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90 题号:1855281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被荒唐证实着的传说

铁凝

围绕一座赵州桥,有着许多故事,人们把它编辑成书,有字典样厚。那故事大都和八仙联在一起。

中国人差不多都知道,鲁班修完这座长虹般的拱桥后,便有八仙纷纭而至的事:他们怀着对人间的疑惑且玩世不恭的心理,尽与鲁班开些不大不小的玩笑。先是张果老倒骑驴背对鲁班的戏弄,而后是柴王对这桥在力学方面所进行的更严峻的考验。然而鲁班经受住了这考验,在桥的存亡关头,他只身乘小舟用手托住了这桥,从此在桥的石拱上留下了永恒的凭证——一个簸箕大的手印。

包括这鲁班在内的传说毕竟是传说,八仙当然不会光顾这里,设计并主持这建桥工程的也不是鲁班,那本是隋朝大匠人李春。这些建桥的荣誉不知何时、又因了一个什么契机而转移给鲁班的。人的主观愿望原来是这样顽强,即使解放后有人在桥头立塑像为李春正名,人们还是执拗地认定桥是鲁班所建,参观者还是不顾守桥者李春的存在直奔那桥的本身。也许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存在,李春和鲁班倒显得并不十分重要了吧,这本是一个民族的璀璨,就像经过几个朝代才完整起来的长城,荣耀都归于秦嬴政一人那样。

我不止一次登上赵州桥,不止一次为它那宏伟的体魄、精巧而合理的结构、美不可言的装饰所倾倒。我尤其喜欢栏板上的装饰浮雕,那上面雕的尽是蛟龙的穿水和蛟龙们扭结在一起的嬉戏。

有雕塑家告诉我,这龙和水、水和龙用浮雕表现本是一件不易之事,它不似明清两代宫廷的丹墀,不似那些黄瓦朱墙前的华表石柱,那些龙们都带着一身华责,带着一身皇族统治欲的威严,因而也带着一身程式和套数。这里的蛟龙不然,它纯属一些普通人没有限制的自由想象,好像在绘制草稿时,任何借鉴都没有,它们本是平民们大脑和手的自由驰骋。那些流畅的线,那些龙和水恰当的凹陷凸起,那些朴实无华、削石如泥的刀法,那实在是一种神奇的豪迈,是智慧和力量的结合。似这样神奇的豪迈,这样的智慧和力,你只有在欣赏罗丹和米开朗琪罗时才会有同感。

然而,这些身着粗布大袄、曾在干涸的河床里做着棉花和梨的生意的赵州人,是怎样获得这智慧和力、这神奇与豪迈的?尽管他们有大匠李春做指导。也许不止我一人在获得这欣赏的满足之后,又带着这疑问离去。

前不久我又一次来赵州,这次是陪几位文学和美术界同仁来看这座桥的。中午,由这县的政府招待我们在政府招待所吃午饭,我知道这里人不讲应酬、少寒暄。此时面对这一桌连我都认作名流的来客,政府方面竟连一个作陪的也没有。只有招待所的服务员双手捧着一个个大茶盘、大脸盆忙活着上菜,一只红烧肘子足有十几斤重,连着猪的蹄脚和盘端来;一块块油炸豆腐有半个鞋底大小且刀工之不规矩到你难以置信的地步;一脸盆糊汤里漂着二三寸长的馃子段和大衣扣子般大小的葱花;其余菜肴被装在盘里都像山样地满当。没有人为你劝酒夹菜,一切方便都留给你。你尽可不管不顾,你尽可吃得失态。这实在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失却了左顾右盼的境界,一种无须做作的境界。饭后,一位政府工作人员早将一筐上好的雪花梨搬上了我们乘坐的面包车。显然,它本来也是席间的一道水果点心,因了我们的急于赶路才被搬至车上的。

车开起来,大饱了那肘子、那豆腐、那山模山样的炒菜的我们,便迫不及待地打开了这梨筐。原来就像赵州人炮制了那出其不意的菜肴一样,赵州的自然不知为什么也把这梨造就得如此出人所料。每个梨足有一斤以上吧,那粗犷的模样、沉重的分量,你拿在手里像拿起了一件称手的打制工具,好像人的嘴原本是不可以对付它的。面对这个大自然的随意造就,你怎么也无法将它与珍稀果品相提并论,充其量不过是个大水萝卜吧,虽然它以它的真正品格早已驰名中外了。有人把嘴张个满圆咬下一口,在证实了这梨本不是大水萝卜之后,高叫着说:现在我明白赵州人为什么能雕出那么好的栏板了。你们想,吞个红烧肘子,喝一脸盆糊汤,再吃个斤把重的大梨,然后拿起榔头上桥。

又有人补充说:没人和你推让寒暄,你是自管自地吃饱的。

招来了一车人的笑。然而谁都觉得这是个最接近答案的答案,虽然它充满不折不扣的荒唐。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鲁班造桥,八仙纷纭而至的故事使赵州桥充满了传奇色彩,人们把与赵州桥相关的八仙故事编辑而成的书,厚如字典一般。
B.赵州桥形如长虹,体魄宏伟,结构精巧,装饰美不可言,不仅是中华民族古代优秀建筑的代表,也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C.隋朝人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了赵州桥,可人们却执拗地认定桥是鲁班所建,“执拗”一词,表明了作者对这种行为的否定态度。
D.明清两代的宫廷丹墀和黄瓦朱墙前华表石柱上的那些龙虽然华贵、威严,但因带着程式和套数,并不难以用浮雕的形式来表现。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有关赵州桥的传说故事开篇,体现了赵州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为后文探寻赵州人建桥之疑做了铺垫。
B.八仙怀着对人间的疑惑且玩世不恭的心理戏弄和考验鲁班的传说,从侧面表现了赵州桥的建造技艺与所受的赞誉。
C.作者将欣赏赵州桥时的感受与欣赏艺术家罗丹和米开朗琪罗时的感受进行对比,意在赞美普通平民的智慧和力量。
D.赵州雪花梨模样粗犷,是大自然随意造就,无法与珍稀果品相提并论,可是品格极高,作者将其作为了赵州人的象征。
3.本文在写赵州时用大量笔墨写了吃午饭的情形,对此你如何理解?
4.“荒唐”一词是理解本文的钥匙,请简要分析。
【知识点】 其他散文 铁凝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潍坊的风筝

王剑冰

云和风筝换了位置,或者说,云为那些风筝腾了位置。喷薄而出的朝阳中,一下子喷薄出那么多风筝。那是开在天上的花。越开越多的花,成为故乡的风景。

风筝古时称为鸢。潍坊的别名就是鸢都。从“潍坊国际风筝节”放飞的风筝,差不多飞了四十年。

在中国向欧洲传播的发明中,有学者把风筝列入其中。明代,潍坊就有了放风筝的习俗。这一娱乐工具或从海上传出,融入不同国家的民众生活。

整个天空生动起来。

所有的风筝都没有想到,它们会构造出另一个世界。它们以单纯的自我,组合成群体的丰富。

它们有的天真,有的老成。有的是戏曲中的脸谱,有的是栩栩如生的造型。婀娜的嫦娥,耿直的郑板桥,黑脸的包公,更多的是动物世界:蝴蝶、瓢虫、蜻蜓,还有一个大章鱼,那么多的须尾,简直让人怀疑它是否能升起来,可它竟然一点点地飞起来了,而且离地面越来越高,真是不可思议。

还有蓝宝石风筝,这也许是昌乐人放的,蓝宝石是潍坊昌乐的特产。还有一对大萝卜,倒栽在云中。“烟台苹果莱阳梨,不如潍县萝卜皮。”潍坊的萝卜盛名在外,这应该就是潍坊本地人放的。

在这里,会上演关于风筝的传奇。听说,有一只巨大无比的“蜈蚣”,被十几个人扛着来了。这也能放起来?试试吧,在这风筝之都,谁不想有大胆的尝试?喊着,吼着,跑着,那庞然大物真的飞起来了!

云端的气流大了起来,带着冲击力,将一些鸢尾冲撞得抖抖颤颤。那场面变得更加活灵活现了。还有零散的小鸢,在如盖的大鸢中间挤来挤去,有如一轮月亮周围团着一圈流星。

潍坊人不仅喜欢放飞风筝,还喜欢制作风筝。据统计,世界上百分之七十的风筝都出自潍坊。随着上世纪八十年代风筝节的举办,潍坊开始有了大大小小的风筝厂。我在杨家埠一家风筝厂看到,有专门负责设计、制作、描绘、包装的人,还有专门负责试飞甚至网上销售的人。

在潍坊人看来,潍坊是个很值得一说的地方。潍坊人说,我们这里南依泰沂山脉,北濒渤海莱州湾,是人杰地灵之地。为官清廉的大学士刘墉是潍坊人,著有《齐民要术》的贾思勰是潍坊人,画了《清明上河图》的张择端是潍坊人。潍坊人还会告诉你,诸多历史名人都曾在这里任职或居住。现在,这里是全国闻名的花卉、蔬菜、食盐、蓝宝石产地。

口气中满是自信。这里的人喜欢放风筝,也许与这份自信有关。这是一片浓缩了种种美好的天空:富于智慧,积极探索,敢于幻想,勇于实践;永远在辽阔里奔跑,永远以热情迎接春天。也正是这份自信,让潍坊人多了一项独特的待客之道:凡有客来,便邀去放风筝。在潍坊,带外地朋友放风筝代表着一种生活方式和品位。

每年的阳春三月,来潍坊看看吧,所有的灿烂,全开在天上。

这片辽阔的海滩上,到处都充满了欢乐。无论是放风筝的人还是看风筝的人,个个都喜气洋洋。在这里,总有一种情愫簇拥着你,感染着你。

猛然间,听到了一首田园风格的曲子。是响自哪里呢?仰头侧耳,曲子竟然出自那些风筝中,不知道是哪一只发出,又像是全跟着和鸣。

很快,你会被那若隐若现的乐曲所打动,并慢慢体味着那曲中的意味,深沉、醇厚,像沂蒙小调,又似大海渔歌。

此刻,我突然也想做一只风筝,升到高空去看看大地上的景象。在天空中往下看,能看到什么呢?或许能看到“大海东来第一山”的沂山,看到古火山那闪现过奇幻的峰峦;或许能看到大片的盐滩、绿色的田野和烂漫的花海,还有潍河、虞河、弥河、白浪河等多条晶莹的河流。

很长时间里,我注视着那些放风筝的人,那些一直仰头看天的人。我敢说,他们是一群在地上生活,在云里写诗的人。

(略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描写潍坊的风筝使用了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不仅使风筝的形象更生动可感,而且字里行间包含了作者对潍坊风筝的喜爱和赞美。
B.潍坊风筝世界闻名,“潍坊国际风筝节”也举办了四十多年,这与潍坊人富于智慧,积极探索、敢于幻想、勇于实践等优秀品质不无关系。
C.潍坊人永远以热情迎接春天,潍坊人以独特方式待客,这与阳春三月,在潍坊,所有的灿烂全开在天上的意境相吻合,有利于表现主旨。
D.文章内容虚实结合,语言生动,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灵活运用人称,开合自如,令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2.请简要概括本文三个部分各自侧重于写什么内容,以体现文章的行文思路。
3.第三部分写听到一首田园风格的曲子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2022-02-11更新 | 3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井冈山,唯有敬畏我才能心安

帕男

《菜根谭》里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于一时,畏史官于后世。”浅显地说敬就是敬重,畏就是恐惧和害怕。有谁敢说来井冈山是为了旅游的,至少我不敢。

在我的意念里,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到井冈山一游。此次学习,可谓是“命”,我当然不信命,可冥冥之中却在暗示自己。

但“井冈山”三个字一直萦绕在我的心里,30年挥之不去。

首先读的是袁鹰的《井冈翠竹》,开篇第一句至今仍记得:“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接着又有这样的一段描写:“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家乡云南楚雄多毛竹,和井冈山的并无二致,我和竹子的交情可谓深远,甚至可以说惺惺相惜,和生活的旅伴一样。

但井冈山的竹子不再是竹子,而是铁骨铮铮的伟大战士,是一种屹立不倒的精神。

正如袁鹰所写:“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到井冈山,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竹子。

漫山遍野且密密匝匝,一眼望不到尽头。

其形高挺,接天摩日,叶叶交叠,尾尾相接,连阳光都难泼进来一点,小涧清流,雾气氤氲,这气场突然令我肃然起敬。在竹林中穿行,我居然未敢触碰一棵竹子,脑海里老装着袁鹰的那段文字:“用它搭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嚎。”

我不忍更不敢触碰它们,不忍是怕这些竹子就是当年红军战士的化身,就该让他们静静地站在那里,不染尘埃;不敢是怕惊扰了他们早已安息的灵魂。

竹子是“节”与“洁”的象征。

谁不知道竹子亭亭玉立,婆娑有致,不畏霜雪,四季常绿,而且“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这种君子之风不正是我们景仰的吗?故而郑板桥大为赞赏:“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此刻,我还想起了宋人苏轼的诗:“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可见竹子的高洁备受文人的青睐。

在参观完小井红军医院,我们来到了离医院不远的烈士墓凭吊。就在绕纪念碑行告别礼时,我看到路旁的树林里有一块伏卧在地的小石碑,上面刻有“魂归井冈——老红军战士曾志”及其生卒年,不了解曾志的人定以为这与小井烈士墓相邻、和巍巍青山做伴的树葬墓葬的是乡下过世的某位老人。

实际上她也真的把自己当成了井冈山普普通通的老战士,这与乡下普通的老人何异?可曾志毕竟是大名鼎鼎、名副其实的中国革命老人。

据说有“潇湘美女”之称的曾志,1911年4月4日生于湖南省宜章县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1923年考入衡阳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1926年8月考入湖南衡阳农民运动讲习所,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4月上井冈山,任红四军后方总医院党总支书记、红四军组织科干事、红四军前委工农运动委员会民运股股长、妇女组组长。她参加过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新中国成立后任广州市委书记、中组部副部长等职。

曾志是从枪林弹雨、炮火硝烟、敌特追捕和白色恐怖中走过来的人,不可不谓是九死一生,然而她的意志始终坚如磐石。

在培训班的互动课上,我听了曾志在井冈山的孙子石金龙讲他奶奶曾志和全家人的事情,更让我高山仰止。原来我所不知道的是,在1928年年底,曾志曾产下一名男婴,但迫于战争形势,她不得不将刚出生不久的孩子托付给当时留守井冈山的王佐部队中一个叫石礼保的副连长代为抚养,这名男婴也就是石金龙的父亲石来发。丢下孩子后,曾志就随着部队告别了井冈山。

新中国成立后,曾志曾多次托人到井冈山寻找孩子。直到1952年,时任广州市委书记的曾志和儿子石来发才终于得以母子相见。别以为儿子找到了当市委书记的母亲就再也不用当农民了。曾志把石来发留在身边住了一段时间后,就让他重新回到井冈山当农民,直到老死在井冈山。

我在房间里,面对着毛主席“重上井冈山”的匾牌,尝试朗读袁鹰《井冈翠竹》中的一小段:“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还有深埋地下的竹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翠竹。”我的心里豁然明亮,此次来井冈山,不是宿命,而是必须。

记得哲学家萨特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个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个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

来井冈山,除了敬畏你还敢生什么奢想?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乡云南楚雄多毛竹,和井冈山的并无二致”,这表明作者认同了井冈山的竹子,但这两地的竹子给作者的感受并不一样。
B.文中引用郑板桥和苏轼的诗文名句,突显了竹子的“节”与“洁”,彰显了井冈山红军战士为革命奉献牺牲的高洁品德。
C.和巍巍青山做伴的树葬墓葬的是乡下过世的某位老人”,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革命老人曾志魂归故里。
D.文章以“我的行踪”为线索,具体叙述了“我”在井冈山学习的经历,抒写了“我”对井冈山独到的感受,形散而神不散。
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菜根谭》是以孔孟之学为核心的儒家格言式小品文集,兼具处世哲学、生活艺术、审美情趣等内容。
B.从文章看,《井冈翠竹》一文通过对井冈山竹子的描写,歌颂了当年在井冈山战斗过的红军战士。
C.文章引用了清代郑燮《竹石》一诗,这是一首赞美竹子顽强而又执着、坚定而又乐观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
D.苏轼历来欣赏竹之高洁,他曾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文中记述自己和文与可以论竹为中心、酬诗为乐的往事。
3.文章由井冈山的竹子转向对“曾志”的描述,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述。
4.作者以《井冈山,唯有敬畏我才能心安》为题有何意蕴?
2021-08-31更新 | 7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玄奘和法显

(1)塔克西拉有一处古迹的名称很怪,叫国际佛学院,很像现代的宗教教育机构,其实是指乔里央(Jaulian)的讲经堂遗址。由于历史上这个讲经堂等级很高,又有各国僧人荟萃,说国际佛学院倒是并不过分的。

(2)它在山上,须爬坡才能抵达。一开始我并不太在意,觉得在这佛教文化的早期重心,自然会有很多讲经堂的遗址。但讲经堂的工作人员对我们一行似乎另眼相看,一个上了年纪的棕脸白褂男子,用他那种不甚清楚的大舌头英语反复地给我们说着一句话,最后终于明白,这是我们唐代的玄奘停驻过的地方!他见我们的表情将信将疑,就引着我们走过密密层层的僧人打坐台,来到一个较大的打坐台前,指给我们看底座上一尊完整的雕像,说这是佛教界后人为了纪念玄奘的停驻所修,这尊雕像就是玄奘,是整个讲经堂里最完美的两尊雕像之一。

(3)他不说这个打坐台是玄奘坐过的,只说是后人的纪念性修筑,这种说法有一种令人信赖的诚实。他还说,玄奘不仅在这里停驻过,还讲过经。这我是相信的,一切佛教旅行家跋涉千万里,名为“取经”,实则是沿途寻访和探讨,一路上少不了讲经活动。这一来我就长时间地赖在这个讲经堂里不愿离开了。

(4)讲经堂分两层,与中国式的庙宇有很大差别,全是泥砖建造,极其古朴。爬上山坡后首先进入一个拥挤的底层,四周密密地排着一个个狭小的打坐间,中间厅堂里则分布着很多打坐台,我们只能在打坐台之间的弯曲夹道中小心穿行。看得出来,坐在中间打坐台上的僧人,在级别上应该高一点,他们已经可以把个人小间里的打坐,挪移到大庭广众中来了。中间打坐台也有大小,玄奘的纪念座属于最大的一种。这一层的壁上还有很多破残的佛像,全都属于犍陀罗系列,这些佛像有些是泥塑,有些由本地并不坚实的石料雕成。第二层才是真正讲经的地方。四周依然是一间间打坐听经的小间,中间有一个宽大平整的天井,便是一般听讲者席地而坐的所在。由此可知,拥有四周小间的,都应该是高僧大德,这与底层正好相反。

(5)与讲经堂一墙之隔,是饭厅和厨房,僧人们席地而坐,就着一个个方石墩用餐,石墩还留下四个。饭厅紧靠山崖,山崖下是一道现在已经干涸的河流,隔河有几座坡势平缓的山,据说当时来听讲的各地普通僧人,就在对面山坡上搭起一个个僧寮休息。

(6)我们的玄奘,则不必到山坡上去,一直安坐在底楼的打坐台上,待到有讲经活动,也能拥有楼上的一小间,偶尔则在众人崇敬而好奇的目光中,以讲经者身份走到台前。

(7)玄奘抵达犍陀罗大约是公元630年或稍迟,他是穿越什么样的艰难才到达这里的,我们在《大唐西域记》里已经读到过。他在大戈壁沙漠上九死一生的经历且不必说,从大戈壁到达犍陀罗,至少还要徒步翻越天山山脉的腾格里山,再翻越帕米尔高原,以及目前在阿富汗境内的兴都库什山,这些山脉即便在今天装备精良的登山运动员看来也是难于逾越的世界级天险,居然都让这位佛教旅行家全部踩到了脚下。

(8)当他看到这么多犍陀罗佛像的时候立即明白,已经到了“北天竺”,愉悦的心情可想而知。他把一路上辛苦带来的礼物如金银、绫绢分赠给这儿的寺庙,住了一阵,然后开始向印度的中部、东部、南部和西部进发。这里是他长长喘了一口气的休整处,这里是他进入佛国圣地的第一站。

(9)因此,我在讲经堂的上上下下反复行走的时候,满脑满眼都是他的形象。我猜度着他当年的脚步和目光,很快就断定,他一定首先想到了法显。法显比玄奘早二百多年已经到达过这里,这位前代僧人的壮举,一直是玄奘万里西行的动力。法显抵达犍陀罗国是公元402年,这从他的《佛国记》中可推算出来。

(10)法显先是穿越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然后也是翻过帕米尔高原到达这里的。他比玄奘更让人惊讶的地方是,玄奘翻越帕米尔高原时是三十岁,而法显已经六十七岁!法显出现在犍陀罗国时是六十八岁,而这里仅仅是他考察印度河、恒河流域佛教文化的起点。之后这位古稀老人还要到达今天的斯里兰卡,再走海路到印度尼西亚北上回国,那时已经七十九岁。从八十岁开始,他开始翻译带回来的经典,并写作旅行记《佛国记》,直至八十六岁去世。这位把彪炳史册的壮举放在六十五岁之后的老人,实在是对人类的年龄障碍作了一次最彻底的挑战,也说明一种信仰会产生多大的生命能量。

(11)站在塔克西拉的犍陀罗遗址中,我真为中国古代的佛教旅行家骄傲。更让我敬佩的是,他们虽然是佛教徒,但他们也是中国人,中国文化的史记传统使他们养成了文字记述的优良习惯,为历史留下了《佛国记》和《大唐西域记》。结果,连外国历史学家也承认,没有中国人的这些著作,一部佛教史简直难于梳理。甚至连印度的普通历史,也要借助这些旅行记来填补和修订。

(12)记得我和同行的朋友坐在塞卡普遗址的讲台前聊天时,他曾奇怪,为什么这些融会多种文明的浮雕中没有中华文明的信息?我说,喜马拉雅山和帕米尔高原太高,海路又太远,中华文明在公元前与这一带的关系确实还没有认真建立,但你可知道这些遗址是靠什么发现的?靠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和法显的《佛国记》。中国人的来到虽然晚了一点,但用准确的文字记载填补了这里的历史、指点了这里的蕴藏、复活了这里的遗迹,这说明,中国人终究没有缺席。

(取材于余秋雨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注:僧寮:读音sēngliáo,僧舍。寮:房屋,居所。
1.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心:指事情的主要部分。
B.挪移:文中指挪借移动。
C.九死一生:文中形容经历很多危险而幸存。
D.彪炳史册:形容伟大的业绩或成就流传千秋万代。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讲经堂的工作人员对我们一行“另眼相看”,是因为我们是玄奘大师的同乡。
B.据工作人员介绍打坐台是玄奘当年坐过的,而玄奘雕像是后人为了纪念玄奘所修。
C.玄奘将犍陀罗作为自己进入佛国圣地的第一站,是因为二百多年前法显也曾抵达这里。
D.文章作者认为法显比玄奘更伟大,因为他敢于把彪炳史册的壮举放在六十五岁之后。
3.纵观全文,简要说明第(9)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4.结合全文,概括作者敬佩中国古代佛教旅行家的理由。
2022-05-04更新 | 7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