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338 题号:703590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红包

黄静泉

那个饭店就叫火车站饭店,不大,是平房,里面放着二十多张方桌,桌子和椅子都是原木色。

正是春运的时候。车站前的广场上人来人往。人们穿行在大雪中,或者说是大雪穿行在人群里,人和雪纠缠不清,搅在一起。

火车站饭店里吃饭的人挺多。

一个小伙子和一个姑娘坐在进门右边的第二张桌子边,面对着门,边吃饭边说话。

小伙子对旁边的姑娘说,你烦不烦啊,不好好吃饭总是摆弄手机干嘛呢?

抢红包。姑娘说。

能抢套房子也算你厉害。小伙子生气地说。

他们的不愉快,其实正是因为房子。

姑娘突然脸白了,生气地说,我拿定主意了,你要是过完年回来,还说买不起房子,咱们就算了。姑娘又说,其实我真是不想跟你就这么算了,但没有房子,也只能算了。

相爱了三四年,就这么算了?小伙子说,你不觉得可惜?

咋不觉得可惜,但可惜有用吗?姑娘看着手机,没有抬头。姑娘不敢抬头,不敢看男友的眼睛,当然也不敢让男友看她的眼睛。

小伙子说,你抢了别人的红包,莫非你就不给别人发红包?

人生就是一场游戏,当真了就不好玩了。姑娘说。

对我也一样?小伙子说。

应该是吧。姑娘一字一顿地说。

没事儿一样,小伙子吃了一片木耳,又说,好合好散,吃顿好饭。小伙子鄙夷地笑了一下说,你再想想,我们能不能一起奋斗一套房子?

我没有这个义务,现在都是这样,男人要娶媳妇,就得有房子。我放着一个女人不当,为啥要当个奋斗者?姑娘很伤感地说。

饭店的门,突然开了,呼一下冲进一股雪,雪中卷进一个男子来。男子抖了抖身子,抖掉了头发上和身上的一些雪花。男子四十岁上下,四方脸,黑,穿着一件黑皮衣,黑皮衣灰楚楚的泛出麻麻点点的白点子,看起来像是些线头子,他走到进门右边的第二张桌子旁边,坐下了。他背对着门,面对着那对儿闹不愉快的小情侣。

服务员走到穿黑皮衣的男人身边,递过一张菜谱,让那个男人点菜。外面大雪下得正紧,雪花就像一群一群蝌蚪,一群一群地从空中游到窗玻璃上,砰砰地撞出响声。服务员站了好大一会儿,终于等男子点完了,看了一下说,你就要一碗面,也不加个鸡蛋?

穿黑皮衣的男人点了点头,意思是不加鸡蛋,什么也不加。

穿黑皮衣的男人吃面吃的挺豪爽。他怎么吃面?他是横着筷子吃,哗一下,挑进嘴里一大堆面。照这样的吃法,三四筷子就能挑光那碗面,然后是把面汤一口喝光。但是,他突然停顿下来了,把横在筷子上的一堆面放回碗里,开始竖起筷子放慢了吃法,像是等着什么人,边吃边看着对面的小伙子和姑娘,看着饭桌上那几盘菜。

小伙子看着穿黑皮衣的男人,大概觉得这个灰头土脸的男人挺有意思,就主动地搭起话来。

穿黑皮衣的男人是出来打工的,要坐晚上的火车回家去过年。说起家来,穿黑皮衣的男人就笑了。笑着说,其实吧,出门在外的时候,老是想起在家的时候,想起在玉米地里掰玉米棒子的时候还真是挺有意思挺快乐的。可是,孩子咋办?孩子要上学,靠掰玉米棒子可掰不出学费钱。

那玉米地,你出来了,咋办?小伙子捉着筷子,走神儿一样看着穿黑皮衣的男人。筷子在手里动一下动一下。

我老婆自己在家里种地呢,我老婆可能吃苦了,家里的农活儿都她自己干了,不过村子里也不是就我老婆能受苦,别的女人也能受苦。他慢慢地吃面条,看着小伙子桌前的菜盘子。我出来的时候,我儿子跟我说,爸爸今年回来过年的时候,能不能给我买个手机回来,有了手机,我就能跟爸爸视频了。我儿子的话,让我记了一年了。穿黑皮衣的男人不笑了。

小伙子说,其实在外面打工的人,都会时常想起家里的事情。

这么说,你也是出来打工的,老家也是农村的?穿黑皮衣的男人瞪圆了眼睛,眼睛里放出光来。

小伙子点了点头。他已经出来多年了,先是在外面上学,从高中到大学毕业,又读研,本来还想读博的,但好像挣钱比读博更重要,就不读了。小伙子摊开两只手,说,这叫忍痛割爱。没办法,我现在大了,才知道我爸妈其实早就供不起我上学了,我得先挣点钱啊。

穿黑皮衣的男人看着小伙子那张苦笑的脸说,你有文化,你是白领,你跟我不一样,我是卖力气的人,这一辈子啥脏活累活都干过。他看见小伙子好像要站起来的样子,就微笑着说,你吃完啦?

吃完了。

要走啦?

得走啦,我也要坐火车回家过年去啦。小伙子又补充说,对于这个城市来说,我们都是外乡人。

你们剩下的菜,我能不能打包?穿黑皮衣的男人说。

小伙子喊来服务员,打包。

小伙子看着打包的服务员说,有现成的盐水鸡给装一只。小伙子跟着服务员走到收银台前,跟里面的女孩说,你们这儿有红包吗?女孩说有。小伙子给红包里装了五百块钱,对服务员说,把红包打进鸡子包里。小伙子的女朋友侧过脸,很温情地看着小伙子,看着看着,抬起手背抹眼泪。姑娘说,想想看,他们一家人打开那个红包时,会不会被吓一跳?

有时候……小伙子停顿了一下,意味深长地说,有时候我们不是也希望被意外的好事儿来吓一跳吗?

小伙子结了账,把盐水鸡递给穿黑皮衣的男人说,这些东西,你全都拿走吧,拿回家去,给你老婆孩子吃。特别是这只鸡,千万别送人,一定要自己吃,尝尝好吃不好吃。

穿黑皮衣的男人把所有的菜都收拾妥当了,跟着小伙子一块儿出了门。刚出门走了两步,穿黑皮衣的男人就蹲下了,往塑料袋子里装雪,他要坐一夜火车呢。

小伙子和姑娘也要继续赶路,撇开那个男人,转身走了,但是边走边回头看。那个姑娘,把一只手插进小伙子的臂弯里,挽住小伙子的胳膊,挽得很紧。

雪很大,雪花像杨花一样漫天飞舞。

(摘编自《微型小说选刊》)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火车站饭店名字朴实,房子简陋,陈设简单,顾客盈门,小说以此为场景,易于展开人物活动,浓缩社会矛盾。
B.小情侣为房子的事情闹别扭,姑娘提出分手后不敢抬头看男友的眼睛,这一细节说明她已决心放弃用心经营了三四年的爱情。
C.两个男人对话时,姑娘似乎成了局外人,小说以“很温情地看着小伙子”“抬起手背抹眼泪”的细节来表现其内心的波澜与情感变化。
D.小说有多处关于雪的描写,既极力表现天气的寒冷,与饭店的温暖构成对比,又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形象。
2.黑皮衣男子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小说中“红包”的内涵。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都市里的野菊花

罗捷媚

①在桂城居住十多年了,很多地方都去过了,唯独紫荷苑没有去过。每次经过门口,只是扫一眼,以为那不过是个普通的公园,没什么好看的。

②一个深秋的午后,风轻云淡,阳光煦暖。应好友之约,到紫荷范赏睡莲。走进去,里面是一个狭长的湖,湖面满是睡莲,却都没有睡,都在艳艳地绽放着各自的花朵。淡紫、深紫、全紫,如一大片彩云被碧绿的莲叶映衬着,煞是美丽。

③“看,野菊花!”正当我陶醉在这紫花绿叶之中时,好友惊喜地叫道。

④顺着她的手指看去,只见一丛野菊花正从矮矮的篱笆后面探出头来,花朵虽小如分币,颜色却很纯正。在墨绿的花茎上,一圈浅黄的花瓣含着金黄的花蕊,宛若含笑的亭亭少女。阳光照过高处灌木的缝隙,洒在它们身上,星星点点地晃动着,有一种律动的美。走近细看,绿叶之中,有的正在怒放,有的微微露出笑意,有的才羞涩地露出一点金黄。微风轻拂,清香淡淡,令人神清气爽。

⑤真没想到,在繁华的都市里还能遇见我儿时再熟悉不过的野菊花!

⑥小时候,一到秋天,漫山遍野都是黄得耀眼的野菊花,它们黄得纯粹,黄得灿烂。它们从不在意恶劣的环境,不嫌弃贫瘠的土地,小路边、石隙间、山坡上,一株株一丛丛,相依相偎,欢快热烈地沁吐着芬芳。

小时候我特别喜欢野菊花,不是因为“此花开后更无花”,而是因为它是一种药材,摘下来晒干能换钱。那时生活贫困,野菊花给了农家人一个生钱的机会。每年中秋以后,大人们开始忙着收割晚稻,孩子们就开始采摘那漫山遍野的野菊花。

深秋的清晨,野菊花的花瓣上都染了一层淡淡的霜,太阳出来后,霜渐渐变成露珠挂在金黄的花瓣上,像晶莹的钻石闪闪发光,煞是好看,滴到手上冰凉冰凉的。山上的野菊花长得很密,每次弯腰采摘,都要跟花朵进行一次亲密接触。采着采着,衣袖和头发也就粘上许多花瓣,看着同伴的头发和衣服满是缤纷的“落英”,有的连睫毛上都有,便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山野间充满了我们欢快的笑声。笑归笑,手脚却都不停下来,手脚麻利的一天能采到十来斤。尽管晒干的野菊花只卖五分钱一斤,可是一个秋天下来,也能为家里挣到几块钱。几块钱拿到现在根本算不了什么,可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却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离开家乡快四十年了,我一直没再见过野菊花、眼前的野菊花,和儿时家乡的野菊花一模一样,花朵显小,却清香四溢,“珠蕊丹心耐寒侵,玉骨冰肌傲霜立”的诗句突然涌上心头。寒露成霜,无损其清香,它甘于寂寞,乐观生存,给这个寒秋平添了几多的温暖和妩媚。

长期以来我始终被一个问题困惑着。小时候,我们虽饱受贫困和饥饿的因扰,却能乐观向上,快乐地生活,如野菊一样独立寒秋,丝毫不觉得有什么委屈,相反却为给家里挣回几块钱而感到无比自豪。如今,条件改善了。生活富裕了,我们再也不用为挣几块钱而辛苦劳作了,可我们却找不到生活的快乐和生存的意义了,这究竟是怎么了?

如今,在这都市的一角,在这喧闹城市的夹缝中,多年不见的野菊花竟顽强地生长了起来,

它虽远不如紫荷那般耀眼繁盛,却像一位老朋友,在时隔四十年之后与我重逢,让我感到说不出的亲切,那些郁结在心中的困惑不觉间消逝了。野菊花绽放出的暖意和清香,悄悄地融入了我的心里,相信也会融入更多人的心里。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写作者以为紫荷苑“没什么好看的”是欲扬先抑,目的是为突出野菊花之美。
B.第二,三段写睡莲的娇艳、作者和友人对野菊花出现感到惊喜,是为衬托野菊花的魅力。
C.文章用大量笔墨写儿时采野菊花的情景,主要是因为它曾给困苦的人们带来了帮助。
D.作者相信野菊花的暖意和清香会融入更多人心里,是说野菊花的精神定会发扬光大。
2.文章第4段和第6段,作者写了野菊花哪些方面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3.文中的野菊花有怎样的精神品格?作者突显其精神品格的意义是什么?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2018-04-19更新 | 6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花山一日

任林举

鸟儿的鸣啭如光,轻轻丽丽,潺潺,以渗透的方式,以漫淫的方式,一尺一寸地把清晨照亮——种久违的柔软与感动,就那么汹涌且温婉地越过窗口,弥漫了原本静默的房间和原本静默的心。鸟儿们说的是古语。古音,古韵,古意。虽然内容总是不太好懂语调却蕴藉悦耳、似曾相识,如蝇妮的吴侬软语,从皓齿红唇的江南女子口中流满而出,千回百转,亦悲亦喜,似有关爱情,似有关桑麻,又似有关生命的种种传奇或艰辛。

②若在北方,百鸟啼鸣,一定就是春天来了。整整一个漫长的冬季,除了雪花飘落的声音,除了冰河迸裂的声音,苍茫的天地之间,一切都是沉寂。漫无边际的、单调的、白色的沉寂。只有春天来临,声音和颜色才如蛰伏的虫儿一样,不知从什么地方都钻了出来春天里,人心会如泛青的原野,荡漾出风云,萌生出各种“花花草草”的念想。本来纯净的心灵便被吹得纷乱如麻,青春啊,爱情啊,人生呀,未来呀……如一幅找不到重心的图画,被一支画笔随意涂抹,无序横陈。

③然而,当我起身打开窗户,映入眼帘的却是一幕缠绵的江南烟雨。哦,这已是江南的苏州,是苏州城外的天池花山,是花山脚下的客舍。粉墙黛瓦的房屋、小巧精致的苏式院落、碧绿的荷池、长长的回廊……一应景物恰奷被迎面的一树桃花掩映,更显错落有致;隽永、幽深。

④鸟儿依然不知疲倦地叫着。目光在树丛中搜寻很久,终究没有找到那些声音的出处但我知道其中有一种鸟儿应该叫做杜鹃,古代的南方文人称其杜宇。相传,这鸟儿是古蜀国隐居“西山”的“望帝”所化。每逢春天,终日哀鸣不止,直至啼血成花。因其声凄厉动人,常常激发起人们丰富的遐想:一说因其心系子民,提醒人们惜春、惜时,莫误布谷;说因其心有冤屈,难免要终日诉说自己内心的哀怨;一说因其生性多情,执意为自己心爱的女人,苦苦地相思,不停呼唤。但不论如何,此鸟并非无情之物。

⑤虽然苏州并非蜀国,“花山”也不是传说中的“西山”,但凭“花山”的清幽静雅,确实堪称难得的消闲、隐居之所。山中子规不通文字,看不懂人类的文字记载,去留与否,也许只凭着生命与自然之间的那种奇妙的感应或对某个特定环境的记忆。子规天天执着地叫,人类也并不是谁都不解其意,于是就有“心有灵犀”之人在这个子规不愿离去的地方做起了隐居的文章和事业,建起了别致的客舍,还立了一块别致的牌子:“花山隐居”。

⑥未识此山之前,一直望文生义地认为,这是一座径满花香的名山,待身临其境,却发觉花并不是山中最有代表性的风物。比起花草树木,山中的石板小径、奇峰秀岩、曲水流泉以及举目即见的碑、亭、石刻似乎更具特色。沿着“花山鸟道”深入其间,渐行渐幽,不消半日,深藏于此山此水中的“隐”意,即已显现出来。不知不觉间,一颗曾归属于“浮生”且被紧紧缠绕的心,就远离了红尘。行至力疲、气躁之时,刚好遇有小憩之处。一张四方“八仙”木桌,讨一杯“寒枯泉”泡的碧螺春,轻摇慢饮,人生的种种况味,甘甜的也好,苦涩也罢,就这样随茶汁由唇而舌,由舌而喉,潺潺而下,最后,尽在心胸中化为一缕舒和之气,升腾如岚。生命,就在反复的洗涤之中,一点点通透、轻盈起来。

⑦此时,花山脚下的春意已浓。海棠水粉,碧桃艳红,如发丝般倒垂的柳丝,在微风里轻轻摇曳,不停地撩拨着流水的心。流连、品味、忘情于这清幽、神秘的山水之间,有那么一刻竟然突发奇想,也效仿古人,驾一叶扁舟或披一身蓑衣,倏然消隐,如向晚树影后精灵般突然遁形的灰蝉。

⑧临行的那个早晨,心中突然升起莫名的怅惘。一个人枯坐床边,满眼的书籍、杂物,样也不忍拾掇,怕容纳过我的房间因为这一物不留的粗暴离去而变得空空荡荡,又因为没着没落的“空”而充满感伤。莫名,就是不知为什么,但最终我还是想明白了。那与我气息相和、心意互通的小小空间呵,竟是烟雨江南、温馨花山许予我的一片心呢!

(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用大量篇幅写鸟鸣,意在表现花山是“难得的消闲、隐居之所”。写北方春天的鸟鸣和杜鹃啼血,还丰富了文章内容。
B.第②段用一个“钻”字来描摹北方春天来临,声音和颜色突然冒出的情状,形象生动,给人生命勃发、生机无限的感受。
C.无论如何,杜鹃“并非无情之物”,用杜鹃的有情写出了现实的无情,同时又写出了“心有灵犀”之人的可贵和花山的可爱。
D.文章结尾,写临行的怅惘并由此引出曾经容纳过自己的房间,照应开篇第一段,结构严谨,表达了对花山恋恋不舍的深情。
2.请赏析文章开篇画横线的句子。
3.第五段说,花山“确实堪称难得的消闲、隐居之所”。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结合上下文,简要概括。
2020-01-10更新 | 3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小铁盒里的秘密

朱士元

(一)

雪停了,太阳露出了久违的笑脸。路面被一层薄冰覆盖着,车子行驶在上面发出"咔咔"的响声。

真是不巧啊,刚到淮阴就一连下了几天雪,今天终究可以出门啦。坐在轮椅上的华伟老人显得很兴奋。

爷爷,我们还得等一等,路面现在有点滑,车子不能开。孙子华振不打算急于现在就开车走。

孙子啊,我真的有点等不及了。

您别急,我们到了这里不就是等于到了卫爷爷的家了吗?

不是还有20里的行程吗?

20里转眼间就到了。

好,好,那就再等一会儿吧。这个雪,和我们那年在战场上一样,一下就是好几天啦,雪停了以后,地面上结了厚厚的一层冰。

(二)

华伟是1949年2月参军的,那年他刚满20岁。到了部队,他认识的第一个人就是班长卫国。

解放家乡的战斗打得很激烈,捷报也频频传来。华伟跟在比自己大两岁的卫国身后,学会了很多打仗的本领。

战斗休息期间,卫国教华伟识字,还教他打枪扔手榴弹,还为他补衣服。很快,华伟视卫国为亲哥哥,卫国也视华伟为亲弟弟。

要去海南了。部队离开家乡的前一天晚上,华伟的母亲煮了20个鸡蛋送了过来,她要儿子不要饿着。华伟无法面对母亲,劝她连夜回去了。

华伟把20个鸡蛋分给了全班人,班长让他留着自己吃,华伟一个也没留。

那么多的战斗,华伟经历了。他看着好多战友离开了他,心里想起来就会难受。

(三)

华伟,我们马上要去朝鲜参加抗美援朝的战斗了。你怎么想?卫国问。

保家卫国,这是七尺男儿的担当,我一定去!华伟毫不犹豫地回答道。

高望山战斗是在漫天飞舞的大雪中进行的。战士们已经断粮两天了,粮食还是送不上来,雪是他们唯一充饥的来源。

敌人再一次反扑过来,战士们怒目圆睁,等待敌人靠近些,再靠近些。

打!首长一声令下,敌人倒下了一片,余下的缩着头拼命往回逃窜。

轰!一颗炮弹落在华伟身旁炸响。班长卫国掸了掸身上的泥土和雪花,睁眼看了看,只剩下他一个人能够站起来了。他看了看华伟正在向他招手,已不能说话。

班长卫国走到华伟身边一看,伤情十分严重。他立即叫来担架,要他们立即将华伟送到战地医院。

雪还在下着。雪花打得人眼睛睁不开。

华伟对卫国说,你也负伤了,要去,你去,我在这里守着。

你在这里已无意义了,得赶快走,有我在,敌人就别想上来。卫国坚定地说。

哥哥,我是含不得你何!华伟流泪了。

弟弟,有军人在战场上流泪的吗?

我委托你一件事,把我这枚军功章送到我淮阴老家,也好让爹娘高兴一回。卫国说。

接了卫国的军功章,华伟便被担架队抬走了。

(四)

卫国在那场战斗中牺牲的消息是连长告诉华伟的。这时,正是“文化大革命”刚刚开始的那一年。

华伟离休以后,写了无数封信去查询卫国的家乡,可一个回音也没有。

66年过去了、老人的心愿一直没有了却,这早已成了他心头的一块病。

华伟的叹息声,唤起了孙子的一种想法。孙子对爷爷说,爷爷,我上网给您查询,再请志题者们帮忙,一定能带来希望的。

孙子,这有可能吗?华伟用疑惑的目光看着孙子。

试试吧!

好!

3个月过去了,华伟老人的孙子收到一条信息,上面显示的与老人要找的卫国的家乡和家人完全吻合。

(五)

路面上的冰雪融化了。老人坐的车启动了

卫国的侄儿已是年近80的老人了,见到华伟老人后泣不成声,说,叔叔有下落了,叔叔有下落了。

华伟老人从小包中取出一个小铁盒递到卫国侄儿的手中,说,这是一枚军功章。

卫国的侄儿用手轻轻地打开小铁盒一看,只见那枚军功章熠熠生辉。

爷爷,这么多年,您一直不让我们看这个小铁盒,原来藏的是这么大的秘密啊。华伟老人的孙子既惊讶又感慨地说。

是的,这个秘密可以洗清我叔叔那些传说中的不白之冤啦。卫国的侄儿用颤抖的手抚摸着那枚军功章。

这么多年了,真的难为你们啦。华伟老人把卫国侄儿的手紧紧地握在自己的手中。

谢谢您何,华叔!您的小铁盒藏了我叔叔的一生啊。卫国的侄儿忍不住流下泪来。

坐在轮椅上的华伟老人郑重地说,我的任务完成了

卫国的侄儿向华伟老人深深地鞠了一躬。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12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小铁盒里的秘密”为标题,既设置了悬念,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又推动情节发展,到最后真相大白,更升华了小说的主旨。
B.班长卫国教华伟打仗、识字,华伟把母亲煮的20个鸡蛋分给全班的人吃,突出表现了在战争年代战士们所结下的浓厚战友情与兄弟情。
C.小说采用明暗两条线索行文,其实卫国的家人也一直在寻找华伟老人,他们要用军功章洗清卫国在“文化大革命”中所遭受的不白之宽。
D.小说站在第三人称的角度叙述,中间插叙回忆内容,娓娓道来,质朴的语言中透露着对革命友谊和华伟一生信守承诺的举动的赞美。
2.小说中华伟老人在送军功章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3.文中有三处对雪的描写,请结合小说内容分别分析其作用。
2019-03-11更新 | 75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