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68 题号:751558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地下通道的歌手

金洪远

①很怀念当年下班时,路过居家附近的地下通道所邂逅的歌手。

②这是一位年轻人,乌黑的长发,身着一袭米黄色的风衣,拨弄着电吉他在自弹自唱,他磁性和略带沧桑感的歌声,和着地下通道带来的自然回声,很快让通道里的过路客纷纷驻足。我记得那晚,他唱的是刀郎的《2002年的第一场雪》。那如痴如醉的执著劲儿,将歌中的意境演绎得十分到位。我身旁的路客直言,如果有名师点拨,小年轻和刀郎有一拼!我还记得,不少人取出硬币和一元、五元的纸币轻轻地放入脚旁的琴盒。我观察到,每当这时,他都用眼神一一点头示谢,不因我放入的十元纸币而厚此薄彼。   

③不知是歌中“停靠在八楼的二路汽车”打动了我,勾起了我前些年逗留乌鲁木齐时留下的情结,抑或是年轻歌手得体的处事方式而让我满心喜欢。他会根据听客的年龄和表情演唱不同风格的歌曲。结伴而行的小年轻路过,他会不失时机地弹唱一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瞬间便扯住了前行的脚步;对中老年,他会弹唱符合其心境的老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那歌声如诉如泣、动人心弦,让这些老大不小者情不自禁地跟唱;有时,他会突然在人群中和我的目光触碰。一曲歌毕,那熟悉的歌声又会翩然而至:“你像一只飞来飞去的蝴蝶,在白雪飘飞的季节里摇曳……”和着旋律,真想幽他一默:“小伙子,你学过听众心理学是吗?

④我喜欢他清纯的眼神和微笑,那发自心底深处纯朴、真诚的演唱,让我产生愉悦,尽管没有伴奏,也没有曼妙的配舞,但我固执地以为,比起那些所谓的超男超女装模作样、扭捏作态的表演,更让人能产生出心灵的共鸣。我相信许多走过地下通道的行人和我一样,不知道他姓甚名谁,但他的歌声会永久留在记忆深处,好似醉人的美酒,并不会因时光的流逝而忘却它难以描述的醇香。

⑤不过,让我怅然若失的,是五年前那个周末。

⑥那天,我探访老友回家,因天下着丝丝细雨,老友执意让他的孩子开车送我,因为有段时间没有和年轻歌手面对面的眼神交流,当我下车步入熟识的地下通道,原先通道里那悠扬的电吉他声不知到哪里去了。我有点失望和感慨。我知道,类似年轻歌手的街头艺人,可能迫于无奈而游走四方了。他们有的是出于兴趣爱好和谋生,也有的是为了追求心中的梦想。其实,街头艺人卧虎藏龙,只要给他们一点点阳光和雨露,就会给人意想不到的惊喜。

⑦迎着走道一路闪烁的灯光,想起了前几天广播里播送静安地区有街头艺人驻唱的信息,我释然了。我以为,一座城市容得下街头艺术,能敞开胸襟迎接扑面而来的文化气息,其实就是在传递这座城市的文化自信和开放度。不知在静安的绿地还会不会听到有着一头黑发的年轻歌手深情地弹唱《2002年的第一场雪》。可惜我没有一副好嗓子,否则我一定会在这地下通道深情地吟唱:“每当夕阳西沉的时候 我总是在这里盼望你 天空中虽然飘着雨 我依然等待你的归期…… ”

(选自《新民晚报·夜光杯》,2018年10月17日,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很怀念当年下班时……所邂逅的歌手”作为开篇,吸引读者的同时也为后面的叙写设置了悬念。
B.第②段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了一个打扮前卫、自尊心强烈、演唱技艺高超的街头艺人形象。
C.当“我”想再次听歌手唱歌时,他已离开,文章没有交待他离去的具体原因,这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D.文章提到了街头艺人的生活状态,呼吁整个社会应给他们一些理解、包容,给他们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
2.文中年轻歌手有哪些让“我”欣赏的地方?请简要概括。
3.文章最后以歌词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进化理论中有一个词叫做“间断平衡”,意指一个生态在达成平衡之后,有相当长一个时期处于稳定状态,但一旦某种因素触发进化的齿轮,原有的均衡就被打破,系统进入不稳定状态,各部分相互反应,直到新的平衡形成。生物学家将这种新旧之间的交替称之为:“蹦移”。

技术进步类似于生态演化。继漫长的农业社会之后,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时代。在工业时代,人类已见证和经历了三次重大的技术革命。现今,我们正站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入口处。信息技术正在颠覆既有的平衡态,人工智能和认知技术的发展、机器深度学习、3D打印等新技术的发明,正在将“未来”带到世人面前。新、旧技术革命之间的转移正在发生。这是技术的“蹦移”。

全球化发展类似于生态演化。一般认为,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已经历了两轮全球化历程。第一轮是以英国主导,主要表现是在全球范围内开拓殖民地,掠夺原材料;第二轮以美国为主导,主要表现是贸易全球化以及与之伴随的资本、信息、人才的全球流动。而现在,美国主导的第二波全球化正在遭遇其本国人民的抗拒,也进入到逆向时期。但如果从大历史的角度看,全球化作为一种秩序,一旦展开,就不可能主动或被动地回到原点,最多是变化一种发展形式,更换一批演员。以当前的情势论,中国正走近世界舞台的最中央。这是国家的“蹦移”。

新旧交替之际,面对不可知的未来,任何人都难免彷徨、犹豫甚至害怕,这是可以理解的。今天我们面对人工智能时代,可能类似于两百年前欧洲农民面对蒸汽机时的心情。但历史已经证明,人类社会在不到两三百年工业时代所创造出的财富,远远超过了以往数千年之中农业时代创造财富的总和,今天一个普通人可享用汽车、冰箱、飞机、高铁等工业制成品,在封建时代即使帝王权贵也不可得之。由技术进步而促成的经济增长所产生的“涓滴”效应,虽然不可能如一些经济学家所预期的那样有效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但假以时日,还是能将大多数人置于共享技术进步的好处之下的。这是增长的“蹦移”。

从长周期的角度看,经济衰退源于技术红利的渐渐消失,“低垂的果实”被采摘完毕,而要走出衰退、迎来下一个繁荣,唯有创新和技术进步。当前,我国正处于新旧动能的交替期,需要准确认识技术革命的演变方向以及其对我国转型升级的重要性,需要发挥制度设计与制度安排的能动性,主动清除那些不合时宜、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冗余,来为新技术的成长壮大开辟空间,留足空间。这样做的结果,就可能迎来几十年连续的增长与真正意义上的全社会共同富裕。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政府2013年以来始终矢志不渝推动的“放、管、服”改革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在极大的程度上释放了企业与个人的活力与创造性,一方面在中国经济下行之行稳住了对于全社会重关重要的就业,另一方面创造出人人都有可能和条件为自己的梦想与人生价值而努力奋斗的伟大时代。我以为,这就是最大的包容性增长。

(摘编自冯俏彬《即将到来的大变革》)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间断平衡”是指在平衡状态下,进化的齿轮一旦被某种因素触发,各部分会相互反应直到新的平衡产生。
B.人类社会从漫长的农业社会进入工业时代已经见证和经历了三次重大的技术革命。
C.现在,美国主导的第二轮全球化遭遇本国人民的抗拒,经济逐年衰退,进入了逆向时期。
D.近年来“放、管、服”改革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面释放了企业与个人的活力与创造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二-四段用三个“蹦移”审视新旧时代的变革,分析了技术进步、全球化发展和人工智能等的巨大作用。
B.文章在论证技术的“蹦移”时,重点分析了信息技术革命对打破平衡态的重大作用。
C.文章用普通人可享用的工业制成品远超帝王权贵为例,意为证明现代普通人比古代帝王的生活质量还高。
D.文章在最后一段提出了我们需要准确认识技术革命的演变方向以及其对我国转型升级的重要性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球化如果展开,就不可能主动或被动回到原点,就会变换成一种新的发展形式或更换一批演员。
B.如果假以时日,因技术进步而促成的经济增长所产生的“涓滴”效应可以将大多数人置于共享技术进步的好处之下。
C.经济衰退源于技术红利的渐渐消失,只有创新和技术进步,瞳出经济衰退,迎来下一个繁荣。
D.既稳住了对于全社会至关重要的就业,又为人人实现自己的梦想与人生价值创造条件,就是最大的包容性增长。
2017-12-02更新 | 9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人类由传统社会走向信息社会的过程中,与科技对艺术助力的震撼和艺术对科技批判的震惊相比,科技对于艺术的发威、震慑或制约是一种“含蓄的震慑力”。

现代社会以科技为第一生产力,科技理性往往有条件转变为主流意识形态。那些脱离科学常识的艺术创意受到科技理性的严肃批判,被当成是迷信。在科技理性兴起之后,神话与传说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因为它们是不可由同行复制并检验的。科技并不是以在幻想中征服自然力为目标,而是实实在在驾驭自然力。因此,当科技昌明之际,神话就销声匿迹了。与之遭受类似挤压的还有仙妖、魔法、玄幻之类精神产品。这是现代性的题中应有之义。

艺术历来被视为人类特有的活动、才能或产品。尽管如此,进入信息时代之后,不仅是那些需要学徒吃苦耐劳的艺术复制环节逐渐被相对轻松的数码加工所取代,那些需要真人演员通过涉险展示勇气与才华的角色逐渐被数码特效所取代,并且,那些本来仰仗天才、灵感、直觉、顿悟的领域也渐渐为人工智能所蚕食,目前的人工智能还处于由人设计和应用的阶段,虽然在感知、记忆、应对、决策等方面显示出某种与人类智能相似的特征,但既没有自身需要以及由此发展出来的动机、态度,也没有独立意志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人工智能在艺术领域仍然是人类的助手而已。不过,许多人早就预言上述局面发生根本变化的“奇点”。这种质变是否会真的发生,只有历史发展才能回答。

如今,科技与艺术互动的平台已经不限国家,甚至也不限于区域性国家联盟,而是联合国这样的世界性组织。科技交流更多被当成硬实力输出,艺术交流被当成软实力输出,通过艺术展示科技实力(或者通过科技展示艺术实力)则构成了巧实力的一种形态。这类文化产品通常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输出,不仅推广了其意识形态,且展示了其科技水准,在精神层面对被输出国家的观众形成了某种震慑。在科技实力的裹挟下,艺术的交往功能可能被扭曲,自由精神可能萎缩,创新创造可能走上歧途,不仅无助于人类形成和巩固命运共同体意识,反而可能加剧当下不同文化与文明、不同民族与种族、不同国家与国际组织间的对立和冲突。

科技理性对于艺术感性的制约、人工智能对于艺术角色的取代、科技实力对于艺术精神的裹挟,体现了科技对于艺术的震慑。艺术与科技之间的博弈对信息时代的社会心理来说堪称举足轻重,值得深入研究。当然,我们希望这种博弈是非零和性质的。

(节选自黄鸣奋《信息时代科学与艺术互动的三种模式》)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脱离科学常识,不可被复制并检验,艺术创意受到科技理性的批判,神话也在科技昌明时消亡了。
B.进入信息时代之后,人类所扮演的艺术角色逐渐被人工智能取代,人类艺术工作者可能因此下岗。
C.巧实力文化产品在精神层面会对被输出国家或地区形成震慑,这有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立与维护。
D.目前人工智能还依赖于人根据应用目的进行设计,没有独立意志,但其发展将带来令人担忧的前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紧扣信息时代这一立论背景,对当下科学与艺术如何良性互动具有现实意义。
B.文章提出科技对于艺术有“含蓄的震慑力”,并从三个层面展开并列式论证。
C.文章第四段连用三个“可能”分析科技裹挟下的艺术命运,表明作者观点的不确定。
D.全文以总分总式结构建构文章,提出问题、分析论证、最后概述论证并提出希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技并不以在幻想中征服自然力为目标,所以随着社会科技水平提升,虚构可能发生事件的科幻作品也会遭到挤压。
B.如果艺术工作者没有将自己转变为掌控人工智能的新型艺术家,人工智能在艺术领域质变的“奇点”成会成真。
C.在科技实力的裹挟下,影片或视频游戏中的高科技炫目镜头,正在某种程度上夺取艺术带给我们的天才和勇气。
D.科技理性与艺术感性的博弈影响现代社会心理,若这一问题得以重视,这场博弈或可达成合作双赢的理想状态。
2019-03-27更新 | 9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赞赏的中庸

骆玉明

(1)“中庸”一词最早见于《论语雍也》第二十九章:“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在这里,孔子视中庸为最高道德,并感叹这一至德在人群中久久不见了。孔子揭示了中庸的至德性,但对什么是中庸存而不论,这就给后人留下了广阔的解释空间。

(2)《吕氏春秋》记载的一则故事说:鲁国有一项政策,如果有鲁人在其他诸侯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能够将其赎回来,可以从政府领取所费的金钱。子贡有一次从外面赎回了一些人,他是富豪,不在乎那些钱,或许也觉得计较那些钱有损于自己的清德,于是就推让不受。这本来可以理解为高尚的行为吧,却遭到孔子的批评。因为普通人并不像子贡那么有钱,让他们自己掏腰包赎人,政府给钱也不要,他们会感到为难,结果只能是视而不见。鲁国一项很好的政策,却因为子贡的“高风亮节”,实质上遭到了破坏。而更严重的是,这还损害了鲁人的道德风俗,因为人们将逐渐习惯自己的冷漠。

(3)孔子对子贡的批评,包含了一种既简单又深刻的思考:道德的价值,在于它能够维护某种公众利益,如果脱离实际的可能去提高道德标准,将道德自身视为目的,其结果足以破坏道德存在的基础。中国前几十年很努力地宣扬“无私”的理念,“文革”中更发展到戏剧化的程度,结果是人人演戏,可信的道德就在这种表演中消失了。

(4)《论语》中有一段对话也值得一说。有位“叶公”告诉孔子:他的家乡有个做父亲的偷了别人的羊,儿子就去告发,大家都认为他很正直。孔子针锋相对地说:我们那里对正直的看法不是这样,我们认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正直就在其中。在孔子看来,亲情是人类的天性,维护亲情也就是维护社会伦理的根本基础。父子之间、夫妻之间相互告发,其带来的伦理损害要远远大于偷羊之类错误行为所带来的伦理损害。用孟德斯鸠的话来说,就是:“妻子怎能告发她的丈夫呢?儿子怎能告发他的父亲呢?为了要对一种罪恶的行为进行报复,法律竟规定出一种更为罪恶的法律。为了保存风纪,反而破坏人性,而人性正是风纪的泉源。”

(5)孔子对“父子相隐”的意见历来有很多争议,它牵涉到法律与伦理的一些根本的问题。现代更有人严厉批评这是以亲情破坏法制。从社会和法律角度来说,父亲偷羊儿子去告发他,属于正直的行为。偷羊犯法,社会成员理应出于维护公义的需要,不论亲疏都应加以坦白,中国自古就有“大义灭亲”之说。问题是“大义”必须大到超过亲情的必要,所以孔子谈论“正直”的道理,取的是“攮羊”这样的例子。“文革”年代鼓励人民相互揭发,芝麻绿豆、扯屁撒谎皆往“大义”上靠,弄到夫妻都不敢讲真话,这时想到“父子相隐”,会明白它的道理了吧。

(6)宋代朱熹曾说:“君子之所以为中庸者,以其有君子之德,而又能随时以处中也”。孔子本人掌握的就是时中的行为标准。《史记·孔子世家》记孔子经过蒲地去卫国都城,当地有公叔氏发动叛乱,阻止孔子去卫,大概是怕对自己有所不利。于是孔子答应和他们立下盟誓,离开蒲以后不去卫。结果才出东门,孔子就下令车子向卫驰去。子贡疑惑地问:这不是背盟了吗?孔子淡然一笑,洒脱得很:受要挟订下的盟誓,不管用的。

(7)孔子还活着的时候,就有人把他看作“圣人”,但他一点儿也没觉得自己有“圣人”气。这不是谦虚,而是老夫子处理事情的态度,大抵是从常情常理出发,并没有什么超凡出众、惊世骇俗的地方。哲学家冯友兰曾把“极高明而道中庸”自题为座右铭,期望像孔夫子那样,有超常人的思考,又不背离常人的生活,中间的“而”正是统一这种对立的桥梁。

(8)“中庸”是儒家思想的精髓,要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已非易事,而身体力行之则更难。时至今日,“中庸”仍“民鲜能久矣”。孔子赞赏的“中庸”,就像上文叙述的三个故事那样,其实不过是合乎现实需要,基于人性,合乎时宜能变通,并不像后人阐释的那么玄乎。

1.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国对赎人者给予补偿的政策是为了鼓励鲁国人赎回在其他诸侯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
B.子贡赎人却不接受政府补偿,孔子认为这并不高尚,因而批评子贡的做法。
C.亲情是社会伦理的基础,不顾亲情会给社会伦理带来很大损害。
D.“文革”宣扬的“无私”理念与“中庸”倡导的“至德”不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回顾了对中庸的一些认识,最后也提出了作者自己的观点。
B.文章第四段引用孟德斯鸠的话,证明了法律要基于人性。
C.文章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因果论证等。
D.文章论证选材精准,逐层深入,剖析了“中庸”的特征,强调不要玄而又玄地解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提高道德标准,将道德自身视为目的,其结果必然破坏道德存在的基础。
B.作者认为,在现代法治社会,依法治国已成共识,所以不能因为亲情破坏法制。
C.时中是指不用极端的、偏执的态度,强调与时势一致。
D.中庸理解难,身体力行难,但不放弃,也能做到,如哲学家冯友兰。
2020-01-04更新 | 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