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体裁 > 外国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278 题号:19345921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澳大利亚】泰格特

在一家医院的病房里,曾住过两位病人,他们的病情都很严重。这间病房十分窄小,仅能容得下他们俩。病房设有一扇门和一个窗户,门通向走廊,透过窗户可能看到外界。

其中一位病人经允许,可以分别在每天上午和下午起身坐上一个小时。这位病人的病床靠近窗口。而另一位病人则不得不日夜躺卧在病床上。当然,两位病人都需要静养治疗。使他们感到尤为痛苦的是,两人的病情不允许他们做任何事情借以消遣,既不能读书阅报,也不能听收音机、看电视……只有静静地躺着。

而且只有他们两个人。

噢,两人经常谈天,一谈就是几个小时。

他们谈起各自的家庭妻小,各自的工作,各自在战争中做过些什么,曾在哪些地方度假,等等。每天上午和下午,时间一到,靠近窗户的病人就被扶起身来,开始一小时的仰坐。

每当这时,他就开始为同伴描述起他所见到的窗外的一切。渐渐地,每天的这两个小时,几乎就成了他和同伴生活中全部内容了。

很显然,这个窗户俯瞰着一座公园,公园里面有一泓湖水,湖面上照例漫游着一群群野鸭、天鹅。公园里的孩子们有的在扔面包喂这些水禽,有的在摆弄游艇模型。一对对年轻的情侣手挽着手在树阴下散步。公园里鲜花盛开,主要有玫瑰花,但四周还有五彩斑斓、争相斗妍的牡丹花和金盏草。

在公园那端的一角,有一块网球场。有时那儿进行的比赛确实精彩,不时也有几场板球赛,虽然球艺够不上正式决赛的水平,但是,有得看总比没有强。那边还有一块用于玩滚木球的草坪。公园的尽头是一排商店。在这些商店的后边,闹市区隐约可见。

躺着的那位病人津津有味地听着这一切。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

描述仍在继续:一个孩童怎样差一点跌入湖中,身着夏装的姑娘是多么美丽动人。接着,又是一场扣人心弦的网球赛。他听着这栩栩如生的描述,仿佛亲眼看到了窗外所发生的一切。

一天下午,当听到一名板球队员正慢悠悠地把球击得四处皆是时,不靠窗口的病人,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偏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有幸能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呢?他为自己会有这种想法而感到惭愧,竭力不再这么想。

可是,他愈加克制,这种想法却变得愈加强烈。直至几天以后,这个想法已经进一步变为紧挨着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他白昼无时不为这一想法围绕,晚上,又彻夜难眠。结果,病情一天天加重了,医生们对其病因不得而知。

一天晚上,他照例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这时他的同伴突然醒来,开始大声咳嗽,呼吸急促,时断时续,液体已经充塞了他的肺腔,他两手摸索着,在找电铃的按钮,只要电铃一响,值班的护士就会立即赶来。

但是,另一位病人却纹丝不动地看着。心想,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

痛苦的咳嗽声打破了黑夜的沉静。一声又一声……卡住了……停止了……直到最后呼吸声也停止了。另一位病人仍然继续盯着天花板。

第二天早晨,医护人员送来了漱洗水,发现那个病人早已咽气了,他们静悄悄地将尸体抬了出去,丝毫没有大惊小怪。

稍过了几天,似乎这时开口已经正当得体。剩下的这位病人就立刻提出是否能让他挪到窗口的那张床上去,医护人员把他抬了过去,将他舒舒服服地安顿在那张病床上,接着他们离开了房,剩下他一个静静地躺在那儿。

医生刚一离开,这位病人就十分痛苦地挣扎着,用一支胳膊肘支起了身子,口中气喘吁吁他探头朝窗口望去。

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文本二:

突转式逆向构思法,简而言之,即“蓄势于前,突转于后”,也就是先写顺势的直线发展,似乎文章要按照这一发展趋势结束,但当顺势发展到关键之处,突然来一个大转折,“涌出一个动人肺腑的高潮来”,以完全出乎意料的方式终篇。蓄势要蓄足,转折要转陡。以流水作比,蓄势好比提高水位,加大落差,飞流直下,更为有力,激起更大的浪花。这样的突转,才能获得充分的表现力。

顺逆法也是一种使文章曲折生姿的妙法,它是通过对顺势与逆势的巧妙安排,造成文章波澜迭起、起伏变化、曲折生姿的写法。顺势,即顺着事物某种发展趋势来写;逆势,即写与顺势相反的趋势。“文似看山不喜平。”创作时应当精心构思,巧妙安排,表现出情节的顺势逆势,并使之错落相间,相辅相成。

值得注意的是:在顺逆法构思中,顺势和逆势的出现,必须符合“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原则,不能违背生活的逻辑,去编造荒诞不经的情节,否则,效果会适得其反。

顺逆法与突转法有相似之处,更有区别。二者都有逆转出现,但顺逆法是把顺势和逆势错落相间地进行安排,使文章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突转式则是先写一个又一个的顺势,最后来一个逆转,蓄势于前,突转于后。

(摘编自海珠儿《谈逆向构思法》)

1.下列对文本一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窗”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且意蕴丰富,既可指病房的窗,也可指心灵之窗,透过它可以看到两个病人不同的内心世界。
B.靠窗病人死了,医护人员“静悄悄地将尸体抬了出去,丝毫没有大惊小怪”,这一细节表现了医护人员对生命的麻木冷漠。
C.靠窗的病人看到的是“光秃秃的一堵墙”,却向病友描述了一个多彩的世界,这说明他对生活充满热情,体贴关心他人。
D.小说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通过细致的心理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冲突,以此来推动情节发展,并揭露人性的弱点。
2.依据文本二,下列对文学作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荷花淀》中先写女人们探夫归来遇敌,将紧张的气氛推到极致,然后写伏击获胜,属于典型的突转式逆向构思法。
B.《老人与海》中写桑地亚哥老人一次又一次与对手搏斗,最后却落得一无所有,即是用一个又一个顺势为最后逆转蓄势。
C.《促织》中成名之子魂化促织的情节看似荒诞不经,属“意料之外”,却符合鬼怪志异小说的情境设定,在“情理之中”。
D.《氓》中先写女主人公对“氓”的热烈情感,再写婚后的不幸以致决绝分手,形成情节突转,具有极强的感情冲击力。
3.请简要分析小说《窗》中不靠窗的病人的心理变化过程。
4.小说《窗》“蓄势于前,突转于后”的情节安排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知识点】 外国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绳子的故事

莫泊桑

戈德维尔的集市广场上,人群和牲畜混在一起,黑压压一片。只见牛的犄角,富裕农民的长毛绒高帽,农妇们的头巾在集市上攒动。尖厉刺耳的嘈杂声嗡嗡一片,持续不断。不时还可听到一声从乡下人结实的胸脯里发出的开怀大笑,或者系在墙边的母牛的一声长哞。整个集市都带着牛栏、牛奶、牛粪、干草和汗臭的味道,散发着种田人所特有的那种难闻的人和牲畜的酸臭气。

奥士高纳大爷正在向集市广场走来。突然他发现地下有一小段绳子。奥士高纳大爷具有真正诺曼底人的勤俭精神,认为一切有用的东西都该捡起来。他弯下身去,因为患风湿病而十分吃力。他从地上捡起了那段细绳子。这时他发现马具商马朗丹大爷在自家门口瞅着他。他们过去为了一根络头曾有过纠葛,至今互不理踩。现在奥士高纳大爷在粪土里捡绳头,被自己的冤家对头看见了,他颇感坍台,于是立即将绳头藏进罩衫,接着又藏入裤子口袋,然后又装模作样在地上寻找什么东西,但没有找到,便向市场走去,脑袋冲在前面,身子因风湿病而像弓一样弯着。

朱尔丹掌柜的店堂里,坐满了顾客。突然,客店前面的大院里响起了一阵鼓声。传达通知的乡丁拉开噪门背诵起来:“戈德维尔的居民以及所……有赶集的乡亲们,今天早晨,九十点钟……之间,有人在勃兹维尔大路上遗失黑皮夹子一只。内装法郎五百,单据若干。请拾到者立即交到……乡政府,或者曼纳维尔村伏图内,乌勒布雷克大爷家。送还者得酬金法郎二十。特此通告。”乡丁说完便走。

于是大家就这件事议论开来。宪兵大队长突然出现在店堂门口:“布雷奥戴村奥士高纳大爷在这儿吗?”

坐在餐桌尽头的奥士高纳大爷回答说:“在。”

“请跟我到乡政府走一趟。乡长有话要对您说。”

这位农民既感到诧异,又觉得不安。他一口喝完了杯子里的咖啡,起身上路,嘴里连连说“在,在。”他每当休息之后,起步特别困难,所以身子比早晨弓得更加厉害了。

乡长坐在扶手椅里等着他。“奥士高纳大爷,”他说,“有人看见您今天早上在勃兹维尔大路上捡到了乌勒布雷克大爷遗失的皮夹子。”

这位乡下人不知如何回答是好,瞅着乡长,自己也不知为什么,已经被这种对他的怀疑吓呆。

“我,我,我捡到了那只皮夹子?”

“是的,是您亲自捡到的。”

“我以名誉担保,我连皮夹子的影子也没见过。

“有人看见您啦。”

“有人看见我,我啦?谁看见的?”

“马朗丹先生,马具商。”

这时老人想起来了,明白了,气得满脸通红。

“啊!他看见啦,这个乡巴佬!他看见我捡起的是这根绳子,乡长先生,您瞧!”

他在口袋科里摸了摸,掏出了那一小段绳子。

但是乡长摇摇脑袋,不肯相信。“奥士高纳大爷,马朗丹先生是个值得信赖的人,我不会相信他把这根绳子错当成了皮夹子。”

这位老农气呼呼地举起手来,向身边吐了一口睡沫,表示以名誉起誓,再次说:“老天有眼,这可是千真万确。我再说一遍,这件事,我可以用我的良心和生命担保。”

乡长又说:“您捡起皮夹子之后,甚至还在地上找了很久,看看是否有张把票子从皮夹子里漏了出来。”

老人又气又怕,连话都说不上来了。

“竟然说得出!……竟然说得出……这种假话来糟蹋老实人!竟然说得出!……”

他抗议也是白费,别人不相信他。

消息已经传开了。老人一走出乡政府就有人围拢来问长问短。于是老人讲起绳子的故事来。他讲的,大家听了不信,一味地笑。

他生气,着急,由于别人不相信他而恼火,痛苦,不知怎么办,总是向别人重复绳子的故事,不停地讲他的遭遇……但是没有一个人相信他。

第二天,午后一时左右,依莫维尔村的农民布列东大爷的长工冯马利把皮夹子和里面的钞票、单据一并送还给了曼纳维尔村的乌勒布雷克大爷。

奥士高纳大爷得到消息后立即四处游说,叙述起他那有了结局的故事来。他胜利了。“要知道,使我伤心的是,”他说,“根本不是那么回事,而是污蔑。由于污蔑而遭众人非难,这种事是再损人不过的了。”

他整天讲他的遭遇,在路上向过路的人讲,在酒馆里向喝酒的人讲,星期天在教堂门口讲。不相识的人,他也拦住讲给人家听。现在他心里坦然了,不过,他觉得有某种东西使他感到不自在。人家在听他讲故事时,脸上带着嘲弄的神气。他好像觉得别人在他背后指指戳戳。

下一个星期二,他纯粹出于讲自己遭遇的欲望,又到戈德维尔来赶集。他朝克里格多村的一位庄稼汉走过去。这位老农民没有让他把话说完,在他胸口推了一把,冲着他大声说:“老滑头,滚开!”然后扭转身就走。

奥士高纳大爷目瞪口呆。为什么人家叫他“老滑头”呢?蒙迪维利埃村的一位马贩子对他大声说,“老爹,别说了。有个人捡着了,又有个人送还了。俗话说,没人见,没人晓,骗你,你也不知道。”

奥士高纳气得连话也说不上来。他想抗议。满座的人都笑了起来。他午饭没能吃完便在一片嘲笑声中走了。他眼看着消瘦下去。现在,爱开玩笑的人为了逗乐而请他讲绳子的故事,就像人家请打过仗的士兵讲他亲身经历的战斗故事一样,他那鼓到顶点的士气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垮了下来。

将近年底的时候,他卧病不起。临终昏迷的时候,他还在证明自己是清白无辜的,一再说:“一根细绳……一根细绳……乡长先生,您瞧,绳子在这儿。”

(本文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具商马朗丹大爷在自家门口瞅见奥高纳大爷检东西,于是向乡长报告奥士高纳大爷捡到了钱包。
B.乌勒布雷克大爷丢失了一个钱包,钱包里有现金和单据,他许诺要给送还他钱包的人二十法郎酬金。
C.面对马朗丹大爷和奥士高纳大爷相互盾的言论,乡长选择相信马朗丹大爷,认为奥士高纳大爷撒谎。
D.奥士高纳大爷捡到钱包不承认的事被马朗丹大爷四处宣扬,从此,大家都认为奥士高纳大爷是“老滑头”。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绳子作为线索,将奥士高纳大爷捡绳子,被认为是捡到钱包,真相大白后,他四处辩解等情节串联起来,使小说情节紧凑。
B.小说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奥士高纳大爷发现马朗丹大爷看到他捡绳子的情节,与后文奥士高纳大爷向他人倾诉的情节作了对比。
C.小说写马朗丹大爷因为与奥士高纳大爷结怨面诬陷他,人们拒绝相信他的清白,反而嘲笑他等内容,批判了人性的黑暗和冷漠。
D.“他那鼓到顶点的士气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垮了下来”,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形象地写出了奥士高纳大爷情绪的变化。
3.第一自然段描写环境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
4.奥土高纳大爷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2022-11-09更新 | 16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匿名信

[意大利]莫拉维亚

那年我在B城求学,与一个名叫托里西的人交上朋友,他是市镇所的职员。一家寡妇有几间房子出租,我们两人都住在那儿。托里西整天就穿梭在他窄小的住所和市镇办公大楼挂有壁画的大房间。他总是不断地把自己如何贫寒、谦逊、无知,挂在嘴边,这使他显得过分矜持。由此我了解到他是个十分自负的人,自负到情愿谦卑地贬低自己,而不让别人侮辱自己。说实在的,他这种狡黠和机敏使他在那堂堂的外表下隐匿着令人难以捉摸的心灵。我在工作之余,总跟他在一起,我们很快就成了好朋友。在这样一个省城里,交通往来和人间的关系,都局限在一条不到百步长的街道,要引人注目并非难事。为此当我第一次收到匿名信时,我并不感到十分惊讶。我被告知不该与托里西先生交朋友。信里说他是个用心险恶、诡计多端、妒忌成性、专门惹弄是非的坏家伙,并警告我得留神他等等。落款处写的是常见的“朋友”两字。我把信扔了,还是与托里西来往。过了没几天,我又接到两封匿名信,信中继续对托里西的品格恶意中伤。又过了好几天,第四封匿名信说得更明确了,但我发现有拼写的错误,信上说托里西赌钱输了,他将向我借钱,叫我不要借给他,因为他是个大骗子。那天晚上,有人敲我的门,进来的是托里西,他神情尴尬,说要求我帮个忙。我不由自主地叫喊说:“我打赌,你是来向我借钱的。”

我的话使他感到十分意外,他很快否认,说他不需要钱,而是要向我借一条领带,他要去参加一次晚宴。我想他是害怕了,在最后一刻把要借钱的事突然缩回去了。但第五封匿名信写得更厉害了,我被告知说托里西想跟我们房东寡妇的18岁的女儿里维亚于11月7日私奔,还特别提到托里西有一个同谋,他将用车在那边教堂的角落里等着他和姑娘,然后就把他们送到另外一个城市去。这一次我得弄明白,究竟谁是匿名信的作者。我也想阻拦他们。但说实在的,他们私奔与我不相干。那么多的错字、歪至扭扭的粗犷笔体,一时使我怀疑上了女佣人,但那可怜的姑娘是个文盲。7日的晚上到了,寡妇、女儿、托里西和我四个人都在,在餐室里,大家专心致志地玩开了牌。我尽管在玩牌,眼睛却瞧着里维亚,她的脸庞平静而又温和,我不禁怀疑私奔的事情的真实来。托里西也很平静,但我觉得他所有的姿态都带着一种矫揉造作,像是个蹩脚的演员。打完牌,各自回房间。过了两、三个小时,一阵轻轻的脚步声,使我跳将起来。我冲出房门,一头就撞见了托里西,他已穿好了衣服,帽子压在眼睛上,朝门口走去。他对我说他睡不着觉,想上街散散步,问我是否做伴?我同意了。大街上,空无一人。天上下着毛毛细雨。托里西似乎心不在焉。我对他说:“您在这座城市里,或许就在您住的家里,有一个敌人吧?”

“难道只有一个?”他带着讥讽的口吻反问道。

“有个势不两立的敌人。”

我回答说。我扼要地向他讲了匿名信的事,尤其是最后一封信,那封谈到私奔的信。我们来到广场上。我似乎在雨夜的黑幕之下,隐约看见了教堂角落里停放着一辆汽车的黑色轮廓。托里西简单地说:“那些信都是我写的。”

在黑幕中,我隐约看见了教堂角落里停放着的那辆汽车。托里西简单地说“那些信都是我写的。”

对他的坦率,我感到吃惊,我询问他:“为什么?”他耸耸肩说“就是为了取乐。”

汽车从教堂的角落里开了出来,在我们身边缓缓驶过,托里西做了个简单的手势,好像赶一只苍蝇似的。汽车在两排阴暗的大厦之间逐渐走远了,我感到托里西几乎是用伤感的眼神看了汽车一眼,我问道:“这汽车原来……”

“我哪来的汽车!”他马上回答说,“我也不知道是谁的,一辆平常的汽车。”

“你揭发的只是你臆造出来的缺点和罪行,但我看不出你这样做有何乐趣?”

“反正为了消磨时间。”

我们到了寡妇的家门口。

“那拼写的错误是怎么回事?”我问道。这回,他真的傻眼了,反问说:“哪些错误?”

“‘大骗子’一字少了一个‘C’,‘事件’的冠词后面多了一个鼻音,‘姑娘’一字中的‘Z’字母写成‘C’了,我一时曾以为是女佣人写的信……你是故意这样做的吧?”我见他马上沉下了脸,很生气。

“我没有故意这样做……”他说话的声调使我很反感,“……写字是没有错字……晚安。”

几天后我离开了B城,我经常自问,为何托里西要写那些匿名信。我得出的结论:他是个懦夫,是个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他没有勇气行动,就只好写信。或许是为了给自己的行动壮胆。但一年后,我得知里维亚真的从家里出走了,这是偶然的巧合。但她不是跟托里西走的。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第一人称,通过“我”的内心感受和猜测,使平凡、简单的事件变得错综复杂,鲜明地体现了作者“寓新奇于平淡中”的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B.小说开头部分没有急于叙述情节,而是先对人物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勾勒,这种写法使下文人物的活动具有了一定的合理性。
C.当“我”说出托里西的拼写错误时,“他真的傻眼了”“他说话的声调使我很反感”,是因为他没有想到自己会这么笨,这会让别人笑话的。
D.“我”向托里西讲了匿名信的事,没料到托里西直接说“那些信都是我写的”,迅速将矛盾冲突推向意想不到的高潮,产生了意料之外的艺术效果。
2.小说中“匿名信”对塑造托里西的形象有密切关系,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我得知里维亚真的从家里出走了,这是偶然的巧合。但她不是跟托里西走的”结尾有何用意?请从情节和主题两个角度谈谈你的理解。
2020-05-10更新 | 10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跟上。我说。大家都下了路堤。小路那边突然有人朝我们开了一枪。

快撤回去。我喊。我开始往路堤上爬。从茂密的灌木丛里又射过来两颗子弹,正在横穿铁轨的艾莫摇晃了几下,脸朝下栽倒了。我们把他拖到路堤的另一边。他死了。

博内洛摇着头。艾莫死了。他说,下一个死的是谁,中尉?

我们尽量找一个靠近乌迪内的地儿,隐蔽起来。我说。

过了前面的田野,有一幢农房。

我们之间最好隔开一点儿距离。我说。我朝农房走去。

房门开着,我走了进去。博内洛和皮亚尼也跟着我走了进来。

我们到仓房里去避一避,我说,你觉得你能找到什么吃的吗,皮亚尼?

我去找找看。皮亚尼说。

我也去。博内洛说。

好吧,我说,我到上面去看看仓房。仓房里装着半屋子的干草。仓顶上有两个窗户。干草散发着香味,躺在草堆上,我仿佛回到了过去美好的时光。那时,我们躺在干草堆里聊天,用气枪打落在仓房墙头三角切口上的麻雀。

皮亚尼站在了卸草的地板上。他胳膊下面夹着一根香肠、两瓶酒。

上来吧,我说,博内洛呢?

他走了,皮亚尼说,他想做俘虏。他担心我们会被打死。

为什么你没走?

我不想离开你。

我们坐在干草上,吃着香肠,喝着红酒。

你从这个窗户监视外面,路易吉,我说,我到另一个窗口监视。

夜幕降临得很快。没多久,我们出发了。

我们横穿过公路向北进发。我们两次与德军擦肩而过,也没有发生任何事情。

你觉得怎么样,中尉?皮亚尼问。

还好。我们不必再担着心了。

你能不能就把博内洛当作被敌人俘虏了来处理?要是战争继续打下去的话,他们会找他家人的麻烦的。

我不会如实地打这份报告,免得给他的家人带来不幸。

回家去!一个士兵在喊,我们要回家!

你结婚了吗,路易吉?

你知道我结婚了。

这就是你不想当俘虏的原因吗?

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吧。

拂晓前我们抵达塔利亚门托桥。

桥面上很挤。在前面桥头的两边站着一些军官和宪兵。待我们迎面碰上时,一个宪兵朝我走过来,抓住了我的衣领。

你干什么?我说。我朝他的脸上击了一拳。有一个人从身后抓住了我。我向他转过身来,用脚踢他的胫骨。

如果他抵抗,就向他开枪。一个军官说。

你们是什么人?

战时执法队。另一个军官说。

把他押到后面那群人那儿去。第一个军官说。

他们押着我走向靠近河堤的田野,田野里有一群人。这时,有人开了几枪。我们走到了这群人里。有四个军官站在一起,他们的前面有个人。那是个中校。

如果你们打算枪毙我,中校说,请马上开枪好了。

逃离了他自己的部队,下令处决。一个军官说。

两个宪兵把中校押往河边。我没有看他们枪毙他,可我听到了枪声。他们正在问另外一个军官。他们不允许他做任何解释。枪决他时,他们又在审问下一个了。

我注视着那些宪兵。他们正在盯着新来到这里的人。我抽出身子,拼力往河那里跑,扑通一声就进入河中。河水很冷,我尽可能地潜在水中不上来。在第二次浮上来换气时,我抓住了一根木头。我把头埋在木头后面,不想看河岸那边。在我奔跑时有人向我射击,在我第一次游上来换气时有人射击,在我快要浮出水面时,也听到有人射击。现在,没有枪声了。我用两只手抱着木头,任凭它带着我漂流。

(摘编自海明威《永别了,武器》)

文本二:

比利·吉尔贝特是个印第安人,住在北边苏姗湖附近。比利太太是北部地区最漂亮的印第安娘儿。他们生了两个胖墩墩的小子。1915年,比利去苏圣玛丽报名参加了黑衣军。

今年夏天,比利回到家乡。他上衣胸口绣有两条丝带。湖湾区的老百姓没一个知道丝带代表着军功章。

人们拿他的褶裥短裙开了不少玩笑。瞧这印第安佬,还穿裙子呢!当他放下背包,点燃支烟时,又有人说,哈,瞧这娘儿,他还抽烟!这总能让人们哄然大笑。

他沿大路走到苏姗湖,发现小屋空荡荡的。大门上了大锁,庭院荒芜,果园里爬满了匍匐草,霸道的匍匐草把还没被兔子啃光树皮的幼树挤得奄奄一息。比利走到一家邻人家里。

那人瞧着比利的裙裥短裙,说:吉尔贝特太太跟西蒙·格林的儿子跑啦。你就是比利,呃?哎,他们住在本州的南边什么地方。

比利转过身,背上背包,迈着苏格兰高地人的大步走向暮色苍茫的大路。他透过夜色瞧着远方,开始吹起口哨来。他吹的调儿是:

离蒂珀雷里,非常遥远,非常遥远。

(摘编自海明威《十字路口》)


【注】①皮亚尼:全名为路易吉·皮亚尼。②褶裥短裙:苏格兰高地男子穿的一种短裙。③“离蒂珀雷里,非常遥远,非常遥远”:这是一首爱尔兰歌曲。这首歌曲流行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歌词大意为:“离蒂珀雷里,非常遥远,离我认识的最甜蜜的姑娘,非常遥远。再见,皮卡迪莱,再见,莱斯特广场。”
1.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博内洛在帮助路易吉·皮亚尼找到一些食物后就离开了,路易吉·皮亚尼到农房的仓房与“我”一起享用这些难得的食物。
B.路易吉·皮亚尼不想主动去做俘虏,是因为他考虑到了家中的妻子;他希望“我”能虑及博内洛的家人,不如实上报博内洛逃跑之事。
C.比利·吉尔贝特参加黑衣军立了军功,当他回到家乡,老百姓不但没有对他表示欢迎,反而因他失去了妻儿而大肆嘲笑他。
D.文本一聚焦前线,通过“我”的经历和见闻反映战争的影响;文本二聚焦后方,通过比利·吉尔贝特的遭遇反映战争的影响。
2.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写博内洛在艾莫死后做出的反应和博内洛在农房提出自己也去找吃的,为后文写博内洛离开战友去做俘虏埋下伏笔。
B.文本一在刻画路易吉·皮亚尼的形象时,除了从语言、动作等角度进行正面描写之外,还以艾莫、博内洛的形象进行反衬。
C.文本一按照时间顺序叙写了小路遭遇袭击、农房暂时躲避、军官惨遭处决、潜水脱离险境等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张弛有度。
D.文本二描写比利·吉尔贝特家的大门、庭院、果园,展现了一幅人去楼空的画面;以拟人的修辞手法写草木,语言生动形象。
3.文本一中的“我”有哪些优良的素质和品格?请简要分析。
4.文本二以比利·吉尔贝特吹一首爱尔兰歌曲结尾有何用意?请谈谈你的理解。
2022-06-23更新 | 12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