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406 题号:201367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夫妻粉

庞泽云

雨镇这个地方,最有名的是夫妻粉。这粉摊经过几代的单传,传到了鲍大勺手里,那手艺已经是炉火纯青了。

摊上只有两张案桌,是用四条长板凳支起的。案桌周围参差不齐地摆着几把竹椅、几个方凳和几个石礅。旁边,是一张放调料、碗具、家什的条桌和一个泥炉。泥炉上架着一只深底铁锅,锅上没有盖儿,却横着一个钻着密密麻麻小眼的桃木压漏。因为夫妻粉的传统忌用现成干粉条,说是干粉不鲜;都是把粉面和好了,放入压漏里挤压,直接从眼儿里落水下锅的。这样,煮出来的粉晶莹透亮,有鲜气。

这粉摊虽说简陋,却天天都挤满了食客,人们宁肯站着吃,从街沿这边站到街沿那边,也要来光顾。人多逼得手脚忙,两口子半天下来,裤裆里都是汗。

是的,这粉摊有些与众不同:只卖半天。倒不是怕忙,而是要用半天去预备调料。饭靠火候,酒靠窖,百样佳肴靠调料嘛!这粉,绝就绝在调料上。

咋绝?酱油醋,葱姜蒜,味精白糖辣子面。这些普通的玩意儿它都下,自不必说。可有两样东西,却是外界人不大晓得的,那就是娃娃椒和雅鱼汤。

娃娃椒是离雨镇十五里地青溪山上的特产。一般的椒,一粒就是一粒,可娃娃椒大粒上还背着个小粒,肉头厚,润色好,油气重,不但麻味浓,还有一股醉鼻舒肺的特殊香气。这娃娃椒在青溪山上只有几十棵树,夹杂在遍坡遍岭的普通野椒之中;而且,还专爱往那悬崖峭壁上长。

雅鱼则是雨镇边羌江里的独产珍品。肉细嫩,且无刺,熬出汤来,又白又酽又鲜。可是,这鱼专生于江边激流拍岸处的石穴、石腔,要得此物还有几分危险。历来夫妻粉的摊主儿都有上青溪,悬采娃娃椒;下羌江,险捉雅御鱼的本事。不然,就当不了摊主。

然而,也曾有人把以上调料样样数数弄了个齐,但做出粉来,却仍然比不上夫妻粉。他们不晓得,这料的齐全,还只是事情的一半;还有那怎样配料的另一半呢?

配调料也像和墙泥、抓中药一样,得严格地讲究比例,这就全靠人的摸索了。

如今的鲍大勺,是朗个在配调料?那是金口玉牙也问不出来的。人们只是传说着,说他都是五更半夜起来配,把窗户掩了,把门闩子上了,还要用屁股抵着门扇,连他婆娘都不许看。

在鲍大勺这辈夫妻粉摊的食客中,有一个是最为精细的了,那就是糖酒公司退休的袁老头儿。这老头原是公司的品酒员,那味觉器官灵得令人吃惊。用这张嘴来吃粉,那体验当然就比别人更为深、细,评价得也就更为中肯。这几年老头儿退休在家,嘴闲得慌,没那么多酒品了,就一头扎进了雨镇的小吃摊儿,这夫妻粉摊当然是常来的。

喂,鲍老板,有一回,袁老头儿吃完粉,一边捏着根火柴剔牙,一边就对夫妻粉评起来,这粉,入口酸辣,入喉麻辣,回味香辣,酸中有甜,甜中有咸,香中透鲜。安逸得很哟!我的舌头都差点吞下去了。

鲍大勺犹如高山流水遇知音,自然惬意。一乐之下,便把自己那张竹马架搬了出来,给袁老头儿做了一个专座,只有他来才打开。

随着生意兴隆,票子大把进,婆娘便来话了:我说,把这套破家什换了吧。马要鞍装,人要衣裳,这粉摊也该伸抖伸抖了。

你晓得个球!肥狗有肉在毛里边,乌龟有肉在壳壳头。桌椅吱嘎,篷子补巴,这是祖训。

既不肯换摊子,那就多卖半天嘛,婆娘忍不住又说,大家都在向钱看,咱不当出头鸟,也别做排尾雁呀。

多卖半天?鲍大勺觉得婆娘说话太可笑,那找哪个去给我下江捉雅鱼?第二天还卖不卖了?

我说你就是个铁脑壳,三根砧子打弯了都打不透。离了红萝卜就不成席啦?没有雅鱼汤,就用草鱼汤顶嘛。

鲍大勺眼睛一鼓,想发火,但和婆娘的眼光一碰,又马上收住了。他看到婆娘的眼睛有些发红。于是,便赔了个笑脸,口气软软的:

嘿嘿!这鱼汤怎么能换呢?祖上没这个规矩,再说,让人吃出来,不就丢人现眼了嘛。

你呀,就是……就是什么,婆娘一时找不到合口的词儿,就跳过去说,那些吃粉的,哪个不是窸窸乎乎,几个三下就搅完了?还像戏台子上吃饭呀,慢下慢下地品?孙二娘开黑店,用人肉包包子,不是看到几根什么毛,武松还吃不出来呢!

不会品?袁老头儿会不会品?

雨镇上有几个袁老头儿?他不来,又咋样?

是的,就是袁老头儿不来,也不会影响夫妻粉生意的。夫妻粉名声在外,就是换了鱼汤,一般人马上也不会就吃得出来。特别是那一群一群来雨镇旅游、公干的人,他们晓得个啥?可是,鲍大勺还是不愿这么做。

婆娘拗不过他,最终只好骂一句了事:你狗日连这点形势都看不清,早晚有你着辣的时候!

婆娘的话真还说准了。不到两月,鲍大勺碰到了难事:由于农村的承包越来越彻底,青溪山的林坡划给了十户农民。要吃娃娃椒,只剩一条路:买。可是,现时的物价,又兴自调了。物以稀为贵,物以需为贵。娃娃椒对于鲍大勺来说,既需又稀,因此,人家就拿竹杠敲他了。要三十块钱一斤。天哪!比以前整整多了五倍。

这事使鲍大勺很伤心。那十户农民,可以说每回到雨镇赶场,都要吃他的粉,吃过又都不止一次地竖起大拇指连声称道,如何如何的好,还说鲍家两口子的品性也好,没有因为有块金招牌,就黑起心肠要高价。可是,这些人的脸,朗个一下子都变了呢?手头有点娃娃椒,熟人熟事的,就能厚起脸皮说出那么高的价!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从粉摊写起,设施简陋,生意红火,形成强烈的反差,对“桃木压漏”的描写巧妙点染出老店的特色。
B.鲍大勺配调料时,用屁股抵着门扇,连他婆娘都不许看,这照应了前文的“几代单传”,也增添了夫妻粉的传奇色彩。
C.袁老头儿是粉摊的常客,也是小镇的美味鉴赏家,他对夫妻粉的盛赞维护了粉摊的招牌,却引发了夫妻两人的争执。
D.农村落实承包责任制,放开物价后,卖娃娃椒的农民跟着涨了价,小说结尾反映了鲍大勺面对社会变革猝不及防的心理。
2.文中插入对娃娃椒和雅鱼的叙写,对此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两段文字叙述了娃娃椒和雅鱼的特点,侧面衬托出鲍大勺谋生的艰辛、开店的诚信。
B.娃娃椒只生长在青溪山上,为后文青溪山林划给农民后,鲍大勺只能高价购买做铺垫。
C.既要到山崖上采椒,又要到江水里捉鱼,采配费时费力,交代了粉摊只卖半天的原因。
D.椒专爱往悬崖峭壁上长,鱼专生于激流石穴中,两者象征了当地人民迎难而上的精神。
3.本文中夫妻俩的对话,在语言表达上颇有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如果作者续写,鲍大勺最终是否会依从婆娘的话,改变夫妻粉的调料?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二鬼子【注】

余显斌

那年,谢家少爷谢式南回来了。谢式南回来的时候,不再是当年长衫飘飘自分头,穿着西服。

谢式南说,自己去日本学习去了。

他生气了,也会学着日本话骂人——八格牙路。

大家暗地都狠狠地骂,来了一个二鬼子。

所谓的二鬼子,是针对鬼子而言。此时的鬼子,已经占据了我居住的耒阳县城,整日里瞪着血红的眼睛,如狼一般。一次,小鬼子将一个四岁的女孩扔到空中,用刺刀承接着,女孩哇的一声,叫花子王三从街上走过,一个日本兵打靶,眼睛一眯,啪的一声,叫花子王三一声惨叫,倒在地上,死了。小鬼子还相互翘着大拇指,连连吆西着。

大家说,这哪里是人啊?简直是披着人皮的畜生啊。

大家都恨着小鬼子,可有一个人却不,他不但不恨,还和小鬼子亲热着呢。没事的时候,就将鬼子少佐木村请到家,好吃好喝招待着。这人,就是谢式南谢少爷。因此,大家对他也恨得咬牙切齿。

更让大家痛恨的是,谢式南竟然利用和木村的关系,在街上开起了一个烟馆。烟馆,知道不?就是吸大烟的地方。

谢大少爷没事的时候,就在街上溜达,见了年轻人,就拉着手呼兄唤弟的,拉进自己的烟馆,对卧在烟榻上,吞云吐雾。吸大烟有瘾,去了一次,就想去第二次,然后是第三次,第四次……。

街上年轻人,一个个上了瘾。一旦瘾发,就流着口水打着哈欠,无精打采的。

一次,木村去了,见一群年轻人凑在一起,就眨巴着眼睛,问:什么的干活?谢式南嘿嘿笑着,得意地告诉他:为皇军消除祸患。

木村不解,望着他。谢式南说:这些人表面上对皇军恭敬,谁敢说他们内心不恨着皇军。木村听了,轻轻点头。可是,他不明白谢大少爷这样做,咋的就是为了皇军。谢式南笑嘻嘻将嘴凑近木村耳边道:我让他们一个个吸大烟上瘾,没了力气,风一吹都能倒,还能和皇军作对吗?

木村睁大眼睛,接着翘起拇指:谢君,你的大大的聪明,皇军大大的朋友。

谢式南听了,高兴得嘎嘎大笑,笑着笑着,突然停住,告诉木村:吸食鸦片的人越来越多,鸦片已经没了,自己准备卖一些家具,再出去一趟,购买一些鸦片回来,这样,会让更多的人吸食鸦片。至于收入嘛,将来二一添作五,自己一半,皇军一半,也算自己的一点心意。

木村看看房内的人,点点头。谢式南说:可是,路上检查太严啊。

木村摸摸下巴,告诉他,自己到时开张条子,就说谢式南替自己购买军用物资,免于检查。谢式南听了道:真的?那可太好了。说着,连连打躬,腰险些弯成了一个大虾米。第二天,他开始变卖家具。几天后,他带着几个人,吆喝着几辆马车走了,一直走向山那边。再回来的时候,车上用雨席盖着,油纸棉布包裹着,绑得严严实实的。刚进街道,几个巡视的小鬼子经过,带头的少尉大喊一声:什么的干活?

谢式南告诉他:出去拉货。

少尉向一个小鬼子示意,让去检查。

谢式南忙挡着,告诉他:这是秘密东西,一旦露馅儿,一切都完了。

少尉火了,用枪指着谢式南。正在这时,闻信赶来的木村大吼一声。八嘎,谢君的物品,不许检查。

少尉听了,无奈退下。大车一辆接一辆进了院子,车上的东西被抬进仓库。谢式南得意一笑,对木村道:再过一段时间,所有年轻人都会加入进来的。

木村拍着谢式南的肩,很是满意。

那天,是八月十五。八月十五,多好的日子,喝酒、吃月饼、赏月,多有诗意啊。谢式南也附庸风雅,办了几桌酒席,请来木村,请来少尉,还有其他鬼子军官。

开席前,木村还特意带着部下,去了隔壁烟馆,看见里面一群年轻人正在吞云吐雾,一百多人啊。

大木村再次哈哈大笑,大概看少尉有些不解,就侧过嘴,将谢式南的打算告诉了少尉。少尉连连吆西着,给谢式南鞠躬,深为那次鲁莽行为致歉。

然后,一群人大笑,回到客厅,开始喝酒。

一坛坛酒搬上来,拍开封泥,香气扑鼻,一个个小鬼子喝得东倒西歪,找不着北了。谢式南这时站起来,拿一碗酒对木村道:今天是喜庆的日子,少佐要多喝啊。说完一碗酒全泼在木村脸上。木村一愣,哇哇大叫。门帘一掀,一群人从外面扑进来,一杆杆枪对准了小鬼子。

进来的人,是那些吸毒的年轻人,不过,这会儿他们不再无精打采,而是如猛虎一般。

当天,我居住的耒阳县抗日游击队成立,后院货物被打开,不是毒品,是一杆杆长短枪。至于毒品嘛,多年后,这些战士笑着说,是红薯粉做成的,黑乎乎的,很像鸦片。

【注】二鬼子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人民群众对汉奸伪军的蔑称。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描述鬼子的暴行,既是对日寇凶残本性的控诉,也交代了谢式男到日本去学习的目的。
B.贪财的心理使木村少佐同意谢式南变卖家具、购买更多鸦片的提议,并亲自“保驾护航”。
C.作为谢家少爷,又有留日经历,谢式南以独特方式投身抗日,表明他是一个爱国有为的志士。
D.谢式南抗日的故事就发生在“我居住的耒阳县城”,说明谢式南、吸鸦片的年轻人等均确有其人。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叙写谢式南抗日的故事,欲扬先抑,先以大量笔墨描述其“二鬼子”的嘴脸,最后情节反转,结构颇具匠心,也使小说的主题更加多元。
B.小说长于铺垫,如写耒阳百姓对谢式南之恨,一恨其衣着、言行等有“二鬼子”作派,二恨其跟鬼子“亲热”,三恨其开鸦片烟馆,祸害青年。
C.小说篇幅精短,但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不仅主人公谢式南呼之欲出,就连着墨不多的鬼子少尉暴虐、唯命是从的形象也跃然纸上。
D.小说中“连连打躬,腰险些弯成了一个大虾米”,活画出谢式南奴颜婢膝之态;“木村一愣,哇哇大叫”,细节传神,凸显其意外、震怒。
3.小说有多重叙事视角,请结合文本说说这样的叙事视角的特点以及艺术效果。
4.小说以“二鬼子”为标题别具匠心,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作用。
2022-11-13更新 | 14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野火春风斗古城(节选)

李英儒

深夜时分,在一条羊肠小路上,老梁领着杨晓冬政委在快步走着。老梁穿一身青色粗布棉衣,腰间系着红色牛皮带,上面斜插着金鸡圆眼大机头的盒子,棉衣瘦得裹身,两个袖口挽得挺紧,加上他那矫健而轻快的步伐,使人感到他是个手脚利索头脑灵活的人。

他一路上老是拉开杨晓冬政委一段距离,为的是能在前面侦察情况;遇到意外,免得他所保护的首长遭到危险。①起初,他们踏着冰硬的小路;后来,又踏着路旁的衰草;将要进村的时候,躲开笔直的大道,钻进村旁的树林。老梁蹲下来听了听,四下没有动静,便站起来,照旧拉开距离,朝村庄走去。当他刚要横跨过路的时候,听见有人喊叫:

“站住!什么人?”

“你是什么人?”老梁反问时,发现前面村头路口趴下五六个人。他像狸猫般敏捷,一个箭步蹿到道旁一棵大树背后,趁势拔出腰间的手枪。

“浑小子,也不打听打听你到了什么地方,这是东亭镇!”

老梁知道来的必是东亭炮楼上的一帮特务。这些家伙,黑夜里成群外出,说不定又要干什么伤天害理的事。于是一股怒火涌上心头:②“龟孙子们,你们眼瞎,耳朵也聋。没听说过姓梁的神枪手?”

“你是武工队的梁队长!”为首的特务发慌了。

“正是他老人家!”艺高胆大的老梁,并不把这些人放在心上。

“梁队长,今天狭路相逢,可是碰巧的,我们可不是专找你的麻烦。依我说,双方都有公事,咱们俩方便好不好?”为首的人又说。

“那你们必须赶快退回去,今天通夜不许出门!”

“我们可以退回去,君子一言为定,可不许背后开枪。”特务们夹着尾巴走了。

杨政委听得十分清楚,心里暗想:“只当他是个普通的警卫交通员,想不到他在敌人面前还有这么大的声威呢。”

在村外停了几分钟,他们从另一条道进了街。不久,老梁像押犯人一样,把个伪保长押了过来。这个家伙,嘴里直嘟囔:“光是带路,我另派个人不行吗?”

出村不远,就看到封锁沟。伪保长迈上沟沿,指着深不见底的封锁沟说:“两丈多深,直上直下,哪能过呢,等到天明,化了装从炮楼口走吧?”

杨政委走过来,想对伪保长做动员说服工作。梁队长做了个制止的手势,扭转头说:③“爬沟、过楼任你挑,出了差错,这第一颗子弹是给你准备的。”

伪保长无可奈何,改说炮楼附近沟浅,也能通行,就怕被敌人发觉。接近炮楼处,果然沟浅,且有行人踏践的小路。这时可以清楚地看到炮楼里的挂灯。伪保长带着发抖的声音说:“同志们听,楼上正打牌,趁这机会,你们快过吧!千万别出声响。”

梁队长根本不理睬他,先帮助杨政委过路,返身扒住沟沿,突然亮开嗓门喊:“伪军们听着!你们还给鬼子当看门狗呀?我今天挺忙,只说两句话:你们已经对人民做下了很多坏事,赶快低头认罪,给自己留个下场,要再执迷不悟,留心武工队的神枪。”话音未了,他举枪“啪”的一声,那盏明亮的挂灯给打灭了,黑暗的炮楼上吓得死一般寂静。伪保长伏在封锁沟对面,一动也不敢动。杨政委称赞说:“好准的枪法呀!”

不知什么原因,过沟之后,老梁的步子越来越快了。一个村庄显现在眼前。④月亮从雾帐后面升起,活像谁从东方地平线上挑起个大红灯笼。这个村庄的出现,使梁队长止不住的高兴起来。过沟之前,他几乎整夜都沉默无言,现在,话却多了。杨政委知道这儿不是老梁的故乡,老梁为什么这么高兴?

他们从北面进了村。西高坡上有矮矮的三间土房,周围用秫秸堆砌。老梁很熟悉地搬开两个秫秸捆,照着山墙,按照暗号敲击。敲到第三遍时,听见有人轻轻咳嗽声。时间不大,门开了,一个头发蓬松手掩襟怀的女人,把他们让进去。梁队长领先朝里走,到屋之后,像在自己家里一样,伸手摸出火柴,点亮灯,看了看炕上睡得正香甜的孩子,然后扫了扫炕,拉下条棉被,叫杨政委上去暖和一会儿。杨政委确实疲乏了,刚躺下,眼睛就睁不开了。朦胧之际,听到外间有说话的声音。他竭力尖起耳朵,听到下面的对话:

“我在这儿休息一天,行不行?”说话的口气,好像小学生向老师请假。

“不行!”女人说得挺干脆。

“孩子能带过去吗?放在这边没人照管哪!”

“这些问题上你少操点心。拿着个男子大汉,偏这么婆婆妈妈竭竭螫螫的。”

杨政委奇怪了。这是梁队长同女房东在交谈吗?想起老梁同志在路上喝退特务枪打炮楼那股威严雄壮的劲头儿,为什么在这位女同志面前这么服服帖帖的?正琢磨着,他们进屋来了。梁队长发现杨政委没睡觉,表情有些不自然,忙向他介绍这位女同志,说她的名字叫金环。杨政委说自己叫杨晓冬,趁着说话,向金环瞥了一眼,见她年纪不过廿四五岁,面色微黄,身材纤瘦,两眼显得聪颖机警,但是隐藏着一股子泼辣和傲气。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借杨晓冬政委的视角,描绘一个陌生人眼中老梁的形象特点,既概括了老梁的外貌,也体现了政委细致的观察力。
B.梁队长行进间偶遇特务,体现了当时环境的复杂与凶险,但梁队长在敌人心中素有威名,也能果断反问,从容应对。
C.小说一直采取全知视角进行叙事,如二人进村时的方位、地形、环境情况,还有梁队长是如何与金环对暗号的,都交代得一清二楚。
D.文章末尾,金环方才正式出场,但是她泼辣的性格已经通过之前的对话和老梁对她的态度、反应生动地展现了出来。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的几个分号,从内容上分别叙述了路途中不同的客观状况,体现了人物的主观心理,展现了老梁的谨慎、周密。
B.句子②写出了老梁的愤怒。因为他正在执行重要任务,敌人却撞到了他的眼前,而且还没认出他来,于是他爆起了粗口。
C.句子③中的“第一颗子弹是给你准备的”,表明老梁在威胁伪保长,这个办法比政委的“说服”策略更果断有力。
D.句子④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小说在紧张之余也富有诗意,兼有交代时间、调整节奏、烘托人物心理的作用。
3.“梁队长根本不理睬他”这个段落,写出了不同人物的心理。请加以梳理概括。
4.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个话题:简笔写英雄: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枪。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话题或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2023-11-20更新 | 12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黑鳝

凡一平

黑鳝卧在洞里,盘着身子,像一口缸。

它曾被顶牛爷捕捉。那是二十年前,顶牛爷老当益壮,它血气方刚(相当于人四十岁)。四十岁的鱼与六十岁的人相遇、搏斗,那定是十分激烈的。

它感到来者不善,让洞里的孩子全部退后,用颀长的身躯挡在洞口,像一道围墙。一支箭镞射过来,击中了它。箭镞完全射进了肉里,线透明粗大,一端连着它,另一端连着打鱼枪,被顶牛爷把握。

它似乎料到了他的意图,没有扯着线跑,而是冲上前,在他身边绕圈圈。水浪翻滚,线圈飞舞,像是在泼墨作画。

粗大的线束缚手脚,越缠越紧。顶牛爷几乎不能动弹。一呼吸,水把鼻孔堵住,他感到极度窒息。

它缠住顶牛爷后,拖他下沉。他在上方,它在下面,像人放风筝的倒影。再沉下去,顶牛爷真要丧命了。他向它求饶。它仿佛看到他的绝望和哀求,向他游去。缠住他身体的线圈松散了。

它最终被捉了。它流了一些血,也累了,或不想继续与人缠斗,或想即使胜了也跑不了,因为箭镞在它身上,终端在人那里。它被他扛回家,丢进屋檐下盛雨水的一口大缸里。

弟:哥,这条黑鳝够大。

哥:我差点被它拖死了。

弟:我待会杀了它,煮给妈吃。黑鳝大补,吃了它,妈很快会好的。

哥:你动手吧。

屋里的八十六岁的母亲听到兄弟俩谈话,狠狠地咳嗽和叫唤。

母亲问大儿子:黑鳝差点把你拖死了,你怎么活回来的?

哥:我觉得是它放了我一马。我向它求饶了。

母亲:这条黑鳝我不吃。

弟:黑鳝大补,吃了,你病就好了。

母亲:它救了你哥的命。

弟:是哥那么想而已,别信。

母亲:明天把它放了。

哥:等它伤好了再放。

它的头探出水面,一面倾听一面朝上望。它望见屋檐,还望见天上的月亮。

第二天,顶牛爷来到缸边,放进小鱼小虾。

第三天,他又来,翻看它的伤口,发现快好了。

第四天,他来,发现它不见了。

他一问,是弟弟拿到街上去卖了。

他飞奔到街上,弟弟正在数钱。他夺过钱,还给买家,不由分说要回它。弟弟和他争吵了几句,他打了弟弟一拳,趁弟弟趔趄,带着它扬长而去。

他把它带到捕捉它的地方,放了。

它浮在水面,不肯走。湿润的眼睛望着他,像那晚它望见的屋檐和月亮。

他挥挥手说:走呀,别让我再看见你。

他又说:我妈要是病不好,我跟你没完。

它像是听懂了,摆了摆尾,下潜了。

过了些天,它就看见了他。他潜到它的窝,不带打鱼枪。它从洞里出来,领着它全部的孩子。

他说:

我妈的病好了。

以后的许多年,他常在它窝洞附近行船。它认识他的船,熟悉他的身影和气味。每当他出现,它便浮到水面与他相见。他见了它,就停下来,弯下腰,伸手摸它,与它说话。有一次,它听到哭声。它赶紧浮上去,见他哭得像个泪人。他哭着说:

我妈死了。不过谢谢你,她活过了一百岁。

它颤了颤,把头抬起,磕,反复磕几次。

他不哭了:你也会像我妈一样,长命百岁。你回去吧。

见它舍不得离开,他把它从船上推了下去。

它庞大和沉重的身躯砸进水里,轰隆地响,炸开的水花铺天盖地,让那个刚才还哭的男人,笑得合不拢嘴。

那相识二十年的男人,也已经老了,而且一定病了。不然,他定会划着他的船来见它。

它每天都在想他,等他,为他祈祷。

顶牛爷撑着船,来到它窝洞上方。他坐在船舷,一面哼着曲调一面踩水。他其实是在向它传递他康复的信息。它瞬时闻到信息,立刻浮上来。它摆动躯干,用尾巴打水。它双目紧盯着他,指望他久留,生怕他闪失。

他像是懂了,停止踩水,让它吻了吻脚趾:我从去年就病了,以为不行了,棺材都准备了。快八十了,好像也活到头了。我病了也不治,治也治不好,费那个钱干嘛?我从去年夏天就等,夏天不死,我想秋天该死了吧?秋天不死,我想冬天一定会死。结果冬天过去了,我仍活着,而且病竟好转了,到了这个夏天,彻底好了。于是我来看你。好久不见,我真想你。你还好吗?

它眨了眨眼,表示还好。

他继续说:你也老大不小了。我们认识都二十年了,我们要好好活着,争取多活几年。要不我们比哪个更长寿,好不好?

它又眨了眨眼,表示同意。

他与它道别。它甩起尾巴,像是挥手。

他在船上回头,朝船尾投去亲密的一瞥。它不舍,默默随后,护送着。

船只进了水淹的竹林,忽然被卡住了。好几根坚韧的竹子从几面夹住了船,进退不得。他用手推,用竹篙打,力气耗尽了,船还是不能动弹。他在船上团团转,气喘吁吁。

它这时在水下,对付那几根竹子。它用尾巴将它们打开,或用颀长的身子盘住竹子,将竹子绞断。拼尽全力,耗光了气数。

他在船上,看到竹子一根接一根打开,或倒下。他看到水浪翻滚,竹叶纷飞。他没看到它再浮上来。

船只可以动了,水面也已平静,而他依然不忍离去,原地守候,像守候一个老朋友。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关于顶牛爷和黑鳝搏斗及后文黑鳝知恩图报等情节的设置,不仅突出顶牛爷的强壮健硕,也给文章增添了传奇色彩,让人对黑鳝的神秘更添好奇。
B.从“你动手吧”到“等它伤好了,再放”,作者用简洁的语言展现出顶牛爷的心理变化过程,而产生变化的原因是顶牛爷听从母亲的建议,孝顺母亲。
C.“一端连着它……被顶牛爷把握”和下文“他在上方……像人放风筝的倒影”形成对比,写出双方形势的转变,暗示命运掌握在别人手里的无奈和悲哀。
D.“它的头探出水面……望见屋檐,还望见天上的月亮”写出了黑鳝对自由和美好的向往,和下文“湿润的眼睛望着他,像那晚它望见的屋檐和月亮”形成呼应。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道“它曾被顶牛爷捕捉”“四十岁的鱼与六十岁的人相遇、搏斗,那定是十分激烈的”,为下文人鱼缠斗作铺垫,吸引阅读兴趣。
B.作者以“那是二十年前”“以后的许多年”“我们认识都二十年了”等语句,表明故事时间与叙述时间的不同,丰富了小说的叙事层次。
C.小说写人叙事、摹景状物都极为简约。如在比喻的使用上——“像一口缸”“像一道围墙”“像人放风筝”等,采用的都是常见的生活物象。
D.“竹子一根接一根打开,或倒下……水浪翻滚,竹叶纷飞”一句连用多个动词直接描写了黑鳝在水底清除竹子的场景,生动而饶有趣味。
3.文中出现了大量的对话及语言描写,试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其作用。
4.有人评价凡一平的小说“作品中并不会经常出现欢乐和温暖的场景,但读其作品,却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对此话你有怎样的理解,试谈谈你的看法。
2023-04-22更新 | 6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