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29 题号:20960688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竹石之气

十多年前,去过一次福建,到过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时隔多年,又一次出差到福建,置身在八闵之都福州,记忆随时空转移渐渐复苏。突然,一座古居门前石头缝里生长的几棵青竹吸引了我的目光,那文雅的身影令我心里一动。

我喜欢竹子由来已久,主要源于少年时读陈子昂的《修竹篇》:岁寒霜雪苦,含彩独青青……始愿与金石,终古保坚贞。字里行间散发的金石之气,叫人不由肃然起敬;还有郑板桥笔下那一枚枚灵性的竹叶,飘逸、洒脱,充满顿悟的光辉;大文豪苏东坡更是直抒胸臆: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纵观古今,多少文人志士有以青竹喻人风骨和气节的笔墨。

于是,竹子在我心里有着崇高的地位。

记得第一次从福建回来后不久,我便萌生了在北方的自家院落种几棵竹子的念头。后来真的实践了,种的是罗汉竹,此竹竹节短而胖,憨态可掬,又不失肃然庄重。我认为种罗汉竹适合我,对自己是有裨益的。罗汉竹的幼竹从福建费尽周折快递过来,包裹在灰色的大塑料袋里,根须尚带着原地的土球,湿乎乎的。

拿回来的竹子,我连同塑料袋泡在一只大水桶里。就在邻居们把葡萄藤从土里刨出来上架的时节,我便开始种竹子了。地面太干,一锹下去就像砸在石头上,于是便把井水引过来,一边泡着干硬的土地一边挖开种竹子的坑。过了一会儿,土地仿佛被井水泡醒,变得柔软,铁锹踏下去,就像切豆腐块。这里的土地属于黑沙土,在北纬三十八度的线上,日照时间长,特别适合种水果,但种竹子,我可否算得上首例,就不得而知了。在挖好的土坑里灌了很多井水,把带着泥土的竹子小心翼翼植入,迅速填上土,再用脚轻轻踩实。

南方天气湿润,大雨说下就下,没有大雨也总是隔三差五地飘几拨牛毛细雨,这样的天气适合在茶舍边喝茶边读书,或拿一把雨伞,在古老的石头街巷里溜达,或久久地立于古居的门前屋后赏竹读碑,感受细雨中说不清的忧伤抑或万千思绪。

北方的景况则完全不同。福建的朋友一再告诫我:竹子不大耐旱,比较喜水。我想我不能让这些竹子觉得一到北方就得不到应有的扶植,因而在那段时间里,每个周末我都会用井水给竹子一遍遍浇水,另外我还在喷壶里灌满井水,以南方天空常常飘洒的绵密细雨的节奏,不时给竹子通身沐浴一番。我虔诚而无微不至地浇灌和养护着这南来的生命。

可喜的是,除有一株可能根须不太发达而竹叶蔫巴了之外,其余竹子都枝绿叶展,生机勃勃。有时,我静静地伫立在它们旁边,觉得它们就是古时的读书人,跟我进行精神碰撞,我们推心置腹,把从未跟别人交流过的思想全部释放出来。

竹子落户的第一年,冬季比较短,且不特别寒冷。我对竹子没有采取任何防护措施,心想如果它们养成依赖的习惯,即使侥幸活下来,也没多大价值和意义,毋如早早看到它们在大西北冬天的严寒中殒命。所以,我希望这些竹子能自己经受住大自然凛冽严寒的相逼与生命的创痛。果不其然,这些竹子给了我难以想象的震撼和惊奇,它们居然真的越过了第一个冬天!

在之后竹叶最繁茂的夏季,我摘下一把竹叶,泡在煮茶的砂壶里,又夹了一粒木炭火放进砂壶,壶里发出刺啦一声响。等水澄清后,倒入茶杯分而喝之,顿觉眼明心亮,整个人都清爽了。我一边喝着竹叶茶,一边对天地宇宙和竹子充满了感恩,从这个意义上讲,竹子于我成了一味良药。

到了第二年冬天,这些竹子依然生机盎然,我抚摸着这些自南国迁居的竹,有一丝说不出的感动,我想,它们已经适应了这里的气候,能长期坚守下去了。

又一个冬天即将结束,就在跨入春季之前,我看到农民在田里冬灌,有些亢奋和激动,突发奇想,也给院中的竹子进行了冬灌。这一灌,不成想却让水从竹根到地面都结成了冰,伤到了竹根。到春天,竹叶再没绿起来,慢慢变黄,干死了。我心中懊恼无法言说,才明白欲益反损,顺其自然才是最好的。

再说说福建石头吧。我说的是那种铺在路基、安装在门楣、立于门口码头边、可以题写碑文的白石头、青石头。每次走在福建古镇这种石头铺就的路上,我总能感受到古镇的韵味,尤其天空飘着毛毛细雨,人会生出久远的古朴而诗意的感觉。古镇的许多门楣也是青石头,上面有书法,门框两边的石头不用任何颜色涂抹,却百看不厌,庄重大气,像永不失色不过时的大自然的画。还有石门墩、石狮子、石照壁、石碑文,无不透露着文气。越是朴素无华的事物,越是对我有一种深深的吸引。在三坊七巷的路口,我曾听见一个外乡客人脱口而出:大儒房!路人纷纷诧异。福建从古至今出过许多文人墨客,也有许多的名流巨擘客居和来过此地,能被称为大儒的一定有之。我正寻思着,走近了才看清是文儒坊,不禁哑然失笑,但觉得用那人读的名字,未必有什么不好。大俗和大雅往往只有一线之隔,心存大雅之人,在任何环境里都能与人为善。

正如石头离不开竹子的衬托,竹子也离不开石头的映照,它们在一起的时候,更能相映生辉。

(取材于了一容的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充满顿悟的光辉       顿悟:忽然领悟
B.又不失肃然庄重       肃然:恭敬谨慎
C.整个人都清爽       清爽:轻松爽快
D.许多的名流巨擘       巨擘:杰出人物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三段以一句话独立成段是为了着重强调竹之于作者的重要性。
B.第五段对种竹的细致描写,表现出作者对竹的小心呵护和重视。
C.第十二段写作者冬灌导致竹死亡,说明突发奇想的冲动不可取。
D.第十三段,作者认可错读的坊名是因它亦能体现大雅之人的性情。
3.简析第二段引用古人诗文画作的用意。
4.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标题“竹石之气”包含了哪些涵义。
【知识点】 其他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把栏杆拍遍

梁衡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辛弃疾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为了光复大业,他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不想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此时,他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我们仍能从他的词中感受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他本来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南渡后却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

这是他登临建康城赏心亭时所作。此亭遥对古秦淮河,是历代文人墨客赏心雅兴之所,但辛弃疾在这里发出的却是一声悲怆的呼喊。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

辛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辛弃疾南归后在一首《戒酒》的戏作中说:“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这首小品正好刻画出他的政治苦闷。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但是,每当他得到一次效力的机会,就特别认真,特别执着地去工作。40年间无论在何地何时任何职,甚至赋闲期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一有机会还要真抓实干,练兵、筹款,整饬政务,时刻摆出一副要冲上前线的样子。你想,这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于是皇帝对他时用时弃,国有危难时招来用几天,朝有谤言,又弃而闲几年,这就是他的基本生活节奏,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

辛弃疾名弃疾,但他那从小使枪舞剑、壮如铁塔的五尺身躯,何尝有什么疾病?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菩萨蛮》)

他得的是心郁之病啊!他甚至自嘲自己的姓氏: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永遇乐》)

“艰辛”“悲辛”“辛酸”“辛辣”,真是五内俱焚。

南宋朝廷将他闲置了20年。辛弃疾在他的词中自我解嘲道:“君恩重,且教种芙蓉!”这有点像宋仁宗说柳永:“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柳永真的去浅斟低唱了,结果唱出一个纯粹的词人艺术家。辛与柳不同,他是一个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痛拍栏杆,大声议政的人。报国无门,他便到赣南修了一座带湖别墅,咀嚼自己的寂寞。

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东岸绿荫少,杨柳更须栽。(《水调歌头》)

这真应了他的号:“稼轩”,要回乡种地了。一个正当壮年又阅历丰富、胸怀大志的政治家,却每天在山坡和水边踱步,与百姓聊一聊农桑收成之类的闲话,再对着飞鸟游鱼自言自语一番,真是“闲愁最苦”“脉脉此情谁诉”?

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里,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从“沙场秋点兵”到“天凉好个秋”;从决心为国弃疾去病,到最后掰开嚼碎,识得辛字含义,再到自号“稼轩”,同盟鸥鹭,辛弃疾走过了一个爱国志士、爱国诗人的成熟过程。“一将成名万骨枯”,一员武将的故事,要多少持刀舞剑者的鲜血才能写成!有思想光芒而又有艺术魅力的诗人呢?他的成名,要有时代的运动,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所以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见山,要言不烦地指出了辛弃疾独特的历史地位:“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
B.文章在介绍辛弃疾的人生遭际时主要围绕他的行伍经历、为官经历和心路历程来写的。
C.“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概括了辛弃疾忠心为国却屡遭排挤的原因。
D.文章通过塑造辛弃疾的形象特征,来揭示他由爱国词人成为爱国志士的过程及原因。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辛弃疾不同风格的词作串联起他的人生经历,凸显了辛弃疾的个性风采。
B.第三段中“钢刀利剑”和“羊毫软笔”运用比喻修辞,表达作者对辛弃疾的同情和惋惜。
C.文章引用辛弃疾的词作,调动读者已有的阅读经验,加深读者对词人生平操守的理解。
D.文章巧妙地把人物的自身命运、作品及读者的感受、评说融为一体,读来饶有兴味。
3.作者认为,辛词有别于其他诗人,别具特色,原文中具体指哪两个方面?
4.“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2022-10-15更新 | 11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挖光阴过日子

荆爱民

①乡下老家常有人来,来了人,我总是问东问西的。主客之间话稠得很,说得最多的,就是谁的日子过得宽裕,谁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常常是老家人走半天了,而心里总还是牵牵挂挂的,忽然就感悟到了中国汉字实在是太伟大太神奇了。

②人活一世,就是过日子。这日子就是太阳,谁的阳光充足,谁的生活就好;谁生活在山坳里,能照到的太阳光就少,日子就紧巴巴的。万物生长靠太阳,没有太阳的日子就是黑的,就缺面无光。

③在靠北的办公室里工作了二十多年,深深感到向阳与背阴的巨大差距,在寒冷的冬天,向阳的房子本来有暖气,再加上明晃晃的太阳,在这面办公的人穿着夹衣上班,而背阴处虽有暖气,但还是觉得太冷,人要穿着厚厚的棉衣上班,即使是这样,暖气稍微跟不上,背阴的房间就冷得坐不住。背阴房间养的几盆花,花叶小,长得不旺,很少能有开花的机会。花儿的日子也不好过啊。在同一个季度,长江可就大多了。同样生活在地向阳的不同,这日子的差别可就大多了。同样生活在地球村里的人,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不同呢,就是因为各人过的日子不同,也即拥有阳光的多少不同形成的啊。

④母亲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年好过,月好过,日子难过。

⑤同一片树林中刚长出的小树苗,几乎大小一个模样,但几个月后就有了变化,那些叶儿大一些个子稍微高一点点的,就能多得一份光和热,就能多承接一份雨和露,几年时间后,同一片树林子中的树木就变得大大小小的,几十年过去后,大树就把小树荫蔽死了。应了那句古话:大树底下无美草。当大树参天而立时,谁还想得到那些树底下灰黑僵卧的枯枝与大树是一母所生的呢?

⑥曾经看过一篇短文,题目记得很清楚——《一米生活在阳光》,大意是说一个青年与奶奶相依为命,因为两个高楼中间的一个小房子里,每天只有一米阳光,他把最美好的一米阳光让与奶奶享受,整篇文章是积极向上的。但在我看来,一米阳光总是有限的,是万不得已,是没办法的办法。因为那样,老奶奶的床就放在那狭窄的小房子中间,如果那老奶奶不用去撵那一米阳光,而是天天坐在阴凉处纳凉那多好啊。

⑦老家在陇东农村,童年的生活曾经在地坑庄子里度过,在漫长的冬天里,地坑庄子里的阳光总是来得迟走得早,最快乐的时光就是蹲在阳光里晒暖,那是多么让人向往的时光啊。

⑧长大了东奔西走,偶然的一天才省悟自己受尽磨难也就是寻找阳光,寻找冬天里晒暖的地方啊。

⑨寻找阳光的过程就是过日子,母亲在世时总是劝我,要好好过日子。这好好过日子就是寻找阳光寻找温暖的过程,过日子要积极行动,要善于奔走。在我们家乡,把会过日子的人家称为光阴好,把能过上好日子的人称为能挖光阴。原来这光阴也能挖来啊。农民辛苦,经历春风秋雨夏暑,就是一种挖光阴的行为,挖光阴讲究的是行动,要积极去挖,才有自己的好光阴可言,才有好日子可过。农村人常有的一句话就是人有懒筋,把懒筋拉开了人就勤劳了。

⑩街面上多的是美容美甲店,电视上多的是养生养颜术,对我们普通人来说,那是相当遥远的事,美容与养生离我们还很远,我们要做的事是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挖光阴。人类生活了几千上万年,还在祖祖辈辈地挖光阴,看电影电视上传播的一些大片,也是强调挖光阴,无论是哪个国度哪个朝代的艺术品都演绎的是同样一个主题,即挖光阴。

汉字的妙处还在于:光阴,不但有光还有阴,也即热了往凉处挪,冷了往热处走。光阴一词充满了哲学意味,光阴是阴阳二极,是人生的正负两面。挖光阴不但要挖光也要挖阴,于是盛夏就创造了空调,冬天就有了暖气。

小时候读过一篇《火龙衣》,说是一个长工因为顶撞了地主,被地主关在磨坊中,长工冷得受不了,推上空磨转了一晚上,早上起来对地主说他穿了件火龙衣,简直热得受不了。故事的后半段不用说了,我想说的是长工靠智慧赢得了生存的机会,故事的本身也说明,日子要过好,就得行动起来,就得挖光阴。

如果住在地坑庄子里,就要早早地收拾柴火,种好庄稼,多收一些玉米杆、麦草,或者扫些树叶,把土炕烧得热腾腾的,把日子过富足。或者勤劳致富挣下钱买来大块大块的炭,把火炉生得旺旺的,火炉上熬上罐罐茶,烤上洋芋,那日子才叫过得有滋有味呢。

如果生在北极,就能依靠祖上的遗传基因,刚出生后就可以在冷水中受得洗礼,更要在后天的生活中把身体历练得棒棒的,卧得冷雪,受得寒冻,并且在这样的地方生存繁衍,只有这样去做,光阴也就挖下了。

思绪万千地正在往下写,几年不见的一个熟人来看我,张嘴就问,老荆,日子过得怎么样?

正在挖光阴呢,我顺口答道。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住在向阳和住在背阴房间的不同”“同一片树林中小树苗成长的不同”,都意在说明:阳光对于人类和植物来说的重要性。
B.在作者看来,《一米阳光》中的老奶奶“去撵那一米阳光”值得赞赏;但若换个思路,“坐在阴凉处纳凉”也不失为一种好的生活方式。
C.作者建议我们,作为普通人,不要做那不切合我们生活实际的事情,要立足于自己的现实情况,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工作、去生活。
D.作者说“光阴是阴阳二极,是人生的正负两面”“挖光阴不但要挖光也要挖阴”,这启发人们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要努力拼搏。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②段通过比喻和对比,形象地解说了什么样的日子是“宽裕”的,什么样的日子是“紧巴巴”的,具体而生动。
B.文章的第⑧段借助议论和抒情两种表达方式,抒写出了自己对生活的深刻体验,为下文进一步揭示“寻找阳光”的内涵作铺垫。
C.作者善于借生活中的点滴和小故事表达哲思,比如用故事《火龙衣》说明“日子要过好,就得行动起来,就得挖光阴”的生活道理。
D.这篇议论性散文围绕“过日子”展开联想,循着“日子→寻找阳光→过日子的艰难→怎样过日子”的思路来组织文章,思路清晰,有条理。
3.文中第④段,母亲说的话“年好过,月好过,日子难过”的含意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4.文章以“正在挖光阴呢,我顺口答道”结尾,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
2021-08-25更新 | 11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芍药盈筐满市香

难忘那些美好的日子。

杂院里有位大姐在小厨房里操持晚饭,不断地吟唱着当时极为流行的 《乡恋》。我在自己的小屋里收拾东西,心想就要迁往的新楼单元,该不会再一家之音大家皆听、一家烧鱼各家皆闻吧。忽然窗外有人唤我,是住在不远的什刹海湖畔的张叔,忙迎出去。他听说我就要搬离北边杂院,往南边去住单元楼了,特来送行。他手里提了个藤筐,筐里是满满的芍药花。我见了大吃一惊:“这不是把您那屋前花池里的花儿,全剪给我了吗?”他笑:“可不是!早告诉过你,当年有人去糟害我那池芍药,手拔脚踹,还拿开水泼根!可是也怪,那宿根竟然不死,也没怎么施肥拾掇,嘿,它就猛开大花!这不,今年又这么灿烂!”我接过满筐芍药,感动得不行:“真是的,您把芍药全给了我,难道不心疼吗?”他笑:“今年的花剪了,明年开得更旺呀!”又说:“你搞文学的,你该懂得白居易那诗吧?‘离离原上草’,吟的是什么?今儿个我给你个别解吧,离草,说的就是这芍药,我给你送芍药,就是跟你来惜别呀!”我还真觉得新鲜:“白居易那诗,吟的不是野草,竟是芍药?”他笑解:“可不是!芍药在几千年前,就出现在中华大地上了,有特别栽种的,也有自然野生的,它是宿根植物,可不是‘一岁一枯荣’嘛,当然‘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而且繁殖起来,势不可挡。为什么说‘远芳侵古道’? 一般野草有什么芳香?只有大片的芍药才会香满古道城郭嘛!那诗怎么收尾的?‘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离草嘛,送别的时候引出诗情的植物,就是芍药嘛!”他说的时候,一直望着我的眼睛,最后问:“你这一去,还会常回这边来吗?”我别过头,望着那搁在小桌上的满筐芍药,一瞬间,觉得包括那邻里间声音气息的强制性共享,竟也难舍难分。

迁走以后,其实遇上原来邻里的机会还是不少。比如到王府井新华书店去,排队购买西方古典文学名著,就会遇到原来胡同里的邻居,他排在前头,很幸运地买到了 《欧也妮·葛朗台》,到我买时傅雷译本都售,但我买到了包括 《大卫·科波菲尔》 等五种书,也非常高兴。又一晚,去首都剧场,在前厅与张叔不而遇,我们都是去观看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复排的话剧《茶馆》,演员还是原来的阵容,看完后我们在剧场外路灯下聊了一阵,都痛感“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人间正道。我说:“您那对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 的另解,我现在越来越服膺啦。开水泼不死真善美!我现在年年春天要供满屋的芍药花!我现在住的那地方,离丰台很近,丰台又恢复芍药花的种植啦!”

我迁往的那栋楼里,住进若干富于艺术气息的家庭,我跟其中石大爷石大妈一家,有了来往。石大妈深受书香门第熏陶,对北京风俗掌故,随口道来,都令我觉得口齿噙香。说到芍药花,石大妈能背诵出不少相关的竹枝词,比如:“燕京五月好风光,芍药盈筐满市香;试解杖头分数朵,宣窑瓶插砚池旁。”“天坛游去板车牵,岳庙归来草帽偏;买得丰台红芍药,铜瓶留供小堂前。”她告诉我,以往“四月清和芍药开,千红万紫簇丰台”,更有“万顷平田芍药红”之说。每到仲春,我总是骑车去丰台找花农,从他们那里得到可插瓶的芍药,记得有一春返回时遇到潇潇春雨,虽然带了雨披,还是挨了淋,骑回我们那栋楼,先去石大妈家分她一些芍药,她忙递我干毛巾擦拭,又去沏糖姜水给我喝,我发现她家门扇旁挂着个纸剪的人形,她递我热腾腾的糖姜水,告诉我:“那是我刚剪的扫晴娘。挂上她,祈愿别老阴天下雨。”她赞我用藤筐盛芍药是雅人雅事。其实,用藤筐盛花,本是什刹海畔的张叔的做派啊!回到自己单元,一边用几个质地大小不同的花瓶花钵分插购来的芍药,一边自责:怎么就很久没有去看望张叔了呢?

那些年的生活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各家相继安上了座机电话,那时接到的电话,多是喜讯。但是有天接到个令我悲痛的电话,是张叔家属打来的,报告我张叔仙去。我去吊唁,提去满篮的芍药花,放在他的遗照前。我没有哭,因为我知道,他晚年赶上了好日子,院里那池开水泼不死的芍药花,每年仲春繁花似锦。

后来我又搬了几次家。不管迁往何处,春四五月购来大筐芍药,分插在瓶钵之中,摆放在客厅茶几上、书房电脑旁、床头柜一侧、飘窗正中……当年的芍药开放后,会逐渐变成形态优美的干花,依然会氤出香气。今年初春,我照例向花店预订了一百枝芍药,进入仲春,花店按约将芍药送来,分插摆放那些芍药,我忆念告诉我芍药别名离草的张叔,还有也已仙去的剪出扫晴娘的石大妈……我想起许多美好的人美好的事,现在盛绽的芍药在电脑旁,以它的芳香鼓励我在键盘上敲出这篇文章。

2016年4月30日

(取材于刘心武的同名散文)

1.下列对加点字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罄”的意思是“剩余”B.而遇:“期”的意思是“日期”
C.:“膺”读作yìngD.:“氲”读作yūn
2.下列对作品中相关文学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创作的诗歌。白居易的代表作品还有《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
B.《欧也妮•葛朗台》出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雨果的巨著《人间喜剧》。葛朗台是世界文学中最出名的吝啬鬼之一。
C.《大卫•科波菲尔》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狄更斯创作的长篇小说,表达了作者希望人间充满善良正义的愿望。
D.老舍创作的话剧《茶馆》,叙写了老板王利发经营的茶馆由盛及衰的过程,形象地说明了旧中国的必然灭亡。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刚要搬离大杂院时,为不能再享受市井生活中的烟火气息而感到遗憾。
B.听了张叔对《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别解,作者开始觉得很新鲜,后来便越来越认同。
C.最后一段借景抒情,用盛绽的芍药抒发作者对故人及美好往事的深切怀念。
D.在作者看来,芍药已融入自己的生活,也象征着人与人之间和谐美好的关系。
4.分析题目“芍药盈筐满市香”的含义及作用。
5.文中两次提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各有什么作用?
6.文中写到了一些“雅人雅事”,这里“雅”的含义是什么?请根据你的理解,从《红楼梦》《边城》《平凡的世界》三部作品中任选一部,结合具体情节再举一例。
2018-01-18更新 | 7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