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29 题号:19562303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小题。

冰场上的歌德

①德意志的夏天有多欢愉,冬天就有多乏味!这个地处欧洲中部的国家,冬季漫长寒冷,从11月起,天空总是一副阴惨沉郁的模样,让人情愿蜷缩在室内从事抽象思维活动:十八、十九世纪的冬天催生了多少思想家和哲学家!可就在那个还没有诞生暖气的年代,却有一位诗人,每年都渴盼冬天快快降临:“仁慈的冬天,你何时才来,冻住水面,我们就可以再一次开启冰上的舞蹈!”当家门口的美因河终于被厚厚的冰层覆盖,他就会兴冲冲绑上一双低帮宽面冰鞋,和朋友们在河面上滑一整天的冰,直至冷月升空,寒星点点,仍然意犹未尽。

②他就是歌德。世上有不少人知晓这位天才诗人也是狂热的自然科学研究者,但他作为运动健将的一面却少有人知。歌德擅长骑马、击剑和滑冰,特别是滑冰,歌德自称到了“耽好无度”的地步。在自传《诗与真》里,歌德愉快地回忆着:“在冰上度过这样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不够的,我们一直滑冰到深夜……”

③冰场上的歌德技艺娴熟,翩若游龙,正如他写诗时能在种种诗体间游刃有余地切换。结冰的美因河像诗人的才情一样绵延无际,成为歌德和他的伙伴们最敞亮、最快乐的冬季社交场。1862年,歌德过世三十年后,画家威廉·冯·考尔巴赫创作了铜版画《冰场上的歌德》。画中的诗人身姿健美,面容俊朗,眼神里有一股独步天下的自信庄严,恰如一位荷马史诗中的神,正踩着有翅膀的金色鞋底,迅捷地穿行人世间。边上,歌德母亲、妹妹,还有封·拉诺赫小姐向他投去或宠溺、或崇拜的眼神。若我们再仔细看上几眼,会发现歌德身上披着一件女式貂皮滚边的披风。冯·考尔巴赫想必仔细读了《诗与真》,才敢这么“装扮”歌德。

④原来那天歌德一大早出门滑冰,衣服穿得有些单薄,在冰场上玩了大半天,已经冻得不行,忽而瞧见不远处的马车里坐着来看热闹的母亲大人。歌德想也不想,脱口喊道:“亲爱的妈妈,把你身上的貂皮披风给我呗,我快冻死了!”歌德母亲毫不犹豫地脱下它来递给心爱的儿子。“披上后,我无拘无束地继续滑冰,冰场上到处是人,我这身奇怪的装扮应该不会引起旁人注意。只不过事后还是被人嘲笑,把我穿母亲衣服的事归为我的种种怪异行为之一。”

⑤晚年的歌德在一首箴言诗里写下对从前时光的怀念:“没有滑冰鞋和清脆的铃铛,一月就是邪恶的日子。”在歌德眼里,冬天从“仁慈”到“邪恶”,只隔了一个滑冰场的距离……

⑥歌德是那个年代的时尚缔造者。曾经,不经意间,他让蓝色燕尾服、黄裤子、翻口皮靴的维特装风靡了整个欧洲。而对于滑冰这件事,歌德每到一处都会热心宣传。1775年11月,歌德赴魏玛任职后不久,就让家里人给他寄来三双滑冰鞋。从那个冬天起,鄙陋保守的魏玛开始流行起冰上运动。年轻的卡尔·奥古斯特大公和新娘路易丝公主带头加入了歌德领衔的滑冰队伍。在伊尔姆河上、在鲍姆加登花园的池塘上、在结冰的大草坪上,歌德向一众友人传授着滑冰技艺,他还发起“冰雪节”,有节日焰火和化妆舞会。当无数火把照亮冰场,与天幕上的星星辉映,寒酸的小公国魏玛摇身一变,变成了德意志的“人间不夜天”。

⑦人到中年的歌德为了滑冰,还会敷衍他的密友席勒。席勒比歌德年轻十岁,但他经常熬夜写作挣稿费,把身子熬坏了,故而绝不敢冒着严寒外出运动。而且席勒心里清楚,自己断不是长寿的人,他必须要和时间赛跑,否则壮志难酬。歌德却拥有不慌不忙的生命态度,兴致勃勃地从事着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爱好:植物学、矿物学、天象学、人类骨骼、美食、珠宝、钱币、绘画、运动和社交……一到滑冰季,平常十分顾惜席勒的歌德,写信就不太勤了。在1796年12月5日给席勒的信中,歌德写道:“这些天我没给你写信,因为天气实在太好了,晴空下的滑冰场太棒了。今天晚上我会再给你写上几句话,这一天真快活啊……”

⑧在歌德众多的信件、笔记、散文和诗歌里,都可以找到他对这项冰上运动的激情证明和密切洞察。歌德发现,滑冰不像别的运动那样很快使人疲劳,而是越滑越兴奋,越滑越舒展、轻灵。“滑冰使我们与最新鲜的童年接触,它让年轻人充分享受身体的敏捷,能够抵御摇摇欲坠的晚年过早来临”。人们从四面八方汇聚冰上,如同水滴汇入海洋,欢声笑语中不分老幼贵贱,更无论新手与大师。同时,这种群体运动又赋予个体自在的空间,人与人刹那间无限接近,又迅速滑离,可以独自在漫漫空间滑转,种种潜伏的内心热望和回忆会被唤醒。

⑨滑冰这项爱好,歌德坚持了二十八年之久,难怪今天的德国人举办花样滑冰锦标赛,总喜欢引用歌德的诗语为赛事锦上添彩。滑冰不仅给歌德带来快乐刺激,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的创作计划之所以能较迅速地实现,实在是受这种体育运动所赐。”事实上,他所有的活动都在他的文学创作里留下了痕迹。

⑩在我看来,歌德留给后人的诸多箴言中,有一句最为恳切,就是“别忘记生活”。冰场上的歌德用双脚恣意书写对生活、对自然的殷切爱意,他似乎也在提醒人们:运动之乐是上苍赋予人类的珍贵礼物,别忘记享受它。

(取材于黄雪媛的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以漫长寒冷的冬天让人情愿蜷缩在室内严肃思考,衬托歌德对冬天的渴盼。
B.第⑥段讲述歌德热心宣传和推广滑冰运动,进一步体现了歌德对滑冰运动的热爱。
C.第⑦段写歌德为了滑冰而敷衍密友席勒,表明歌德并不真正在意他与席勒的友谊。
D.第⑨段以德国人在滑冰赛事中引用歌德诗语,来表现歌德对滑冰运动的深远影响。
2.作者在第③段提到铜版画《冰场上的歌德》有哪些用意?请根据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3.歌德热爱滑冰的言行,让作者有哪些收获?请依据相关内容简要说明。
【知识点】 其他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夜怕读书

王跃文

秋深之夜,清静微寒,最是读书的好时候。陆游多次写到秋夜读书,青灯照空廊,重露滴高林。危坐读周易,会我平生心白发无情浸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秋夜读书,易得书中三昧。陆游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古时说的二鼓大致是夜里九点到十一点间。陆游是懂养生之道的,活到了八十五岁。我夜里读书却习惯到更晚,有时兴之所至,击节扼腕,唏嘘长叹,不知东方既白。

我近来读书却兴味大减,原是我对读书的意义越来越怀疑了。年轻时惟读书是崇,读书目的也很明确,无非求道解惑。有时是带着问题到书中去找答案,有时是已有答案仍要去书里求证,自然也有只为寻乐子读书的时候。我不爱读金庸,却读过他的《笑傲江湖》。华山剑宗元老风清扬传令孤冲剑法,教导他以无招胜有招一切顺其自然,行乎其不得不行,止乎其不得不止。我读到此处,悠然心会:这岂不就是我想要的人生境界吗?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喜悦之情不可言表。从此遇事便每每不想努力,竟然把风清扬的华山剑道冠之以我的人生哲学。如今想来,我其实在年纪轻轻时就做了个时时心虚的懒人。

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我却很长时间宁可信书,不愿信人。我似乎觉得,被书骗了只当玩输了一回游戏,而被人骗了却会十分难过。我现在也慢慢习惯被人骗了,但早些年我会处处疑人提防上当。有年秋天,正是菊黄蟹肥,妻打电话给我,喜滋滋的说:我买了几只大闸蟹,全是母的。我说:我敢肯定,全是公的。妻问:你怎么知道?我说:你不认得蟹的公母,肯定就全是公的。我回来一看,发现妻买的果然全是蟹和尚。妻说:我要那师傅全给我挑的母的呀!那人看上去很老实的。我说:有些人的话,你反着听就对了。说罢,我在纸上画着团脐尖脐,告诉妻识别公蟹母蟹。

反着听话,有时就是管用。有年,我同朋友泛舟大理洱海,遇见一船鸬鹚。鸬鹚捕鱼早已久违,观之似有古趣。朋友是本地人,一时性起,想买几只鸬鹚养在自家水库里。渔翁说:母的贵些,公的便宜些。朋友说:我想买五只母的,两只公的。渔翁甚是憨厚的样子,拿竹篙点给我们看:这些是母的,这些是公的。说罢就提着鸬鹚脖子,一只只捉了过来。我突然来了灵感,忙说:我们只要公的,不要母的!朋友被我弄糊涂了,奇怪地望着我。不料渔家马上反悔,不肯做这桩生意了。朋友这才恍然大悟:差点儿上当了。

然而稍稍有了些经历,便知道被人骗总是免不了的,大可不必为此生气。反过来又觉得被书骗了有时会更惨。只要不是终身大事,被人骗不过一时一事,被书骗却可能误了一生一世。我现在总想自己胸无大志,得过且过,也许就因年轻时读多了老庄,却又只是一知半解。当然,这也许是个托辞。

读书最可贵的是质疑,可真读起书来却很难做到。有些书未必就是好书,可读起来让人着迷。这些书有陷阱,你来不及质疑就掉进去了。等你清醒过来,却早被骗过一回了。一本明知道不好的书,就算你有耐心质疑着读下去,也无多大意义。一辈子把生命才情消磨在别人的喋喋不休里,最多也不过替别人披金剔玉,实是不值。何况如今很多书读下来,真不知沙砾金玉各有多少。满纸假话、蠢话、空话、脏话、昧心话的书也不是没有。

可读书就如吸毒,一旦成瘾很难戒掉。我曾发誓宁可枯坐,不再读书。但抛书弃卷不到几天,心里就开始发虚,惶惶然不可终日。只好随手捡起一本书,重开书戒。

我近来总在读不读书间徘徊,难道自己越活越没了定性吗?欧阳修秋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大呼异哉,而书童看到的却是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欧阳修还在纵情悲秋,童子却早已垂头而睡,梦到爪哇国里去了。我少时读《秋声赋》,不懂欧阳子为什么要那样写童子,岂不是孺子不可教吗?原来能否听懂秋声,都在人生历练。童子年少,世事不谙,无忧无虑,怎能听出秋声的惨淡肃杀?我暂时还未到欧阳修写《秋声赋》的年岁,却有些害怕听出深夜户外的秋声。此番心境,又是不宜读书的。

(选自《读书文摘》)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题目是“秋夜怕读书”,第一段却说自己夜里读书“不知东方既白”,这样写收到了欲扬先抑的艺术效果。
B.作者说“宁可信书,不愿信人”,又说“一旦被书骗了,则可能误了一生一世”,对书的矛盾态度形成了对比,表明作者读书的情感历程。
C.第三段开头“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我却很长时间宁可信书,不愿信人”一句是过渡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重在启下。
D.文中写到作者读金庸,读老庄,读欧阳修,还写到买螃蟹,买鸬鹚,看似形散,但都围绕“怕读书”这一“神”而展开,体现了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2.文章第三、四两段讲述了两个故事,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文章的题目为“秋夜怕读书”。有人说“怕读书”是心虚的表现,有人说“怕读书”体现了一种理性的思考。对此,你是怎样认为的?
2022-02-20更新 | 3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山

踏遍中华窥两戒,无双毕竟是家山。(龚自珍)

——题记

①年轻时,我喜欢独自哼唱苏联名歌《喀秋莎》。只要“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溜出嘴边,一种轻纱薄雾般的温馨感,便导引我返回医巫闾山脚下的故乡。其实,故乡影像,在我少年时橙色的梦里并不是很清晰、很确切的,一切兰因絮果毕落于苍茫之中,只觉得家就是山,山就是家。只要推开屋舍的后门,闾山清泠泠、水洇洇的翠影,伴着天涯云树,便赫然闪现在眼前。当然,最好是在久雨新晴的夏日,或者气爽天高的初秋,大地饱绽着新鲜,充满了泼辣的生机。

②我第一次亲近闾山,恰逢梨花开得正闹的时节。山坡上,原野里,到处泛滥着浩荡的春潮,浮荡起连天的雪浪。我们乘坐马车,沿着一条蜿蜒曲折的土路,穿行于花林树丛中,像是闻进了茫无际涯的香雪海,又仿佛粉白翠绿的万顷花云浮荡在我们的头顶上。几十年间,这个景象始终定格在我的记忆之窗上,只要闭上眼睛,它便立刻浮现出来,特别是当我听到那首名歌《喀秋莎》的时候。

③盛夏的一天,我同三位文友聚坐在北京地坛的一间小亭子里。一番豪雨过去,松林里的空气格外清鲜、凉爽。大家谈论的话题是退休后到哪里觅个合意的住所。一位说,老家烟台最为理想,碧树隐红楼,一枕清幽,春季繁花簇簇,夏天浓荫翳日,冬日又比较暖和。另一位来自云贵高原,他的首选是春城昆明。在北京闯荡了二十多年的小魏说,他想在地坛附近赁屋小住,风晨月夕,伴着虫吟鸟唱,到地坛信步闲游。他的这种想法马上遭到了质疑,大家都说他是受了史铁生的影响。地坛是史氏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那里几乎灌注了他全部的情感,可别人未必受得住那份苍凉与寂寞。大家谈笑风生,颇有孔门四子“各言尔志”的意趣。当三人把目光转向我时,我说,我要回闾山老家。

④我出生在闾山脚下。父亲望子成龙,希望我能有所作为,便给我取了这个名字。六岁进私塾,校歌头两句就是“闾左辽西我校在,钟灵毓秀作英才”。及长,读到《湛然居士文集》,发现元朝宰相耶律楚材在他的七百多首诗作中,忆及闾山的竞有二十来首。原来,耶律楚材生在北京,祖籍却在闾山西麓,那里也是他的父亲及两个哥哥的庐墓所在。十几岁时,他曾回到阁山读了几年书。后来辅佐元太祖万里西征,而闾山旧隐仍然时萦梦寐,有诗可证:“闾山旧隐天涯远,梦里思归梦亦难。”回到大都之后,日理万机,但家山依然刻刻在念。他向往着回归退隐:“何时致政闾山去,三径依然松菊寒。”只是,这个愿望始终未能实现,直到五十四岁生命终结之时,他还在宵衣旰食,勤劳王室。这颇像当年的卧龙先生,他出山辅佐刘备时嘱托自己的弟弟:“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谁知命运之神搬了个道岔,出师未捷身先死,星陨秋风五丈原。时间在他身上停止时,正好也是五十四岁。

⑤早在先秦典籍《周礼》中,即有关于全国名山“五岳五镇”的记载,五镇之一即为东北医巫闾。“医巫闾”系东胡语音译,意为“大山”。闾山在东北“三大名山”中尤负盛誉,风景绝佳,历代文人骚客登临寄兴,抒写情怀,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文。本来,较之于水,山更切近禅关,远于人境,望之辄有潇洒出尘之想。而此间瘦劲的奇松,幽峭的危岩,以及丰富的神话传说,饶有一种清寒入骨的丰神和超然绝俗的意蕴。

⑥闾山自东北逶迤西南,绵延百里。其地为塞外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游牧民族文化同汉族文化交融互汇的结合带。如果说,“整个内蒙古是古代游牧民族的历史舞台”,呼伦贝尔草原“是他们的武库、粮仓和练兵场”,那么,闾山一线则是他们研习中原文化、接受华风洗礼的大课堂。辽朝以来,此间文风夙盛,耶律倍和他的八世孙耶律楚材先后在闾山佳胜处建立了读书堂,殿宇岿然,书香袅绕,千载以还,旧貌一直保持完好。

⑦闾山内外,碑碣如林,题刻触目可见,仅北镇庙即有五十六座诗文碑,其中,元代的达十二座。过去这一带私塾多,读书人多,藏书家多。现在,文化教育事业仍很发达,学书作画蔚然成风。山里民风淳朴,较少世故,只是由于过分质直、认真,有时不免透出几分呆气。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趣话,有个过路人向一位老者问询:“到大观音阁还得走多长时间?”老者瞪眼不答。问路人以为遇见个聋人,便顾自向前走去。不料,刚刚迈出几步,便听老者在后面招呼:“回来,我告诉你,再有一袋烟工夫就到了。”那人怪他开始时何以不说,他说:“当时我不知道你的步子有多大。”逗得问路人扑哧笑了。

⑧不到闾山,已经十几年了。这次旧游重到,感觉风物依然。在商品大潮滚滚滔滔、无远弗届的今天,山上山下仍是清幽雅静,整洁一新,没有看到其他名山胜景常见的香烟缭绕、市声鼎沸的景象,置身其间,确有一种回归自然、陶然忘机的感觉。东道主嫌游人稀少,希望我能帮助向外宣扬一下。我说,天生丽质少人识,未必就是坏事。假如它也像有些地方那样,仕女如云,摩肩接踵,恐怕这块心灵的憩园也就化为乌有了。

⑨最后应该说明,耶律倍的读书堂,这次我并没有蹑履亲登,因为它高踞于闾山绝顶,实在太险峻了。像这类需要仰头方可逼视的事物,毕竟总觉得离平常心太远,因此,不去攀援也好。

(取材于王充闾的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喜欢苏联民歌《喀秋莎》中“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这句歌词,因而家乡梨花盛开的情景在记忆中特别清晰。
B.文章写元朝宰相耶律楚材一生勤于政事、忠心尽职,欲晚年退隐家乡而不得愿,其中寄寓了作者的悲愤之情。
C.闾山地区文风夙盛,读书人多,诗文碑林立,这与历史上它是游牧民族文化同汉族文化交融相汇的结合带有关。
D.耶律倍的读书堂位于闾山山顶,殿宇岿然,旧貌完好;但由于山路过于险峻,作者没能登临观览,不免感到遗憾。
2.本文语言富有表现力,请赏析下列加点的词语和画线的语句。
①大地饱绽着新鲜,充满了泼辣的生机。
碧树隐红楼,一枕清幽
3.作者引用诗句“踏遍中华窥两戒,无双毕竟是家山”来表达他对家乡的热爱。作者笔下的家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回答。
2020-08-11更新 | 6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最苍凉的海岸

迟子建

①第一眼看到那片浩大的墓地的时候,我以为看到了正在安闲地吃着青草的一群羊。那些伫立在草地上的白色十字架,连绵在一起,远远一望,像极了雪白的羊群。我悄悄在入口处的草地上摘了一簇碎碎的小黄花,拈着它走向墓地。墓地太大了,它被划分了十几个区,白色的墓碑数不胜数,墓碑前几乎是没有鲜花的,不像我沿途经过的那些乡村小教堂旁的墓地,总有鲜花点缀着,我真不知该把花放在哪一座墓碑前,天气晴朗极了,阳光飞舞着,环绕着墓地的翠绿的松柏将它的影子投到草地上,就像为墓葬镶了一道花边。那里的游人零星可数,四周静悄悄的,只听得一片呢喃的鸟语和草地下的大海的平静的呼吸声,我缓缓地独自穿行在墓地字架上的碑文,后来将那簇黄花献给了一个年龄只有十五岁的战士,十五岁——花季的年龄啊!

②有谁还会记忆着这些客死他乡的战士呢!他们无声无息地躺在这里,隔着苍茫的大海,诉说着他们永远的乡愁!他们的死亡,在历史教科书中,是伟大的辉煌的死亡。可是再崇高的定义,也不如生命本身的存在更富诗意,他们在最该对着青山碧海抒发豪情的年龄闭上了眼睛,在最该亲吻恋人的年龄闭上了嘴巴,所以我相信,他们年轻的心,一直没有死亡,大海上那些漂浮的云,可是他们流浪着的灵魂?他们该诅咒谁?诅咒制造了那场人间地狱的希特勒和墨索里尼?或者诅咒让他们成就英名的艾森豪威尔?

③在二战的将帅中,我最尊崇的人就是艾森豪威尔。凭着自己咄咄逼人的“战绩”,他成为一名五星上将,并且做了两届的美国总统。他的战绩之一,就是我面前的这片庞大的墓地,这样的战绩是多么的让人撕心裂肺啊!走在这样的墓地中,艾森豪威尔的光环在我心中黯淡了一圈,虽然我知道他仍然是一个伟大的将军!当我们折取橄榄枝的时候,其实对它已经构成了一种摧残,和平的来临就是伴随着这样一个又一个沉重的代价!然而我们并不珍惜无数人用鲜血换来的和平,这世界的局部战争从来就没有止息过,我们战胜了法西斯,可我们一直没有战胜我们内心的贪婪和愚蠢!

④诺曼底登陆距今已有六十年了。为了纪念这个历史性的日子,在六月六日的一天,美国总统布什和英国首相布莱尔将莅临诺曼底,祭奠他们长眠在这里的士兵。所以,诺曼底一带的公路正在为迎接这两国的领导人而加紧重修着。诺曼底一带旅馆的房价,也因此而提前几个月就开始了暴涨。当布什与布莱尔沿着平坦的道路畅通无阻地抵达这片墓地时,我相信这些越来越被世人所遗忘的战士的墓碑前会有鲜花覆盖着,庄严的祭奠的礼炮也会隆隆地响起。只是谁知他们带着怎样的情怀来到这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的举动,将会使他们的政治天平中,又增加一个砝码!

⑤诺曼底的那片海域很美,可在我的眼里,它是我见过的世界上最苍凉的海岸!那飞起飞落的鸟,那飘来荡去的云,那在微风中摇曳着的松柏,那一望无际的墓碑,都在轻声诉说着一段已被我们逐渐遗忘着的历史,如果我们在阳光下看到了阴影,请不要惊诧,因为阴影从来就没有远离我们!

⑥我想起了艾森豪威尔在1953年就任美国第34 任总统时发表的演说,他说:“在人类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中,我们已经走了多远?我们是否正在接近光明,接近所有人类都应享有自由和平的一天?还是另一个黑暗的暗幕正在向我们逼近?”也许在他任职的四年中,他深深体会到了这样的黑暗仍然存在,所以他在1957年连任时又强调:“愿自由之光,普照一切黑暗的角落,燃起明亮的火焰,直到最终黑暗消失为止!”

⑦黑暗消失了吗?

⑧愿这样的墓葬能像火炬一样,照亮人间还残存的黑暗;让人类的光明,能像诺曼底的海水一样,汪洋澎湃,势不可挡!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②段结尾处一连串的问话,层层推进,增强语势,意在凸显作者对阵亡战士的深切怀念。
B.在作者看来布什、布莱尔祭奠长眠在这里的死者,给这里带来礼炮、鲜花的同时,更给他们从政带来帮助。
C.第⑤段画线句子承上启下,引出艾森豪威尔的演说;“阴影”一词喻指人类走向自由和平的一切障碍。
D.结尾段作者希望这些墓葬能对现实中的人们起到警醒作用,又以呼唤的口吻抒发了对光明的渴望。
E.本文以游踪为线,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融历史回顾与现实感怀于一体,引发读者思考。
2.请概括第①段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3.结合全文,谈一谈作者为什么将诺曼底称作“世界上最苍凉的海岸”
4.文中作者说:“诺曼底的那片海域很美,可在我眼里,它是我见过的世界上最苍凉的海岸!”美的海域本应令人赞美、陶醉,却引出苍凉之悲,这种景与情之间的矛盾体验并不罕见,有人在美景中落寞,有人在衰景里昂扬,有人在热闹中孤独,有人在冷寂中快慰。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或阅读经验,写一段文字,谈一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理解。
2018-01-02更新 | 5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