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55 题号:945216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士兵!士兵!

阎连科

郭军火了,火透了!这是一种深埋地下,只能暗暗燃烧,不能公然爆发的委屈的火。这种难言之苦气得他肺就要炸开。何止是肺,心、脑、肝、骨、血、肉……都蓄满了一种爆炸的力量。

连队的最高“武职官员”居然在五十九秒前宣布退伍命令时短粗有力地唤到了他的名字。他答了一声“到”,但那只是士兵接受命令的本能。当他明白那声“到”的深刻含意后,就急步流星地退出了军人大会。

他遇事理智、冷静,但绝不是打掉牙咽肚里那号蔫不几几的士兵。不可理解、不可思议、不能容忍!想退伍的不让走,不想走的偏要打发你走!

他掉泪了。当泪珠从鼻翼落到手背上,他骂了一句“草包”,陆路不通水路通,我找师长去!

他没料到真会让他退伍。说到底他不同一般士兵呵!入伍六年,队列、射击、军体、战术,哪样他不是名列前茅!六年呵,两千一百九十个日日夜夜,他立过两个三等功,荣获十二次连嘉奖,足有两打的嘉奖证书,掌握了一整套的军事技术,六年,一整套,白搭!

眼下,唯一的出路就是请师长出面,把我留下!

他的主意铁定了,步子坚坚实实的,快得流星赶月一样。

他曾是师长的警务员。他们远非警务员与首长的关系。

有一次,师长问他:“你怎样看那些想当官的干部?”

“想当官也没啥不好的。工厂鼓励工人争当工程师,学校鼓励学生争当科学家,部队为啥不鼓励大家争当将军、元帅、军事家!”

师长兴趣盎然:“那你呢?”

“我?”他一怔,仅仅一怔,认真答道:“我想当官,但并不想让你把我提起来。”

“为啥?”

“你把我提成干部,全师的人都会说我是给首长拖地板、倒开水换来的。”……他说得毫无顾忌,使师长感觉到他具备一个真正军人应具备的东西。师长珍爱这号士兵,也知道该怎样爱这号士兵。

一九七九年二月间,边境到了有火即燃之时,师长突然把他叫到身边问:“你怕不怕打仗?”

他“啪”的一个立正,不假思索地答:“我当兵就是为了打仗的!”

这样,他下连了。

然而,他们连只是特级战备一个月,自卫反击战就告结束了。

到师部,有五里路。那些已成“百娃”的士兵们,三五成群,夹杂在各色人流中。

“现在当兵的真多。”

“没用!和平年代,白白养着,浪费开支。”

他听着这风送来的对话,心里像倒进了一包谷糠,杂乱,烦躁,刺心的疼痛。

六年呵,他为了什么?为了打仗!直说吧,为了死啊!可竟有人认为他们是白白养着,是浪费开支!

“啪!”一只大手落在他肩上。他们排的高林从后面骑车赶上来。好家伙!刚刚宣布退伍命令,就居然穿了一套灰西装。

他眼睛被那身西装刺疼着。半晌,他压着嗓子说:“何必呢,临走还不留个好印象。”“好印象!我的印象够好了。军事训练,除了你谁能和我比?”

“既然这样,就留下再干嘛。”

“我留这干啥?我和你不同……当过师长警卫员,去找师长讲个情,转个志愿兵,和平年月,拿钱不多也不少,打仗了,当英雄不大也不小。”高林蹬转自行车,回头冷笑着说:“你要不是农村户口,我猜你今天准不会来找师长吧!”

他僵住了。仿佛当头挨了一棒,胸部有股涩酸的味道直往喉口满:天!竟这样看待我!难道我仅仅是为我自己吗?我是为祖国的安宁,为来来的战争,为士兵的价值和尊严!转志愿兵,他压根儿就没想过。他想的仅仅是……

是什么呢?难道是打仗?你渴望战争干什么?用战争证明你的存在?士兵们青春的消耗,才有了今天的安宁,这本身不就证明了士兵的价值和尊严!

猛地意识到自己一个很大的失误:我找师长究竟为了什么呀!

他静静地站着,望着路边飘动的白杨树,心里猛一下彻底空虚了。

鬼使神差地,他又往前走去,脚步像个大病初愈的人。

前面,市中学门口,围着几个人。他走过去,瞟见个小女孩,大冷天,蹲在路边,手里拿着笔,膝上放着画夹子。画的是孩子们在打排球、跳皮绳,背景是校后那座青黛色的,朦朦胧胧的山。他正想抬脚往前走,突然那小姑娘眼里闪着光,对他笑了笑,又回头画几笔,在那大山顶,就多出了个哨兵,持枪站立着,凝视着他守卫的正前方。那哨兵像漫画,滑稽、可笑,可因此整个画面和谐了、深刻了……

或许这是小姑娘儿戏的一笔,可这一笔叫人多么安慰啊!

小姑娘站起来走出人群,在他面前甜甜地一笑:“叔叔好!老师让我们每人写一封信寄出去,我就寄给你,你给我回信吗?”

“给我?”他有些尴尬,“叔叔是退伍兵,你写给那些没有退伍的叔叔吧。”

小姑娘把头一歪,纯真地望着他,“退伍怎么了,刚才那位穿西装的退伍叔叔说,我能上学、画画,是因为你们为我站过岗。”

他望着那双明净的眼,像有股清泉从他心里流过,哗哗啦啦、滋滋润润,冲去了心里的怨气、不解和忧愁……一下子变得开阔、恬静、明媚了。

七天后,师长接到了一封简短的信:


首长:

您好!

我一路顺风,安全到家了。

眼下,正是冬闲。大队让我当民兵营长,抓民兵工作。有件事,我想请首长相信并记住:像退伍军人证上写的那样,有一天需要我“招之即来”时,我会来的。

你的士兵:郭军

×月×日(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插入郭军在连队六年的杰出表现,与他被命令退伍的现实形成反差,构成情节上的跌宕变化,深化了作品的情感意蕴。
B.从不愿让师长提干到要师长出面留下自己,郭军行为的前后变化既强化了退伍命令带给他的心灵冲击,也突显了他的不甘。
C.和平年代军人职能发生了转变,郭军不能认识并接受这样的事实,想要通过师长摆脱农村户口留在部队,因此受到高林讥讽。
D.文中通过描写郭军的心路历程,既展现了普通军人面对命运转折时的彷徨失落,又讴歌了他们爱国奉献、深明大义的品格。
2.小说是怎样使郭军这一人物显得真实可信的?请简要分析。
3.结尾写郭军与小姑娘相遇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电影

①钱,钱,都是钱把乡情扯薄了。何山老爹喝着闷酒,忿忿地想。

②儿子何旺下晌勾来个放电影的,破天荒愣把银幕挂在自家院中,涎着脸子拿村子的喇叭喊:“村民们,今晚请到何旺院里看最新香港武打片儿《猎狐》,大人三块,小孩一块。”这声音像一股冷风,吹寒了靠山屯村民的心。村民们那鄙薄的目光,让何山老爹不寒而栗。

③“你给我拔啦,甭遭人恨!”何山老爹指着银幕声嘶力竭地喊,脑瓜门儿上青筋蹦起老高。

④“咋遭人恨,眼下搞市场经济,租片儿雇人放映,收费理所应当,俺这是开辟山村文化市场!”儿子噎得老子直翻白眼儿。

⑤为挡住院外的视线,何旺在院里拜了四方,银幕从东墙挪到西墙,那儿有棵老槐树好做遮挡。放映前,为招引观众,何旺爬上院外东头的一棵老榆树,把一只硕大的音箱卡在了树权上。

⑥老槐树的枝子把一勾新月挑出云彩缝。何山老爹醉意朦胧地走出堂屋。院中仅有的七八个村童仰着小脑瓜看电影。老爹很凄凉,为了何旺的刻薄,他无颜见村中父老,披了件黑衣趁夜色走上街。

⑦村街上极冷清,眼下村领导都在抓经济,很难顾得上给乡亲们放场电影了。村民们万人空巷挤在街筒子看电影的情形早已风儿一样在老爹记忆中飘散。老爹惆怅地望着失落的乡村。

⑧蓦然,老爹惊讶地抬头环视四周,四孔板垛、小拱桥、东河堤、西边小学屋顶埋伏着无数观影的乡亲。在老头看来,村民的目光恰似万箭穿心般地辐射向何宅。最让何山老爹刺痛心肺的是十几棵小树上,猴一般落着十几个村娃。他的心头一颤,不能让何家子孙把村娃逼得上树,这更坏了何家祖传的厚道!

⑨“娃儿,下吧,院里去看。”

⑩“俺不,你家何旺把门儿,俺没钱,不栽他手里!”

“爷给你一块不就进去啦?”

于是,一个黑影便猴似地溜下树来,奔向何家。两个、三个……七个、八个……何山老爹换了二十块零钱,口千舌燥,醉醺醺地把“猴”们一个一个地劝下树来,奔向何宅。

最后,何山老爹发现东头那棵老榆树上还有个黑影儿,他便一步三摇地朝榆树扑过去。他醉得很深。

“娃儿,下吧,下吧,院里去瞅。”

树上无声。

“爷给你一块不就进去啦。”

树上仍无声。何山老爹想,这准是村上的哑娃。

“不下,爷就摇啦!”

树上的黑影团缩在树冠里,固执地不肯动弹。何山老爹醉得很深,他想把哑娃吓下树来,就摇了树,不下,还摇……忽然,一只硕大的音箱从树权上落下,重重地砸在何山老爹的头上……

弥留之际,何山老爹断断续续地说:“哑娃掉了没,电影,让他进院瞅……电影……”

1.下列对作品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品开头写人物“喝着闷酒”,后文又不断强化他的“醉意”。酒,为情节的发展提供了依据。
B.第五段中的“音箱”,为情节发展到高潮部分作了铺垫,它使结尾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C.作品通过村娃与老爹的对话,塑造了一群猴一般狡猾顽劣的孩子形象,自然有趣且生动传神。
D.“老槐树的枝子把一勾新月挑出云彩缝”一句,既有生动的画面感,又交待了时间的推移。
E.小说通过传统的乡村民风对现代电影的抵触,说明文化艺术产品走进农村还需要一个接受过程。
2.阅读第⑦自然段,回答下面问题。
(1)根据文意,说说在何山老爹眼中,乡村缘何“失落”。
(2)结合上下文,说说这一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3.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何山老爹这一人物形象。
4.在改革的背景下,该村不同的人对“电影”有着不同的表现。请分别概括村领导、何旺、村民的表现,并针对其中某一类人的表现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80字。
2020-07-05更新 | 15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鹰无泪

钟正林

地震发生后,按捺不住的一帮村人背了各自家里的最重要的东西准备翻山逃命呢!什么重要的东西,存折、户口簿、身份证、金银首饰和几件随身穿的衣服之类。牛也不要了羊也不要了猪也不要了狗也不要了,更不要说鸡鸭兔鹅,都舍不得呢!哭呢!号呢!舍不得呀没法呢。到了中午,看着前面走了的村人人心惶惶,都嚷着要走,不愿再困在险恶的山里。队长钟二哥决定,尊重大家的意见,说既然大家愿意走就走吧!

天露出了青光,五月的玉米叶子一样的颜色嫩闪闪的青光;豆豆花、黄瓜秧正舒展藤蔓攀爬,一样的毛茸茸的青光,天亮的每一个细微的颜色都印进了瞳孔里,烙进了湿润的心里,天亮的青光是如此的漫长如此的稀罕似的。仿佛一个神话,一个奇迹。

对面是剑指峰,隔着一条宽阔的峡谷。那山特陡,悬起的一柱,仿佛刀劈斧砍过,剑一样指向天穹。上次回来是绕过它从对面的山走的,因为钟二哥发觉半山腰的杂木林已不在了,岩石露出了灰白的巨大裂纹,随时都有可能倒下来。后面赶上来的两个年轻娃儿,他们说万贯集团的两个工作人员和上面来的检查安全的人,还有迟女子、山花香饭店的牛胖子不想钻刺巴网网山,他们先从剑指峰下的峡谷走了。吉娃子说我们说了的不准走沟里,想走是他们的事,责任自负。钟二哥说还是派人通知他们不要走峡谷里。

然而已经迟了。因为大家感觉树在猛力晃动,山也在晃动。余震又开始了。大家听见了一种奇怪的类似于呼哨的声音由西北向东南传来,潘老茗用手指着青色的天,这时一块巨型的黑云伴随着奇怪的呼哨声快速驰来。黑云飓风般驰到剑指峰顶上,呼哨愈响,回荡峡谷,一只老鹰——青牛沱村人叫金拐子,受惊地从剑指峰半山腰上振翅飞起。与此同时,剑指峰发出巨大的崩裂声,山谷里如在放响排炮,半山腰上灰白的巨大裂纹喷出浓烟,如一枚将要升空的火箭;然而它却没有升空,而是整体倾倒下来,巨大的烟尘如爆炸的排炮的浓烟冲天而起。一声轰隆的巨响,钟二哥他们站着的山梁一阵猛烈地摇晃,大家赶紧各自双手紧抱着棵树干。后面的冲击波比那老鹰的速度快得多,钟二哥他们看得清清楚楚,那浓烟追着它、推着它,如火箭上的助推剂推动着箭头,老鹰那翱翔蓝天傲视群鸟的翅膀和身上的金色羽毛纷纷脱落,在强大的气流中绽开,如一束束细小的金色焰火。大家敢断定,这是一次不低于六级的余震,才导致了先前震松震裂后没有倒塌的剑指峰整体倒塌。约莫十来分钟以后,大家才从渐渐消散的烟尘中松开紧抱着树干的身子站稳双脚。一个肉乎乎的东西在草丛中动着并发出了叽叽的叫声。钟二哥俯下身,一团被扒光了身上羽毛的拐子惊恐地盯着他,殷红的肉翅虽滴着血,金色的眼珠子却闪着光泽。这肯定是那只金拐子了。那天看见过它的所有人都不会感到那全色的光泽是眼泪、那百分之百与悲伤的眼泪无关,它所传达给钟二哥等村人的只是一种金色的光泽,超越了坚强的范畴。

这只老鹰的命真大,它竟敢与垮塌的山体赛跑,与地震赛跑与灾难赛跑。

钟二哥拿来弯刀,砍了根竹子,划了柔软的复条,做了个圆形的笼子,将它放进里面,背在了身上,翻山越岭时生怕硬物碰伤了它,对它无微不至的关照就像照顾自己的婴儿。老鹰与他们相伴而行的第二天,雨还在下着,泥石流和山体滑坡还在发生,傍晚正走到黑龙池边上的时候,大家都以为不会出现的狗豹子出现了,从杂树丛里哇哇地叫着出来了,头上的眼珠电珠似的雪亮。真的是比狗还大呢!不止两三只,因为黑暗的丛林中处处都是闪忽着贼亮的一对对电珠儿。钟二哥想完了完了,这一辈子完了!经过了那么多生死险关夹缝中重生的自己要葬身狗豹子口中了。他将装有受伤的老鹰的笼子高挂到树上去。

这时,枪响了。有人欢呼,解放军来了!救星来了!被大雨和泥石流阻隔了两次,前来搜救的解放军终于天黑时在八卦顶黑龙池一带发现了被狗豹子围困的灾民。守护一夜,第二天在直升机的配合下,青牛沱幸存的村人和游客全部转移到安全地带。

一个多月后,在青秀镇灾民安置点,老鹰全身长出了金色的羽毛,它不断的烦躁声迫使钟二哥打开了竹笼,它振了振翅,腾跳了几下,就跃上了蓝天,在空中盘旋了一圈,发出几声叽叽的低鸣,头也不回地向着青牛沱的方向飞去。村人们都站在板房前,望着老鹰在天空中飞去的金色影子,满眼是湿润的金色的光。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
A.小说节选部分以汶川大地震为背景,重点表现震区一群村民不等不靠,远离故土,积极自救。
B.峭拔的剑指峰在余震中崩塌,天空中飞驰的巨型黑云和直冲云霄的老鹰,这些都表现了自然的神秘、不可捉摸。
C.小说语言富有地方色彩,无论是作者的叙述语言还是小说中的山川景物,都能让读者领略到川人川地那带特有的泥土气息。
D.小说在刻画主要人物钟二哥时,注重以次要人物进行陪衬,如以不愿同路的几人烘托他的心细如发、以吉娃子的负气之语烘托他的冷静。
2.小说第二段对黎明天光的描写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小说以“鹰无泪”为标题,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2020-05-02更新 | 1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家庭教师

琦君

①父亲过分疼爱我,自幼恨不得把我封在箱子里抚养,才五岁就特请一位老师教我认字块。稍稍长大,就读三字经、女四书、幼学琼林……直到十四岁,整十年的光阴,脑袋里尽是些不知所云的“之乎者也”在打转,黄金时代的童年,就被这位严厉的老师活生生的剥夺了。至今想起老师的尊容,尚未免心有余悸呢!

②老师四十左右年纪,秃头马脸,目光炯炯逼人,两排黄牙自出生以来从不洗刷,说是刷牙丧精神,非养身之道。因为老师是位虔诚的佛教徒,他终日茹素以外,每月里还有六天斋期,过午不食,十二时以前赶着吃了三大碗饭,午后就不进任何点心食物了。到晚上他不免饿火中烧,肝阳上升。我这唯一的学生,就做了他唯一的出气筒了。所以老师怕度斋期,我更怕度老师的斋期。

③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吾……宰吾……”“拍”,茶杯垫子已经飞过来,刚巧打在我的鼻梁上,打得我涕泪交流,却不敢哭出声来。鼻梁上起一块青肿,晚上向母亲哭诉,母亲以商量的口吻问老师可否以打手心代替扔茶杯垫子,老师一言不答,第二天,就向父亲辞馆了。幸父亲再三挽留,总算打消了辞意。从那以后,他不再打我了。背错了书,他就在香炉里燃起一炷香,叫我跪在佛堂里,眼观鼻,鼻观心,慢慢儿“反省” ,直至燃完了香,才得起立。最初几次,我跪得眼聋耳花,摇摇欲倒,可是不到时候不得起来。其后次数多了,也就习以为常,跪在蒲团上,看炉烟袅袅,倒落得想入非非,比背“孟子曰……”总自在得多呢!

④老师叫我习大字,“磨墨如病夫,执笔如骁将”,“握拳透爪”,“力透纸背”,一大篇理论。可是习字对我就如上镣铐。一个红珠碟子放在手腕上,提笔悬空,脚踏实地,气沉丹田,目不得转瞬,心不得两用。老师在背后乘其不备将笔一抽,如被抽走了就被认为握笔不坚,字必无力,要重写。腕上红珠碟子如果翻下来,即是小腕不正,字亦不正,又要重写。就这样每天上一次刑,不知多少眼泪咽下了肚子。

⑤七岁的时候,父亲的朋友夸我字写得好,父亲高兴,要我写幅大对联,先把一个广东月饼放在我面前,写得好有赏。我看在月饼的份上,拿起笔来胡乱地在纸上爬行,还记得对子是:“莼菜鲈鱼人生贵适意,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父亲问我懂不懂,“懂,懂!”我说,管他懂不懂呢,眼睛老早盯在又油又甜的月饼上了。父亲又说一个“而”字要我造句,我毫不迟疑地说:“盘中有饼,取而食之。”父亲虽夸我已懂得虚字的用法,可是老师因我只知道吃总是大大不高兴。

⑥十年昏沉岁月里,我没有假期也没有周末,唯一盼望的就是一年一度的生日与新年。老师究竟富于人情味,生日给假一天,新年自廿四日送灶神以后至正月初五日放假十二天。如今想起那鲜甜温馨的十二天,犹恨不能重返童年。过生日,老师要我跪在佛前念三遍“白衣咒”、一遍“心经”。新年里,更每天大清早套上一串念佛珠,跟着他敲小木鱼念阿弥陀佛团团转上十圈,才得“放生” 。初五以后,便是“新春开笔”,重度艰难困苦的日子了。

⑦十二岁那年,我家迁到杭州,正住在一个教会学校的斜对面,每天倚楼看短衣黑裙的女学生,生龙活虎似的在草坪上蹦蹦跳跳,心中好不羡慕。我疏通了父亲的一位开明朋友,费劲唇舌说通了父亲,总算答应我考中学了,我费了三个星期补算学,居然“金榜题名”,考了第三。进了学校,我开始念“A、B、C、D”“X+Y=Z”,老师看了,不免喟叹斯文扫地。教会学校要念圣经,与老师的“白衣咒”“心经”自是道不同不相为谋了,于是老师的去志遂决。他告诉父亲“尘缘已了”,“四大皆空”,要去五台山当和尚了。父亲不得不同意。

⑧ 老师就此飘然隐去了。

⑨今天我执笔涂鸦,饮水思源,仍不能不归功于老师的启蒙呢。

1.根据语境,揣摩划线句子所蕴含的人物情感。
(1)老师一言不答,第二天,就向父亲辞馆了。
(2)老师看了,不免喟叹斯文扫地。
2.有人说,第⑤段内容和题目“家庭教师”关系不大,可以删去。请表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3.文章第⑧段写道“ 老师就此飘然隐去了”,根据文章内容,具体分析老师“隐去”的原因。
4.回忆性散文常使用“双视角” (双视角,在本文指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写作。通读全文,结合作者情感和老师形象,分析这种手法的妙处。
2019-06-18更新 | 8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