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76 题号:19020117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走在西湖边上

周朝

我历次来西湖,都不只是奔着西湖的景色来的。

之于久负盛誉的西湖,这话不免有些唐突,且有伤尊严之嫌。我何敢如此冒昧?三秋桂子、六桥烟柳……俯拾即是的湖光山色,恰到好处的柳绿花红,浩淼、繁盛,西湖以其天堂般的存在,吸引古今游人在此形胜之地,留下了绵延跌宕的足迹和身影!

二十年前我赴杭州参加会议的间隙,第一次领略了西湖魅力。彼时,正逢绵绵秋雨,相比于晴日,西湖应该是多了几分萧瑟。那几天,只要有空闲,我都会踏着秋色,一个人,静静地感悟这宽阔水域。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究竟从何年何月开始,就有了这一湖碧水,端的给人间缔造了绝无仅有的图景?甚至,让每一位漫步在杭州城里的游客,内心动辄涌起难舍难离的百般情愫——于我,何尝不是如此?潜藏在心底的羡慕,总是不由自主地默化成些许嫉妒。

这样的悖乱、纠结,我知道,皆因我非杭州人的心理在作祟。这种狭隘和感性,是不是唯独我才根深蒂固呢?

西湖的历史记载最早见于东汉时期,《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会稽郡云:“钱塘,西部都尉治。”至隋朝,钱塘县城迁至湖东岸,方有西湖之名。

历史何曾如云烟?原来,杭州人的幸福是有来历的,并且,源远流长!

为着这浩渺烟波,我不止一次地走近西湖、聆听西湖、品读西湖,倾力追寻她与生俱来的“良渚文明”的因子,以及在她的文明的辐照下,那些似乎从未走远的人物和故事。

疫情放开后的第一个春天,新年刚过,从保傲路口开始,我沿西湖漫长的史迹,驻足、移步、流连。

从保俶路走出,不远处就是白堤上的“断桥”。对于“断桥”,想必很多人都不陌生,即使从未来过西湖者,有几人不知道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白娘子与许仙”的故事呢?

修炼成人形的蛇妖白素贞在西湖游玩时,与许仙断桥相遇,一见钟情,结为夫妻。但是,他们的爱情不为“卫道士”法海所容,法海将许仙骗至金山寺软禁,白素贞同小青一起与法海斗法,水漫金山寺,却因此伤害了其他生灵。白素贞触犯天条,在生下孩子后被法海收入钵盂,置净慈寺前,令人于其上砌七级宝塔,名曰雷峰,将钵盂镇于塔中。

站在断桥上,向南遥望,目光穷尽处,就能看到夕照山上的雷峰塔。我不由得想起鲁迅先生《论雷峰塔的倒掉》里的文字:那时我惟一的希望,就在这雷峰塔的倒掉。……

你看,尽管鲁迅先生一向辛辣犀利,像个不食人间烟火的斗士,但其实在他的内心深处,依然有着柔软的一隅。

共情、悲悯、救世,才是一位好作家本该的品格。这,也是我的向度!

从白堤到苏堤,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公元822年7月,仕途多舛的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刺史。白居易甫一上任,见杭州有六口古井年久失修,便主持疏浚,解决饮水难题;又见西湖淤塞、农田干旱,便修堤蓄积湖水以利灌溉。在西湖演进的历史中,白居易予以更加厚重的民生内涵。

光阴荏苒,世异时移。今天,或许很多人认为脚下东起残雪断桥、西止平湖秋月的白堤是白居易主持修筑的,其实不是。白堤原名白沙堤,应该是因为白居易任上加强修缮,后人为纪念政绩卓著的诗人,才将白沙堤唤作白堤。

公元1089年,苏东坡再返杭州任知州。这一次,苏东坡发现西湖已不像18年前那样碧波浩渺,而是杂草淤积、水流艰涩。

于是,上任不久的苏东坡向朝廷递交《乞开杭州西湖状》,称:“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之后,便雇募民工疏浚西湖,修筑长堤,并修桥六座,桥下有孔,水流自如。《宋史》载,“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此即今日苏堤。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帝巡游西湖、品题“西湖十景”、御书“苏堤春晓”。因此,历来,游人来西湖览胜,“苏堤春晓”是绝不会错过的!

我从苏堤的最北端一直向南走,偶尔从人群中错步、盘桓,惟恐遗漏了苏堤的绝色美景。只是游人太多,以至于想留下一张背景纯粹的照片都很难。在望山桥处,我无意抓拍的一张照片中,两位老人正举目东望,远处,水波中央,是西湖的另一个胜景——三潭印月。

……

凡来过西湖者,应该对这里的另一大文化记忆印象深刻——在西子湖畔,散落有不少的历史名人墓冢。这些墓冢为“翠幕烟绡藏不得,一声声在画桥西”的柔媚杭州,平添了几分悲怆抑或刚烈的气质。

沿西湖北岸的北山街往西走,栖霞岭南麓,便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墓地所在。

历经八百年,尽管物换星移,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的岳飞墓至今保存较为完好。风侵雨蚀,寒暑相催,水光山色不胜悲,人间永流英雄血。

公元1142年,偏安于江南的南宋王朝在金兵的蹂躏下气若游丝。这年腊月的一天,岳飞被秦桧构陷,以“莫须有”罪名被杀害在临安的大理寺狱中。岳飞被害后,狱卒隗顺冒险将遗体背出杭州城,偷葬于钱塘门外九曲丛祠旁。二十年后,宋孝宗下诏为岳飞平反昭雪,将其遗骸以一品官之礼改葬于栖霞岭南麓。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悲愤之下,我骤然想起正在热播的电影《满江红》。电影里,哪怕是一介马夫、小卒,甚至艺妓,个个不惜肝脑涂地,在生死场中赓续了壮怀激烈、“精忠报国”的品质和精神。

镜头是历史的再现,人心的不屈,人心的归向,从未在时间的流逝中有过些许褶皱。我想,这大概就是《满江红》的意义所在。

沿历史顺流而下,至近代,至西泠桥畔、孤山路一侧,有被孙中山先生誉为“巾帼英雄”的鉴湖女侠秋瑾的墓地。墓座上秋瑾全身塑像,左手按腰,右手按剑,眼望西湖,英姿飒爽。

因为正值初春,不像二十年前我第一次来西湖,那一次,站在秋瑾墓前,我真切地感悟到了秋瑾“秋风秋雨愁煞人”的长叹与悲郁。

苏小小、武松、林和靖、魏源、章太炎、张苍水、徐锡麟、陶成章、史量才、苏曼殊……青山有幸,绿水有念,无数俊杰赤子、墨客骚人长眠在西湖边上,予以西湖另一种厚重与沧杂,这种集观景、凭吊、追思、励志于一身的大地景观,是西湖的另一种质地。这种质地,有时候,比景色更能摄人心魄。

绕湖一周,回到最初的出发地时,晚霞在湖面上荡漾出万紫千红。偌大西湖,水天一色。不忍转身的我,久久地站在湖边,以似显单薄的身影给西湖留下了一个微不足道的注脚!

倘若哪一天,当你来到这里,是不是也会“一半勾留是此湖”呢?

2023年1月29日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融西湖的自然景观与西湖的历史人文景观于一体,展现出独具特色的风光形胜与深厚的文化内涵。
B.文章大量引用古典诗词,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而且强化了文章的诗意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C.对于卫道士法海将白娘子镇于雷峰塔下,作者与鲁迅有着相同的感受与看法,都希望雷峰塔早早倒掉。
D.文章既有对白居易、岳飞等人的详写,也有对林和靖、章太炎等人的略写,为后文抒发感情做了铺垫。
2.文中关于对“白堤”与“苏堤”的叙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白居易修缮白沙堤,突出了白居易关心民生的情怀;而写苏轼修建苏堤,则更为突出苏轼在美化环境上的贡献。
B.作者认为,人们之所以将白沙堤唤作白堤,表达了人们对白居易的感激,而人们称苏堤为“苏公堤”则缺少这份感情。
C.作为西湖的两颗明珠,白堤、苏堤既具有自然景观上的意义,也具有人文景观上的意义;它们丰富了西湖的文化内涵。
D.文章以较多的笔墨叙写白堤、苏堤的来龙去脉,既反映了它们在西湖中的重要地位,也与作者的写作目的息息相关。
3.文章开头为什么说“我历次来西湖,都不只是奔着西湖的景色来的”?文章尾段“倘若哪一天,……‘一半勾留是此湖’呢?”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文章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于一体,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知识点】 其他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爱之舟

吴冠中【注】

①是昨夜梦中的经历吧,我刚刚梦醒!

②朦胧中,父亲和母亲在半夜起来给蚕宝宝添桑叶……每年卖茧子的时候,我总跟在父亲身后,卖了茧子,父亲便给我买枇杷吃……

③我又见到了姑爹那只小小的渔船。父亲送我离开家乡去投考学校以及上学,总是要借用姑爹这只小渔船。他同姑爹一同摇船送我。带了米在船上做饭,晚上就睡在船上,这样可以节省饭钱和旅店钱。我们不肯轻易上岸,花钱住旅店的教训太深了。有一次,父亲同我住了一间最便宜的小客栈,夜半我被臭虫咬醒,遍体都是被咬的大红疙瘩,父亲心疼极了,叫来茶房,茶房说没办法,要么加点钱换个较好的房间。父亲动心了,但我年纪虽小却早已深深体会到父亲挣钱的艰难。他平时节省到极点,自己是一分冤枉钱也不肯花的,我反正已被咬了半夜,只剩下后半夜,不肯再加钱换房子……

④恍恍惚惚我又置身于两年一度的庙会中,能去看看这盛大的节日确是无比的快乐,我欢喜极了。我看各样彩排着的戏文边走边唱。看高跷走路,看虾兵、蚌精、牛头、马面……卖玩意儿的也不少,彩色的纸风车、布老虎、泥人、竹制的花蛇……父亲回家后用几片玻璃和彩色纸屑等糊了一个万花筒,这便是我童年惟一的也是最珍贵的玩具了。万花筒里那千变万化的图案花样,是我最早的抽象美的启迪者吧!

⑤我从来不缺课,不逃学。读初小的时候,遇上大雨大雪天,路滑难走,父亲便背着我上学,我背着书包伏在他背上,双手撑起一把结结实实的大黄油布雨伞。他扎紧裤脚,穿一双深筒钉鞋,将棉袍的下半截撩起扎在腰里.腰里那条极长的粉绿色丝绸汗巾可以围腰二三圈,还是母亲出嫁时的陪嫁呢。

⑥初小毕业时,鹅山小学是当年全县最有名气的县立完全小学,方圆二十里之内的学生都争着来上鹅山。我考取了。要住在鹅山当寄宿生,要缴饭费、宿费、学杂费,书本费也贵了,于是家里粜稻、卖猪,每学期开学要凑一笔不少的钱。钱,很紧,但家里愿意将钱都花在我身上。我拿着凑来的钱去缴学费,感到十分心酸。父亲送我到校,替我铺好床被,他回家时,我偷偷哭了。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打架吵架的哭都大不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了。

⑦第一学期结束,根据总分,我名列全班第一。我拿着老师孙德如的签名盖章,又加盖了县立鹅山小学校章的成绩单回家,路走得比平常快,路上还又取出成绩单来重看一遍那紧要的栏目:全班六十人,名列第一,这对父亲确是意外的喜讯,他接着问:“那朱自道呢?”父亲很注意入学时全县会考第一名朱自道,他知道我同朱自道同班,我得意地、迅速地回答:“第十名。”正好缪祖尧老师也在我们家,也乐开了:“茅草窝里要出笋了!”

⑧我又要去投考无锡师范了。

⑨父亲又同姑爹两人摇船送我到无锡,时值暑天,为避免炎热,夜晚便开船,父亲和姑爹轮换摇橹,让我在小舱里睡觉。但我也睡不好,因确确实实已意识到考不取的严重性,自然未能领略到满天星斗、小河里孤舟缓缓夜行的诗画意境

⑩老天不负苦心人,他的儿子考取了。送我去入学的时候,依旧是那只小船,依旧是姑爹和父亲轮换摇橹,不过父亲不摇橹的时候,便抓紧时间为我缝补棉被。我从舱里往外看,父亲那弯腰低头缝补的背影挡住了我的视线。后来我读到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这个船舱里的背影便也就分外明显,永难磨灭了!不仅是背影时时在我眼前显现,鲁迅笔底的乌篷船对我也永远是那么亲切,虽然姑爹小船上盖的只是破旧的篷,远比不上绍兴的乌篷船精致……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

(11)师范毕业当个高小的教员,这是父亲对我的最高期望。但师范生等于稀饭生,同学们都这样自我嘲讽。我终于转入了极难考进的浙江大学代办的工业学校电机科,工业救国是大道,至少毕业后职业是有保障的。幸乎?不幸乎?由于一些偶然的客观原因,我接触到了杭州艺专,疯狂地爱上了美术。正值那感情似野马的年龄,为了爱,不听父亲的劝告,不考虑今后的出路,毅然沉浮于茫无边际的艺术苦海,去挣扎吧,去喝一口一口失业和穷困的苦水吧!我不怕,只是不愿父亲和母亲看着儿子落魄潦倒。我羡慕过没有父母、没有人关怀的孤儿、浪子,自己只属于自己,最自由,最勇敢。

(12)……醒来,枕边一片湿。

(有删改)


【注】作者吴冠中,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
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梦境开始,引入对往事的回忆;以从梦中醒来,泪湿枕边结束,首尾照应,意在强化作者对父母、亲人的深切怀念之情。
B.父母深夜为蚕宝宝添桑叶,是“我”童年难忘的记忆,这一情景既交待家庭生活背景,写出父母的辛劳,也由此引出父亲对“我”的疼爱。
C.“我”出生贫寒,懂得体谅亲人的不易,因此住旅店时不愿父亲花钱换好房间,读书时为缴学费使家人困窘而心酸哭泣。
D.读小学时考到全班第一,“我”高兴而且兴奋;父亲却冷静地询问同学朱自道的排名情况,可见父亲虽然心里高兴,却还有一些谨慎。
2.第(11)段中所表现的感情较为复杂。本段表现了作者哪些感情?请简要说明。
3.本文以“父爱之舟”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探析。
2017-12-19更新 | 5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辛亥年的枪声(节选)

南帆


     ①现代知识分子很少有这种颐指气使的性格。鲁迅对于正人君子的虚伪深恶痛绝。他的内心存有深刻的怀疑。既怀疑他人,也怀疑自己。他很难与哪一个人成为刎颈之交,并肩地挽起手臂临风而立。“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这种孤独的确是鲁迅的精神写照。美国回来的胡适当然有些绅士风度,温和,大度,自由主义式的宽容,主张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他与陈独秀共同提倡白话文的时候流露出些许霸气,后来就是一个好好先生,闲暇时吟一些“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之类的小诗。徐志摩呢?“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这个浪漫多情的诗人骨头轻了一些。当然,还有“我是一条天狗呀!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那是一个沸腾的郭沫若,尽管他的激情有余而刚烈不足。一身中山装的林觉民手执步枪,腰别炸弹地闯入广州总督衙门的时候,人们联想到的多半是江湖上的大侠。
     ②林觉民在福州结交的许多同盟会员都喜欢行侠尚武,这一批知识分子不是书斋里的人物。驳康有为,斥梁启超,林觉民与这一批知识分子崇尚行动,不仅用笔,而且用枪。如今,许多历史著作提到陈独秀、胡适或者鲁迅、周作人的启蒙思想,另一些风格迥异的知识分子群落往往被忽略了。
     ③侠肝义胆的一个标志就是随时可以赴死。真正的大侠只能独往独来;缠缠绵绵只能消磨意志。英雄手中的长剑,一方面是格杀敌手,另一方面是挥断自己的情丝。儿女情长是柳永、梁山伯或者贾宝玉们的故事,与行走在刀尖上的革命者离得很远。
     ④然而,没有想到,福州乡亲林觉民同时还是一个情种。他不仅一身侠骨,而且还有一副柔肠。“意映卿卿如晤”,他要离开自己至爱的女人赴死,他希望陈意映明白他的心意,不要怨他心狠,不要悲伤过度;即使成为一个鬼魂,他也会依依相伴,阴阳相通。天下为公,坦坦荡荡;两情相悦,寸心自知。
     ⑤福州的林觉民纪念馆即是他出生的原址。这座大宅院曾住着林觉民父辈的七房族人。当时,生活在大家族中的年轻一辈压抑,无助,未老先衰。如果套上一个不称心的婚姻,他们的下半辈子再也产生不了任何激情。上一代人的嘤嘤悲泣始终缭绕在林觉民的耳边。也是父母之命,也是媒妁之言,但是,老天爷却让他遇到了情投意合的陈意映。
     ⑥但是,林觉民就要离开这座大宅院,远赴疆场。死何足惧,真正割舍不下的是陈意映。可是,没有一个至爱的女人,林觉民的内心一定轻松许多;可是,没有一个至爱的女人,生活还值得喷出一腔的鲜血吗?“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就是在这一刻,历史无情地撕裂了这个男子
     ⑦广州起义时,林觉民的岳父陈元凯正在广州为官。得到林觉民被捕的消息,他急如星火地遣人送信。赶在官府的追杀令抵达福州之前,林家火速迁走。一个月后,陈意映早产;五个多月之后,武昌起义;又过了一个月,福州起义,福建革命政府宣告成立。革命的成功将归于众人共享,丧夫之痛却是由陈意映独吞。两年之后,这个女人还是被绵长不尽的思念噬穿、蛀空,抑郁而亡。
     ⑧武昌起义成功之后的半年,孙中山先生返回广州时途经福州,特地排出时间会见黄花岗烈士家属。至于陈意映是否参加,史料之中已经查不到记载。这个女人的踪迹此时已经淡出历史著作。她只能活在林觉民的《与妻书》之中。

(选自《辛亥年的枪声》有删改)

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顶是
A.以林觉民为代表的一批风格独特的知识分子,既善辩敢言也崇尚行动,他们拿得起笔,还握得起枪,却往往被忽略。
B.林觉民既有一身侠骨,还有一副柔肠。他的婚姻虽然秉承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是婚后,与妻子陈意映情投意合。
C.陈意映没能出席孙中山先生接见黄花岗烈士家属的会面,她独自承受着丧夫之痛,在无止境的思念中香消玉殒。
D.篇首使用了对比的艺术手法,尖锐地批评了鲁、胡、徐、郭等知识分子的性格弱点,赞颂了林觉民的豪侠之气。
E.这篇“文革”既有散文家的真情,又有批评家的睿智,在理性与感性之间穿梭自如,字里行间洋溢着智慧的警觉。
2.请谈谈第⑥段划线句在文中的含意。
3.请根据文本,探析“她只能活在林觉民的《与妻书》 之中”这句话的涵义。
2016-11-18更新 | 9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命的两万天该留点什么

吴志翔

时钟嘀嗒嘀嗒地走着,我知道那是我的生命在流淌。

不知从哪一天起,我们开始对自己的年龄敏感起来。20岁以前,总觉得没有进入生活,但今天回过头看,偏偏又觉得那时候的故事最多,记忆最饱和。日历一页页地翻,年龄无声息地长,偶尔翻翻旧照片,会惊异于那双满是稚气的大眼睛曾经属于我!忽然间,我们似乎意识到,许多东西在不经意中已经永远湮没在黑暗中了。在成长的同时,我们也失落了渴盼成长的心情。

我曾经好多次向朋友们问过同一个问题:“人一般能活多少天,凭你的感觉尽快报个数字出来。”

“10万天!”

“20万天!”

几乎每个人的声音都响亮而充满自信。然而我却告诉他们,人的生命实际只有两万多天。起初,没有一个人相信我的话,说:“是不是少了一个零?”经过一番计算之后,朋友们深深地叹息了:“怎么?人生如此短暂!”

天黑下来了,我拧亮台灯。时钟嘀嗒嘀嗒地走着,我知道那是我的生命在流淌。我打开一本书,米兰·昆德拉正在说:“我讨厌听我的心脏的跳动;它是一个无情的提示,提醒我生命的分分秒秒都被点着数。”可是我没法不听,正如我们没法拒绝两万多个日子一个个溜走;我的心脏没法不跳动,正如树叶在秋天里没法不飘落。心脏停止跳动,那便是我们的末日。我平静地想着:我们怎样才能在最后走进坟墓之前没有遗憾?这个问题非常接近那段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语录:“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

这个时代已经不可能只存在一种声音,也失去了响亮的压倒一切的“黄钟大吕”。当年奉为圭臬的东西今天或许被扔进了垃圾箱。人们更懂得珍惜自己的琐细欲望,为物质和肉体急急奔忙。人们抛弃了一个英雄的时代,继而也抛弃了英雄所具有的精华。没有了殉道者般的神圣和信仰,没有了朝圣者般的坚忍与顽强,没有大爱,没有大恨,没有大悲,也没有大喜。

于是,我想到一个人,半个世纪以前,他在《生命的路》中写道:“自然赋予人们的不调和还很多,然而生命决不因此回头。”这个人就是鲁迅,他追索的是大生命。他“为了肩起黑暗的闸门而拥有一颗黑暗的心”,他“是现代中国最痛苦的灵魂,不管怎样,他都是一个战士”。可以有千万个陶渊明、苏东坡,可以有数不清的林语堂、梁实秋;但是鲁迅,只有一个。

一种坚挺、鲜亮的人格精神在今天是极其稀罕的。

几天前,重读小说《北方的河》。我再一次被感动。瞧那个人,他坚定地站着!他有一种足以震慑群生的气度,他的硬朗的质地是对众多聪明人的嘲讽,他的沉默和铁一般的冷峻令机会主义者心惊。那个人,他是来自欧亚大陆高纬度的坚硬的风,他有信仰,“信仰,你这纯钢百炼的处女!”

还有海子,质朴而清亮的海子。这位诗人没有活满1万天,但他永远保持了纯洁。他“站在太阳痛苦的光芒上”,复活了。

“诗意是人的栖居必备的基本能力。”海德格尔下了这样的断语。这诗意,动物不会有,它是我们人类的粮食。

夜深了,时钟依然嘀嗒嘀嗒地走着,我听到自己的心脏跳动的声音。我合上眼睛,看到了这样一幅幅图景:鲁迅在夜里一边咳嗽,一边写文章,灯光昏黄,“爱夜的人于是领受了夜所给予的光明”;弗朗茨·卡夫卡彻夜写完自传体小说《判决》,完成了与自己灵魂的对话,“我的心脏周围隐隐作痛”;马赛尔·普鲁斯特从35岁到死,生活在暗室中,门窗紧闭,房间里点着蜡烛,《追忆似水年华》成为他惟一的安慰;张承志做着“静夜功课”,午夜时分,他点燃一支烟,纪念夜与黎明相连的瞬间……

这群孤独的人,这群饱满的灵魂!

我们怀着美感想他们,并不意味着我们的青春必须苦难重重。我不希望青春被某一种方式囚禁,它应该是绚烂的,完全开放的;我不希望在20多年的岁月里永远背着沉重的十字架,有人背它只是为了别人可以不背它。

我想说的只是:哪怕我们的世界变得越来越狭小,越来越平庸,也别让我们精神的花

1.下面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写“我”告诉人们,人的生命实际只有两万多天,其目的是说明时光易逝,生命短暂,要珍惜美好的年华,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B.作者由当前人的生存状态回溯过去,点明鲁迅、海子、卡夫卡等人拥有精神感召的力量,思路开阔。
C.文章主要运用了反复、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目的是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D.作者对“人们抛弃了一个英雄的时代,继而也抛弃了英雄所具有的精华”,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和批判。
E.文章“形散而神聚”,不说教,无指责,却让人无法轻松,并在读后能够进行深刻的思考。
2.文章多次写到时钟“嘀嗒嘀嗒地走着”,其作用是什么?
3.结合全文,试分析文中画“_________”处的含义:
(1)这个人就是鲁迅,他追索的是大生命
(2)我不希望青春被某一种方式囚禁,它应该是绚烂的,完全开放的。
4.作者列举鲁迅、卡夫卡、普鲁斯特等人拥有精神感召的力量,其意图是什么?请给文中画“_________”的省略号处再举一个类似的例子。
意图: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文意,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在最后走进坟墓之前,没有遗憾?
2022-04-13更新 | 12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