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82 题号:321643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沙那罕提琴
〔美〕保罗·琼斯
在我的一生中,麦克舅舅的那把小提琴一直被视为“传家之宝”,是这个家的象征。
我还记得麦克舅舅第一次让我亲睹小提琴的情形。他轻轻打开陈旧的黑盒子,在华丽耀眼的绿色天鹅绒里,那把琴静静地平卧其中。“现在,你可以说真正看过一把名琴了,这可是一把沙那罕,顶尖的乐器。”他极其庄重地说,并让我从琴面“f”形音孔中看里面褪色的标志——史塔拉第瓦里斯。追根溯源,这把名琴是一位先辈从意大利带回来的,最后由我外公传给了麦克舅舅。
我的父亲是一位糕饼师傅,与总喜欢把事情往最坏处想的母亲不同,他向来乐观。在亚撒斯大街开店是父亲从事的一桩最大的冒险事业。店铺的前面是糕饼店,后面辟为冰淇淋店,将装潢大理石台面。当父亲头一次告诉母亲这个计划时,他心里异常兴奋。
“我告诉你,玛丽,根本不会有危险,”看见母亲脸色不对头,父亲说道,“你只要在这份三千美元的借贷申请书上签个名就行了。”
“但是,万一房子被抵押了,”母亲呜咽着说,“我们会流落街头,变成乞丐啊!查理。”
“我想稍微说几句。”舅舅说。他站起来从陈列柜顶上取下那只琴盒,“我从报上读到过,这种牌子的小提琴可以卖到五千块钱。把它拿去卖了吧,查理。”
“哦!麦克!”母亲很吃惊。
“我不能这么做,麦克。”父亲说。
“如果你急着用钱,”舅舅对父亲说,“可以在艾瑞特关门之前送去给他。”他把琴盒交给犹豫的父亲,“反正我也老了,不能再去动它了。”
他的双手在微微地颤抖,可他的声调却异常平静。于是,父亲就挟着那把提琴出去了。
过了一阵子,父亲从前门进来,他吹着口哨,脚步轻捷,可是仍然挟着那只提琴盒。他做的头一件事便是将琴盒放回到陈列柜顶上的老地方。
“我都已经走到艾瑞特那家店的门口了,可我心里突然起了个念头,”父亲解释道,“我们干嘛要卖它?就放在老地方不挺好的吗?这就像我们有了一只保险箱,里面放着崭新的五十张一百元面额的票子。有了这笔钱,我们就用不着为那笔三千元的贷款担惊受怕了。你说是吗,玛丽?如果我们要还的话,只消穿过三条马路到艾瑞特那家店去就行了。”
母亲露出欣喜的表情:“我很高兴,查理!”
“一个很明智的主意,”麦克舅舅裁决道,“另外,我自愿把这把琴留给我外甥,供他在大学里念书的费用。”
贷款的偿还并没有发生问题,虽然比父亲预定的期限晚了三年。我进中学后,上午上课,下午就在店里帮忙。在我即将上大学的那年夏天,麦克舅舅溘然长逝,于是他的小提琴便传给了我。
“他们难道没有让你们勤工俭学的方案吗?”一天晚上,父亲问我。我告诉他确实有。
“我想那样最好。”他突然说道,“我在你衣柜的抽屉里放了一个信封,里面有两百元,应该够缴你入学的那些费用了。你知道的,那把琴对你妈有很特别的意义。”
他说得没错。可母亲更担心我去异地过分劳累工读的事,她说过,小提琴是属于我的,况且麦克舅舅就是想用它来供我完成学业的。在我离家的头一天,父母都在店里忙着,我提着这把琴来到艾瑞特的乐器行。这位老人从后房走出来,眼睛像猫头鹰般一眨一眨。
我打开琴盒:“它值多少钱?”
他拿起琴来:“二十五元,也许能卖到五十元,这就要看谁愿意要它了。”
“可这是一把史塔拉第瓦里斯制作的沙那罕名琴呀!”我说。
“不错,这上面确实有他的标志,”他彬彬有礼地说道,“许多小提琴上都有这种标志,可并不是真的,这也绝不会是真的。”他好奇地凝视着我,“我以前见过这件乐器,你是不是查理·安格鲁的儿子?”
“是的。”我简短地答道。当然,这把琴我没有卖掉,我把它带回家,放到楼上自己的房间去了。晚餐的时候——那是我行前最后的一次晚餐了,当母亲的眼光瞟到陈列柜顶上的时候,她吓了一跳。
“小提琴!”她用手按着胸口,“你把它卖了?!”父亲□□□□□□□□□□□□□□□□□(此处删除一句对父亲的描写),直到我摇摇头。“我把它和行李一起搁在楼上了,”我回答她,“我想把它摆在学校的寝室里面,看到它我就能想起家里啊!”母亲这才高兴起来。显然,她很满意。
“此外,”我接着说,“带着它,你也可以放心了。如果我急需用钱,它就好像一个装满钞票的钱匣子,可以随时派用场。对吗?老爹!”
“对的!乖儿子,对的!”父亲说。他的眼睛却一直避开我,故意瞧着其他的地方。
【注】史塔拉第瓦里斯,为小提琴著名品牌沙那罕的制作家族。
(选自《中外小小说精选》,有删改)
1.小说第二段那么详尽地描写麦克舅舅的小提琴,有何作用?
                                                                               
2.依据全文内容,在“□”标注空缺处补写一句对父亲的描写。(不超过15字)
                                                                               
3.指出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① 他的双手在微微地颤抖,可他的声调却异常平静。
② 他的眼睛却一直避开我,故意瞧着其他的地方。
                                                                               
4.用一个词语概括“我”的形象特征,并简析“我”在全文中的作用。
                                                                               
5.“我”上大学前已知晓“提琴”的真相,可为什么还视它为“传家之宝”,“是这个家的象征”?联系全文,探究理由并作简析。
                                                                               
14-15高三上·浙江温州·阶段练习 查看更多[2]
【知识点】 其他小说 戏剧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新任务

罗广斌     杨广益

第二天,一个女同志,按照约好的时间和接头暗号,来到成岗家里。这个女同志不到三十 岁,中等身材,衣着朴素,蓝旗袍剪裁得很合身。她坐下来不慌不忙地告诉成岗:

“我姓江,江雪琴……我的岁数比你大一点,你就叫我江姐吧。”成岗愉快地叫了一声,“江姐。”江姐温和地笑了。“你经常读市委的党刊——《进攻》吗?你对它有什么意见和建议?”“《进攻》?我读到第二十一期了,很好,没有意见。”成岗说着,心里浮现出一个长久以来就有的想法,就全部说了出来:“《新华日报》被迫停刊以后,厂里的工人都感到苦闷,他们渴望得到党的消息,得到解放战争的胜利消息。可是《进攻》是党内刊物,群众看不到,可不 可以想办法,满足群众的需要?”

“你的意见很对,”江姐点头说道:“市委早已考虑到了。为了把胜利的消息,及时告诉人 民,决定出一种群众性的宣传刊物。刊物定名为《挺进报》,每周出版一期,着重报道解放战争 的胜利消息,评介时局和宣传党的政策法令……可以发到可靠的积极分子手里。市委希望它成 为团结、教育广大群众的一种有力的武器。”

成岗眼睛里闪耀着兴奋的光彩,忙问:“让我参加《挺进报》的工作吗?” “听许云峰同志说过,你对这样的工作,会感兴趣的,对吗?”江姐微笑着说,“你从前在学校的剧团里,爱搞布景、灯光之类的后台工作,现在要你搞的,又是后台工作,市委打算把 秘密印刷所设在你这里。”

“对,我这里挺合适。敌人轻易不会怀疑我这个当厂长的人。”成岗恳切地望着江姐:“工 厂里的情况,你大概已经知道了,我这里比较安全。”

“从今天起,你是《挺进报》的工作人员了。你负责印刷,每一期印好的《挺进报》,由我 负责处理……”

江姐不慌不忙地说着。从声音里,成岗觉得她和老许一样老练、成熟,他高兴地联想着:①“我们党内,不知有多少优秀的同志!”见面不过半个小时,成岗已经对这位平易近人的领导 人产生了尊敬和无限信任。江姐的目光,仍然是那样的温和,她仿佛已经察觉这位年轻同志的 心情,却没有去妨碍他,只稍微提高了声音,来引起他的注意。

“成岗同志,你要知道:《挺进报》是市委的宣传刊物,发行以后,它对群众的影响很大,必然会引起敌人的注意。你一定要严格地遵守秘密工作原则,尽量减少和朋友们的来往,停止一切 群众工作。否则,不仅你会遭到危险,而且还会给党带来重大的损失!”停了一下,江姐又进一步 说:“今后,有些朋友,也许会因为你不参加社会活动而发生误解,但我相信,为了党的利益,你是不会计较这些的。”

成岗默默地听着,感到这个新的工作,比担任老许的交通员更复杂,要求更严格,自己的 责任也更大。②他咬着嘴唇,站起来,紧紧握住江姐的手,严肃地说:“我向党保证。”

庄严的瞬间,正是无数共产党员都曾经有过的,决心向党献身的时刻。成岗的心情分外激 动。江姐安详地注视着他,声音里带着深深的温暖:“党给了你最大的信任。”

从这时起,寝室后面那间小小的储藏室,收拾干净了,变成了《挺进报》的秘密印刷所。 白天,成岗是工厂的厂长,更谨慎、更小心地执行着自己的职务;一到晚上,他便成了党报的 印刷者,通夜不眠地做着秘密印刷工作。

节选自《红岩》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以成岗为观察视角,刻画了江姐的外貌和神态,让我们一开始就对江姐有了一 个性格定位。
B.“让我参加《挺进报》的工作吗?”既透露了成岗急切地想为党工作的决心,又显示了 一个年轻人蓬勃的朝气。
C.小说以一天的时间为轴,以成岗、江姐二人交待任务为横截面,真实地展现了重庆解放 前夕革命工作的危险状况。
D.江姐虽然第一次和成岗见面,但是她能感受到成岗的革命热情,因而她坚信他能够把所 有的工作都做到极致。
2.在成岗的眼里,江姐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3.画线句子各属于“心理描写”的哪种类型,各有什么作用?
2019-01-11更新 | 2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腔(节选)

贾平凹

夏天义在庆玉家的稻田里撒化肥,瞎子二婶整个下午刮土豆皮,刮了半盆子,就煮了土豆做拌面疙瘩汤。哑巴在院子里劈柴火,柴火是两块大树根,哑巴抡了斧头劈了半天,才劈开了一块。二婶说:“你缓缓,挣出毛病了又害我呀!”哑巴不住手,抡一斧头吼一声,天摇地动。五个儿子曾经提议让老人每周轮流到各家吃饭,夏天义不同意,觉得儿子儿媳们都忙,不方便。更何况夏天义心性强,才不愿意每天拉着瞎眼老婆去上门吃饭,那算什么呀,要饭呀?!夏天义就说:“地我们是不种了,全分给你们,一年每家给我拿小麦五十斤,稻子一百斤,各类豆子杂粮五斤,蔬菜随便在谁家地里拔。而饭是我们做我们吃。”这样的日子实行了几年,夏天义没有一天不在儿子们的田地里劳作,但劳作并没落下多少好,几个儿媳们倒埋怨公公给这家干活多了,给那家干活少了。这些话夏天义没往心上搁,他劳作是他愿意,不在地里干活反觉得心慌,爱惦着父母早逝,如今孤独一人的哑巴,让哑巴常年就吃住在他那儿。

夏天义进门的时候,光着双腿,人累得腰都弯下了。他没有感觉腿肚子上还趴了一条马虎虫,哑巴看见了,就一个巴掌拍去,使夏天义冷不防受了一惊,低头看,腿上却出了血股子顺腿流,像是个蚯蚓。夏天义去锅里盛了一碗拌汤煮土豆给了二婶,自己也盛了一碗,却见碗里漂了一层白虫子,说:“面里生了虫,我重做些别的吃。”二婶说:“有虫啦?倒了多可惜。”夏天义也觉得把一锅饭倒了可惜,就把虫子一个一个往外捡。庆金进了门,二婶从脚步声中分辨出是大儿子,庆金说:“吃的啥饭,我也来碗。”去盛饭时就叫着这么多虫子怎个吃呀,一时心里酸酸的,端锅把饭倒了,自己给老人重做。

夏天义到伏牛梁小儿子瞎瞎的葱地边,一边浇尿,一边骂瞎瞎,看见紧挨着的那一块只有二亩大左右的地里长满了铁杆蒿、爬地龙和麻黄草,知道是俊奇的堂哥俊德家的。俊奇背着电工包从312国道上过,夏天义说:“多好的地荒着,这就不种啦?!你堂哥最近回来了没?”俊奇说:“过年回来了一次再没回来过。”夏天义说:“他就这样糟踏土地?!他不种了,你也不种了?”俊奇说:“他说过要我种,却要我每年给他二百斤粮食,还得缴土地税。再说我一天忙得不沾家,我家的地都种不过来哩。”夏天义说:“你给他打电话,就说我来种!”

晚上,俊奇拨通了俊德的电话,俊德同意代耕,俊奇就代表堂兄和夏天义写了个协议:土地税由夏天义承担外,每年给俊德一百斤小麦和一百斤稻子。写了协议,俊奇娘说:“他二叔,你种了一辈子地,老了老了,还种这二亩地干啥呀,你还缺吃少穿的?”夏天义说:“地不能荒着么,好好的一碗饭,倒在地上了,能不心疼?我还不至于太老吧?!”

俊奇送夏天义回。天上满是星星,一颗一颗都在挤眉弄眼。夏天义的情绪特别好,顺口唱了:“老了老了实老了,十八年老了我王宝钏。”巷道拐过弯是段斜坡,夏天义明明看着两个石阶,要一步跨上去,但脚步没踩住,咚地窝在了地上。俊奇忙去扶他,他不让扶,也不让再送。

庆金在家里和四个弟弟、弟媳们正商量,听见四叔夏天智在院门外喊:“养儿防老,养的你们干啥?你爹给你们各家帮着种地,我都有些看不下去,现在竟然让你爹去种别人的地?!”庆金就解释,说这事他们事先都不知道,正商量咋办呀。

庆金回到屋里。老二庆玉说:“四叔倚老卖老!”四媳竹青说:“话不敢这样说,四叔还不是为了咱?咱想一想,为啥爹要种人家的地?”庆堂说:“是不是咱给爹的粮食不够吃?”老三庆满说:“是你一到饭辰了就唆着自家的娃去么?”瞎瞎看着老三说:“我儿子小,能吃他爷多少饭,爹把一个外人——哑巴常年放家,他饭量大,当然不够吃了。”庆满说:“你咋不看哑巴也给老人干活?”声音都高起来,庆金说:“吵啥呀?!咱把爹的地分着种了,是想让爹歇着,可爹身子骨还硬朗,这些年还不是看谁家活忙就帮谁干?爹一定在想,与其这样,还不如自己弄一块地种。”庆玉庆满说:“是这个想法。爹当了一辈子村干部,现在不当了,他得有个事干呀!就让他去种吧。”

(作家出版社2012年版,略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展现了农村的生活场景:夏天义在施肥,二婶在做饭,哑巴在劈柴。简洁、洗练的语言勾勒出了一幅和谐、温馨的农家生活画面,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B.作者先用拟人手法描写周围环境来侧面烘托夏天义获得代耕权的快乐,然后又通过描写他唱戏、一步跨两个石阶的细节直接展现他难以抑制的愉悦。
C.结尾夏家的儿子、媳妇们讨论父亲为何种人家的地,种种自以为是的猜测表明孩子们并不真正理解自己的父亲对土地和劳动的那份真挚的情感。
D.小说语言通俗质朴,符合农村、农民的题材特点;方言、口语的使用,使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不具体刻画人物的外貌长相,使人物形象更具普遍意义。
2.“地不能荒着么,好好的一碗饭,倒在地上了,能不心疼?我还不至于太老吧?!”这句话是理解小说人物形象的关键。请具体分析这句话体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3.小说设置了“哑巴”这一次要人物,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020-11-25更新 | 20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老夫老妻

冯骥才

①他俩又吵架了。

②可是今天的架吵得空前厉害,起因却很平常——就像大多数夫妻日常吵架那样,往往是从不值一提的小事上开始的——不过是老婆子把晚饭烧好了,老头儿还趴在桌上通烟嘴,弄得纸片呀,碎布条呀,粘着烟油子的纸捻子呀,满桌子都是。老婆子催他收拾桌子,老头儿偏偏不肯动。老婆子便像一般老太太们那样叨叨起来。老婆子们的唠唠叨叨是通向老头儿们肝脏里的导火线,不一会儿就把老头儿的肝火引着了。两人互相顶嘴,翻起许多陈年老账,话愈说愈狠。老婆子气得上来一把夺去烟嘴塞在自己的衣兜里,惹得老头儿一怒之下,把烟盒扔在地上,还嫌不解气,手一撩,又将烟灰缸打落地上。还抓起桌上沏满热茶的大瓷壶,用力“叭”地摔在地上,看着满地碎瓷片和溅在四处的水渍,老婆子直气得冲着老头大叫:“离婚!马上离婚!”

③同样的怒火也在老头儿的心里翻腾着。只见他嘴里一边像火车喷气那样不断发出声音,一边冲到门口,猛拉开门跑出去,还使劲带上门,好似从此一去就再不回来。

④老婆子火气未消,站在原处,面对空空的屋子,一种伤心和委屈爬上心头。她想,要不是自己年轻时得了那场病,她会有孩子的。有了孩子,她可以同孩子住去,何必跟这愈老愈混账的老东西生气?……

⑤不知为什么,他们每次吵架过后两小时,她的心情就非常准时地发生变化,好像节气一进“七九”,封冻河面的冰片就要化开那样。像刚才那么点儿小事还值得吵闹么?——她每次吵过架冷静下来时都要想到这句话。可是……老头儿也总该回来了。他们以前吵架,他也跑出去过,但总是一个小时左右就悄悄回来了。但现在已经两个小时了仍没回来。外边正下大雪,老头儿没吃晚饭,没戴帽子、没围围巾就跑出去了,地又滑,瞧他临出门时气冲冲的样子,不会一不留神滑倒摔坏了吧?想到这儿,她竞在屋里待不住了,起身穿上外衣,走出房子去了。

⑥雪正下得紧。雪是夜的对比色,好像有人用一支大笔蘸足了白颜色,把所有树枝都复勾一遍,使婆娑的树影在夜幕上白茸茸、远远近近、重重叠叠地显现出来。于是这普普通通、早已看惯了的世界,顷刻变得雄浑、静穆、高洁,充满鲜活的生气了。

⑦一看这雪景,她突然想到她和老头儿的一件遥远的往事。五十年前,他们同在一个学生剧团。她的舞跳得十分出众。每次排戏回家晚些,他都顺路送她回家。她记得那天也是下着大雪,两人踩着雪走,也是晚土八点来钟,在河边的那段宁静的路上,他突然仿佛抑制不住地把她拉到怀里。她猛地推开他,气得大把大把抓起地上的雪朝他扔去,直打得他像一个雪人。他们的恋爱就这样开始了--从一场奇特的战斗开始的。

⑧多少年来,这桩事就像一张画儿那样,分外清楚而又分外美丽地收存在她心底。曾经,每逢下雪天,她就不免想起这桩醉心的往事。年轻时,她几乎一见到雪就想到这事;中年之后,她只是偶然想到,并对他提起,他听了总要会意地一笑,随即两人都沉默片刻,好像都在重温旧梦;自从他们步入风烛残年,即使下雪天也很少再想起这桩事了。但为什么今天它却一下子又跑到眼前,分外新鲜而又有力地来撞她的心?

⑨可现在她多么希望身边有一只手,希望老头儿在她身边!她想到楼上邻居李老头,“文化大革命”初期老伴被折磨死了。尽管有个女儿婚后还同他住在一起,但平时女儿、女婿都上班,家里只剩李老头一人。星期天女儿、女婿带着孩子出去玩,家里依旧剩李老头一人--年轻人和老年人总是有距离的。年轻人应该和年轻人在一起玩,老人得有老人为伴。

⑩真幸运呢!她这么老,还有个老伴。四十多年两人如同形影紧紧相随。尽管老头儿性子急躁,又固执,不大讲卫生,心也不细,却不失为一个正派人,一辈子没做过亏心的事;一副直肠子,不懂得与人记仇记恨……她愈想,老头儿似乎就愈可爱了。

她在雪地里走了一个多小时,老头儿仍不见,雪却稀稀落落下小了。只有先回去,看看老头儿是否已经回家了。当将要推开屋门时,她心里默默地念叨着:“愿我的老头儿就在屋里!”

屋门推开了,啊!老头儿正坐在桌前抽烟。地上的瓷片都被扫净了。炉火显然给老头儿捅过,呼呼烧得正旺。顿时有股甜美而温暖的气息,把她冻得发僵的身子一下子紧紧地攫住。她还看见,桌上放着两杯茶,一杯放在老头儿跟前,一杯放在桌子另一边,自然是斟给她的……老头儿见她进来,抬起眼看她一下,跟着又温顺地垂下眼皮。

她站着,好像忽然想到什么,伸手从衣兜里摸出刚才夺走的烟嘴,走过去,放在老头儿跟前。什么话也没说,赶紧去给空着肚子的老头儿热菜热饭,还煎上两个鸡蛋……

1.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对老夫妻吵架不止一次,但妻子在家强势,每次都是老头气得离家出走,小说结尾老头“抬起眼看她一下,跟着又温顺地垂下眼皮”的细节正说明了这一点。
B.小说选择老夫老妻为对象,选择“吵架”这一生活小事为冲突点,正是要歌颂真挚感情的伟大,可贵。
C.小说以时间顺序展开,但又使用倒叙来丰富情节,如加入“恋爱时”的场景,来说明他们是有很好的感情基础的,从而为和好作伏笔。
D.老婆儿是一个“刀子嘴豆腐心”的妇女形象,她生性好强,性情急躁,但又重情重义,还善于反省。
2.老婆儿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3.结合文中第⑥段对“雪”的描写,简要分析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
2020-12-17更新 | 13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