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39 题号:6917378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首老歌

⑴约翰•丹佛飞机失事丧生的消息登在初秋报纸的国际版上,短短的一条。那几天我经过好几家唱片行,里面都飘出丹佛的歌声。我站在门外裹着市声细细地听上一会儿,心情萧索难言。

⑵渐渐地,总会有一些对我们有过意义的人,从我们身边悄悄地走开。丹佛也走了。多少年没有人听老丹佛了?!如今人一走便大街小巷地传唱起来。这样的情景在邓丽君过世的时候也有。当代人对一个时代人物的纪念显得如此薄情而又如此深情。对于我来说,丹佛是重要的,他的歌声像一双温暖粗糙的大手抚慰了我十几年——“西弗吉尼亚啊,乡村路啊,我的妈妈……”阳光、蓝天、白云,一个乐观单纯的美国佬甩着叭哒叭哒的大脚板兴冲冲地往家赶。丹佛歌声中的这一形象猛不丁撞一满怀似地击中了全世界人民的乡情。他感动的是整整一代人。当他来到八十年代初的中国时,迎接他的恰是我们这批亟需快乐和伤感的少男少女,我们在阳光里眯缝着眼睛一起摇头晃脑没心没肺地哼唱着,“Country road,take me home……”

⑶这一切在今天看来,便有了它不同寻常的意义。

⑷我曾发誓要刻骨铭心地记住许多事情,如今,这些记忆和昨天的晚霞一起消逝净尽。但是,单纯的丹佛还是留了下来。在一溜烟似地听过席琳•狄翁、玛丽亚•凯利、迈克尔•波顿等当今巨星之后,我还是仅为丹佛感动。九十年代的人越来越会装模作样。看到波顿的音乐录影,他在群山峡谷间作激情豪放状,虽说是一样的阳光、大海、水洗似的天空,但常常有一种滑稽的感觉。当代歌星几皮箱的行头几卡车的音响灯光设备,却是不敌丹佛的那一把吉它。

⑸我酷爱的歌手,一个是丹佛,一个是卡蓬特,如今都是故去了的。我曾在一篇文章里称卡蓬特拥有一把让人听着听着就热泪盈眶的暗嗓——泪水来自心底的应和,而不是被煽动的结果。这是卡蓬特的高妙处。她的歌我也听了十几年,倘若她没有那种真诚且稳重的品质,我也不可能有这样的耐心和痴情。与丹佛一样,卡蓬特是那种其貌不扬的歌手,你闭着眼睛听得心醉神迷,睁眼一看,他们竟带着一种拘束的表情,在唱片封套或电视屏幕上涩涩地笑。看看他们,再想想当下艺人熟练且轻浮的笑容,你会觉得前辈们的青春是有趣的,温暖的。我在情绪低落的时候常常翻出这些前辈的音乐录影,看他们穿着过时的大喇叭裤,一脸灿烂的笑容,唱着经典的老歌。在暗处的我,总会被抚慰得十分熨帖。

⑹曾经想,我要是老了,在做一个慈祥的祖母的同时,能听听这些老歌,真是一幅美满的晚境。那时,再定神一想,有那么一位和我一起老过来的歌手,在某个地方也安详地老着,那也就可以算得上完美了。我的父亲已经老了,他常常坐在沙发上边抽烟边听邓丽君。每次到《海韵》这首歌时,他就要站起来把唱机的音量开得大一些。“女郎,你为什么独自在大海边徘徊?……”徐志摩的原词就是这样的煽情。邓丽君离世的时候,我回家告诉父亲,他说:“哎,可惜了,也是正常的。”父亲平时话极少,这次也是,但却让我把“可惜”和“正常”两个词琢磨了好久。

⑺是的,总是在老歌里,我才会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脆弱和温情。流金岁月,配上简单的老歌,也便配上了真实的悲欢。让我们将自己镶入其间,细数时光,触摸心灵,感悟生命吧。

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用唱过的歌曲来纪念逝去的歌手,人们是深情的;而在一些歌手生前却长时间将其淡忘,人们又是薄情的:作者于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些伤感的情绪。
B.第二段中提到了著名歌手邓丽君,也营造了“阳光、蓝天、白云”的歌曲意境,均与后文的内容相照应,使文章的写作思路自然、流畅,清晰可辨。
C.文中父亲所说的“可惜”与“正常”两个词,前者是对心爱的歌手离世的惋惜,后者是对人之生死的看破。这两种都是消极的情绪,作者是绝对认同的。
D.本文多次采用对比手法,对老歌、老歌手形成再认识,抒写了它们带给自己的温暖与感动,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当下流行文化的某些不满。
E.本文作者怀着崇敬之情回首往事,集中地表现了以约翰•丹佛为代表的经典歌手激起了几代人的思乡之情,使人们感悟生命本源、重寻回乡之路的消极的主题思想。
2.结合文意,解释第4段画线句子“当代歌星几皮箱的行头几卡车的音响灯光设备,却是不敌丹佛的那一把吉它”的含义。
3.第6段加点的两个词“美满”、“完美”在使用上能否互换?为什么?
4.在作者今天看来,“老歌”对自己有着怎样的意义?请结合文意作一简要概括。(不超过60字)
【知识点】 其他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雁门抒怀

一路驱车缓缓向北,两边由开阔的平原渐渐收拢为群山,我们便来到了雁门关的脚下。下车检票时,第一感觉是静。炎阳下,天空如水洗般蓝得清亮透彻,洁白的云朵在空中懒散地游走,耳畔的虫鸣此起彼伏、相互唱和,在四周的静寂之中,能清晰辨别出鸣虫的位置。

一条石板路逶迤向上延伸,我们一行三人急切地踏上这片久违的热土。少有游人喧哗和打扰,路上只有蝴蝶与我们同行,这平日里少见的小精灵如此亲近,让我们如孩童般雀跃。周围的群山静默无语,用心倾听着自己的呼吸和心跳,自在惬意地享受着这一份难得的安宁。

漫步中不经意间来到雁池,相传王昭君出塞,告别故土,在雁门关弹奏起哀怨凄婉的琵琶曲时,往来大雁被琴声吸引,落在这里,故取名雁池昭君出塞,本为耳熟能详、妇孺皆知的典故,今日访雁门关第一站便与之邂逅,自然很欣喜。王昭君本是一纤弱女子,本应君前承欢,父母膝下尽孝的年纪,却阴差阳错地肩负起了汉匈和亲的重大使命。别长安、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一年多的车马劳顿,终于化干戈为玉帛。一生的智慧和隐忍,使汉朝与匈奴的边塞烽烟熄灭了50年。汉匈两族因此国泰民安,人民和睦亲善,经济文化得以交流繁荣。老一辈革命家董必武1963年登临雁门关时作诗云: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继续上行不多远,来到雁门关的天险门。天险门上建有面阔五间重檐卷棚顶关楼——雁楼,悬挂着蓝底金色的两重大匾,上面遒劲有力的笔墨书写着中华第一关雁门关楼,让人仰视间便有一种雄浑震撼之美。门额上嵌石匾一方,是一代女皇武则天横书的天险两字,其中字为其自创,上面是草字头,中间是,下面是。武则天为何要自创出字?其实仔细看她所写的字,上面的草字头,可以代指粮食,中间的字是指国土,下面的是指军队。如何能够使一个国家强大?许多文人才子或者帝王将相,都会给出不同的答案,比如大规模的建设、不必要的粉饰太平,或者是牺牲了民众幸福的劣政等等。这都没有武则天提出的三个计划实在——依靠开垦获得大量土地,将粮食种出来,让百姓可以吃饱饭,接下来训练好自己的军队,保卫国家的土地。多少世人曾把这位女皇的造字看成是任性,只有雁门关将这位女皇的雄才伟略细心收藏了上千年。

穿过天险门,拾级而上,登临雁楼,眼前豁然开朗,雁门关的地理方位一览无余。两侧群峰挺拔,山势险峻,中间夹一小路盘旋曲折穿城而过。站在楼上,真有一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豪迈凛然之气。

雁门关和其东西两侧的山脉构成了一道天然的分界线,南部是整个中原大地,北部是茫茫草原和浩浩戈壁。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几乎就是一部中原汉族与北方民族的疆土争夺史和政权更迭史:秦汉击匈奴、唐阻突厥、宋御契丹、明防瓦剌……大大小小的冲突几乎从未停息过,雁门关也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自古便有得雁门者得天下、失雁门者失中原之说。一座雁门关,半部华夏史,以前觉得是文人过于浮夸,此时此刻却觉得它没有丝毫溢美之意。

站在雁楼的观景台上,俯瞰下面的点将台,眼前仿佛是一幅战马啸啸、旌旗猎猎、热血男儿出征前的沸腾场面。身旁伫立的巨大战鼓,默默帮我们回味着昔日的金戈铁马、烽火狼烟。为了国家的安危,人民的幸福安康,多少中华儿女在此抛洒下他们的青春和热血,永远地与苍松翠柏、清风白云为伴。他们的骨血与山脉融为一体,铸就了一道中华民族不屈的万里长城。民族的浩然之气在我胸中激荡,令我血脉奔涌。

下到瓮城旁的古戏台,想起儿时听书看戏时,最喜欢穆桂英挂帅。那呼啦啦的字旗下,杨门女将们身披战袍、头戴盔甲,一个个英姿飒爽,为守卫祖国的疆土冲锋陷阵、浴血奋战。年幼时只喜欢舞台上的锣鼓喧天,对这些女中豪杰心生钦佩,立志也要拥有如此铿锵有力的人生。

人到中年,再次想起那慷慨激昂时,内心又夹杂着丝丝凄凉、无尽悲悯。杨家满门忠烈,如今只剩十二寡妇征西,她们奋勇杀敌的矫健身影中,谁能体会她们的丧夫失子之痛呢?她们并非巾帼不让须眉,只因偌大一个家族已无须眉可让。如果说花木兰从军挥洒的是一份豪迈,穆桂英挂帅书写的则是一份悲壮。

在一次次民族危亡、国家劫难面前,她们没有退缩和推诿,选择勇敢地站了出来,担起了肩上的责任和使命,挺起了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树起了一座精神的丰碑。她们用钢刀和长矛在疆场上谱写出自己的人生华章,诠释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诤诤誓言。

返程时已过中午,我们又饿又渴,下山的路走得更为缓慢从容。心底不觉涌动着毛阿敏荡气回肠的歌曲: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担当生前事啊,何计身后评,长江有意化作泪,长江有情起歌声,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浩瀚历史,不仅有王侯将相、文人墨客,同样还有这些有担当、有作为的女子

回望雁门关,昔日雄关如铁的防守使命早已完成,这只大雁如今收起了铠甲和锋芒,静静地卧在雁门山深深的褶皱里,安享岁月静好。

(取材于武艳云同名散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为耳熟能详、妇孺皆知的典故/耳熟能详: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
B.不必要的粉饰太平/粉饰太平:用太平安定来美化局面
C.穿过天险门,拾级而上/拾级而上:扶着台阶艰难地向上走
D.年幼时只喜欢舞台上的锣鼓喧天/锣鼓喧天:形容声音巨大场面热闹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初到雁门关时有蝴蝶与作者同行,衬托出了作者当时轻松愉悦的心情。
B.文中引用董必武的诗,是为了表明作者对舞文弄墨的文人骚客的嘲讽。
C.作者曾认为雁门关是“半部华夏史”的评价太夸张,此行改变了看法。
D.返程时步履从容,表现出作者回望雁门千载,生出不虚此行的满足感。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说“同样还有这些有担当、有作为的女子”,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文章在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了雁门关环境的“静”,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2022-01-14更新 | 17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木小记

梁衡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物人相通,世界是一个有机体。所以才会见物思情,由物及理;才有艺术,才有哲学,才有朱子格物、达摩面壁。其实,我们不一定行万里、读万卷,只要稍微留心身边的一草一木,它就会对你微笑,开示出一点什么道理。

在院里遇见一株桃树

本来,这院里的树都是为美化环境而栽的,有很多碧桃,只为看花,不为结果。但今天从楼下路过时竞发现了一株果实累累的桃树,我怀疑是园林人进货时混进了一株真身。它像一匹溜出了马厩的野马,逃脱了平时果园里整形、压枝之类的管束,身心舒畅,红果满枝头。龚自珍在《病梅馆记》里惋惜那些天真烂漫的梅花,被扭曲绑扎成奇形怪状的盆,大哭三日,发誓要将它们全部松绑,放归大地,正是此意。

昨夜风雨,桃子落了一地,我随便捡起一颗便是蜜汁横流,尝了一口,一下勾起小时候的山野记忆。怕有半个多世纪没有邂逅过这种味道了。七分甜,二分酸,还有一分难言。因为平常吃的桃子都是商店里买来的,多是反季节的温室大桃,就算是应季的桃子,未热时就摘了下来,留出了运输的时间,等到了你的嘴里,白马非马,已不是原来的味道。这桃子经过化肥农药的变性,加上路途遥远的疲劳,还有冷藏后的冻馁,它在强颜欢笑,以一个疲惫之身来满足你的口腹之欲。只不过因为你没有尝过最本真的桃子,便以为就是这个样子。而眼前的这一树桃,既不是供人赏花的碧桃,也不是作为商品培养的肥桃。它回归自然,吸取泥土之香,承受日月之华,酿造出了一颗颗真桃、原桃。正当那些桃液饱满,薄薄的皮都快要被撑破时,恰好来了一个幸运的我,看到了它们。

原来世界上的事物,千好万好,自然最好;千变万化,美在一刹。最甜的瓜在地头,最好吃的桃在树下,蓦然回首忽相遇。

抬头看见一丛荆条

这是一个干部大院。我每天散步时要经过一个小坡。坡顶上长满了凌霄、迎春、连翘、樱花、牡丹、玉兰,都是些富贵之木。一年一年,秋有红叶春有花,一团锦绣无尽时。

有一天,我突然发现坡顶上还有一丛荆条树。它黄褐色的枝干钻出地面,紧紧地吸抓在坡塄上。叶扁而薄,花小而碎,跻身在这些华木荣花之间显得很不协调。让我吃惊的是它的枝条。按常规应该只有筷子或者手指般粗细,它却有一握之粗,十分强壮。大概是它特别能吃苦的山野基因突然遇到了水饱肥足的条件,便发育得格外硕壮。可惜它生错了地方,这个院里几乎没有人认识它。

荆条是一种最普通的野生灌木。八岁以前我生长在农村,放学后的一项任务就是上山割荆条。背回家后连枝带叶弯成手臂粗、半尺长的荆条把、晒干备用。它枝细叶干,木坚而韧,是引火的好材料。放入炉膛里再加上几铲子煤,投进一根火柴,拉几下风箱,就火苗狂舞,呼呼有声。这时,袅袅炊烟起,饭菜满院香,是农家最享受的时刻。当然它还有其他用途,即制作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大到屯粮的粮仓、盖房的篱笆、担土送肥的箩筐,小至孩子们的背篓、灶台上插筷子用的插兜。还有一个特殊的用途,就是充当乡村教师手中的教鞭。它挺直细长,无论是敲着黑板认字还是敲哪个顽皮学生的脑壳,都很应手。这都因了它柔韧、刚劲、能伸能屈的个性。

后来,在书里读到了“负荆请罪”这个成语,对荆条又有了新的认识。廉颇持功自傲,与蔺相如争名斗气。而相如则以国事为重,处处屈身相让。一日,廉颇突然觉悟,便背着一把荆条去向蔺相如请罪,本是准备让对方用荆条抽身来解气的,但这荆条并没有派上用场。相如连忙将廉颇扶起,宽容大度地唱了一出将相和。荆条虽没有抽在廉颇的背上,却抽在了千万人的心上,在史书上留下了深深的一痕。从此,“负荆请罪”成了谦诚自责、光明磊落的象征。

我每天还是照旧走过这个斜坡去散步,但是自从发现了头顶上方的这丛荆条,每过其下,总有一种上悬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的味道,会仰头向它行一个注目礼,有时还要发一会儿呆。散步的人们仍是围着那些华贵的牡丹、玉兰拍照留念,少有人注意到这丛卑微的荆条,也叫不出它的名字。然而它劲枝挺立,紫花低垂,静静立于华木之中,不以出身山野而自卑,却因曾登临庙堂而益刚,昂首坡上,威仪四方。

我独爱这荆条出瘠贫而益增其坚,入富贵而不改其韧,梁条绕指可亲可近,长干如鞭,威严自重。它来自山野,以布衣之身而执公卿之责;它植根青史,铜干铁枝尽显纯朴绵长的古风。

小摊上的实心竹

一日逛街,见竹一节,拇指粗细,三寸之长,拈之沉沉,并不空心。问之为何物,曰实心竹,不觉大奇。向来说竹,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从未听过有什么实心之竹。后来查资料才知道,有竹之初本来也是实心,在山间与它木竞争,追探阳光,拔身比高,为节省体量,减少自重,渐成空心。为保结实,便每隔尺许生一竹节,遂成现在这个模样。这就是达尔文说的,万物总是向最完善处进化。竹虽进化,但它不忘初心,留下了少许原始的实心之竹,藏在深山人未识。现在随着旅游商品的开发,它逐渐显身于世。竹本有许多可爱之处,现又加一实心之奇,不由人不动心。

现在摊上卖的实心竹是供人把玩的,类似人们手中转的核桃、玉件。但我觉得这节实心竹远比珠宝古玩更珍贵。你想,它为史前的孑遗之物,体积虽小却珍如恐龙。这三寸之物凝聚了一个物种的进化史,包含了竹子的前世今生。我取一根在手,润滑清凉,抚之如玉,嗅之如兰,古意悠远,初心依旧,色泽照人,于是买了几支。我和摊主说,他现在卖的只是裸竹,可依竹之虚实两性,于其身刻两行字:

虚心待人人人归,

实心做事事事成。

如此,游人买去,无论做纪念品还是赠送大小人物、政商民等,皆合口味。一握在手把玩乾坤,滋养精神,定能增价十倍。摊主听了,喜不自禁。

我说:待明年再来,买你的有字之竹。

(《光明日报》2023811日,有删减)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文章开头作者提到,“我们不一定行万里、读万卷”,意思是只要留心身边的事物就会有人生的收获,没必要四处奔走,苦读诗书。
B.在写院子里的那株桃树时,作者通过写龚自珍在《病梅馆记》中的做法,来表达对现在因园林美化而对植物造成伤害的担忧与愤慨。
C.干部大院里的荆条,让作者想起来儿时上山割荆条的经历,以及荆条的特殊用途,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体现了荆条的个性。
D.小摊上的实心竹部分,作者让摊主在实心竹上刻字,既符合竹子虚实两性的特点,又契合我的审美意趣,最主要的可以给摊主增收。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部分在写院子里的桃树的时候,将院子里一株果实累累的桃树比作一匹溜出了马厩的野马,脱离管束自然舒畅。
B.文章引用“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意在表明竹子空心是对环境适应的进化,实心竹虽令人称奇,却少了凌云之志。
C.本文语言畅达自然,典雅凝练,在文字背后随处可见作者智慧的哲思与感悟,充满了深刻思想,而非简单的抒情与表白。
D.本文通过先后写了院子里的桃树、干部大院的荆条和小摊上的实心竹,看似随意散漫,实则突出主题,凸显文章形散神聚的特点。
3.梁衡曾表示大自然给人的赐予有两种:一是物质,二是精神。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在写景状物中融入了哪些人生思考与感悟。
4.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请结合文本中第二部分“抬头看见一丛荆条”,赏析其语言的表达技巧。
2023-09-11更新 | 12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部心影

罗光成

黄河母亲

我在心里一千遍地呼唤,黄河母亲,母亲!

黄河在兰州折转向西,黄河母亲就倚卧在兰州黄河的北岸。

从来没有一座雕塑让我的心底涌动如此兴奋难抑的浪花。基座和雕塑是取自同样质地的石材,肉红色,麻石。雕成方方正正的基座,恰似一张卧榻,黄河母亲就侧躺在这卧榻上,右手小臂支放在卧榻的边缘,秀发瀑一样滑下,有一些飘落向右肩,又风一般掠过浑圆的右肩,滑向丰满的胸侧。孩子们在她微微屈起的膝前爬滚嬉戏。爬在黄河母亲胸前的那个孩子,肉嘟嘟的小脚调皮地跷着,粉团团的小脸一丝警觉地回望。这肯定是个护奶的孩子。他警惕与母亲无关的孩子吮吸他最享受的母亲的甘泉。黄河母亲左手抚着孩子们,面容恬静而安详。她的身后是奔涌万年不舍昼夜的黄河,黄河的对岸是雄浑绵延的苍山。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黄河,是华夏大地的灵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黄河母亲,就这样简约而不简单地教给了中华儿女人生的信念和审美的视点。五千年中华,正因有了“奔流到海不复回”的信念,才历经忧患而不败,历经苍桑而不老。五千年中华,正因有了“长河落日圆”的视点,才有了风火前行中彻悟生命的宁静,才有了建功立业后抚胸自向的反思。——河为谁流,日因何落。这信念,这视点,使五千年中华最终走向既昂扬向上,又沉静内省;既创新创造,又求真务实的、令世界莫测高深的成功之路!

风起嘉峪关

站在嘉峪关上,心中一片空茫。风,挟裹着盛唐才子的吟诵,从望不到头的戈壁,生动地吹来。

嘉峪关位于河西走廊西端,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的起点,被称为天下第一雄关。当地语言意为“美好的山谷”。南依祁连,北望马鬃。进得关门,踏上十余米宽、数百米长的马道,以朝圣的心境,揽阅这用一抔抔黄土垒起的,在时空的隧道里穿越近千年的天下第一雄关。我不说话,我也不希望别人说话,我睥睨那些喋喋叽喳的游人。嘉峪关,这用黄土垒起的,曾抵御了多少外辱,捍卫了中华尊严,让多少中华男儿生发出“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豪迈的雄关,是我们这些浮躁的今人能读懂的吗?我在瓮城里,贴着城墙,慢慢地踱着。抚摸城墙,土垒的城墙历千年风雨依然光滑坚固,隐然透射出御敌卫国的不老豪情。

登上城楼,远眺祁连山,相望茫茫戈壁,胸中充塞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是将士们杀敌立功的呐喊?是朝廷犒赏将士的圣谕?是寂寥落寞的关月?是孤灯思夫的怨妇?……

嘉峪关,你成就了几多英雄豪杰,又使多少无辜别亲离井魂游异乡。这不是一座嘉峪关故事,这是万里长城任何一座雄关都不可背弃的铁律。其实,这又何止是雄关的铁律?历史,以及历史的任何一尊基座,都毫无例外把这样的铁律传递因循。——一些的败成就了一些的胜,一些的死成就了一些的生……

有云从戈壁的尽头翻卷汹涌。

风,在嘉峪关的垛口里,吹起了轻轻的口哨。

秋风五丈原

孩提时代,很长一段时间,诸葛亮是与蜘蛛叠印在一起的。

那时,老家屋檐下,常有蜘蛛结出硕大的网。起初,蜘蛛是在半空,只有尾部细细的一根丝线连在檐上。——再看到的,已是一张结成的大网。看着这规整又迷宫一样精致的网,我总想用一根竹竿去捅破它,笑看蜘蛛在网被弄破后无奈地溃逃或仓皇地掉到地上。也就在这时,母亲拦住我,说蜘蛛是诸葛亮变的,网就是诸葛亮布下的八卦阵。我问诸葛亮是什么人,母亲说是孔明。我又问孔明是什么人,母亲说是诸葛亮。我不再多问,但从此蜘蛛与诸葛亮就叠印在心中了。

直至后来读三国,直至来到五丈原,潜意识里,诸葛亮与蜘蛛依然是难以割分。

五丈原。位于关中西部秦岭北麓的渭河南岸,三面凌空,峭壁悬崖。蜀汉建兴五年至十二年,诸葛亮率军五次伐魏,直至病逝五丈原。

十月的五丈原,秋风萧瑟。独立五丈原,看天际云涌无常。一生谨慎的诸葛亮,羽扇轻摇胸有成竹的表象下面,隐藏了多少不可为人道的志向、忧郁和心知肚明的无奈啊!羽扇是轻松的,思虑却是沉重的。这是书生的智慧,也是书生的招摇。这招摇就如蛮汉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一样,是一类性格的外在物化。诸葛亮,你六出岐山,是要编织一张天罗地网吗?你编成了天罗地网,你静伏五丈原,你静候从你八卦阵的任何一线网丝上传来的捷讯。可你不曾想到,历史的稚童,用一根竹竿只轻轻一挑,你心血浸就的地网立马就破不堪收。诸葛亮,你六出岐山,是要以万里疆土规划一副逐智斗勇的棋盘吗?你静坐五丈原,捻须摇羽,一着重招已在你慢慢举起,举过头顶的手中。可你不曾想到,历史的骤雨倾天而降,欢快的渭河倾刻变脸!雨歇浪平,棋盘已不知何在,手中的棋子又能投落何处?

其实,这些在你又算得了什么。你知道人是只能与人争的,人是不能与天争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以书生意气,揖别隆中,鼎足三国,让文人的梦想成为千年不变的史实,这已够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不惜笔墨,详细描写了黄河母亲雕塑的形态,意在突出黄河母亲雕塑的高大雄伟和其在雕塑艺术领域的非凡价值。
B.作者游览嘉峪关,踏上马道时,不希望游客说话,甚至睥睨喋喋叽喳的游人,因为在“我”看来,唯有静默者才可能真正读懂这历史的雄关。
C.从文中“我”与母亲有关诸葛亮是什么人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而“我”的母亲则对传统历史文化显得很无知。
D.雄立千载的关口虽成就了英雄豪杰,但也导致无辜者背井离乡,与战争紧密相联,在一扬一抑之间,表明了“我”对嘉峪关的爱恨态度。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河母亲”一语双关,在文中既指位于奔流不息的黄河与绵延的群山中的一座雕像,也指哺育、影响中华民族数千年的黄河文化。
B.文中多处引用诗句,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使描写的对象具有了更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突显形象的同时,也隐含着作者的情感。
C.“风起嘉峪关”部分,开头写风“生动地吹来”,结尾使用拟人手法,写风“吹起了轻轻的口哨”,作者正是在风中完成了一次颇有深度的古迹之旅。
D.画线句连用问句形成排比,从“呐喊”“圣谕”到“关月”“怨妇”表现了“我”登上城楼后因触景生情而思绪无法自控。
3.作者以“黄河母亲”“风起嘉峪关”“秋风五丈原”三个标题组织行文,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简要概括分析。
4.为什么在“我”看来,诸葛亮与蜘蛛是难以分割的?请简要分析。
2021-12-24更新 | 12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