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69 题号:949567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醉春风

李世营

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压垮了镇文化大院的门牌楼。

县文化局下派驻村的第一书记老赵就住在文化大院。这天,街坊阿四传来话,老赵欲再建文化大院的门牌楼,邀请瓦匠去做工,包工不包料,只雇工三人,预算工期一周,工钱每天每人一百二十元。

这个老赵,来镇上三年了,出了名的老抠。市面上的瓦工活,一般一天一人一百五十元。老赵出的价钱,不高。

瓦匠犹豫了一下,还是接了活。街坊阿四看出了瓦匠的心思,低声对瓦匠说:这个老赵,虽然抠门,不过这工时,却是攥在咱瓦工的手心里。

瓦匠惬意地笑了。吊线砌墙,贴砖盖瓦,是瓦匠的绝活。前几年,瓦匠随镇上的工头去南方,在大都市的建筑工地上,做钢筋架子,浇水泥柱子,却没有在乡下的泥刀耍起来滑溜。有几次,不是擦破了手,就是崴伤了脚。瓦匠的心,就像飞动的风筝,线的一头,拴牢在家里。瓦匠外出,撇下媳妇,让她照顾儿女老人,打理五亩薄田,瓦匠着实放心不下。一颗心,就始终悬在城市上空飘荡。于是瓦匠就回了,拉起三五个帮工组织成一个施工队,农闲时奔走在乡村,依然做他的瓦工。

镇文化大院离瓦匠的村上四五里,骑上自行车要十几分钟。好在老赵中午管一顿饭,就省去了来回折腾的麻烦。

老赵的儿子在省里读建筑设计,设计了门楼造型,样式古色古香,要瓦匠按图施建,分毫不差。多亏瓦匠的眼力准,技术好,吊线、划线、打地基,量水平,丝毫不差。

街坊阿四贴耳的话,一度萦绕在瓦匠耳畔。瓦匠手下的活计,却一刻也慢不下。入春了,家里五亩薄田的禾苗正旺旺地长着,急等着瓦匠忙完回去施肥哩。浇水泥,铺平整,再一块块铺墙砖。瓦匠手接手砌起来的墙,尺寸规范,整齐划一,一丝毛茬都没有。老站长看在眼里,乐呵在心里。

五天,瓦匠只用了五天,门牌楼就上梁封顶了。

封顶的门牌楼,墙砖接缝填嵌密实,宽窄均匀,花纹搭配协调,造型精美新颖。在农村,筑屋建房,封顶时大工将成,是大喜庆事,雇主会放鞭炮,发喜糖。如果雇主对瓦工的活计满意,还要给挑大梁的瓦工封送红包。可是老赵,买了长长的一挂鞭炮,放了,红红的喜糖,也给乡亲们散了,虽然满腔喜悦一直挂在脸上,但没提红包一个字。

老赵抠门,十里八村少见的抠门!

门牌楼竣工的晚上,老赵在文化大院破例摆了一桌喜宴,炒了几个小菜,还特意买回两瓶二锅头。老赵和瓦匠酒至酣处,拉起了家常,攀来扯去,竟扯上了亲戚。老赵是瓦匠亲娘舅表姨家的大表哥。老赵酒劲上来,一高兴,拨通了省城儿子的手机,用视频对着新建的门牌楼给儿子上下扫了好几遍。学建筑的儿子赞不绝口。扯到门牌楼,老赵兴致未尽。三年前,老赵来村上扶贫,看到镇上文化贫乏,就依据小镇的实际,向文化部门申建了文化大院,三年来,这个文化大院给乡亲们带来了不少欢乐和幸福。老赵说,到月底,他下乡的三年任期就到了,回城也到了退休年龄。离别的时候,总还想为乡亲们做些什么,这不赶上暴风雪压垮了文化大院的门牌楼,镇里又财力吃紧,老赵就用自己积蓄的资金再建了这个门牌楼。

酒足饭饱,瓦匠起身要走,老赵已备好工钱,还从内衣里摸出了早封好的红包。老赵又硬塞给瓦匠两包烟。烟滑进了瓦匠的口袋,瓦匠却偷偷将红包压回了宴会桌上的菜盘子底下。

亲娘舅的大表哥,也是瓦匠的娘舅呀。娘舅能自掏腰包为文化大院建门牌楼,工钱收了,娘舅给的红包,怎能再收呢!

出了文化大院,天突然下起了细雨,春风和着细雨拂在瓦匠的脸上,湿湿的,绵绵的。瓦匠就有点醉了,脚下的自行车就拿不稳了:春天的风,能这般醉人?瓦匠说,咋能醉了呢!明儿个还要早起,趁着这春雨,给家里那五亩薄田施肥,盼望着麦田的好收成呢!

(选自《奔流》2018年第3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品开篇写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压垮了镇文化大院的门牌楼,简洁明了,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B.小说安排街坊阿四给瓦匠出主意在工时上做文章的情节,既呼应了上文老赵的抠门,又使后面的故事产生波澜。
C.老赵酒后道出实情,让读者对他自掏腰包再建门牌楼的行为产生敬意,同时也感受到文化扶贫在他心目中的分量。
D.小说塑造形象欲抑先扬,情节设置避免平铺直叙,为读者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扶贫背景下的感人故事。
2.小说中的“瓦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请结合文本分析小说结尾的作用。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雨中的猫

(美)海明威(注)

这家旅馆里只住着两位美国旅人。他们住在二楼,面朝大海,也面对着公园和战争纪念碑。公园里有大棕榈树和绿色的长凳。意大利人大老远跑来看战争纪念碑。纪念碑是青铜铸的,在雨里泛着光。这会儿正下着雨。雨水从棕榈树上滴下来。石子路上出现一汪汪积水。雨水滂沱,海浪裹着雨水像一条长长的线涌上岸,又沿着沙滩滑下去,然后再裹着雨水涌上来。泊在战争纪念碑旁边广场上的汽车都开走了。广场对面有个侍者站在咖啡馆门口,正朝着空荡荡的广场张望。

美国人的妻子正站在窗边往外看,外面有只猫刚好蜷缩在他们窗子底下一张滴着雨水的绿桌子下。那只猫缩紧了身子,不让雨水滴到身上。我要去逮那只猫咪。妻子说。

我去。丈夫躺在床上说。

不,我去。外面那只可怜的猫咪想在桌子底下躲雨呢。

丈夫靠在床头的两只枕头上,继续看书。

别淋湿了。他说。

他的妻子下楼去了。经过旅馆营业处的时候,店主起身向她哈哈腰。他是个老头儿,个子很高。

下雨了。妻子说。

是啊,是啊,太太,坏天气,真是个坏天气。

美国太太喜欢他,喜欢他接到任何投诉时都那么认真的态度;喜欢他的修养,喜欢他乐意为她效劳的模样;喜欢他作为店主的那种感觉,喜欢他那张苍老、严肃的脸和他那双大手。她怀着对他的喜爱,打开门向外张望。雨下得更大了。那只猫应该就在右边。她站在门口还没迈出去,背后有人为她撑开一把伞。原来是负责照料他们房间的女侍者。

您可千万别淋湿了。她面带笑容,用意大利语说道。毫无疑问,是店主派她来的。

女侍者撑着伞,美国太太沿着石子路走到他们房间的窗子底下。那张桌子就在这儿,被雨水冲洗得鲜绿鲜绿的,可是猫不见了。她突然大失所望。女侍者望着她。

您丢东西了吗,太太?

刚才有只猫。年轻的美国太太说。

有只猫?

对,一只猫。

一只猫?女侍者哈哈一笑,雨里的猫?

对。她说,就在这张桌子底下。她又加了一句,噢,我可真想要它,我就想要只猫咪。

来吧,太太。她说,我们该回里面去了,要不您会淋湿的。

我想也是。年轻的美国太太说。

她们沿着石子路往回走,进门后,女侍者在外面收了伞。那个美国太太经过办公室时,店主在写字台那头向她哈哈腰。太太从心里觉得某些东西又渺小又麻烦。这个店主让她觉得自己十分渺小,却又十分重要。她一时觉得自己太重要了。

她走上楼梯,打开房门。乔治还在床上看书。

猫逮到了吗?他放下书问道。

跑了。

奇怪,会跑到哪儿去呢?他把目光从书上移开,说道。

我真想要那只猫。她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想要它。我就是想要那只可怜的猫咪。可怜巴巴地淋着雨对一只猫咪来说有点悲惨。

乔治的目光又挪到了书上。

她站起身,在梳妆台前坐下,拿起镜子左照照右看看,从这一侧看到那一侧,又照照后脑勺和颈窝。

你觉得我把头发留长好不好?她一边再次端详自己的侧影,一边问。

乔治抬起头来,看着她的颈窝,她的头发很短,像个男孩儿。

我喜欢你现在这个样子。

这个样子,我可烦死了。她说,像个男孩子,真够恼人的。

乔治的目光就一直停留在她的身上。

你看上去漂亮极了。他说。

我要把头发扎到后面,扎得又紧又光滑,在后脑勺盘个大大的髻,坠在后面沉甸甸的。她说,我真想有只猫咪坐在我的膝头上,我一摸它,它就发出呜呜的声音。

是吗?乔治躺在床上应道。

我还希望现在就是春天,我要对着镜子梳妆,我要一只猫咪,还要几件新衣裳。

天很黑了,雨点敲打着棕榈树。

不管怎么说,我都想要一只猫。她说,要是我没有长头发,也没什么别的好玩儿的,总能有只猫吧。

太太又望着窗外,广场上的灯都亮了。

有人敲门。

请进。乔治说着,抬眼望去。

女侍者站在门口,怀里紧紧抱着一只大花斑猫。

不好意思,打扰了,她说,老板让我把这只猫送给太太。

(有删节)


注:这篇小说写于20世纪20年代初,当时的美国女性正重新定位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她们要求和男性平起平坐,不再扮演受男性庇护并服从于男性的角色。小说反映了海明威当时对这一问题的深刻思考。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明威称女主人公为“美国太太”,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这位“妻子”代表美国女性,她的命运也就具有了普遍性。
B.小说借女主人公对猫的情感态度的叙写,表现了她作为新女性渴望改变处境并且得到极大满足的喜悦心情。
C.猫的形象映射了女主人公的境遇,女主人公想救雨中的猫,隐含了她想在男性掌握主导权的世界中内心的某种愿景。
D.文中借“妻子”这一形象反映了美国男权社会中女性的彷徨、困惑和挣扎,以及对自由和独立的渴望与追求的社会现象。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借助大海、公园、广场等环境描写,拓展了作品的主题,初步展示了女主人公复杂而微妙的内心世界。
B.小说写妻子抱不到赖以摆脱寂寞的小猫,坐在梳妆台前拿着小镜子仔细端详自己,这一系列动作描写充分表现了作者对她的鄙夷。
C.小说结尾写侍女送了只猫给太太后,只说了一句话,故事就结束了,对之后的事,作者什么也没说,情感含而不露,思想隐而不显。
D.小说中有多处人物对话,贴合人物性格和情感,用语简洁明了,极富口语特点,体现了海明威小说“电报式”的语言特色与风格。
3.请结合文本分析美国丈夫是支持妻子的追求还是限制妻子的追求。
4.有人认为,《雨中的猫》是海明威“冰山”理论的典范之作。请结合文本分析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
2021-12-26更新 | 14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梨花白

刘建超

梨花白在老街唱红时,年方十六岁。

梨花白六岁开始跟着师傅学艺,拜在梅派名师门下。在老街首次登台时,正值梨花满天,一院春色,师傅便给她起了个艺名梨花白。

梨花白登台唱的是梅派经典剧目《贵妃醉酒》。梨花白扮相俊秀,嗓音甜润,念白、唱腔、舞蹈、水袖,一招一式,举手投足都深谙梅派风韵,把老街人听得如醉如痴。

梨花白走出戏楼已是午夜,一轮弯月苍白地挂在丽京门的檐角,青石板路泛着幽幽的冷光。一辆车轻轻地来到她的面前,拉车的是一个和她年纪差不多的小伙子。

老街人歇息的早,天黑收店,吃饭睡觉。半夜里是不会有啥生意的,尤其是个拉车的。

“这么晚了,还没有收工?”

小伙子憨憨地笑笑:“我是在等你,天黑,路上怕不安全。”

梨花白好生感动。说了句:“去怡心胡同。”

车子在青石板路上轻快地颠簸起来。

老街的戏园子在城外两里地。从丽京门到戏园子,一色的青石板路。青石板路在戏班子唱戏时才热闹一下,沿街两边卖各种小营生的摊贩忙碌着,多半是些卖小吃、水果的。戏散人静,青石板路便又恢复了冷清。

车子在青石板路上微微颠簸,却很舒适。许是太累了,梨花白在轻微的颠簸中闭上眼睛睡了。拉车的小伙子放慢了脚步,双手攥紧车把,让车子走得更平稳些。怡心胡同到了,小伙子不忍心叫醒梨花白,车子拐过头又跑了回去。梨花白醒来,看见小伙子气喘吁吁,后背已经被汗水浸湿。

梨花白连忙表示歉意,小伙子乐呵呵地说:“没事,我爱听你唱戏。只要你有戏,多晚我都等你。我姓程,你叫我程子就中。”

程子真的每次都等着拉梨花白,并且说啥都不收钱。梨花白说急了,程子就呵呵笑,说:“那中,啥时候你给我唱出戏就中了,我爱听《贵妃醉酒》。”

一个雨夜,程子送梨花白回家,发现胡同门口有几个鬼鬼祟祟的身影。程子也就没走,躲在一个屋檐下。

梨花白住的二层木楼上果然传出了动静。程子飞一般蹿过去,跑上二楼,推开了门。几个汉子满嘴酒气,梨花白单薄的身子缩在床角发抖。

几个痞子对程子来搅和他们的好事极其恼怒,三五下就把程子打翻在地。程子满脸是血,依然倔强地站起来。

痞子头儿说:“看来你真是想逞能了。那我成全你,今天我要不了女的就要你。你是干啥的?”

“拉车的。”

“靠腿脚吃饭啊。那好吧,今天我废了你的腿,就放过这个小妞。”

“咋都中,你们别欺负女娃。不然,就是打死我,我也拽个垫背的。”

痞子掏出了刮刀,程子的一双脚筋被他们生生挑断。

虽然那几个痞子后来被法办了,但是,程子只能坐轮椅了。

程子学了剪裁手艺,在丽京门下开了“贵妃醉裁缝店”。每天接送梨花白的是她师兄洛半城。老街人都说梨花白和她师兄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可就是等不到他们结合的消息。

动乱的年月,剧团由造反派接管,梨花白被当成资产阶级的黑苗子遭受批斗,发配到街道去扫大街。

程子转着轮椅,找到“靠边站”的洛半城,说:“我听着剧团里演李铁梅的那主噪子不中,不洪亮。英雄李铁梅声音不洪亮咋能鼓舞咱老街人们。你和剧团头头说说,可以让梨花白伴唱,这也是接受改造,接受教育嘛。”

剧团头头觉得革命群众说得有理,就把梨花白抽回团里,在幕后为演李铁梅的演员伴唱。老街人知道后,都去听梨花白唱戏,听戏的人多了,剧团头头挺高兴。

中秋时节,梨花白发烧,嗓子不佳,她和剧团头头请假。头头瞪着三角眼不允许——中秋节快到了,要过革命化的中秋节,死了都要唱。

结果梨花白在唱“打不尽豺狼决不下战场”时,倒了嗓子。剧团头头说梨花白故意破坏,还是想着那些才子佳人。在戏园子的土台子上,不但批斗打驾梨花白,还要她把“打不尽豺狼决不下战场”唱一百遍。

梨花白直唱得气若游丝,昏死过去。从医院出来,梨花白彻底失音,别说唱戏,说话都如蚊子嗡嗡。洛半城气愤难平,把剧团头头狠狠揍了一通,从此不再唱戏。

一个艺人,不能唱戏,活着还有什么意义?梨花白来到了洛河边。圆月朗朗,秋水依依。梨花白的脚刚刚踏进河水,却听到洛河桥上传来《贵妃醉酒》: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玉兔又早东升。那冰轮离海岛,乾坤分外明……竟然是程子。梨花白哭倒在程子怀中。

动乱过后,梨花白又回到剧团,担任艺术指导。她退休后常常推着程子去广场听大家聚会唱戏,两人真的是发如梨花。

又是一个中秋夜。老街戏园子那座土台子上,梨花白和洛半城着装重彩,冰冷的月光下,演着《贵妃醉酒》。台下没有观众,静静的场子里,只有一部空空的轮椅。

(选自《市井人物·出门是江湖》)

1.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里的人都认为梨花白和洛半城极为般配,但两人没有结为夫妻的原因是梨花白对程子有好感。
B.程子每天等梨花白,表面上是因为爱听她唱《贵妃醉酒》,实际上是对她满怀赤诚。
C.“贵妃醉酒”在小说中出现了多次,是小说的线索,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
D.小说在刻画人物上主要采用正面描写的方式,如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等,凝练传神地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2.小说中的梨花白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3.结尾梨花白对着空空的戏台表演《贵妃醉酒》,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2022-06-27更新 | 8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装台(节选)

陈彦

顺子新婚,只在家耽误了一天一晚上,就赶到舞台上去了。十几个伙计早都来了,不过都袖笼着双手,散落在后台门口扯咸淡。

年龄最小的墩子,眯缝着小眼睛说:“顺子哥都过五十的人了,还娶老婆,真……”

刁顺子第一个老婆嫌日子难熬,留下女儿菊花跟人跑了;第二个老婆嫁过来时带着孩子,不久病死了,又留下了女儿韩梅。

这时候,顺子就蔫蔫歪歪地走过来了。虽然平常顺子就是这副神气,扁扁脑袋还有点偏,走路两腿总是撑不直,往前移动着的,像是两截走了气的老汽车内胎,但今天这两截内胎好像格外缺气似的,越发地拖拉着,就把大家都惹笑了。

“狗贼都说我啥坏话呢?”顺子问。大家都只是笑。

顺子照猴子的屁股踢了一脚:“我知道你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你没看都啥时候了,非等着我来才装呀。一早瞿团长就来电话了,说今晚台必须装起,人家明天有重要接待演出呢。”

“尽弄这急煞火的事,前天昨天,连着两天两夜给话剧团装台,今晚再给秦腔团装一夜,几天都没睡过囫囵觉了,还不把人挣失塌了。”

“猴子,你甭扰乱军心,咱就吃的这碗装台饭,不想熬夜了你喝风吃屁去。都少摆干话,快上台。”顺子说着先进后台了。

猴子在后边还嘟哝说:“那中午给大家一人加个鸡腿吧。”

顺子说:“我还给你加个驴粪蛋,要不要。”然后就吩咐了起来,“墩子,你几个吊软硬片景。大吊,你四个还装灯,瞿团长说了,要按去北京调演的灯位装,六十四台电脑灯,一百二十个回光,一个都不能少。”

大吊说:“这么短的时间,肯定装不起来。”说着,大吊还把一个灯箱狠狠踢了一脚。顺子回过头来,冲着大吊说:“装不起也得装,人家加了钱的。猴子,上去放吊杆。”说完,自己先驮起一个灯箱,往耳光槽走去。那灯箱得有百十斤重,他双腿明显有些打闪,但还是颤巍巍地驮到耳光槽里去了。大伙也就跟着嘟嘟囔囔地干了起来。

顺子是这十几号人的老板,但从来也没人叫过他什么老板。顺子有个口头禅:咱就是下苦的。谁能下苦,谁就跟咱干,下不了苦,就趔远。这世上七十二行里,还不包括装台,装台是新兴行业,如果能列进第七十三行,在顺子们看来,大概就算最苦的一行了。基本上没明没黑,人都活成鬼了,人家演出单位,基本都是白天上班排练,舞台就得晚上装好。到了白天,你也闲不下,还得在一旁伺候着,那些导演们基本都是脏嘴,开口骂人就跟家常便饭一样。好多装台的,不仅受不了苦,而且也受不了气,干着干着,就去寻了别的活路,唯有顺子坚持下来了,并且有了名声。这样,自己身边就聚集了一堆吃饭的人。也有不少人建议,让他成立个文化公司什么的,他也到工商部门办了执照,但从来不让人喊他经理老板什么的,一喊,他就说是糟践他呢,他说他就是个下苦的。

顺子也不贪,总说有钱大家挣,因此跟着他的人,有好多也都是七八上十年的老人手了,他们把这一行干得很精到,连使一个眼色,都知道是要钳子还是要锤子,是上吊杆还是下吊杆。瞿团长老说:“我看顺子这帮人手,个个都能评高级舞台技师了,比咱团里那帮不吃凉粉占板凳的人强多了。”顺子也总是笑着回应:“下苦,咱就是个下苦的。”

他们刚吊了几片软景,灯光还都没运到位,瞿团长就来了。行话说:要怄气,领班戏。剧团领导多数就长了个挨骂的相,活脱脱一个受气包。但瞿团长这个人却有些例外,不仅在大面上没人敢胡来,就是背后,顺子他们也很少听到有人骂瞿团长,最多说他“耳朵根子软”而已。剧团人有个习惯,爱把所有领导职务后边的“长”字都简化掉,瞿团长,自然就叫瞿团了。

瞿团一来就喊顺子:“哎,顺子,你们装快点噢,晚上灯光师就要进来对光,明天早上八点,演员乐队准时进场。误了时间,可拿你是问哟。”

顺子从灯光楼里溜下来,弄得满身的灰尘,连头发都沾满了蜘蛛网。他拍拍灰手,把灰头土脸抹了一把后说:“瞿团,您也都看见了,弟兄们干得连放屁的时间都没有。”

“你就吹,放屁和干活有关系吗?”

“嘿嘿,打个比方嘛。不过瞿团,今天这活儿真的有点重,你看噢,平常就装二十几台电脑灯,四十几个回光,有些还是现成的,这回全是从外地演出拉回来的,连上个螺丝的工夫都省不下。弟兄们都骂我呢,说跟我干活儿,算是皇上娘娘拾麦穗,就图混了心焦了。”

“啥意思吗?”瞿团好像没听明白似的。

顺子笑着说:“嘿嘿,挣不下钱嘛。”

“你少来这一套噢,顺子。”瞿团好像有些严肃了。

顺子就急忙改口说:“不敢,咱就是个下苦的,瞿团。我这臭嘴也就是好嘟嘟。”

“我可听办公室讲,装这个台,是给你加了钱的。”瞿团又笑着说。

“加是加了,也就加了一千块,大家都骂我哩。”

瞿团当下就问:“哎,你们谁骂你顺子老板了?”

猴子急忙举手:“我骂了。”

墩子也举手说:“我也骂了。”

大家就笑了。顺子说:“你看你看。难弄得很,都钻到钱眼里了,你还指望这一伙万货给你学雷锋哩。”

“我给你说顺子,明晚是公益演出,我们一分钱也不挣,大家的演出补贴,我还不知到哪儿要去呢。行了,办公室能给你加一千块,已经是破例了,你就知足吧。赶快干活儿。”说着,瞿团就要离开。

顺子又拿出了那种死缠软磨的劲儿说:“瞿团,你看大家都说您从不亏待下苦的,加钱不说了,那中午给大家的盒饭里,一人加一个鸡腿,能成吗?您老亲自来一趟嘛,总得犒劳一下三军嘛。”

“你这个刁老板哪!不说了,中午一人加一个鸡腿,两个鸡翅,再外加一包奶。活要是干不好,顺子,我可让办公室在工钱里扣除噢。”

“您放心,瞿团,咱还得顾咱的脸哩。”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猴子、大吊等人对工作牢骚满腹,但对刁顺子的“指令”还是言听计从,这表明顺子作为装台队的“领袖”是有号召力的。
B.本文插叙了刁顺子所带领的装台队伍的基本情况,主要目的是批判当今很多导演素质低下,同时也为瞿团长的出场做铺垫。
C.猴子和墩子都举手说,他们骂顺子了。既反映了顺子平时和这些人关系融洽,也能看出他们在瞿团面前并不拘束。
D.从瞿团和刁顺子的对话可以看出,瞿团是个温和友善的人,对刁顺子这些出苦力的人并不歧视。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命名”很讲究艺术性,本文中的“刁顺子”“墩子”“猴子”“大吊”等人名颇耐人寻味。
B.“耳朵根子软”本来含有贬义,文中加上引号,则没有贬低瞿团长的意思。
C.本文写刁顺子为了让瞿团在“中午给大家的盒饭里,一人加一个鸡腿”,极尽“自黑”之能事,属于欲扬先抑的写法。
D.本文的叙述整体而言沉静平实,偶尔出现的轻松幽默语句,不动声色地透出了底层人的心酸。
3.长篇小说《装台》塑造了一群靠出卖体力生存在城市底层的民工形象,刁顺子是这群人中的代表。请简要概括刁顺子这个人物形象。
4.请结合具体例子,说明本文的语言特点。
2021-08-23更新 | 11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