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常设考点 > 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52 题号:924359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爷爷留下的问题

黄克庭

爷爷99岁,耳聋眼花,腿脚也不灵便,但依然很爱说话。

生日那天。儿孙辈共46人全部到齐。大家应邀相聚,无人闹别扭,无人摆架子,无人耍花招,却还是头一遭。虽然三叔是携妻儿旅游顺路回家的,四姑丈、五表哥是出差路过而到家的。在这物质日益丰富,要吃有吃,要穿有穿,要花有花,要命却不一定有命的今天,大约都是想讨个吉利沾点老寿星的长寿之光才如期而来的吧……

爷爷很高兴,见到人总要抓住说几句。可是我们谁都不愿跟爷爷说话。原因很简单,爷爷除了长寿之外,就没有一样东西能引起我们的兴趣。

“耳朵聋了,还不甘寂寞!”不管是在爷爷面前还是在爷爷背后,我们都这样说爷爷。反正爷爷听不见我们讲些什么。

如今这年月,连我们年纪轻轻的人都需“换脑筋”后才可以朦朦胧胧地看形势,爷爷那鹅卵石般的脑袋能孵出我们感兴趣的东西吗?如今这年月,同床共枕的夫妻都不一定有共同语言。何况与隔世纪的遗民对话?然而,爷爷却很顽固,只要是能被他抓住的人,他总要说个不停。于是,我们都有些怕,生怕被爷爷缠住。尽管我们都是来为爷爷祝寿的,尽管我们谁都没有少讲话。

其实,爷爷讲的话很简单,那就是:“干菜怎样算炒熟了?”不管抓住谁,爷爷总是反反复复地说这一句话。我们谁也没有回答。在爷爷面前,谁都只会笑嘻嘻地一个劲儿地点头。

自从爷爷耳朵聋了以后,我们在听爷爷讲话时都学会了一个劲儿地点头,不管爷爷在说啥。爷爷问得累了,一不小心被抓住的人就会溜走。我们都说:“爷爷老糊涂了,看来快了!”

吃了一个世纪的干菜,居然连干菜怎样算炒熟了也不知道,这不是白活了吗?活这么长寿又有什么意义?早该死了。

爷爷过完生日的第五天便悄悄去世了。

那些在爷爷过生日那天讲过“爷爷老糊涂了,看来快了”的人便如发观新大陆的哥伦布,便如中了两千万元大奖的穷光蛋般兴奋。爷爷去世了,谁也没有为爷带流眼泪。

每每,儿孙们重聚,想起爷爷,总免不了戏言“干菜怎样算炒熟了”。看那眉飞色舞的表情,似乎只有爷爷才不解这世上最简单的问题。

不幸的是,爷爷的基因在我身上保留得最多,退化得最少,进化得最慢。爷爷去世十年了,“干菜怎样算炒熟了”我却始终没有搞清楚。我也不敢对人发问,生怕别人也说我:“老糊涂了,看来快了!”尽管我像初八九的月亮,还没有蓄满一身血肉。

此后,每每见到母亲、妻子在炒干莱,我便躲在一旁全神贯注地观察,总想弄清楚爷爷留下的问题。然而。我却一直没有得出能说服我自己的答案。我真担心,我会不会像爷爷一样。到死也不知道干菜怎样才算炒熟了呢?难道我也要等到耳朵聋了,听不到别人说三道四时再去问人家“干菜怎样才算炒熟了”吗?

爷爷留下的问题。实在太折磨人了。

(摘编自《小说选刊》)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约都是想讨个吉利沾点老寿星的长寿之光才如期而来的吧……”,其中的省略号表示话意含蓄,让读者想象。
B.爷爷生日这天很高兴,见到人总要抓住说儿句,但我们都不愿和爷爷讲话,因为爷爷耳聋,没办法交流。
C.“尽管我像初八九的月亮,还没有蓄满一身血肉”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我”并不老,更谈不上“老糊涂,”。
D.小说情节简单却不乏波澜,由最初大家一起“笑嘻嘻地一个劲儿地点头”到后来“我”“总想弄清楚”,富有变化。
2.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干菜怎样算炒熟了”这句话的作用。
3.小说结尾“爷爷留下的问题,实在太折磨人了”含义丰富,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我”被哪些情感所“折磨”。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天的腔调

施立松

①春天是有腔调的。这腔调有时隐隐约约,细碎模糊,又羞涩迟疑,有时却浩浩荡荡,惊天动地,铺天盖地。

吹刮了一个秋季又一个冬季的海岛的风,尖利又冷硬,仿佛一个在战场上杀红了眼的将军,只知道用尽全身的气力杀伐。枝头的叶杀尽,山野的草杀黄,家家户户的门窗紧闭,来来往往的男女披头盖脸,大地一派萧索,老少一派委顿。他持戟叉腰,站在那个叫立春的门槛上,以为大获全胜了,忍不住哈哈大笑,却不知笑声刚起,就惊动了一片:草地底下细若游丝的萌动,溪流里似有若无的潺潺,枝头上冒出了或绿或红的火柴头,乡下人家的屋檐下,黑羽白肚的客人,进进出出,忙着筑巢安家,有着葡萄似的黑眼珠的小女孩嗫起嘴唇学会了第一个字“春”。瞬息之间,仿佛强势粗糙了大半生的女子突然当了母亲,硬茧遍布的指尖在婴儿细滑如绸的肌肤上抚过,不知不觉就放轻了力度,不知不觉就上翘了嘴角,不知不觉就柔软了身段。那些坚硬,那些狠辣,那些坚不可摧的盔甲,土崩瓦解。风姓了杨柳,吹面不寒了;风从了莺儿,吹折花数枝;风随了苑中梅,樱杏桃李次第开。

③被风吹得七零八落的云们,像是收到了指令,迅速集结,从东边到西边,从天涯到海角,每一朵云都带来一个消息,每一朵云都是久别重逢。一见面难免要叽叽喳喳,说说别后情形,唠唠眼下当前,叹叹前世今生,情动处,便相拥在一起,身影叠着身影,声音压着声音,窸窸窣窣,抽抽泣泣,起初是轻泣,后来难免号啕。于是,雨一下,连绵数十天,仿佛要把积攒了一年的思念都倾诉完。于是,桃树湿淋淋地起身,施施然地吟一首诗,千万种思绪,千万个话题,东冒一个,西冒一个,恨不得浑身上下都长了嘴。可等了半天没有下文,急得一旁的柳树伸出一串串嫩绿的小剪刀,一下一下地扑向桃树,却总够不着,只好将剪子伸长再伸长,像个心急的小男孩面对羞涩的青梅竹马,什么都想替她做,什么都想给她,却不知道从何做起,从何给起。

④一夜北风,连日细雨,不知什么时候风静雨止,晨起看窗外,不知谁给天地轻笼了一层白纱。滴着雨的苦楝树,用黝黑的树杈在空中作一幅写意水墨画,很江南很文艺,是远离故土的人,午夜梦回时的一缕淡淡的惆怅,是红尘里蓬垢了身心的人心底深处的一缕泥香。窗檐下的蛛网收藏了一兜的钻石,每一粒都晶莹剔透,每一粒都住着一个少女纯真的梦,每一粒都讲述一个昨夜的故事,如果你靠近了,就能听到风声雨声梦呓声。鸟声穿过绿色的枝叶,穿过层层薄幕,扑进你的眉尖心上,耳朵被叮咚的泉水濯洗了一般,满世界都清亮了,你甚至想像拣豆子似的,采杏花似的,拣一篮来,采一箩来,去沿街兜售,深巷明朝卖杏花,你卖清脆的鸟鸣。

⑤太阳流浪去了,大雨小雨包月无限量,有人设计了种太阳,很多人跟着种,种来种去,衣物洗了不干,换洗的都没了,身上湿湿的,气都喘不匀,夜来数着自己的呼吸,越数越烦闷,索性早早洗洗睡,管它梦里花落知多少呢!半夜被轰轰的雷声惊醒,被喧哗的雨声惊醒,赤着脚,掀了窗帘去听,是海岛独有的脚擂鼓盛世欢歌,是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是徐悲鸿的《八骏图》,是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气势磅礴,酣畅淋漓,仿佛站在山顶喊了一嗓子哎哎哎,积郁尽消,身心尽快。惊蛰了吗,一枚露珠跌落,一朵迎春黄灿,一声虫鸣自屋角响起,如婴儿初啼。

⑥那天,十几个女子坐在一家叫“渔夫的故事”的民宿的玻璃房里,就着一盏清茶,谈着文字文章文学,脸上的每一道线条都是柔软的,那些声音珠玑似的,像屋前香樟树枝丫间的雨滴。心底隐约的雷声化在温婉的言辞里,薄雾似的朦胧聚结成绵连的情愫,化不开说不清,欲说还休,欲说还休。茶案上的一丛菖蒲养在长了青苔的瓦片上,土陶罐里的一枝细脖子藕亭亭而立,一回头,窗外的柑树还挂着隔年的果实,红红的,沉沉的,随时要坠下地来。所有人都噤了声,仿佛随时有一声红色的惊雷,会在耳边炸响。

⑦春天是有腔调的。聂鲁达说,我要在你身上做春天在樱桃树上做的事。我估摸着,这就是每个人的春天的腔调吧。

1.开头第①段的作用是什么?
2.赏析文章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3.根据上下文,简析第⑥段画波浪线部分的语言特色与效果。
4.结合全文,分析题目“春天的腔调”的意蕴。
2019-07-16更新 | 33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剃刀侠

木桦

清朝嘉庆年间,北京正阳门(俗称前门)外,已是相当繁华的集贸市场。几十丈高的城门楼子,威严如皇帝老子,注视着熙来攘往的人流。

这天,朗日晴空,集市正值繁华热闹之时。

一匹枣红大马,上骑一员佩刀武官,后跟几个步行兵卒,像一股浪头把人流冲得七零八落。

门楼下老摊贩认得,这是乾清门蓝翎侍卫。这些蓝翎宠儿每隔几日便会出宫耀武扬威找便宜。

这位蓝翎爷果然在一处最繁华的地方下马了。

小兵卒赶快接过马缰跟在后头,那蓝翎爷就摇着马鞭四处转悠。他盯上几个剃头挑子,就踅过来,在一个空位前站住。

显然这小子是要剃头或刮脸修胡子。当然一概是白活儿。

一个年轻的剃头师傅赶紧躬身让位。那蓝翎爷也不搭话,将马鞭丢在地上,一屁股坐在空木椅上。

谁知那木椅早已破朽,加之这蓝翎爷体肥身重,木椅咔嚓一声就散了架。这家伙一个四仰八叉摔在地上。

这还了得!蓝翎爷火从天降,怒从胆生,抓起地上的马鞭,劈头盖脑就向小师傅猛抽起来,直抽得小师傅满脸淌血,爹一声妈一声叫着,他才给两个小卒扶到另一个剃头挑儿前。

那挑子一头火正旺,铜盆里的净水正冒热气。

挑儿前一个年过半百的瘦老头儿正在刀荡子上哧哧荡刀。

小卒就把蓝翎爷扶到木椅上坐好,催促老师傅抓紧干活儿。

到底是老马识途。瘦老头儿就小心翼翼,轻手轻脚给蓝翎爷盘起辫子剃起来。那半寸宽极好钢口的红木短把儿剃刀,被荡得吹毛立断,直把蓝翎爷辫子周边刮得油光锃亮,苍蝇落上都得打滑。

蓝翎爷给刮得懒洋洋,就有睡意,就有小卒子过来用背托着头。老人就把刀板儿在睡脸上游动。

那剃刀在阳光下熠熠闪亮,那蓝翎爷就呼噜呼噜睡。

脸刮完,瘦老头儿就拿白毛巾去挑子一头热铜盆里蘸个热毛巾,用手边试凉热边把毛巾蒙到蓝翎爷脸上。这是最后一道工序。热巾上脸,蓝翎爷就醒了。按规矩老师傅掀起毛巾盖住眼睛,轻松地在下巴和脖子处又刮几刀,这才把热毛巾在胖脸上一擦,撤掉脖子上围的大毛巾,把蓝翎爷头一扶,小卒子就顺势把蓝翎爷扶起来。

瘦老头儿毕恭毕敬把手一张,说,爷您走好!那蓝翎爷就给小卒向枣红马扶去。

几个小卒把蓝翎爷扶上马。一个小卒问:爷,咱还去哪儿?

蓝翎爷不出声,小卒子就再问。还是不出声。

另一个小卒子就惊恐地说,别问了,你看咱爷脖子咋出血了?几个人就惊惧去扶蓝翎爷。哪来得及,人从马上跌下来,头咕噜咕噜滚落一边,腔子里的血杀猪般喷射出来。

杀人啦!

熙熙攘攘的人群似乎忽然寂静了下来。霎时间,这就围满了大半圈的集市人,窃窃私语着……是剃刀侠……

人群里一句话提醒小卒子们,就都抽刀去奔那老剃头匠。

哪里还寻得人影。有人说,见了,从城门楼子顶尖儿,跳上大栅巷子房上,走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除了刻画“剃刀侠”“蓝翎爷”,还描写了“一个年轻的剃头师傅”,是为了衬托“剃刀侠”的处变不惊,并使“雁翎爷”暴虐成性、欺行霸市、耀武扬威的形象更加凸显。
B.“门楼下老摊贩认得,这是乾清门蓝翎侍卫,这些蓝翎宠儿每隔几日便会出宫耀武扬威找便宜。”说明门楼下老摊贩曾被这些蓝翎侍卫欺负。
C.小说对剃刀侠进行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一个久在江湖,武艺高强的侠客形象就跃然纸上。
D.小说没有直接写蓝翎爷与剃刀侠相遇,而是先由一个年轻的剃头师傅过渡进而来到剃刀侠身边,由剃刀侠给他剃头,引出剃刀侠的打抱不平,这样设计情节更真实、耐读。
2.小说开头描写的环境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3.小说写了剃刀侠杀蓝翎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
2021-02-03更新 | 4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黄河在咆哮

周 明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朋友,你到过黄河吗?你渡过黄河吗?(甲)你还记得河上的船夫,拼着性命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吗?”这是红色经典歌曲《黄河大合唱》的朗诵词。1997年的那个冬天,我站在壶口瀑布的山坡上,一边吟诵着《黄河大合唱》,一边眺望着蜿蜒东去的黄河。

啊,雪落黄河,黄河竟成一片冰天雪地;河床不见了,水流无声了,那平日奔腾咆哮的瀑布也无声无影了。冰雪覆盖了大河上下,黄河突然变为茫茫无际的银色世界。听说,因为在腊月黄河突然涨了一次大水,接着又下了场大雪,多年不遇的黄河冰冻就形成了,这是难得遇到的奇观呢。

为了探听黄河水流,我俯身趴在河床的冰雪上,倾听那冰下潺潺的流水声,感受到母亲河的温暖与强大生命力。忽然间,我仿佛听到远方传来激越的《黄河大合唱》,仿佛看见了词作者、诗人光未然的身影。他笔下的“黄河”意象,让我们感到奔腾咆哮的黄河好像就在眼前,在耳边呼啸。

“黄河之水天上来,排山倒海,汹涌澎湃,奔腾叫啸,使人肝胆破裂!它是中国的大动脉,在它的周身,奔流着民族的热血。红日高照,水上金光迸裂。月出东山,河面银光似雪。”

春节后我返回北京。带着对黄河的眷恋之情,去看望时已84岁高龄的光未然先生。我向他谈起这次壶口之行,以及看到的黄河冰雪奇景,还带了几张黄河雪景的照片给他看。老人家一张一张仔细地看,不断地询问,哪里是河床,哪里是壶口瀑布,哪里是当年船夫的渡口……

他深情地回忆说,1938年冬天,由他率领的抗敌演剧队第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赴晋西南吕梁山抗日根据地开展宣传活动。壶口是黄河有名的险峡之一,汹涌奔腾的怒涛狂澜,常常使渡客望而却步。然而他们抗敌演剧队的热血青年们,个个英姿勃勃,勇闯险滩,在经验丰富、有胆有识的船夫的嘹亮号子声中,渡过了惊心动魄的黄河。这次渡河给他和演剧队战友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也激发了他写一首讴歌黄河的诗作的念头。

恰巧第二年元月,演剧队第三队奉命开赴革命圣地延安。不料在行军途中,他不慎坠马,左臂关节粉碎性骨折,到达延安后便被送进二十里铺的和平医院。治疗病伤,成了他酝酿诗作的时机。当时由于治疗,自己不能执笔,便躺在炕上口授,由战友笔录。(乙) “黄河之水天上来,排山倒海,汹涌澎湃,奔腾叫啸,使人肝胆破裂……”酝酿已久的诗词犹如黄河之水一泻千里。400多行《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仅5天,就在病床边完稿。

于是,1939年4月,一部震撼人心的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诞生了!

说到此,老人家笑笑说:“这里还有一段插曲呢!《黄河大合唱》完稿后,我先是在延安窑洞里一个小型晚会上,在明亮的煤油灯下朗诵:‘啊,黄河!你奔流着,怒吼着,替法西斯的恶魔唱着灭亡的葬歌!你怒吼着,叫啸着,向着祖国的原野,响应我们伟大民族的胜利的凯歌!向着祖国的原野,响应我们伟大民族的胜利的凯歌!’ 当我刚刚朗诵完最后一句时,冼星海便上前一把抢过诗稿,激动地说,‘我有把握!我有把握谱成好曲子!’”

果然,冼星海在桥儿沟鲁艺窑洞里的油灯下夜以继日地冥思苦想,一个星期后《黄河大合唱》插上了音乐的翅膀,回响在延水河畔宝塔山下。

《黄河大合唱》在延安的第一次演出,是1939年4月13日的晚上,在陕北公学大礼堂。光未然亲自登台朗诵了《黄河之水天上来》。只见他披着半身多长的黑斗篷,正好盖住了他受伤的左臂,他激情地挥舞着右臂,向黄河倾诉民众的灾难。当时,乐队只有两三把小提琴、20来件民族乐器,低音弦乐器是用煤油桶制成,打击乐的音效由脸盆敲击、将大把的勺子放在搪瓷缸子里合成的……这支原始的乐队烘托着40多位热血青年放声高唱:“啊,黄河!你可曾听见在你的身旁响彻了胜利的凯歌?你可曾看见祖国的铁军在敌人后方布成了地网天罗?他们把守着黄河两岸,不让敌人渡过!他们要把疯狂的敌人埋葬在滚滚的黄河!” 他们的感情是那么投入,几乎忘记了自己是在舞台上,忘记了台下还有观众,直到全部唱完,台下发出狂热而持久的掌声,他们才猛醒过来。观看这场演出的毛泽东主席在演出结束后,高兴地鼓掌,连声说:“好!好!”

晚年的光未然依然对黄河久久感念。

我的一位画家朋友,不辞辛苦,从青海黄河源头走到山东的黄河入海处,一路观察,体验生活,一路执笔速写,辛勤创作,用了几年工夫,精心创作了黄河系列组画。他很希望光未然能为之题词。我便将他的创作情况向光未然先生作了汇报,因为黄河,老人家他很痛快地应允了。几天后,我去他家里,真叫人高兴,字不但写了,而且意味深长:黄河远上接天宇,诗里黄河画里多。

不久后,我的画家朋友到了北京,我们相约去看望老人家。老人见到我的朋友后高兴地握着他的手说:“你是画黄河,我是写黄河,咱们都是在歌颂黄河啊!”

老人家曾几次告诉我,自从1939年在延安写出《黄河大合唱》后,他再也没有去过黄河,去过壶口,到过延安。他要我找机会陪他去。我也不止一次给西安的朋友说过了,大家都表示十分欢迎,而且我们还暗地里谋划,等到了激发他当年写出《黄河大合唱》的源头——壶口后,就请他提笔写几段《黄河大合唱》的诗句,镌刻在壶口渡口的山石上,作为永久纪念。然而,这一切却成为无法弥补的遗憾,2002年初春,老人家不幸永远离开了我们。

光未然走了,《黄河大合唱》却一直在华夏的天空激扬回荡。(丙)“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我相信,气贯长虹的《黄河大合唱》,将像千古黄河一样永远地流传下去!

1.毛泽东《沁园春·雪》中与第二段画曲线的部分意境相近的诗句是_________
2.下列诗句中黄河“意象”的特点与文章中的不相同的一项是
A.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浪淘沙》)
B.倒泻银河事有无,掀天浊浪只须臾。(宋琬《渡黄河》)
C.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D.黄河怒浪连天来,大响谹谹如殷雷。(温庭筠《公无渡河》)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题目“黄河在咆哮”一语双关,既指黄河的奔腾轰鸣,也指抗日军民的愤怒吼声。
B.文章写光未然东渡黄河赴抗日根据地开展宣传活动的往事,表现了他对黄河的依恋之情。
C.《黄河大合唱》在延安第一次演出的场面,反映出这部作品具有震撼、鼓舞人心的力量。
D.作者通过对《黄河大合唱》创作过程的叙述,表达了对黄河精神由衷的赞美之情。
4.一部《黄河大合唱》贯穿全文,文中(甲)(乙)(丙)三处画横线的歌词(朗诵词)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朗诵《黄河之水天上来》(节选),按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① 摘出本诗的韵脚。
② 确定朗诵的感情基调。
③ 写出画线诗句中需要重读的词语,并说明理由。

黄河之水天上来

光未然

啊,黄河

你记载着我们民族的年代

古往今来

在你的身边

兴起了多少英雄豪杰

但是

你从不曾看见

四万万同胞

像今天这样

团结得如钢似铁

千百万民族英雄

为了保卫祖国

洒尽他们的热血

英雄的故事,

像黄河怒涛,

山岳般地壮

①本诗韵脚

②感情基调

③重音处理

应重读的词语是:


理由:


2020-03-04更新 | 1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