格,似乎才敢与她未来的婴儿谋面。孩子终归要离开孕妇的肚子,而那块写字的碑却永远立在了孕妇的心中。每个人的心中,多少都立着点什么吧。

孕妇将她劳作的果实揣进袄兜,捶着酸麻的腰,呼唤身边的黑启程。

黑却执意不肯起身,它换了跪的姿势,要主人骑上去。

黑——呀!孕妇怜悯地叫着,强令黑站起来。

孕妇和黑走在平原上,像两个相依为命的女人。黑身上释放出的气息使孕妇觉得温暖而可靠,她不住地抚摸它,它拿脸蹭着她的手。一股热乎乎的东西涌现在孕妇的心房。她很想对人形容心中这突然的发热。她永远也形容不出,心中这种情绪就叫作感动。

黑——呀!孕妇在黑暗中小声嘟囔,声音有点颤,宛若幸福的呓语。

(有删节)

文本二:

这一幅平原上的孕妇和牛相互结伴而行的油画,可谓画中有诗意,画中有人生的深透哲理。一个大字不识的农村孕妇与一头名叫的牛,在夕阳西下的平原上缓缓前行,身上散发出的气息让孕妇深深感受到人性温度的可靠性,作为回报,她不停地柔情地抚摸着牛,如同相依为命的亲人。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在辽阔的天空下和平共处,而作为文明象征的牌楼则成为他们行动的模糊背景。

在这样一幅有细节、有心理感觉的油画中,读者能够全方位地认识到作家维系着我的血脉的土地和农民的情感,对孕妇和牛的赞美,就是这种深挚情怀的体现。长久的农村生活经验的贮存,通过牛与孕妇的平等相处的叙事,深化为感性的情绪色彩,凝聚成作家内在的炽热情感。

《孕妇与牛》是一部心理叙事的成功小说,作品用一种诗情画意的笔触对人与牛的心理细节的处理,比对外物进行照相式的实际描写更能打动读者。

(节选自李骞《论铁凝小说语言的叙事艺术》)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午后的太阳照耀着平坦的原野,干净又暖和”属于自然环境描写,为人物活动提供了场景,也暗示了人物的心情。
B.文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如“把黑弄得挺惊愕,拿无比温顺的大眼瞪着孕妇”等,其中蕴含着作者字里行间的细腻。
C.结尾说“孕妇在黑暗中小声地嘟囔”,是因为回家的路尽管漫长,走起来非常累,但母牛一路的相伴,感到轻松。
D.本文用诗意的笔调,在从容淡定的叙述中,传达了一种温馨和谐的人生意味,表现一个女人将为人母的幸福和喜悦。
2.面对路边巨大的石碑与石碑上的字,孕妇这次的做法与以前不同。应如何理解?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文本二提到,《孕妇和牛》是“一幅有细节、有心理感觉的油画”,请结合文本一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2023-08-12更新 | 8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

张承志

每一个草原上的骑手都会说:马头琴的乐声沸腾了我们的血,点燃了我们的心!

在牧民的怀里,一块石头也会揣得滚烫。我们这些还不懂得人生的年轻人的心,揣在蒙族人民的怀里,也确实变得热起来。可是,烤热的东西,哪怕它是一颗心,也有再冷却下来的可能,要想得到一颗永远火热的心,还要经过特殊的磨炼。

一九七二年的春寒,对我就是这样一场磨炼。

你若想懂得这种磨炼是什么,还得从暴风雪刮起的时候讲起……

暴风雪像一个狰狞的怪物,半夜时分闯进了草原。清晨——说是清晨;只是由于黑漆漆的混沌迷茫变成了白蒙蒙的混沌迷茫。一步跨出蒙古包,马上就被风雪裹住,就像掉进了一个嗷嗷怪叫着的深渊。粗硬的雪粒狠狠地打在脸上,又冷又疼。迈开几步,就再找不到近在咫尺的屋门。天地间飞闪着急速卷过的灰白色雪雾。迷茫中,一个白色的人影出现了,这是下夜的额吉。她顶着一条皮被屹立在羊圈门口,浑身上下披了厚厚一层白雪,完全成了个雪人。

额吉把粘满冰雪的瘦削身躯靠近我,对着我的耳朵喊道:春天的马已经脱了长毛,不小心会冻死的!她急切的声调,使我更清楚地意识到这场风雪的严重破坏性。

等风势稍稍减弱,我就赶着羊群顶风出牧了。我用厉声的吆喊和套马杆的套索,把羊群缓缓地赶向蒙古包北面的山洼,那里有我们小心保存了一冬的牧草,专门留在白毛风的日子用的。

我那企图设法熬过这场风雪的希望,就在暴风雪的第二个冲击下被粉碎了。大约下午三点钟,尖利嘶喊了一夜半天的空中好像响了一声闷沉的雷鸣,大地剧列地抖动起来。呜呜的风啸变成了轰轰的狂吼,铺满草原的厚雪向天空翻卷,世界好像消失了,只剩下白花花的一片。羊群吓呆了,停下脚步,咩咩叫起来。羊的惨叫声伴着狂暴的风吼,使我突然感到了恐怖!

我好像变成了一具稻草人,吓坏的羊儿不再理会我的喊叫和马杆子的抽打,它们扭头顺风狂奔起来。白毛风得意地怪叫着鞭挞着它们,②羊群就像决了堤的河水,从我马前、马后,甚至马肚子下面,蜂拥着窜过。

我的嗓子嘶哑了,头脸也呆滞了,只是机械地左挡右拦和喑哑地吆喊。

不知什么时候,我的皮袍子在马鞍的银钉上划开一个大口子。风雪拼命地从那儿钻进我的怀里。冰冷的寒气扫尽了袍子里仅存的一点温暖,我的半个身子冻木了。我用一只手紧紧捂着这个破洞,继续拦截着羊群。

白毛风的呼啸中传来了一个声音:喂!——

不管在多少只羊的叫声中,③小羊羔也能辨出母亲的叫声,我马上意识到这是额吉!听:喂——小铁木尔——

我猛地从马镫上立直身子,奋力喊着:额吉!我在这里——额吉!额——吉——

一团雪雾冲到我身边,额吉的青马浑身披着冰甲,额吉穿着的达哈,也粘着片片的雪块。她的眉宇中现出一股坚毅的神情,这种神情只有在抢救孩子的慈母脸上才能找到!

羊群似乎和我一样,由于额吉的来临而稍稍安下心来,它们不再烦人地咩咩乱叫了。在一根套马杆和一条粗牛鞭的催赶下,在两骑快马的堵截下,羊群渐渐转身朝东,半顶风半顺风地,被赶进一个石头圈。

石圈墙挡住了白毛风。我也随着风声的减弱渐渐缓过神来,我们下了马。额吉心疼地打量了我一下:小铁木尔,你迷路了吧?这白毛风真凶。没关系,一会儿——咦,你的袍子破了!

她慈祥的眼中又出现了刚才那种神情,穿上达哈!说着她就脱下那件毛蓬蓬的达哈。可是额吉里面只穿着一件薄薄的羔皮袍,我坚决不答应。我一只手捂着破洞,一只手推开额吉的达哈。

孩子,薄袍子总比破袍子强!一会儿顶着风赶羊回家时,你会冻死的!你这小铁木尔怎么不听话!快,快穿!快穿!——额吉眼里的那种神情是无法拒绝的……

后来,我曾经为当时接过那件达哈悔恨不已。达哈挡住了要吞噬我的白毛风,而薄薄的羔皮袍子却没能保护好额吉瘦削的身躯。

我的额吉,由于把白毛风中的温暖让给了我,她的下肢瘫痪了。

一个傍晚,我牵着自己的红马和额吉的青马,去井台饮马。斜阳的金晖撒在水槽里的水面上,闪着粼粼的光。周围一个人也没有。突然从井旁吉格木德爷爷的蒙古包里飘出一阵马头琴声,伴和着一个低沉沙哑的男低音。那熟悉的委婉曲调,一下子揪住了我的心:

头发斑白的母亲啊,/你的恩情象东方的晨曦;/头发银白的母亲啊,/你的恩情象温暖的朝晖。/酷夏的夜是多么难熬啊,/是母亲喂给了我奶水;/严冬的夜是多么冻人啊,/是母亲掖紧我的皮被……

长久积郁心底的感情一下子冲上来,我再也忍不住了,一撒手,帆布桶摔在水槽里。我蹲在地上,呜呜地哭起来。④正在埋头长饮的两匹马儿吃惊地抬起头来,不安地望着我……

有一天夜里,我梦见一个白发飘拂的老奶奶,身穿一袭古铜色的蒙古袍子和一双古铜色的翘头靴子。她的眉毛和头发像擦亮的银丝一样雪白,看上去怕有一百岁了。她笑眯眯地对我说:小铁木尔,你额吉的病已经好了,可以走路了。

额吉!额——吉——我翻身下床大叫着跑了过去,一头扎在额吉的怀里……

一九七八年六月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部分,作者以马头琴的乐声点燃我们的心,引出自己经历过的特殊的磨炼。
B.文章中环境描写,或展现草原春寒的恶劣,或烘托人物坚毅性格,或推动事件发展。
C.额吉瘫痪后,我做梦都想着额吉能好,看出来我对接过额吉身上的达哈的悔恨之情。
D.额吉是一个坚毅、慈爱的草原女性,在她的悉心呵护下我才成长为一名真正的骑手。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运用比喻,把暴风雪比喻成怪物,生动形象地写出暴风雪的变化多端。
B.句子②运用比喻,把受惊的羊群比喻成决堤的河水,写出羊群被吓坏的慌乱。
C.句子③运用类比,以小羊羔听出母亲的叫声,写自己能分辨出额吉的呼唤。
D.句子④运用拟人,以马的吃惊、不安,写我听到歌声之后情绪的变化之大。
3.作者以“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为题,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4.有评论家认为,这篇文章最大特点是充沛浓烈的情感、真诚的浪漫主义风格和诗化的语言。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4-02-14更新 | 6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