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体裁 > 其他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02 题号:2278833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抗时间的旅行

[法]西尔万·泰松

一种外部力量按照钟摆的规律把我带到大地上。一下到东,一下到西:从欧亚大陆的一头到另一头。我顺势而为,不去抗拒,因为我在冒险的旅行中发现了一种方法,能够阻止时光在生命的肌理上前行。因为有了道路,我开始行走,因为行走,我保持着移动。可矛盾的是,我前进时,前面的一切都停止了:时间停止了,无法掌控时间的隐约担心也没有了。

自从我开始观察西藏养牦牛的人、蒙古骑马的人和阿富汗牧羊人,自从我时不时地尝试模仿他们,我就得出一个结论:游牧生活是对时间逃逸最好的回应。我的目标不是追上时间,而是最终对它无感。

游牧人让空间看到了自己的厉害,同时也扼制了时光的流逝。一个个瞬间过去了,这于他而言不足为道,因为他固执地用自己走过的路将这些瞬间填满。他打碎时钟的刻度盘,用指针戳自己的屁股,让自己起身。我们可以拉紧缰绳以防溜缰,可时间不是一匹马,所以最好任它奔跑,让它完全占有世界,为自己的流逝报仇。对于时钟的滴答声,旅行者回以鞋底的敲击声。每征服一千米,就是赢得了十分钟。徒步是用丈量空间对抗时间的滚筒。

在这场较量中,旅行者最终得胜。凭借自己的脚步丈量世界的人会探索到时间的另一个维度:更厚,更浓。西方的时间是一股风,穿过我们的生命之窗。它在途中变成一个被大力揉搓过的面团。

两年前,我在荒芜的戈壁滩上抽打马儿,与孤独为伴,那会儿度分如时,度日如年。在土兰骑行了六个月,在欧亚大陆的小道上奋斗了八个月后,我回家了,感觉度过了整整一生。十年里,我经历了四场长途旅行,体验了四种各异的生活方式。我还需要经历五场这样的旅行来体验九种生活,然后希望休整休整,像一只老猫对自己的猎物心满意足那样。

所以出发是为了杀死时间,但不是怎样出发都可以。我们的灵魂在大地上对抗时光的消逝,日渐衰退。为避免如此,什么都比不上缓慢移动,一步一步地动。我们放慢脚步,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效仿效果,使得时间本身也减少了自己的流量。

在我喜欢的那些旅行中,我与自然素面相对,同样没有武装。张开双臂,没有机动车,没有超出自身气力允许范围的能力,无法走得更快。我支持通过正当的方式这一表述。英国人创造了它,用来指一种自然之法,也就是攀登岩壁时不借助登山钉,而只用诚实的方式:双手双脚。通过正当的方式旅行,就是骑马、步行、划船,甚至是骑自行车。事关风度,我时常对自己说,而我的脚上布满了蚂蟥,迷失在沼泽的泥浆里。

我徒步不是因为喜欢找罪受,而是因为缓慢会揭示被速度掩盖的东西。我们无法透过火车或汽车的玻璃窗看到沿途风景的真面目:最多记得一种蔓延,一团在眼花缭乱中被冲淡的朦胧雾气。而步行者,却能够离开人们常走的路,踏上那些被保护得更好的羊肠小道,也就是不怎么有人去走的路。如果看到有条路劈开了一片草原,他就会去与草原会合。地平线决绝地逃走,让他想抵达的企图落空,这种乐趣无与伦比。有谁见过一个急匆匆的游牧人?游牧人的步伐小小的,却没有一个远方不会在他们的顽强面前投降!

一天,在西藏高原通往拉萨的路上,我超过了一个匍匐在前面的人。他穿着一件皮罩衫,木质的垫板用皮带子绑在手上。一个鼓包从他额头的皮肤下钻了出来,每次拜倒时都会碰到地面。

你去哪儿?

拉萨。

你每天走多少千米?

六千米。

还要多久?

八个月。

为什么不走着去?

因为如果经受不住便捷的诱惑,就会被责罚。

我感到沮丧,离开了他。我自认为是旧时代最后一批江湖艺人中的一员,是杰出的浪迹者,可我刚刚遇到一个鲜活的证据,证明总有人比我更彻底。

还有一个原因促使我坚持用诚实的方式去旅行:持久的努力会给大脑带来各种天然的镇痛剂,神经学家给它们起了各种学名,步行者们在二十个小时高强度的行走之后感到它们涌进了自己的大脑。头颅下感到一针致命而美妙的注射,先是有点麻木,后来,像一记鞭子似的突然间令人精神振作。这些分泌物当然不足以长期补给行走中的身体,但它们是对疲倦的补偿:温柔、致命、无偿、美妙、孤独、寂静,而且是自产的。

有时我会背叛正当的方式这一原则。我跨上摩托,穿越乌克兰、波美拉尼亚、芬兰南部,或骑着另一种带边斗的摩托穿越阿登和汉萨平原。我晚上在森林里停歇,用松树枝搭成一个庇护所,吃路边老妇人卖的蓝莓。

我驾车沿着波罗的海而行,身边是芬兰的摩托帮,而沉醉于北欧之光的灰色大雁舰队护送着我的摩托朝一片片晚霞赶去。每一次,当引擎的轰隆声震得大脑麻木时,当逃逸线麻痹了感官时,我就感到小宇宙的狂喜,醉心于机械的完美。机械学,这神奇燃料的学科用同一种定律支配着活塞的往复运动和天球的椭圆轨迹。任何一种运动都不可能不需要搏动的能量。发动机缸体和空间一样,都要有一点火星来开启世界的运转。没有哪种机械是没有神奇燃料的。

在路上,我想起了摩托浪迹之王。摩托和浪迹是自相矛盾的,因为自由而疯狂的真正游荡者应当拒绝现代化。然而燃机将他带回自己所属的时代。即便有这些过错,我对自然的喜爱依然总是把自己重新引到街头艺人的状态,只欣赏激烈斗争之后被制服的路。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说“发现了一种方法,能够阻止时光在生命的肌理上前行”,“一种方法”指的是沿着选择的道路不断地前行。
B.通过对游牧民族的观察,“我”对时间有了更好的理解和认识,人不要刻意去追赶时间,但可以用自己走过的路将时间填满。
C.“我”认为真正的旅行是用徒步的方式与自然素面相对,而不要借助交通工具,因为缓慢会揭示被速度掩盖的东西,人会获得无与伦比的乐趣。
D.“我”有时会以驾驶摩托的方式去旅行,背叛了正当的方式这一原则,这反映“我”内心的矛盾和痛苦。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打碎时钟的刻度盘,用指针戳自己的屁股,让自己起身”一句生动形象,提醒人们要立即行动起来,用空间对抗时间。
B.文中用“一针致命而美妙的注射”来描述头脑分泌物对疲倦带来的效果,“美妙”一词运用反语,写出此刻分泌物带给人麻木的感受。
C.“有谁见过一个急匆匆的游牧人?”一句引发人们展开思考,强调了所有的远方都会在人们小小的坚持下变得近在咫尺,触手可及。
D.小说通过对话描写描述了一个去往拉萨的人,简洁的对话却道出了人类的某种悲哀,即人们往往会经受不住便捷的诱惑,深化了小说主题。
3.请结合文本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蕴含的哲理。
4.文中作者对旅行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请结合文本谈谈作者对旅行有怎样独特的理解。
【知识点】 其他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废墟上的生命
程相崧
①机器轰鸣着,那些房子转眼间便成了废墟。
②它们太脆弱了,有一些仅仅被铲车的巨大手臂轻轻一碰,便轰然倒了。伴着摧枯拉朽之声,在大地上腾起一团浓浓的白烟,继而满目疮痍。以后的几天,便有几个或男或女的工人,把废墟里的钢筋、木料、完整的砖块挑拣出来。那些工人在巨大的废墟上如移动的尘埃,灰得像几只蚂蚁。
③谁还能相信,这里曾经是一个个家,这里曾经有老人,有孩子,有女人,有锅灶,有饭菜,有热炕头和炕头上的梦。这里曾经让一个个外出上学和打工的年轻人魂牵梦绕;这里曾经让一个个白发苍苍的老人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守候一生……而现在,这里只有风。风穿过这片废墟,发出像穿过荒原一样的尖利呼哨。
④在更大的装卸车到来铲除最后的印记之前,站在这些废墟上的生命,只有那些树。枣树、香椿、石榴、柿子……几天前,它们中的一些因为挡住了铲车的去路,那巨大的金属手臂,便粗暴地落下来;打在那些叶子上,枝千上。这些树并不稀奇,亦不珍贵,几乎每家都有,而且成了每个家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像每家都要有厕所、厨房、压水井、影门照壁一样,每家都要栽些这一类的树。
叶落归根,这些树是不会离开了,它们还在用自己一身的碧绿守候着脚下的土地。而有一些白发苍苍的老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他们要离开这样安静的小院,搬到楼房上去了。想想多可怕啊:那鸽子笼一般的楼房,一层层的楼梯,上去之后,便可能一辈子都下不来了。 纵使下来,也是被年轻人背着,丧失了尊严,像一个被人抱在怀里的婴孩。想到这里,老人们便哭了。这些树们,一定还记得老人临走之前每个晚上的啜泣吧?他们真想死也死在这里,死了就埋在这些树下。但无奈的是年轻人并不这样想,他们说“树挪死,人挪活”。他们没有老人那份对故土的眷恋,所以他们不会管这些树的感受,不会费事地挖出一个大大的泥坨子,把它们小心翼翼地移走。
⑥其实,站在这里的每一棵树,都能讲出一段感人的故事;每一片叶子、每一条纹路上都印满了对于家的记忆。是的,每一棵树都记得当年把他们从外面扛来,又用铁锨一下下挖开坚实的黄土,再将它们栽种在地下的那个人。每一棵树也都记得这个家里的一个个年轻媳妇进门之后,倚在它们身上说话时候的羞涩模样。尤其是那些枣树、石榴。枣树包含着早生贵子的福梦,石榴则寄托了中国人多子多福的梦想。在媳妇们老去的时光里,孩子们也正像一茬一茬的庄稼。他们一开始总是在树下玩耍,撒了尿和泥垒屋;后来背着书包去上学,回来之后便在树下喝水,吃瓜,写作业。……从前那些外出上学或者打工的游子,上了火车,翻开背包,便会看见娘塞进包里的红枣和石榴。于是家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寸记忆,便都如同放电影一样,伴着咔嚓咔嚓的铁轨声,一帧一帧地慢慢放映着了……
⑦除了枣树和石榴,还有那些椿树。那些年的春天,那些像火苗一样的叶芽总是唤醒了人们惫懒了一个冬天的肠胃,无疑是餐桌上的美食。跟其他几种树相比,椿树几乎要算是家园里最丑陋,最不修边幅的树了。但就是这样的丑陋,却并不影响它最后跟其他的树木一样对于院落忠诚的守候。
⑧当然,除了这些树,我相信跟人们一块儿生活在这些院落的,还有其他的生命,像老鼠。老鼠跟人类一起共处了几千年,可以说是人类最熟悉的邻居。但它们见异思迁,重利轻义,在人们陆续搬出这片房子之后,它们便仓皇而去。废墟上的那些树啊,真是寂寞极了,但连这寂寞,也在一分一秒地慢`漫损减着了……
⑨这些树仍旧站在那里,朝废墟上望着,望着……
(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
1.请简要分析第⑤段画线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请结合⑥⑦段内容,概括废墟上的树能讲出哪些感人的故事。
3.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为何以《废墟上的生命》为题?
2016-11-18更新 | 8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跟着风跑

刘群华

在故乡的土地上,稻禾是田垄里普普通通的一种植物,头顶缓慢悠然的白云,像一头牛或一只狗一样,亲切地肆意顶撞管理它的父亲。风过后,带来一场雨水。父亲从稻禾边经过,饱含汁液的长叶就绊住了他无暇顾及的赤脚,长叶交错缠绕,像一只羽毛蓬松的鸟,在脚踝处佯装睡着了。

稻禾像一个孩子!父亲说。

的确,夜色蒙蒙中,田垄里的稻禾才会呈现它收藏的珍珠。那珍珠是一滴滴露水,垂于长叶的叶尖,然后跟着风,覆盖在了土地之上。这些,不是父亲又有谁知道呢?

父亲有时会漫步于这个夜里的田垄,轻微而舒畅的气息,往往消失在嫩嫩的一丛丛青草里。他是谁的父亲啊?他俯下半个身子,把头轻轻依靠在稻禾上,端详着稻禾的长势,沐浴在稻禾柔婉的眼睛和芳香里。父亲就是这样开始了最为漫长的等待。

有时父亲会对稻禾说,伙计,你家的月光温软么?

稻禾腼腆地垂下眼睫,说,月光是甜的啊,会甜进我的血液,浸染于我的根须长叶。

风抚摸和安慰广袤的寂寞的稻田,当风从父亲的嘴唇边流泻而过,月光的种子舒展开来,从厚云里落在了稻禾上,落到了大地上。

稻禾的睡意不期然袭来。它们的睡意也实在是太沉太沉了。雨站了一会,又退回去了。雷打了一个呵欠。风说,你们睡一会儿吧,我过一会儿也睡了。

故乡的田垄在夜晚童话一般,美丽得无与伦比。然后,再等待太阳的归来。

一头牛在稻禾上肆意践踏。这是父亲的疏忽,应该在牛羊经过的地方立下粗壮的栅栏。这是谁家的牛?父亲在田垄里看牛的脚印。

稻禾说,谁知道呢!

父亲用手掌测量估算了一下,那么大的蹄子,一定是村里老张家的大水牛,这条水牛是个贼精,上次就乘虚而入啃了一个人的一分田稻禾。父亲找到老张,老张没有否认,用牛鞭在牛的身上抽了半会儿,牛皮都抽裂了。

父亲说,算了吧,抽烂了牛皮,以后不好蒙鼓了。稻禾蹲在田里,听到父亲饶恕水牛的话,气得根须都翻出来了。一只很大的鸟儿飞进了田垄,尖喙啄食着小小的田螺和呆头呆脑的泥鳅。父亲说,这是风替稻禾新喊来的伴,白鹭。白鹭的来临,让稻禾慢慢平息了对父亲的愤怒和责备。

稻禾被牛消耗掉的体力暂时无法恢复。也许,以后也恢复不了。矮了一截的稻禾,在翠青的田垄里,像得了天花的脸,坑坑洼洼。母亲见状会呵斥父亲,说,整天跑来跑去,不知忙些什么,可害苦了稻禾!

父亲委屈的样子,我长大之后的某天才蓦然明白,他渴望稻禾能够飞翔,像白鹭一样飞翔。被牛啃食一截的稻禾,父亲倍加照顾,倍加小心了。但这些稻禾已然像长跑中的运动员,落下了一段路,就再也追不上了。其实这个道理谁都知道,这些稻禾丢失了阳光的积蓄,就赶不上时光了呀,除非改变行走的方式,让飞翔的翅膀乘风而去。

稻禾从春天长到秋天,它们用目光注视着太阳,仿佛在太阳看不见的某个地方,有稻禾值得感激的人。父亲知道稻禾开花是田垄里的一场盛宴,是大地赐予人的希望。如果稻禾没有这次开花的存在,那它与一丛青草无异,一定是虚空和徒劳的。而如果开花后有了沉甸甸的稻穗,则每一粒谷子都怀有慈悲与怜悯之心。

太阳西坠在山脊,父亲才卸下肩头的喷雾器。是时候打药了,稻禾叶已经有卷叶虫,还有稻瘟,根下爬有蚍虫。这三重困境让父亲累坏了,把一身泥水抛在阳光底下。母亲端饭上桌,父亲望着碗里的白饭,忧心今年的收成。

父亲的忧伤如葳蕤草木,在母亲的心里丛生荒芜。不过,农药还是有效的,稻禾一副欢天喜地的样子,咕噜一声,就结了籽。

一只鸟对老鼠念叨:吃吧,吃吧。老鼠贪婪地用舌头把稻穗卷进嘴里,每每来不及仔细咀嚼,复又伸出舌头。老鼠也有紧迫感,这时候不多吃几粒稻穗,一旦等稻谷全黄了,就没它的份了。有几只山雀见罢,仿佛突然醒悟过来了,也扑扇着翅膀,要跟老鼠抢粮。

村里的农人严阵以待,似乎要对老鼠和山雀下黑手。父亲不以为意,他对我说,老鼠和山雀偷窃一些去,并不影响我家吃饭。他对老鼠和山雀说,尔等不必惊慌,我有的是稻穗。

风怂恿稻禾尽快圆满自己的生命,一田垄的谷子,金黄、灿烂。父亲的鼻子里全是米香,神情高深得不可捉摸。没有什么可比拟这种壮丽的辽阔。我听到了收割机的声音,仿佛太阳的车辙从很远的天空滑过来了。父亲的童稚之心又起,故意留下了不少谷粒,他嘱咐开收割机的师傅,那片被牛啃过的长势不好的稻禾,低矮枯黄的稻禾,头顶稀疏的稻穗,就留给这些秋天的动物吧。母亲是不肯的,她觉得父亲狂了,诅咒道:晚上你去跟老鼠睡吧,去跟鸟睡吧!

风的声音短促而突兀,一株稻禾问另一株稻禾:伙计,我们怎么过冬天?冬天白雪皑皑,那雪是稻禾迈不过的坎。

别怕,稻禾会有春天,人也有。明年的春天,你们会发芽,会长叶,会和我的父亲说话。

收割机一丘一丘地收割,然后打包进仓。与我对话的谷子,不知进了哪个蛇皮袋。而我坚信,不管它们到了哪里,都会有一位善良的父亲陪伴它们。

(选自《湖南文学》,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运用比喻和比拟手法描绘了父亲经过田垄时的稻禾状态,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稻禾的喜人长势。
B.“他是谁的父亲啊?”这一句表面写“我”对父亲的埋怨,实际上表现了父亲对稻禾无微不至的照料。
C.“我”回答稻禾,明年春天它们还会继续和“我”的父亲说话,蕴含着“我”对自然与生命活力的确信与乐观。
D.村里的农人要对老鼠和山雀下黑手,父亲却不以为意,体现出父亲对待自然万物的仁慈之心。
2.对文中“稻禾被牛啃食”的相关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中农民常借助生活经验做出判断,父亲用手掌测量估算牛脚印大小,就能判断出啃食稻禾的是老张家的大水牛。
B.老张承认自家的牛啃食稻禾,还抽打惩罚,可见乡土社会中人们往往选择信任熟人而不用凭据,乡邻间的感情真实淳朴。
C.父亲渴望稻禾能像白鹭一样自由飞翔,表现出父亲期盼稻禾躲过灾害,自由地生长,体现出父亲对庄稼收成的淡然释然。
D.“稻禾丢失了阳光的积蓄,就赶不上时光”,写出了对被牛啃食的稻禾的遗憾,作者在诗化的语言中又融合了人生理趣。
3.父亲的心情围绕着稻禾的成长历程逐步发生了变化,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4.这篇散文以“跟着风跑”为标题有什么好处?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2024-03-01更新 | 5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倾听滴水

何羽

我常常因幻觉中的滴水声响而惊悸。在睡梦中,在清醒的白天。

少年时为了复习迎考,我想出了一个方法(灵感来自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的勤学故事),在洗手间,我将水龙头关至仅能滴水的程度,下面摆放一只水桶。滴,滴,滴,滴,然后,我跑回房间,练字,背书。间或在凝神的瞬间,在绷紧的心思稍一松弛的瞬间,我便听见那滴水的声音在催促。我知道,这会儿,水桶底部已铺上一层水膜,且正以极难察觉的速度攀升。

乃至睡梦中,我也常被幻觉中的滴水声惊醒,猛然坐起,冲进洗手间,胡乱擦了把脸,又坐回书桌前,却两眼发蒙,茫然无措。只好倒头又睡,总不敢睡深,半梦半醒之间,思维一片沉重的混浊。

而那滴水的声响却异常清晰,粒粒分明,坚定,固执,扣人心弦。

这滴水的声音就这样时时刻刻、无处不在地追逐着我。

听,这滴水是有生命的。

将滴水控制在一秒钟两滴的速度,这水声听起来就像十六七岁的我,年轻,矫健,兴致勃勃,勇往直前,滴,滴,滴,滴,来不及看清什么,来不及后悔什么,细细密密的日子就这样快速地过去了;稍慢了一些,就像中年的我,矜持,沉稳,稍作停留,但也不及多想,被身后一大摊琐事杂务推着向前;再慢一些,那就是老年的我,慢慢地渗化出来,汇拢,凝聚,像一颗盈盈欲滴的泪,又像一颗思维的结晶体,饱满,丰硕,而后,“咚”的一声,落入耳膜,凝重,庄严,掷地有声,像一句古代的誓言。

这滴水的声音,是存在的宣告。而后,一切又归至于沉默的虚无。

你说,这一条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是由多少颗这样微弱而真实的水滴汇成的呢?生命投入时间的长河,如一滴水跃入无边的汪洋。世间万物的历程,又与一滴水的生命有什么不同?

我常常无言以对滴水的责问。

这滴水工夫,地球上,抑或宇宙间正上演着多少出剧目呢?

这滴水之舟,究竟能承载多少的笑与泪,悲与喜,生离与死别?

一滴水,谁都可以掬之于掌心,然而,谁也无法掂出一滴水的分量,谁也无法将一滴水永远留住。

天地之间,万籁俱寂,唯有滴水声,如珠现,如佛音,点点滴滴落心头。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水滴,石穿,更何况是脆如蝉翼的生命?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有多少智者,倾听滴水之声,浊心因此而明净,他们顿悟后的长叹落在历史之河中,激起滴水的层层回音,至今不绝如缕。

漫步田野,一颗颗露珠正凝于叶尖。无色,无声。

一忽儿,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光芒四射。

露珠们开始闪烁不定,窃窃私语,如忽明忽灭的萤火。

光线慢慢移过来,移过来。在一个恰当的角度,聚集。瞬时,灵犀一点,心领神会,回应着阳光的这滴水珠便折射出炫目的颜色,赤,橙,黄,绿,青,蓝,紫。雍容富丽,金碧辉煌,如梦如虹……与平生的素朴纯净形成反差。

任何生命拥有的色彩它都拥有,一切大红大绿,大喜大悲,都消融其间,默默包涵,而自身却是别透无比,通体明亮,这是一种何等气度的生存智慧?

甚至,这一滴水的华美比之一颗罕世的钻石更无价,因其转瞬即逝,而更富有灵性,富有生命的绚丽的喧响,因而,美得异常触目惊心,无与伦比。

或许,这一滴水一生的期待,只为了这瞬间的辉煌?

此时,谁敢鄙视,谁敢漠视,这一滴水的存在?

此时,谁还能说,无色与沉默是一种苍白与单调?

无色是至色,沉默是绝响。

也许,人的一生,还不够用来守望滴水升腾为云的历程,但我不能不信奉这滴水之音。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中多用反问句,意在激发读者对“滴水”所蕴含的哲理的思考,同时表达自己强烈的感情。
B.文中引用一些著名的古诗,词句,为的是说明人生的短暂、脆弱,相比之下,滴水却永恒.坚韧的道理。
C.文中写水滴折射出的炫目的颜色,为的是反衬水滴的“无色“”,因为只有无色,才能使人的浊心明净。
D.本文多用短句,有简洁之美;又能够做到长短结合,整散结合,错落有致,如行云流水,有灵动之美。
2.“一滴水,谁都可以掬之于掌心,然而,谁也无法掂出一滴水的分量”,为什么?请分点阐述道理。
3.作者从阳光下水滴的光彩,领悟到了“生存智慧”,这“生存智慧”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作简要阐述。
2020-12-18更新 | 7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