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49 题号:6128715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春天,我的春天

史光柱①

  我最后一个用眼睛看到的春天是被疯狂的绞肉机绞碎的,春天淌着血,连同那天的太阳一起绞断。留下一条根,深埋在岁月里。那是1984年的事,至今已整整二十个年头。往前一年,春天是和平的橄榄绿;再往前一年,我走在滇东老家的山道。父母送我入伍,父母爱、故乡情勾动情怀。路边有青青的麦苗、棕榈和灌木林。青青的麦田和灌木是春天。翻过山岗,便看不见了我熟悉的木屋和炊烟,能让我爬上山岗,回头再望一眼的故乡是春天。

  花不标价,草不打折,那时的春天没有商家炒作的痕迹。伸进树丛的牛头、羊嘴告诉我日子香甜,啃嚼鲜美。一张慈祥的面容从天涯海角如期而至,它掏出钱褡子,传播慈善、慈祥。一枚枚类似金币、银币的东西,从山湾、地湾冒出来,从野茅草返青的沟崖露出来。这时我总在想,城里的春天,大厦装不下吧?为何城里工作的人回乡探亲,脸上都泛着红光?立交桥向四方炫耀,现代化进驻山乡。可霓虹灯跟油灯的距离越拉越大。我托着腮帮坐在灯影下苦思:什么时候大山不阻断遥远,我也把牛车上的梦搬到汽车上。生日有红烛,天天有饼吃,可能春天进家了吧!外婆跟我说,如能一天从鸡窝里捡两个蛋,你的春天也就来了,石榴树露出腼腆的神色,抛出红绣球招引我忧郁的眼神,春天是家里买了一包盐,不用再吃淡菜,是季节熬出头,说是苦尽甜来。

  狗尾巴草穿花衣服是春天;蒲公英凑趣闪出身向路人报幕是春天;老地疤长新肉、添新喜是春天。这个季节,谁最尖刻——草尖儿,谁最淘气——春风,谁的腰肢最细——链子草,谁的嗓音清亮,声带最长——溪流,谁最高兴——布谷鸟和油菜花一样招眼的秧子,谁的嗓门最大,是村长大块头。他把开春的调门起得很高。

  春天,何止大地蒸蒸日上,青麦苗暖阳坡,它还让汉子们将缩在衣领里的脖子伸直,起早上山,让女人们拉家常时不只嬉笑,还看山色。耕牛和我们的腿脚没闲着,扭子压在人肩上,愿望长翅。一个被贫穷剥夺书本的女娃,接过爷爷挖药材换来的学费,朝房头登枝的小鸟招招手。

  春天来了,根的愿望得到伸展,种子跟苗床说着喷香的悄悄话。冷漠的土地找到掏心窝子的。痛快地宣泄着压抑已久的心情。孩子们有了玩场,破口鞋成了打老鼠脸的锐利武器。穷山沟的孩子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童话。天被雨婆婆刷洗成蓝屋檐,白云洗成春雪莲。丁香花刷得特丁香,鸟窝里的雏鸟是他们宠爱的丑小鸭,泥塘子当成天鹅湖,娃娃鱼成了美人鱼,蚂蚱窝当成星星屎。星星会拉屎撒尿,不知是哪位祖先注册在人们头脑里的童话。因为故事离奇,也因传说蚂蚱窝有消食败火的功能。老人们便说星星屎不脏,吃了长聪明。孩子们也想不呆不傻,长大后挣大钱,盖大屋,娶好媳妇,想聪明的孩子见到半个火柴盒大的蚂蚱窝,从枝叶上掰下,拿回家串烤着聪明。胆子小的孩子,掰开蚂蚱窝,瞅着金色的虫卵囊仔细观瞧,最终不敢拿在火上烤熟亲尝。

  山道如线,扯着木屋放飞的风筝。坡地挂在高山上。谁在翘首?谁在顾盼?谁是年岁中的畚蚂蚱?弓着腰,鼓着眼四下寻找。情缤纷,梦缤纷,青瓜棚看呆看傻了。在管生不管死、管成长不管成熟的春天,我怀着树的冲动,肩挑憧憬,根盘串蚂蚱情节的领地。

  如今,我娶了相知的人,小屋不大,但装得下工作之余的温馨。我拄着盲杖,敲打着未知的路面,能敲打未知,采来去去是春天。春景斩断殆尽,深埋在心里的根却在时时发芽。时时发芽的根是春天。

  大概我现在的春天就那么多了。就那么多的春天,牵动着我忙碌的身影。我握着生命的犁铧,翻犁一沟接一沟漆黑的命运。能翻犁命运、播种未来是春天。你的春天是什么?是耕耘霓虹点点的春色?还是在嫩叶和花瓣间寻找她的眼神与面容?


  注:①史光柱,1964年生,云南马龙人。1984年在保卫边疆的战斗中身负重伤,双目失明。1985年自学写作,出版了多部作品。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说“春天淌着血”,这是因为作者在当年的战斗中身负重伤,双目失明,那年春天给他留下了独特而残酷的印象。
B.“蚂蚱窝”被当地人赋予特殊的意义,孩子们掰蚂蚱窝.作者也说“根盘串蚂蚱情节的领地”,这表现了人们对未来的期盼。
C.文章选取了故乡春天中的一些典型景象,生动地表现了故乡在作者心中的鲜明印象,回忆中充满了深深的眷恋之情。
D.“我握着生命的犁铧,翻犁一沟接一沟漆黑的命运”一句,使用了借代的手法,形象地表现了作者面对命运的顽强精神。
2.文章的标题为“春天,我的春天”,请结合全文,分点概述“我的春天”的含义。
3.本文语言的文学味较浓,请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如词语、句式、修辞等方面对此举例赏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传统村落是中国农耕文明的精粹、乡土中国的“活化石”,也是人们现代乡愁的有效“消纳地”。近年来,尽管包括政府在内的多种外援性力量都积极介入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但由于“不在场”,外部力量无法有效转化为传统村落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力量。这是传统村落保护难以取得预期成效的重要原因。

②乡贤是乡村社会教化的启蒙者,是乡村内外事务的沟通者,是造福桑梓的引领者。在传统社会,皇权止于县,乡贤则以其特有的社会文化权威主导和推动着乡村社会的治理和发展。在现代社会,新乡贤既包括传统村落精英、返乡创业者和退休还乡者等“本土化”社会群体,也涵盖非政府组织志愿者、专家学者、村干部等“非本土化”社会群体。要破解传统村落保护“最后一公里”的难题,须发挥好这些新乡贤的作用。

③村落空间布局与形态是传统村落的“筋骨肉”。保护传统村落要对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与形态进行“修复”和“再造”。这一方面需要新乡贤利用新思想、新理念启蒙和引导民众,让他们拓宽视野、转变观念,对传统村落的自然资源、历史遗存、文化传统等进行普查、整理,认识到传统村落是迥异于城市聚落形态的,具有宝贵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人居形态,重新树立对传统村落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需要新乡贤指导村落民众修复传统村落中的山水、田园、道路、建筑等基本格局,保护村落中的文物古迹、历史遗存、特色民居等传统建筑,恢复传统村落的文化空间,修复传统村落的格局与形态,而非自鄙自毁,大拆乱建,盲目过度开发。

④村落文化是传统村落的“精气神”。只有发挥新乡贤的“燎原”作用,示范和带动村落民众依托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改善和优化传统村落的文化生态,恢复传统村落的公共文化生活,复苏传统村落的节日习俗、民间信仰、手工技艺等历史传统和文化记忆,才能激发传统村落的生机和活力,彰显传统村落的特色和魅力。

⑤村落共同体是基于“乡、土、人”三者关系而结成的利益共同体。重塑传统村落共同体,需要发挥新乡贤独特的“聚合”功能,推动村落民众把村落传统礼治秩序与现代村民自治有机结合,提升传统村落的治理能力与水平,让村落民众在村落发展和村落事务管理中掌握主动权、增强话语权、赢得发展权,在与国家政策、市场力量以及现代城市的“互动”中增强对传统村落的认同感和归宿感,从而“聚合”为新的村落共同体。

⑥传统村落是中华文明的历史根脉,是中华文化“再生产”的重要基点。保护好传统村落可以让我们有效地安顿好过去,从容地赢得未来。在“国家在场”的语境下,保护传统村落关键在于村落民众的“在场”和“文化自觉”,核心在于发挥新乡贤的“领头羊”和“引阵雁”作用因此,制定科学而有效的制度大力吸引新乡贤回乡,让他们引领和带动村落民众自觉珍惜和保护传统村落,自觉利用传统村落文化遗产进行“文化再生产”,才能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选自2017.5《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政府的外援性力量无法有效转化为传统村落保护和可持线发展的内生力量,这是导致传统村落保护功亏于篑的根本原因。
B.新乡贤是现代社会中“先天持有在地知识、先天具有在地社会网络和地方威望”的村落精英,如果发挥他们的作用,就能解决传统村落的保护问题。
C.对传统村落的修复是指恢复传统村落的基本格局和传统建筑.再造是指根本性地改善传统村落的人居环境质景,只有“修复”,才能“再造”,而非自鄙自毁,大拆乱建。
D.保护传统村落就是保护中华文明的历史根脉,我们保护好传统村落,可以有效地安顿好过去,从容地赢得未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段用“精粹”、“活化石”、“消纳地”等词来比喻传统村落,其目的是表明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和现实性。
B.文窣第③④⑤段从村落空间布局与形态、村落文化、村落共同体这三个方面,依次论述了传统村落保护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C.文章论述了新乡贤在传统村落保护中具有的“催化”与“聚合”功能及“燎原' “领头羊”和“引阵雁”的核心作用。
D.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新乡贤的优势,明确了传统村落保护的方向,最后论证了保护好传统村落的重大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保护好传统村落,科学有效地吸引新乡贤回乡,才能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B.在传统村落保护中,如果没有新乡贤的启蒙、引导和指导作用,是很难取得预期成效的.
C.传统村落共同体向新的村落共同体“聚合”过程中,村落民众必须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D.习主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保护中华大地的传统村落,传承中国农耕文明,有利于我们获得这种自信。
2017-08-18更新 | 5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和合”理念具有重要价值

陈秉公

“和合”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标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影响。

“和,犹合也”,“和合”理念强调世界是人与万物的一体性存在。构成世界的诸多要素既相互矛盾又相互融合,并在矛盾与融合中共同发展演变,然后产生新要素、新事物、新生命,客观世界因而不断发展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和合”是变化之源、运动之力、发展之本、生长之根。

“和合”丰富的文化内涵首先体现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发轫于先秦。《周易》提出“与天地合其德”的天人内在统一思想;《左传》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意思是说,礼是天道与人道相统一的自然法则;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直言天人一体。天人合一宇宙观强调整个世界的有机关联,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身与心之间是共生共存共荣的关系。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内含着一种相互联系而非孤立片面看待世界的视角,这让中国人很早就产生了“天下”的观念,视天下为一体,《尚书·尧典》说“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说明中国人很早就形成了协和处理不同国家关系的观念。在“天下观”的滋养下,中国人生发出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追求和责任担当,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追求天下大同,有一种要共同实现美好生活的担当。

和而不同的社会观是“和合”理念在社会领域的展开,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他提倡和而不同的人格、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人与人之间有性别、年龄、能力、性格等方面的分别,社会中也有因民族、宗教、地域、阶层、文化,职业等形成的差异,只有在承认和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寻求最大公约数、凝聚最大共识,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和谐有序。

在调适具体的人与人关系上,“和合”理念表现为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其核心是“仁”。“仁”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据着特殊重要地位,孔子将“仁”解释为普遍道德原则,汉代儒学将“仁”解释为“天心”,宋明儒学以“仁”为核心构筑价值体系,千百年来,与人为善、人际和睦、立己达人、推己及人等道德准则已经深深烙印于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之中,从宇宙观、天下观到社会观、道德观,中华民族对“和合”理念的认知和践行一以贯之。当今时代,“和合”理念为我们处理各种难题提供了宝贵智慧,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把握当代中国与当今世界的发展实际,我们就可以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选自2018年11月8日《人民日报》,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和合”以人与万物并行共存为理念,内涵丰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识之一。
B.“和合”理念强调人与万物同为一体,因此世界诸多要素既相互矛盾又相互融合发展。
C.“和合”万物一体的理念滋养出中国人充满智慧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
D.“和合”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使中国人很早就有了追求天下大同、共同实现美好生活的担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第一段先总说“和合”理念对中国人的影响,结尾段则照应标题,指出其在当今时代的价值。
B.文章主体部分阐释“和合”理念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从宇宙到天下,再到社会,最后到个人道德,带有明显的层递性。
C.文章标题即中心论点,结尾进一步指出“和合”理念可以为破解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提供中国智慧和方案,深化论点。
D.文章引用了很多经典语句,丰富的理论论据以时间为序,有利于阐释“和合”理念的形成、发展、传承与创新的过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体现了人与自然共生共存共荣的关系,它与“和合”理念中天人合一宇宙观一脉相通。
B.人与人有差异,国与国有不同,“平等、互鉴、对话、包容”是“和而不同”的社会观在文明交流中的具体体现。
C.“诚信、友善”属于个人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继承了“和合”理念道德观中的与人为善等道德准则。
D.充分吸收“和合”理念的精华,并将之与当代相结合,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应对世界各国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2019-05-30更新 | 6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带着风声的花

刘成章

①半世纪前的某年某月,有一批血气方刚的艺术家,把“山丹丹”这个口语里、民歌里才有的声音,从民间的唇上搬下来,让它第一次以文字的形式,开放在中华民族的典籍里。那批艺术家是延安鲁艺的人。我那时年小,并不知道此事,不过我却知道,山丹丹是我们陕北一种极好看的野花。我们陕北那么穷苦荒凉的土地上,居然能生出如此高雅如此绮丽如此奢华的花!

②有一年夏天,我们几个七八岁的娃娃,大着胆子结伴上山。虽然山上山下不足十里的路程,但好像到了另一个世界。一片一片的云,一湾一湾的水,糜谷风带着沁人肺腑的清香,哧溜溜地吹过重重山梁,我们的衣裳和头发也被吹得就像活了。我们在欢笑打闹中爬上跳下。跑了好久,到了一道不长庄稼的荒草坡,那儿烈日照不上,我们就坐下乘阴凉。忽然,我们中的一个娃娃大声喊叫:“山丹丹!”应着喊声,我们一双双眼睛倏忽一亮。啊,真的是山丹丹!在不远处的畔上,好红好红!我们就一起跑过去,看了又看。我们还一齐趴在那里,伸出各自的小黑爪子,拱成一个花盆儿,而山丹丹就像栽到里边了,在花盆里迎风迎雨,快乐地生长和开花。

③后来,有个同伴提议:咱们把这山丹丹挖回去栽上。我们都觉得这是个好主意,就捡了几块小石头当工具,把它连根儿挖了出来。我们第一次见到它的根,就像一疙瘩大蒜头。回家后,我们就把它栽到村前的一个石崖下了,并且浇了不少水。我们都心想,这下,山丹丹真的能在那儿迎风迎雨,快乐地生长和开花了。

④光阴飞逝数十年之后,我在创作笔记里写下这样一段文字:在陕北的百花中,山丹丹最爱睡懒觉,开花最晚,但它是最有主意最沉稳的花。春二三月铁牛吼,黄牛也吼,它却翻个身又睡着了。四月五月六月,青蛙击鼓吵它,小河弹琴闹它,黄鹂梢头叫它快醒醒,千树万木大声呼唤,它也还是不醒不开。然而到了七月半,烈日猛地发威,炙烤得万物垂头打蔫,土地也往往干裂,这时候,山丹丹就赶紧起床,一听到雷电隆隆起身播雨,它就以开花回应,赶紧给雷电探寻着目标,哪一带需要雨,它就在哪一带摇摇自己的花朵。于是酷热的大夏天,往往就像打开了菩萨的甘露瓶儿,喜雨纷纷洒下。

⑤但在我幼时的那些日子、那个石崖下,隔了几天再去看时,我们栽下的山丹丹早已枯死了。山丹丹虽然死了,我们的心却不死。以后好多天,我们都会上山去挖山丹丹,挖来就栽,以至于一些大人都说,你们这几个小鬼真有恒心啊!

⑥我们挖了栽,栽了死,死了再挖,再栽再死再挖。但我们终未能栽活一棵!这下我们灰心了。那时我们的语文课本上有两句歌谣:我是小八路,生来爱自由。我们便认为山丹丹就像小八路,是最爱自由的花儿,只能让它生长在山野里,挖到家里是根本无法养活的。

⑦读大学时,我的知识增长了,知道山丹丹还有野百合、红百合、细叶百合等学名,但我只想继续叫它山丹丹。山丹丹是我们的祖先给它取的乳名。

⑧每逢暑假回到陕北,我感到最幸运的事,就是能看到山丹丹。而暑假之时,山丹丹也正好刚刚开放,朵朵新鲜眩目。啊,你看这边的山沟里,好像地心的一滴岩浆溅出来了!你看那边的背洼上,好像仙女的一点胭脂落下来了!啊,好红好红的花,又有绿叶衬着;红有红的鲜嫩,绿有绿的脆甜。

⑨有一年在我乘车去榆林的路上,不经意间看见一个正在行走的农村婆姨猛然停了下来,顺着她的目光看过去,那儿是一棵开得红亮的山丹丹。我看见那婆姨站定仔细地观赏起来,而在观赏的过程中,她就像得到了一种神启,或者得到了一种提醒:女人就是要俊要美!尽管她的穿着打扮可谓漂亮整洁,她还是捋了捋头发,又把衣襟再往好地拽了拽,然后才又迈步上路。这山丹丹,给了陕北人多少爱美的情愫!

⑩山丹丹不避阴暗,不嫌低微,总是和杂草们混生在一起,往往越是苦焦的穷乡僻壤,越有它的身影。在往昔那漫漫的长夜里,它就像杨白劳买回的二尺红头绳,就像一杆红旗突然飘扬在高高的永宁山上!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它,我们陕北这块灾难频仍的土地,怎么能够撑持下来?

⑪一般的花儿,模样大体都是婉约的、娴静的、秀气的。而山丹丹其状大异,它们虽然不失花的温柔,却又好像带着一股刚健的风声。你看它们的六片花瓣都向后反卷着,像一只只飞着的、双翅并拢的鸟儿,或者朝前射去,或者向下俯冲,力量遒劲,气势凌厉,直逼人心!它们以凝聚在花瓣上的勇气汗气血气昭示人们,明白无误地昭示:最美丽的姿态,是奋飞起来!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居然能生出如此高雅如此绮丽如此奢华的花!”一句中,“居然”和三个“如此”表达出作者内心的震惊与敬佩之情。
B.②③段划线句运用反复的手法,虚写“我们”想象山丹丹在“花盆里”和石崖下快乐地生长开花,写出孩了们对山丹丹的喜爱。
C.文章第⑨段讲述在路上看见正在行走的农村婆姨的事,意在由点及面,用一株开得红亮的“山丹丹”来衬托陕北婆姨的漂亮整洁。
D.文章最后一段,细致地描绘了“山丹丹”的姿态,其状大异,力量遒劲,是最美丽的奋飞之态,照应标题与开篇,可谓匠心独运。
2.结合文本,分析第④段的精妙之处。
3.文学评论家阎纲先生曾指出:“刘成章的散文,五彩缤纷,很善于着色,有醉倒人的力量。”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种“醉倒人的色彩”体现在哪些方面?
2020-01-09更新 | 7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