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73 题号:973871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八女投江

沼泽地上与日本人的那一仗,让大部队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

妇女团很快接到了跟随主力师回返乌斯浑河东岸喀什卡密营的命令。出发之前,清点了人数,除了主力师的百十人,妇女团只剩下八名战士了。

冯文礼就在回返的队伍里,这是郭桂琴所没有想到的。

队伍到达乌斯浑河边的柞木岗时,已经是半个月之后的一个晚上了,这是一个无比黑暗的夜晚,黑漆漆的夜空之上,几颗若隐若现的星星,闪烁着飘忽不定的光芒。看上去,就像一只又一只魔鬼的眼睛。

就在那天晚上,冯文礼来到了妇女团,郭桂琴见了冯文礼,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在一片黑暗里把他上上下下端详了好半天,含着热烫的泪水喃喃说道,你真让我担心。

冯文礼笑了笑,没有回答。接着,他压低声音向几个人说道,首长命令你们,原地宿营,等待明天一早过河。

终于到家啦。他说。

妇女团的几个人听了,顿时高兴起来。

在一片空茫的夜色里,冯文礼终于把一双冰冷的小手握在手里时,郭桂琴被一阵突如其来的幸福淹没了。接着她的手里被塞进了几粒东西,一粒一粒地摸了,才意识到那是六粒散发着太阳一样光芒的苞米籽儿。她知道,那是他平时节省下来的。在墨一样深的黑夜里,她的泪水无声地滑落下来……

黎明到来之后,按照头天晚上的计划,妇女团先行过河。可是妇女团的几个人来到河边,一下子惊呆了,平日里挽起裤腿十分轻松就能蹬到对岸去的河流,却发起了淫威,浪推浪涌着发出喧天的巨响。

渡口淹没了。

渡船消失了。

就在她们左右为难的时候,突然从侧面的山坡上传来了一阵密集的枪声。

主力师被日本人包围了!

怎么办?郭桂琴慌忙问道。不远处传来的枪声,一下子把她的心揪紧了。

快!打策应。妇女团长喊道。

噼噼啪啪从背后射来的枪声,让敌人出现了短时间的慌乱。然而,在他们反应过来的那一刻,一片黑压压的枪口立即调转了方向。

形势急转直下,为了保证妇女团的安全,主力师马上实施了营救。然而,越来越猛烈的敌人的炮火,把主力师压制了,一次又一次营救,一次又一次失败,主力师付出了惨重的伤亡代价。

团长,这样不行,郭桂琴一边举枪射击,一边急促说道,得想办法让主力师撤退!

一句话说完,郭桂琴突然感到自己的肩膀不知被谁狠狠咬了一口,她下意识地朝那地方摸了一把,却看到了一片淋漓的血迹,紧接着那只手臂再也抬不起来了。

郭桂琴听到了妇女团长的一声大喊,不要管我们,快撤,保住手中枪,快撤!

这是喊给主力师的。

郭桂琴又听到了妇女团长的一声命令,姐妹们,快,打光子弹,跟我来!

几个人同时回转身去,背后的枪声停了,仿佛一下子进入了无声的世界。

再次走到乌斯浑河边,她们没有一丝犹豫,每个人的脸上都是那样平静,就好像横在面前的那条滔滔大河,是一条通往家乡的平坦大道。

郭桂琴和七个姐妹相互搀扶着,走进乌斯浑河。

恍惚间听到了一声呼喊。她能够听出来,那是冯文礼的声音。她无力地笑了笑,忍不住回了头,一边寻觅着那个熟悉的身影,一边喃喃自语道,下一次,我们会在哪里见面呢?

(选自童村《乌斯浑河咒语》,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记叙了妇女团八名战士在突围过程中,为了不拖累主力师,打光子弹后一起投河的故事,歌颂了英勇无畏的抗日女英雄,感人至深。
B.女团接到命令,跟随主力师返回乌斯浑河东岸喀什卡密营。出发前主力师只有百十人,妇女团仅剩八人,战斗的惨烈由此可见一斑。
C.夜晚无比黑暗,星空闪烁,如同魔鬼的眼睛,小说第四段的景物描写,揭示了抗日队伍面临的环境险恶,危机四伏,暗示了这次突围的悲惨结局。
D.小说前几段写到郭桂琴与冯文礼的“见面”,结尾又写到“会在哪里见面呢?”不仅在结构上前后呼应,突出了战时一对普通恋人的悲欢离合,也写出了革命儿女对于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2.小说虽然对冯文礼着墨不多,但其形象却跃然纸上,请结合文本,概括冯文礼的形象特点。
3.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南海驼铃

茨平

他说他叫骆驼,骆驼的骆,骆驼的驼。我脑子里立即出现一片沙漠。沙漠起伏,流淌着线条的韵感。有支驼队在慢慢地移动。夕阳西照,骆驼的影子拉得好长好长,驼铃声随风而过。我说,你应该叫沙漠王子。

骆驼盯着我,脸上呈现些微的不快,说:你是说我来自沙漠吗?我说:骆驼难道不是来自沙漠?真是太可笑了。骆驼显然有点激动,说,你是被电影电视误导了。它只是沙漠中的车队,它并不在沙漠中生活。你想想,骆驼那么能吃,而沙漠中一根草都没有,不会被饿死呀?这是常识。

这的确是常识,上小学时老师就讲过,骆驼特别能吃,因为能吃才能饿,才能驮着货物带着行人走过大沙漠。我在想,骆驼老是不厌其烦地说他叫骆驼,还要加上“骆驼的骆,骆驼的驼”,他一定是对这名字情有独钟,便自作聪明地想,他一定居住在水草肥美的地方。

我又一次猜错了。骆驼说,水草肥美是草原,我老家在大西北。以前我们那儿有很多骆驼,现在快没了。骆驼神色有点伤感。好像骆驼快没了,对他是种严重打击。

骆驼是沙漠中的车队。现在呢,天上有飞机地上有火车,到处是高速公路,不用骆驼,一样能穿越大沙漠。人类对于失去实用价值的物种,总是毫不犹豫地扔掉。骆驼变少甚至消失,是很自然的事情。然而,对于个体的人,比如他,曾生活在有骆驼的地方,自然会与骆驼产生感情,自然会伤感。我与他,是在南海一家工厂里相遇的。他把我当朋友了,我也把他当朋友。下了班,吃过晚饭,我们会一起跑到外面去逛街。更多的时候,是蹲在厂门口,一边聊天,一边看路上奔跑的汽车。他却说,我想攒钱买一只骆驼。我吓了一大跳。

我猜想他是因为怀旧。我也怀旧。我怀念过去的石磨,母亲动石磨,我加黄豆,石磨流出乳白的豆浆。我怀念河边的水车,少年时我打着赤脚踩水车,河中的水哗哗地流进田里。但我总不能花钱去 添置石磨和水车吧。它们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丁点儿作用。

你可以说我是怀旧,但我更多的是喜欢。骆驼说,要命地喜欢。

因怀旧而喜欢,这是一个理由。只是,他买了骆驼,就有可能要离开我,骆驼那么能吃,需要大片大片的青草。南海这里,天气暖和雨水充沛,很适合青草生长,但到处是工厂、街道、马路,坚硬的水泥几乎要全覆盖了,哪有青草生存的空间。我想,他有了骆驼,就要回到他的老家。我跟他是好朋友了,有点舍不得。

这正是我犯难的地方。回老家去,赚不到钱,我还要生活。就在这里打工,可骆驼就没有青草吃。骆驼指着隔离带上的青草,说,就那么一点点,一天都不够。

我也望着隔离带上的青草,它们身上拔了一层尘埃,在无组织无纪律地生长。

后来,我与骆驼先后离开了那家工厂。

几年后有人告诉我,南海出现了一只骆驼。我一下子想到了他。我不由十分佩服他。我决定去找他。我在某公园找到了他。先是看见骆驼,再是看见他。他也看见了我。他挥挥手,满脸自豪地笑。

前来看骆驼的人真多,大人小孩,男男女女。有人在看,有人赶过来,有人心满意足离开。看骆驼要钱。站在骆驼身边看一会儿,五块钱;过去摸一把,十块钱;若要骑上去走一圈,三十块钱。我知道,来看骆驼的人们并不是因为喜欢,而是稀罕。稀罕兴奋自然要来消费了。我会心地笑了。

可是,好景不长。没过多久,骆驼与他的骆驼在南海消失了。并不是骆驼带着骆驼去别的地方赚钱,而是骆驼生病了,那护身毛发掉光了,一天一天瘦下去。“水土不服”四个字击碎了骆驼在南海养骆驼的理想。我很想找到骆驼,跟他说,理想还是要有的,但不一定是养骆驼,比如像我一样写小说。我写小说,就是因为怀旧因为喜欢因为理想,现实过于强大,我只有在小说里重新构建。这事骆驼你也可以,你可以在小说里养很多很多骆驼,全养它膘肥体壮,它不会水土不服。

(选自《散文》2018 年第 6 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散文以描绘夕阳西下沙漠驼铃的美好图景开篇,不仅创设了良好的阅读氛围,也为下文叙述“骆驼”和他的骆驼做铺垫。
B.文中的“我”多次猜错“骆驼”的想法,说明“我”虽然和“骆驼”是很要好的朋友,但对他的精神世界 并不完全理解。
C.“骆驼”的骆驼终因“水土不服”,不能再在公园里赚取收入,说明“骆驼”在城市里很好地生活的理 想幻灭在现实中。
D.散文语言大多生动活泼,简洁明快,不仅与人物的身份较为契合,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也寓含对 现实的调侃,含义隽永。
2.概括文中“我”的形象特征,并简要分析。
3.散文标题“南海驼铃”意蕴丰厚,请结合全文加以探究。
2020-07-19更新 | 3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是不很清楚的。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 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这不同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我们可以说它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这里所说的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这种 政治的权力来推行的。

礼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吐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确,只是主动的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而若一个时代里,传统的效力无法被保证,尽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谓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法治与人治这两者都需要有特定的权力来推行并加以维系。
B.乡土社会维持秩序是礼,而非法,亦非人,礼是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其中的生活问题。
C.作为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律无异,二者的区别在于法律具有强制性,而礼则发自本能。
D.法治和礼治产生在不同的社会情态中,但它们都不能适用于靠个人好恶维持秩序的社会。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开头通过分析“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这一说法,引出了全文论述的关键。
B.文章辨析了法律、道德和礼三者的区别,说明了社会规范与社会情态有相关性。
C.文章通过厘清概念的方式,否定普通看法,论证了乡土社会是靠礼治维持秩序。
D.文章先阐发礼治能够维持秩序的本质,后阐发实行礼治的前提,说理层层推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维持社会秩序终究要靠人来执行,所以无论礼治还是法治,根本上说都是人治。
B.乡土社会实行礼治是基于传统力量,因而变迁急剧的社会或时代难以实现礼治。
C.孔子一再用“克”“约”二字来形容礼的养成,说明人性有恶,是需要教化的。
D.乡土社会若靠以教化使人敬畏和服膺于礼就能维持秩序,那么法律就无需存在。
2019-06-20更新 | 9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榕树,生命进行曲(节选)

刘再复

我爱恋的榕树,不知道使多少陌生人为它兴叹过,倾倒过。

真是太壮阔了。只要你接近它,就会感到它的全身,都充满着一种最动人的东西,这就是生命。

善于思辩的哲学家说,美就是生命的人和物。我相信,因为榕树,我才相信。

我喜欢这种绿色世界在无风中的平静、雍容、丰盛、满足,像沉没的大山一样岿然而立。

我更喜欢它在风中的时刻。榕树的每一片绿叶,都像风帆那样善于捕捉最弱的微风。因此,当轻风吹拂的时候,它的叶子就会颤动起来,刹那间,树上好像千百万绿色的蝴蝶,在一开一翕地扇着翅膀,共同编织生命的织锦。

更使我陶醉的是雄风吹动的时刻。此时的榕树,瞬息间沉默的大山变成汹涌的大海,波浪在树梢上澎湃着,时时发出拍打蓝天的沙沙的响声。

有一位很重感情的北方朋友告诉我,他第一次见到南国土地上的高大榕树时,几乎吓呆了。榕树那企图笼罩当地的浓阴,那企图吞没白云的树冠,那企图饮尽地下全部水分的根群,那陡立而又弯曲多节的巨枝所构筑的殿廊、山脉、峡谷和道路,一起在放射着生命的光波与音波。这种柔和而强大的波浪,把他的心灵摇撼得很久很久。在撼动中,他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另一种强大的生命所照明,所溶解,所征服。他觉得自己完全被这种强大的生命所俘虏,并且被剥夺了身上的渺小、卑琐、颓唐与消沉。在树下,澄清的空气中,他觉得自己的灵魂升腾起来了,仿佛也变成了一只扇动着翅膀的绿蝶,也在这个充满生命的葱茏世界中快乐地翔舞。

A:我比这位北国的友人更了解榕树。生命里积淀着更多的榕树的碧叶。

B:我家乡的山野与原野上,处处都有榕树。肥沃的地上,贫瘠的地上;坚硬的地上,松软的地上;有泥土的地上,几乎没有泥土的地上。

我家乡的山野与原野上,时时都有榕树。潮湿的时节,干旱的时节;雨淋的时节,霜打的时节;有春天的时节,没有春天的时节。

小时候我迷恋过一棵倔强的小榕树。它就在几乎没有泥土的地方发展它的生命。它那生的征程,就在我家屋后的一块浑圆形的岩石上进行。大约三年时光,我一直追随着它的足迹,注视着它那平衡而坚实的脚步。

我不知道它是在岩缝的哪一处破芽而出,只看着它从缝穴里长出来的最初的嫩枝。这株嫩枝在岩石的悬崖上,沉着地、缓慢地跋涉、攀登,开拓着本没有路的路,本没有前方的前方。

当它发现岩石身上的小坑洼处,有一点薄薄的尘土,就果断地在那里扎下了根,扎下一个营寨,然后又向前延伸,迈进,不倦地继续寻找着前方险峻的路,险峻的希望。

更使我惊讶的是,它在找不到人和营寨的时候,竟从生命深处撇出一束根须,像蚕儿抛出的银丝。柔韧的丝朝下生长,直至亲吻到地面上的小草。后来,我才知道,这就是所谓气根。在没有泥土的时候,气根凭借它奋发的天性,吸收空气中的水分,然后把自己养育成榕树另一翼的生命线。

突破、挣扎、发展、挺进,这是一支青绿色的生命进行曲,这是一支铁流似的生命凯旋曲。

正是这支无声、无畏的歌,把巍峨的韧性,第一次灌进了我的贫穷而干旱的童年,灌进了我的还在襁褓中的人生。

榕树,就在生命难以生存的地方,让自己生长成伟大的生命;在生命难以发展的地方,把自己发展成其他生命望尘莫及的参天巨木。

这是多么了不起的生命进行曲。

我还看到一次更撼动人心的壮观。那是在一次空前的劫难中,有一棵榕树被狂风击倒了。于是,一个奇迹因此发生了。这棵被拔倒的大树,并没有从此走向死亡,而是倒伏在地上,倔强地呼吸着,继续着生命的另一种道路,它那庞杂的根系一半裸露在地上,一半还残留在地下。残留在地下的那一半,负起它生命的全部使命,继续勇敢地演奏着它的生命进行曲。我看到,绿芽在这倒下的身躯里纷纷崛起,接着,又长出新的嫩枝和嫩叶。青春,在这受难的生命中继续繁衍;琴键,在倒下的琴体中继续跳动。直到我在青年时代离开故乡的那一年,还看到这倒下的生命体上那不朽的业绩、不屈的凯旋。

这种倒伏的生命与不倒伏的灵魂浑然一体的奇迹,这种在风暴中失败而又在风暴中胜利的力量,使我意识到,真正伟大的生命进行曲,是不会死亡的!即使被击倒在地狱里,它也会在大地母亲伟大的怀中继续歌唱!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榕树的美在于它的壮阔、坚韧、倔强、奉献,浑身洋溢着撼人心魄的生命活力。
B.本文采用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多种描写方法,展示了榕树的精神与力量。
C.画红句A中“榕树的碧叶”指的是榕树的精神品格,“我比这位北国的友人更了解榕树”是指“我”更了解榕树的精神品格。
D.画线句B采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榕树在各地土地上都能生长,表现了榕树强大的生命力。
2.文中描写那位北方的朋友对榕树的感受有什么作用?
3.“榕树,生命进行曲”有哪些含义,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2017-08-19更新 | 4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