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65 题号:957917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谁也别相信

[俄罗斯]米哈依尔·米盖诺夫

对于施普里金来说,每年的4月1日都很倒霉。同事们一次次地编造谎话捉弄他,而施普里金每次都会不折不扣地相信。就这样,他为自己的天真幼稚不断付出代价。

他心里说:“哼,这一次嘛,你们休想再愚弄我!”

清晨,施普里金上班时,对那些鬼把戏已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同事们都在低头忙于自己的事情,谁也没有理会他。他坐在自己的办公桌前,看似在埋头处理着文件,但心却一直提防着。果然,接下来有同事告诉他,经理让他去办公室,他没有理会。有人说他西服后背上有灰尘,他也没有去拍打。甚至有人喊叫说,商店里来了一批紧俏的家电,他也没跑去抢购。当程序员古谢夫尖叫着喊“着火啦”,他甚至连头都没有抬一下。

同事们都很扫兴,他们没想到施普里金这样无动于衷。

九点半的时候,施普里金的电话响了起来。打电话的竟是他朝思暮想的大学同学卡佳。施普里金曾经狂热地追求过她,但卡佳始终不给他一个明确的答复,这让他耿耿于怀。今天,让施普里金没料到的是,她竟主动打来电话,约定晚上8点在街心花园见面,说要告诉他一个很重要的决定。

“你来吗?”她满怀期望地问道。"当然,我一定去,卡秋莎!”他激动得声音有些颤抖,双手几乎拿不稳话筒。

“怎么感觉有点不对劲儿?”冷静下来后,施普里金想,“让我就这样相信你?我痴情地追求了你3年,你始终不冷不热的,怎么突然今天,4月1日,主动约会我呢?哼,傻瓜才会去和你约会呢!”

十一点半的时候,科斯佳·伊格鲁诺夫飞闯进办公室,他手里晃动着刚到的《消息报》。今天是彩票开奖的日子。

“诸位,请检查一下你们的彩票,看有没有中大奖的?”

施普里金从自己的办公桌抽屉里掏出那唯一的一张彩票,机械地读出号码和序列号。同时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哼,接下来他肯定要说我中奖了!”

果然,科斯佳一个一个地把那些数字与报纸上的对照,他的眼睛突然瞪得很大:

“老家伙,祝贺你,你中了一辆‘亚瓦’摩托车。哈,你真走运!一定别忘了请客哟!”

整个部门的人都跑到报纸前,低下头仔细看那些数字,几乎同时,发出一声赞叹:

“呀,你真行!”

只有施普里金看透一切似的说道:“嘿,我清楚你们的把戏!”然后,把那张彩票撕得粉碎,手一扬,抛向了空中。人们一阵惊呼。

午饭后,工会主席给他打来电话,叫他去领疗养证。主席说,考虑到他工作多年,一直受胃痛的折磨,决定批准他到著名的疗养胜地去度假,医治胃病。

他不假思索地用冷冰冰的声调告诉工会主席:“我没病,也不需要什么疗养,让那疗养证见鬼去吧!请你别再来烦我!"

第二天,施普里金准时出现在自己的办公桌前,仿佛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他心想,上帝保佑,愚人节总算过去了,一切都可以按部就班地进行了。

然而,对他来说,第一个考验是放在他桌上的前一天的《消息报》,不知是谁用粗重的笔把那中奖的号码和序列号圈了起来,没错,那确实是自己那张彩票的号码,那组号码他太熟悉了。

第二个考验来自科斯佳·伊格鲁诺夫,据同事们说,他取代施普里金去了著名的疗养胜地度假。那是唯一一张疗养证,单位里的人们做梦都想得到它。

最后的考验,对于施普里金来说,是卡佳的电话。她的鼻音很重。她告诉施普里金,昨晚,她站在大风中的花园里一直等着他,等了两个多小时,冻感冒了,她终于明白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她希望施普里金以后别再去打扰她的生活,永远不要!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主人公是一个因过于天真幼稚而屡次在“愚人节”被别人愚弄,之后变得敏感多疑,不愿相信别人的小人物。
B.小说记叙了主人公在愚人节被同事、工会主席、大学同学愚弄的事件,这反映了当时人们相互愚弄的社会怪象。
C.小说塑造了办公室同事的群像,同时对其中个别人物也做了较为精细的刻画,如“眼睛突然瞪得很大”的科斯佳。
D.小说主人公最终没逃开被愚弄的命运,这个结局既让人觉得滑稽可笑,又充满悲剧色彩,引发人们笑后的思考。
2.小说在情节设置上颇具匠心,请结合作品,至少从三个方面赏析小说。
3.请结合对小说全文的理解,简析小说的主题。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要去北京

李全

“我要去北京。” 民工张二狗又一次凑在我前面说这句,但表情与以前没两样。

我对他说,你想去就去吧,又何必在我面前唠唠叨叨呢? 这是张二狗第 N 次对我说这句话。 但他每一次说完后,又唉声叹气。 他说他儿子才刚上小学,实在是走不开。 张二狗说的是实情,早上要送孩子去学校,下午放学还得去接回来。况且,从我这座小城去趟北京十分不易,首先得去省城坐两天两夜的绿皮火车。单不说车费那么高,就是那回来的时间就要四天,四天就是好几百。张二狗在北京又没亲没故,去了也纯粹是玩。 如此算来,去一趟北京,他的几个月工资就没了。 这对于一个一月不足 2000 块工资的民工来说,的确不划算,还有他儿子读书的费用虽不多,却比本地学生多了一份借读费。

但张二狗仍然不死心,待他孩子上中学,又一次对我说,他要去北京。 我有些好奇,问他去北京干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个想法。 张二狗只是嘿嘿一笑,没回答我。 这更引起我的好奇,虽然北京是首都,但路太堵。 我每次去北京堵在路上的时间比玩的时间多。所以,我一直喜欢我所在的小城市。 城市虽然不大,但交通不堵,四季还分明。

这一年,张二狗的儿子上高三了,我所在的小城也有了直通北京的高铁。张二狗显得十分兴奋,又在我面前说他要去北京。 我十分怀疑地看了他一眼,自然不相信他会真去北京。 因为他说他要去北京这事,已有好些年头了,却从没有实现过。

北京是你想去就能去的吗?那是首都。我想打消他积极性,说,去北京要花很多钱的。 你儿子正在读高三,马上就要考大学了,你舍得离开他?

我说的是实话。 虽然现在张二狗的工钱涨了,每天出工能挣到 200 多块钱,但也不是天天会有活干的。况且他儿子的成绩不是太理想,他咬紧牙,替儿子请了补课老师。补课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加上他老婆刚从医院里出来,这一年挣的钱已经提前打野水漂冶了。

高铁通北京了。我就想试试高铁到北京是啥滋味。张二狗说这话,情绪特激动,还掏出香烟来猛吸了几口,直到不停地咳嗽起来,才扔下烟蒂,最后见我不说话,很不情愿地走开了。没走几步,他又回过头对我说,我这次说的是真的。

那你就去吧。 我想让张二狗快点离开我的房间。其实,他去不去北京,真的与我无关。 再说我已经去过无数次北京了,没有新鲜感。

三天后,张二狗又一次来到我的房间里,掏出一包好香烟放在桌上,说,这是北京货。 专门给你带回来的。

我问,你去过北京啦?

那还有假? 张二狗说这话时,脸上有些僵硬的笑容。

你就别骗我了。 昨天、前天,我都去过你们工地,与你们那里的老板谈合同的事。 我看到你在那里干活呢。 我说的是实话。

你……你真去了我的工地?张二狗说着,突然站了起来,拿去桌上的那包香烟,头也不回地走出我家。

我苦笑着,这张二狗真逗。 但我一会儿就明白了他撒谎去过北京的原因。

因为我的话,张二狗有好些日子都没来我家里玩。 见了我也躲得远远的。 我才想起伤了一个民工的心,有些过意不去。在他儿子去上大学那天,特地封了个大红包托人送了过去,算是我对他的歉意吧。心想,只要他儿子大学毕业后,有了工作,他的压力减轻了,那时一定会有时间和精力,或者说有经济去北京了。

四年后的一个早上,我突然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竟然是中断多年联系的张二狗打来的。 他说他正在北京天安门前看升旗。 还说,他拍了刚刚升旗的视频已经传给我。 又说,他下一站是八达岭,

到时候再拍些照片传给我。

我想对他说些什么,可话刚到嘴边,又咽了回去,静静地听他没完没了地说北京的那些事儿,却耽误了我看升旗,只好看他传过来的视频院在天安门前看升旗,确实是一件特惬意的事,特别是夏天的天安门,真美!

看完视频,才发现因自己握手机的时间太长,手冻得有些麻了,赶紧对着手哈了一口热气。

(《微型小说选刊》2018 年第 1 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以“我要去北京“为题,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点明了主要情节内容和中心事件。
B.“我”去过北京张二狗却迟迟不能去,“我”面对他的撒谎反应不同,运用了对比手法。
C.“我”揭穿张二狗的谎言,他由此记恨“我”,四年后与“我”联系,不过是炫耀他去了北京而已。
D.小说情节波澜起伏,颇具匠心,牢牢抓住读者,不断让人意外的情节引发读者思考。
2.张二狗在不同的时间多次对“我”说要去北京,后来又说已经去了北京,听到这些,“我”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3.“我”说“伤了一个民工的心,有些过意不去”。 民工张二狗有怎样的“心”? 请联系文本简要分析。
2019-02-15更新 | 4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冰花种子

王腾

“爷爷,你今年不再冻花了吗?”文文说。

爷爷正用镊子小心调整着什么,只是微微点了点头。

工作室的人们看起来很早就都走了,文文身边放满了各种冰雕半成品,哈尔滨冬日的阳光穿过窗户上厚厚的冰层在这些晶莹的城堡和楼宇里散漫地折射,看上去仿佛它们自己都在发光,光洁的墙壁和里面精心雕刻的房间能同时看得清清楚楚,楼房的下面是各种冰花作品组成的点缀,盛开的鲜花和成群的游鱼保持着各自的姿态冻结在完全透明的冰块里,栩栩如生。

只是看到这些的人也同时会想到,只要温度稍稍高过结冰点,那些精美的房间和家具的棱角就会渐渐模糊,然后就是和这些高楼大厦一起慢慢化为一汪清水,你再也不会分得清哪滴水曾经是窗户,哪滴曾经是楼梯。游鱼会重回僵死,鲜花也会凋垂然后腐烂,生命盛极一时的记忆也随之而去。此时此刻的所有精美永远伴随着相同程度的忧伤,这是7岁孩子也能感受到的忧伤。

爷爷说过,这种感觉就是他喜爱冰雪艺术的原因。

“妈妈说你得了很重的病。”文文说,他想起了几天前全家在悲伤和压抑的气氛中度过的元旦,“妈妈说你就要走了。我还听到他们在吵架,叔叔说你什么也没能留下。”

“我哪都不会去的,冰化了之后,冰去哪了呢?爷爷只不过是要回到出生以前的状态,文文,这世界上的所有一切最后都会回到那里的,这一点都不可怕。”

爷爷放下了工具,让文文来看自己最后一件冰花作品,流动水结成的全透明冰块中是一段树枝,连接着枯黄的叶子,干瘪的豆荚正在爆裂开来,各种各样数不清的种子喷洒出去,星星点点地散布在四周,有些已经发芽,抽出鲜艳的绿色,但大部分还没有。

“确实不如以前冰冻的月季和玫瑰漂亮是吧?可比起它们盛开的样子,现在却感觉这才是最值得冻住的时刻,”爷爷把桌上的冰花递给文文,“不过要记住冰做的东西都会融化,所以我们看的时候才会更加专心。”

“可是到了春天,这些种子会发芽吗?”

“啊,说不定真的会,说不定还真的能开花结果,应该等你再回家时就能看到了吧,好了,把它带上吧,咱们该走了,早点吃完晚饭还能赶上一会儿开始的冰灯。”

他们迈过了齐膝深的积雪,走进了熙熙攘攘的游客中。在这个转瞬即逝而又色彩斑斓的晶莹世界里,人们的欢笑在他们耳边回荡,盖过了凛冬寒风的低吼。

展会上的收藏家在春天到来前带走了它,气候正在发生变化,这是一个幸运的寒冬,或许再也不会有了。

这里冬天也融化了,它就去另一座城市,直到最后,当再也没有人觉得有必要浪费电去保存这样一个不明所以的物品时,一位老人从历史博物馆买下了它。

孩子们兴奋又小心地讨论着这种从没见过的工艺品,然后茫然地听老人讲春夏秋冬这些陌生的词语,当然他们更不明白为什么曾经有这样一个地方会拥有这样的一个节日,人们在这种脆弱的物质即将消失的前夕,却用它制造那么多精致的东西。

它们终于被最后一个人也遗忘了,和无数垃圾一起被丢弃在北方的无人区里,坠入了冰川的深沟,不过在那里它们能在寒冷的保护下继续沉睡,更多的垃圾掩盖上来,船舶与飞行器的喧嚣,人们彼此交战的轰鸣,从天而降烧尽世界的大火,和在那之后的万籁俱寂都没能唤醒它们。

大地暗无天日,陷入了漫长的寒冬,而后又渐渐回暖,冰川开始崩塌,和冰川融为一体的冰花也被砸下一块,一些种子顺着汩汩流水离开了这里,在遥远的地方生根发芽。

一位访客飞到了这里,他无比震惊地看着这一片大地上凭空出现的繁茂森林,如同黑色的棋盘上一块极不协调的绿色补丁,它们的枝叶随风而动的沙沙声是这四周仅有的声响,仿佛在时刻努力地否定自己是周围荒芜的一部分。

访客顺着河流而上,他的目光扫描了整块冰川,最终发现了这些种子,虽然它们仍然与冰川的深处融为一体,,但是这块没有气泡的透明冰体还是让访客明白它们共同属于一块失落已久的工艺品。

如果这些种子有记忆,它们应该不会觉得这个布满针尖的黑色球体是这个世界幸存者的遥远后代。在远方一个楼房大小的数据中心里还生活着他亿万的同胞,以比特位的形式继续着亿万种新的生活。

很少有谁会像访客这样,对扁平的三维现实世界还感兴趣,过去一个人消耗的能量可以养活如今一个城市人口的居民,在这个一无所有的世界,只有这样才能重新得到一切。

而访客却在这片与周围格格不入的绿色中感到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他思考了很久,直到太阳下山,星辰在他闪亮的金属外壳上闪闪发光。

于是有更多的人加入了他,他们纷纷回到了被遗弃已久的世界,选择了重新与大地和星辰一起感受宇宙的呼吸。

(节选自《科学24小时》,2021年第5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冰雪艺术是短暂的,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消失,爷爷的冰花种子终究没能逃脱融化的命运。
B.小说描绘了一个虚幻的未来世界,生命以比特位的形式存在,生活在一个楼房大小的数据中心里。
C.小说写出了自然环境的变化对地球的改变,如曾经随处可见的绿色植物在未来的地球上变得稀有。
D.小说中既有细致的描写,也有宏大叙事,从而突出了人类渺小脆弱而植物却生命力顽强的主题。
2.“冰花种子”有何内涵?请简要概括。
3.科幻小说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通常将“科学”“幻想”和“小说”视为其三要素。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三要素的?
2022-04-12更新 | 9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日本】芥川龙之介

这事发生在我上中学四年级的时候。

那年秋天,学校组织了一次从日光到足尾的历时三天的修学旅行。

出发那天,我连早饭也没正经吃就从家里跑出去了。虽然,坐电车到火车站,连二十分钟也用不了,但还是不由得感到着急。

天公不作美。阴沉沉的。

这当儿,开来一辆减价加班车。车上很挤,我好容易才抓住拉手。这时有人从背后拍了拍我的肩膀说:“早上好!”

我赶紧回头一看,原来是能势五十雄。他也跟我一样,身穿深蓝色粗斜纹哔叽制服,将大衣卷起来搭在左肩上,缠着麻布绑腿,腰上挂着饭盒包儿和水壶什么的。

能势和我毕业于同一个小学,又进了同一个中学。他成绩一般,功课没有特别好的,也没有特别不好的。不过有些事他倒来得乖巧,流行歌曲只要听上一遍就能把曲调背下来。旅途中晚上住旅馆,他就神气活现地给大家表演。吟诗、说书、相声、魔术,他样样来得。他还擅长比手划脚、挤眉弄眼来逗人,在同学中颇有人缘。

我们聊着天,电车到站了。

走进火车站一看,时间还早,同学才到了两三个。我们照例兴致勃勃地聊起天来。在我们这个年龄,都以“老子”代替“我”,自鸣得意。伙伴们大谈对这次旅行的估计,议论旁的同学,并说些老师的坏话。

“老泉可诡啦。那家伙有一本教员用的英文读本,听说事先他连一回也没温习过哩。”

“平野更诡。据说考试的时候,他把历史年代都写在指甲上。”

“说起来,老师也诡。”

“可不是诡吗!本间连Feceive这个字是i靠先还是e靠先都拿不准,他就靠那本教师用的读本好歹糊弄着教呢。”

我们开口一个“诡”,闭口一个“诡”,没一句正经话。我们当中没有一个老实人,其中尤以能势的形容最损,也最俏皮。

“能势,能势,看看那位大娘。”

“她那副长相活像一只怀了孕的河豚。”

“这边的搬运夫也似乎像个什么。你说呢,能势?”

“像卡尔五世。”

最后能势简直独自把坏话都包下来了。

这时有同学发现了个古怪的人,站在列车时刻表前面,查对那些密密麻麻的数字。他身穿暗褐色西服上衣,深灰色粗条纹裤子里的两条腿细得像跳高用的撑竿。宽边旧式黑礼帽下面露出花白头发,看来已上了岁数。脖子上却围了一条黑白格子的醒目的手绢,腋下夹着一根长长的紫竹手杖。不论服装还是举止,活像是把《笨拙》上的插图剪下来,将它立在这熙熙攘攘的火车站上了。——由于找到了新的笑柄而兴高采烈的那个同学,乐得两肩直颤,拽拽能势的手说:“喂,你瞧那家伙怎么样?”

于是,我们就把视线集中在那个怪人身上。那个人胸部略挺,从口袋里掏出一只大怀表,一个劲儿地核对列车时刻表上的钟点。我虽然只瞥见了他的侧脸,却一眼就看出那是能势的父亲。

但是在场的同学谁也不知道。所以个个都想听能势恰如其分地形容一下这位滑稽的人物,于是大家兴致勃勃地盯着能势,准备大笑一场。我当时作为一个中学四年级的学生,是无从揣度此时此刻能势的心情的。我差点儿冒出“那是能势的父亲哩”。

这当儿,我听见能势说道:“那家伙吗?他是个伦敦乞丐。”

不消说,大家哄堂大笑起来。有人还故意挺起胸,掏出怀表,学能势的父亲。我不由得低下了头,没有勇气去看当时能势的表情。

“说得妙!”

“瞧,瞧他那顶帽子。”

“贫民窟里才找得到吧?”

“贫民窟里也找不到的。”

“那么只好到博物馆去喽。”

大家又趣味盎然地笑了。我在半明半暗中悄悄地打量着那位“伦敦乞丐”。

不知什么时候透出了微弱的阳光,窄窄的一条光带从高高的天窗曚曚昽昽地照射进来。能势的父亲正好处在光带之中。周围一切都在活动,并像雾一样笼罩着这栋巨大的建筑物,难以辨别这是人声鼎沸还是物体的轰鸣。然而惟独能势的父亲却一动也不动。这个身穿旧式西服、与现代风马牛不相及的老人混在川流不息的人流当中,斜戴着过时的黑礼帽,右手掌心上托着系紫色绦带的怀表,依然像《笨拙》上的剪影那样伫立在列车时刻表前面……

事后我暗中打听出,能势的父亲当时正在大学的药房工作,是为了在上班途中看看自己的儿子跟同学一道去旅行的场面,才特地到火车站来的――事先他也没有告诉儿子一声。

中学毕业后不久,能势五十雄就患肺结核病故了。我们在中学的图书室为他举行了追悼会,我站在戴了制服帽的能势遗像前致悼词。我在悼词中加上了这么一句:“你,是个孝子……

(选文有删改)


【注】①卡尔五世(1500~1558),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②《笨拙》,英国讽刺漫画杂志。
1.简要分析画波浪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2.小说中两次写到父亲的服装举止像《笨拙》中的剪影,有何用意?
3.“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4.小说结尾说“我在悼词中加上了这么一句:‘你,是个孝子……’”,有人认为这是“我”对能势的讽刺,也有人认为是“我”对能势的肯定。你怎么看?请简述理由。
2019-10-05更新 | 4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