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战国 > 孟子(前372-前289)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30 题号:1882962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何以利吾家?’士庶人:‘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为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有删改)

【注】①梁惠王:魏惠王。因曾迁都大梁,所以魏国又称梁国。②梃(tǐng):木棒。③耨(nòu):锄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
B.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
C.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
D.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妻子,古义是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是指丈夫的配偶。
B.庶人,也叫“庶民”,西周对农业生产者的称呼,泛指无官爵的平民。
C.万乘之国,即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古代称兵车,四马一车为一乘。
D.孝悌,指孝顺父母、关爱子女。孔子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3.下列对【选文二】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一个国家如果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就危险了。他通过利害分析,告诫梁惠王要讲仁义,不必谈利益。
B.孟子询问梁惠王用刀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是要借此提醒梁惠王施行仁政,不要使百姓活活地饿死。
C.孟子引用孔子的“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用以批评统治者的残暴统治,这体现出他“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
D.孟子认为,如果让百姓生活在苦难之中,必难抵挡外来之敌;如果施行仁政,即使国力弱小,也能无敌于天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寡人(古代国君的谦称)       河内(黄河以北的地方)凶
B.不(更)少             弃甲曳兵(拖着兵器)而走
C.填然(敲着战鼓,动词)之       (锋刃)既接
D.(只是、不过)不百步耳       是亦(行路)也
2.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执敲扑而鞭笞天下D.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3.下面对文意的表述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如果想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就必须做到粮食与鱼鳖吃不完,材木不能用得尽。
B.孟子认为,让百姓按时栽种农桑,畜养牲畜,不随意耽误百姓农时,百姓就能免于饥寒,国君就能够称王天下。
C.对于社会混乱、哀鸿遍野的局面,不加以改变,却归罪于年成不好,这无异于拿刀杀人却归罪于兵器。
D.本段文字从实行王道谈起,层层深入,有力地阐明了使民归附的原因、道理和措施。
4.翻译句子。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2021-06-21更新 | 5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

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曰:‘洚水警余’。洚水者,洪水也。使禹治之。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污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污池、沛泽多而禽兽至。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书》曰:‘丕显哉,文王谟!丕承者,武王烈!佑启我后人,咸以正无缺。’”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圣王不作,诸侯放,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诗》云:‘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则莫我敢承。’无父无君,是周公所膺也。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注】①菹(jù):多水草的沼泽地带。②诐(bì):不正。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B.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C.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D.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指《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文字古奥典雅,与后文提到的《诗》《春秋》同属“五经”。
B.周公,辅佐周武王,曾诛杀纣王,平定叛乱,驱赶猛兽,使百姓安宁。“周公吐哺”的典故就出自于他。
C.《春秋》,特指经过孔子修订的编年体史书,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贬斥邪说暴行是其主要的思想倾向。
D.恣,在本文“诸侯放恣”中是“任凭,听任”的意思,与《将进酒》中“斗酒十千恣欢谑”的“恣”语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天下大势是太平与动荡交替,以远古时期大禹治水,平定灾祸,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为例,而写此文时国家正处于乱世之中。
B.尧舜为代表的圣主薨逝后,取而代之的是暴君,他们生活奢靡,还坏屋毁田,破坏生态,引来猛兽栖居,甚至率领猛兽以人为食。
C.孔子作《春秋》的原因是当时社会混乱,不尊礼法,孔子呼吁人们遵循周礼,拨乱反正,但这本来是君主的责任,孔子也因此遭人诋毁。
D.公都子认为孟子热衷辩论,而孟子梳理历史、结合现实来反驳公都子:善辩并非本意,是与孔子一样肩负端正人心的使命而为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
(2)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
5.根据孟子所言,乱世之中盛行的两种学说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孟子对此如何看待?
2023-11-07更新 | 5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见梁惠王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荀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面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面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piǎo),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弟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孟子见齐宣王。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圈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有删改)

[注]   ①梁惠王:魏惠王,曾迁都大梁,所以魏国又称梁国。②梃:木棒。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夺不                                     餍:满足
B.刑罚,薄税敛                           省:减少,精简
C.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饿莩:饿死的人。莩,同“殍”。
D.仁者谓之贼                              贼:盗取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B.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C.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免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D.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一个国家如果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就危险了,并通过利害分析,进一步劝诫梁惠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不必谈利益。
B.孟子询问梁惠王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是要借此提醒梁惠王施行仁政,不要使老百姓活活地饥饿至死。
C.梁惠王想洗雪魏国的耻辱,向孟子询问对策,孟子建议梁惠王对百姓施行仁政,并明确指出他让百姓生活在苦难中,必难以抵挡来犯之敌。
D.文王方圆七十里的狩猎场,老百姓觉得小;宣王方圆四十里的狩猎场,老百姓却认为大。孟子将两者对比,意在阐述与民同乐的思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2)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5.齐宜王问孟子有没有商汤流放夏桀、周武王讨伐纣王的事,孟子回答的本意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020-10-10更新 | 29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