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16 题号:975878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画 家

马晓红

高速公路在山间蜿蜒几十公里,满眼都是大大小小的山。高低起伏,浓淡相间,宛如一幅山水画。

我就在这山沟沟里爬了十几年,“爬”进了县城的中学,“爬”进了省城的大学,“爬”进了大都市的高楼大厦。

工作近十年,整天忙忙碌碌,却总觉得前路很是迷茫。整天对着灰蒙蒙的天冷冰冰的楼真真假假的网络,有时会不免会想起家乡的青山碧水野果父老乡亲。

暮春,请了几天假,回家探望一下老父亲,顺便 “思考人生”。

汽车越过一道山梁,眼前豁然开朗,山下就是生活过六年的县城。

但眼前的县城却不是记忆中的样子了。

在我记忆里,说是县城,也就两横一竖三条街,街窄房矮树多。每天早读,总是伴着鸡鸣狗吠开始。早读完,跑到街尾买两根油条还能跑回来上第一节课。

现在,撞进我眼里的,俨然一个发展中的现代化城市。

宽阔大气的广场,周围矗立着十几幢高楼大厦。四五条宽阔的水泥路,以广场为起点,向四周延伸。路两旁,是一排排新建的高高矮矮的大楼。远处,还有高高的塔吊在云端旋舞。白云的间隙,隐隐约约露出些青绿色。

走到广场中央,想好好打量一下这座新城,却被一个老人吸引住了。

老人身着长袍,满头白发,面前撑着画架,专注地在画布上涂抹着。

夕阳穿过远山,穿过高楼,落在老人身上,泛起一层淡淡的金黄。

看老人如此专注,我也不忍打扰,就默默地站在一旁看着他画画。

画的内容很是奇怪——

眼前,高楼耸立,尘土飞扬。身边,车水马龙,人来人往。

画布上,却是青山巍然,苍松挺立,绿水环绕,茅舍俨然。

老人有时抬头看看高楼,低头画上一棵古树;有时对着柏油路凝视良久,在河面描上几圈涟漪;有时观察匆匆的路人,在田间添上几个农夫……

良久,老人搁下画笔,后退两步,欣赏自己的作品。

只见田间阡陌交通,河面白鹭翻飞。一叶渔舟,漂于青山碧水之间。船尾立一老人,青衣白发,弯腰摇橹,河面水波微起,游鱼相伴。船头坐一老妇,红裙青丝,手挽竹篮,篮中红荷初绽,娇艳欲滴。

仔细一看,那老人的衣着神态,赫然就是画家自己。

突然,我在画上看到了自己:田间小路,布衣草鞋,戴笠荷锄,牵一头褐色水牛,驻足欣赏路边绿油油的水稻和彩蝶似的蚕豆花。

“老人家,你画的是……”看眼前的画,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我画的就是这里。”他在稻田旁添上一棵杏树,“几十年了,变化太大,有些东西也记不清了,只能靠想像了。”

“那画里的人……”我迟疑了一下。

“划船的是我,摘荷花的是我妻子,田埂上牵牛的人就是照你的样子画的。”老人笑了笑,“我妻子一直向往这样的田园生活,但直到去世都……我现在带她回来了,可惜家乡变了……”

“你就是南山先生吧!”我去年参观过他的画展。他的山水油画带着浓浓的中国风,画展的主题就是“自然和谐,天人合一”。

他不置可否,开始收画架。

“我也是这里的人,家就在那边的山里。”我指指远处的群山。

老人停了手,看着我。

“我也好几年没回来了,变化太大了!”我看着眼前的大厦,“整天对着灰蒙蒙的天,冷冰冰的楼,挺怀念家乡的山水,可现在……”

“社会总要发展的嘛!”老人继续收拾画架,“不过……”

“总是破坏了才知道补救!”我指指周围,“你看,这小小的山城都还在不断扩张。”

“是该觉醒了!”画家抬起头,背起画架,慢慢远去了。

天色尚明,去广场中心大厦看看,给老爸买点东西吧。

大堂正在布置图片展,宣传城市建设的成就。一张名为“伟大启航”图片上,县长站在挖掘机前,建筑师一手拿着规划图,一手指着远方的群山。

图片下的文字说明,介绍了这个驰名中外的建筑设计师,赞扬他“感恩故里”“回报乡梓”。

那个建筑师,赫然就是广场上那位老画家——南山先生。

(选自《玉融文学》2019)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记忆中的小城而今俨然成为一个发展中的现代化城市,今昔对比形成强烈反差令人感慨不已。
B.本文以“我”为线索,塑造了投身于家乡城市化建设中的南山先生的光辉形象,表达了“我”由衷的赞美之情。
C.“是该觉醒了”中的“觉醒”是说我们既要城市化,也要给青山绿水田园乡村留出空间,不能盲目发展。
D.本文在描写画家作画时,运用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把画家刻画得生动形象亲切可感。
2.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南山先生的人物形象。
3.简要分析小说结尾的作用。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生

林斤澜

深山老林里,有一个小小的村坊。走完九岭十八弯,听得见毛驴叫唤了,还找不到村坊在哪里。硬要翻上最后一道梁,才见山谷里有一片杏树。杏树林里,有石头房子。

一个伏天的晚间,井台西,那瘦瘦的新媳妇,往菜园查苗回来,阵痛发作了。

全村生过孩子的妇女,都来到石头房子跟前,隔着窗户眼,压着嗓子,把最细碎的关节,叮咛了又叮咛。可是孩子还是生不下来,大家都僵在井台边。

那瘦瘦的新媳妇,也是山里人。别看她瘦,身上有的是山里人的倔强劲儿。咬定牙关,竟不叫唤。妇女们心疼,央告她喊两声吧,她只是不理会。慢慢的,眼皮抬不起来了,不省人事了。

成立公社时,社里不惜工本,翻山过岭,栽下无数的杆子,把有线广播的线,拉到山里来。杏树上,挂起海碗大的喇叭。管理区里说句话,唱个歌,山里马上听得见了。可就是还没有安上电话。山里若有什么紧急,倒也可以对着喇叭叫喊。外边的大村坊管理区办公室,就能听见深山岙底来的嗡嗡的着急的声音。这天晚上,不消说,生产队长早已爬上杏树,恨不得一头钻在喇叭里。他狠狠嚷了一通,震荡得四山发出回声,回声住了,还有电线呜呜响着余波。

不过厚道的山里人,也不怎么抱着十成的希望。心想就算那外边管理区把消息传给了诊所,那位老大夫又怎么赶得来呢?这黑夜,人家怎么蹚一条大河,怎么走九岭十八弯呀!心想就是人家来了,也不一定救得下来。个把月前,老大夫带着个二十来岁的姑娘大夫,到山里来过。断定新媳妇骨盆小,无论如何,要在产前到公社住医院去。老大夫有言在先,说是万一难产,就得动手术。谁知那新媳妇跟她男人说:“大夫吓唬人,养不下来,揪也揪那小崽子出来。”

生产队长催着产妇动身时,她光说:“早着哩,收了茄子去也不晚。”妇女们想着想着,十分难受。心想自从选她当了蔬菜组长,就是拴上根绳子,也休想把她从菜园里拽走,她说大山里,自古没有种过园子。眼见茄子也紫上来了,妇女们说该当放心了吧,又催她动身。偏偏茄子地里,长了红蜘蛛。她说不治治这捣乱东西,怎么丢得开手。不想着点急,肚子里提前发作了。新媳妇咬牙忍痛,不哼一声,这会儿,竟虚弱得连叫她也不应声了。

半夜一阵暴雨。只见雨水里,几个上年纪的妇女,招呼着几个小伙子,悄悄地喘着气,抬着木头来了。生产队长惊问:“怎么就要做这个了?”小伙子们不作声,上年纪的妇女光说:“做吧,做一个使不着的,冲冲喜,消消灾。”提出这老辈子传下来的厚道的心愿,她们有些不好意思哩!

那新媳妇的男人,是一个高身材的小伙子。山里人不爱刮脸,这时脸色煞白,胡子黑长。雨水浇透的衣服,贴在紧绷绷的肌肉上。那浑身上下,有的是山里人的倔强。一声不响,抢过斧子,猛往木头上砍。“空”呀“空”的,使劲砍哪使劲地砍。

谁知到了后半夜,一声喊叫,一支火把,那二十来岁的姑娘大夫,戴着眼镜,背着药箱,真是仿佛从天上掉了下来。

人们还没有看个实在,就已经钻到屋里去了。往屋子里钻时,还绊着门槛,虽说没有跌跤,却把眼镜子摔在地上,碎了。人们定了定神,想起老大夫没有来,新媳妇躺在那里,只有出的气没有进的气了。这么个毛草姑娘,能抢得回来九死一生?

因此,做棺材的没有住手,妇女们照旧小声说话。天知道,不够一顿饭工夫,姑娘大夫竟能使钳子,把小人儿巧巧地钳了出来,母子平安。石头房子里,新生命吹号一般,亮亮地哭出声来时,男人们一甩手,扔了斧子锯子,妇女们东奔西走,不知南北。有的跌坐井台上,一时间站不起来了。

新媳妇的男人脸色转红,连胡子也不显了。看见姑娘大夫走到门边,掏出巴掌大的小手绢擦汗。那男人跳到鸡窝跟前,探手抓出一只母鸡,不容分说,连刀都顾不得拿:“你有一百条规矩,也吃了这只鸡走。”

人们这才有工夫打听,大夫是怎么来的?伏天水大,怎么蹚的河?摸黑怎么走九岭过那十八弯?上年纪的妇女怕年轻人笑话,光连声说孩子命大,那意思仿佛是,有什么山神爷传的消息,有什么星君保的驾。

这位大夫摔掉了眼镜,看来实在就是个老实姑娘。胖胖的脸,一说话一个笑。那笑里边,竟还有怯生生的味道。那一声问一声答,不多不少的言语,透着做不来假,显见得心平气和。原来,这天晚上,诊所里接到一张条子,告诉他们难产的事。这张条子,是各村送货的供销社转过来的。老大夫看了条子,直跺脚,望望黑天,望望远山,摇摇头,回家去了。这位姑娘准备睡觉,可是掸掸床单,想着产妇躺在那里挣扎呢!拍拍枕头,仿佛看见了产妇一头大汗!猛地转身,拾起药箱,冲到街上……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村生过孩子的妇女,都来到石头房子跟前,……把最细碎的关节,叮咛了又叮咛”,表现村民对新媳妇的关心。
B.“生产队长早已爬上杏树,恨不得一头钻在喇叭里”,写队长这一行为,表现了他为救新媳妇的焦急心理。
C.村民要做棺木,新媳妇的男人“一声不响,抢过斧子,猛往木头上砍。‘空’呀‘空’的,使劲砍哪使劲地砍”,表现了男人对村民救治不力的不满和无奈。
D.新媳妇得救后,男人“跳到鸡窝跟前,探手抓出一只母鸡,不容分说”,要求姑娘大夫吃了鸡再走,这种看似蛮横的行为表现了男人的淳朴和感激之情。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走完九岭十八弯,……还找不到村坊在哪里”,写村庄偏远,为下文写年轻大夫不畏艰难险阻来接生作铺垫。
B.新媳妇当了蔬菜组长后,一心扑在菜园子里,“休想把她从菜园里拽走”,表现了新媳妇认真、负责的精神。
C.小说没有完全按照时间的顺序叙述故事,中间穿插叙述了她做蔬菜组长的一些事情,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D.小说多处采用反衬手法,如写村民、丈夫等人的表现,从多个角度衬托了新媳妇能吃苦、责任心强的美好品质。
3.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老大夫”对塑造“新媳妇”和“姑娘大夫”形象各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021-01-23更新 | 13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白鹿原》(节选)

陈忠实

两个孩子已经长到该当入学的年龄。白嘉轩正在谋划确定给白鹿村创办一座学堂。白鹿村百余户人家,历来都是送孩子到七八里地的神禾村去念书,白嘉轩就是在那里早出晚归读了五年书。他想创办学堂不全是为了两个儿子就读方便,只是觉得现在应该由他来促成此举。学堂就设在祠堂里。那座祠堂年久失修,白嘉轩想出面把苍老的祠堂彻底翻修一新,然后在这里创办起本村的学堂来。他的名字将与祠堂和学堂一样不朽。

白嘉轩怀里揣着一个修复祠堂的详细周密的计划走进了鹿子霖家的院子。鹿子霖在厢房里听见一阵陌生的脚步声就走到庭院,看见白嘉轩进来,便忙拱手问候。白嘉轩停住脚说:“我找大叔说件事。”鹿子霖回到厢房就有些被轻贱被压低了的不自在。

白嘉轩走进上房的屏风门就叫了一声:“叔哎!”鹿泰恒从上房里屋踱出来时左手端着一只黄铜水烟壶,右手捏着一截冒烟的火纸,摆一下手礼让白嘉轩坐到客厅的雕花椅子上。鹿泰恒坐在方桌另一边的椅子上,细长的手指在烟壶里灵巧地捻着金黄绵柔的烟丝,动作很优雅。白嘉轩说:“大叔,咱们的祠堂该翻修了。”鹿泰恒吹着了火纸,愣怔了一下,燃起火焰的火纸迅速烧出一截纸灰。鹿泰恒很快从愣怔里恢复过来,优雅地把火纸按到烟嘴上,优雅地吸起来,水烟壶里的水的响声也十分优雅,直到“噗”地一声吹掉烟筒里的白色烟灰,说:“早都该翻修了。”白嘉轩听了当即就品出了三种味道:应该翻修祠堂;祠堂早应该翻修而没有翻修是自己的父亲老族长白秉德的失职;自己这个新族长忙着娶媳妇埋死人现在才腾出手来翻修祠堂咧!白嘉轩不好解释,只是装作不大在乎,就说起翻修工程的具体方案和筹集粮款的办法。鹿泰恒听了几句就打断他的话说:“这事你和子霖承办吧!我已经老了。”白嘉轩忙解释说:“跑腿自然有我和子霖。你老得出面啊!”鹿泰恒说:“你爸在世时,啥事不都是俺俩搭手弄的?现在该着你们弟兄搭手共事了。”随之一声唤,叫来了鹿子霖:“嘉轩说要翻修祠堂了,你们弟兄俩商量着办吧。”

整个一个漫长的春天里,白鹿村洋溢着一种友好和谐欢乐的气氛,欢悦喜庆的气氛把白鹿两姓的人融合到一起了。整个翻修祠堂的工程由白嘉轩和鹿子霖分头负责。鹿子霖负责工程,每天按户派工。白嘉轩组织后勤。修复祠堂的宗旨要充分体现县令亲置在院里石碑上的“仁义白鹿村”的精神。整个预算下来,全体村民踊跃捐赠的粮食只抵全部所需的三分之二,白嘉轩和鹿子霖两家合包了三分之一。

这年夏收之后,学堂开学了。白嘉轩被推举为学董,鹿子霖被推为学监。两人商定一块去白鹿书院找朱先生,让他给推荐一位知识和品德都好的先生。朱先生见了白嘉轩和鹿子霖,竟然打拱作揖跪倒在地:“二位贤弟请受愚兄一拜。”两人吃了一惊,面面相觑忙拉朱先生站起,几乎同声问:“先生这是怎么了?”朱先生突然热泪盈眶:“二位贤弟做下了功德无量的事啊!”竟然感慨万端慷慨激昂起来:“你们翻修祠堂是善事,可那仅仅是个小小的善事;你们兴办学堂才是大善事,无量功德的大善事。祖宗该敬该祭,不敬不祭是为不孝;敬了祭了也仅只尽了一份孝心,兴办学堂才是万代子孙的大事;往后的世事靠活人不靠死人呀!你们为白鹿原的子孙办了这大的善事,我替那些有机会念书的子弟向你们一拜。”白嘉轩也被姐夫感染得热泪涌流,鹿子霖也大声谦和地说:“朱先生看事深远。俺俩当初只是觉得本村娃娃上学方便……”

(节选自《白鹿原》,有删减)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嘉轩起初谋划给白鹿村创办学堂不仅是为了两个儿子就读方便,更是为了沽名钓誉,想让自己的名字与祠堂一样不朽。
B.文本对次要人物鹿泰恒听到白嘉轩的提议时从“优雅”到“愣怔”再到“优雅”的细节描写,以及“早都该翻修了”的语言描写,都极为细致传神,耐人寻味。
C.文本结尾朱先生打拱作揖跪倒在地的细节描写,强烈地表达出他对白嘉轩和鹿子霖办学堂这一善举发自内心的赞扬,更可见他对兴办学堂更为看重。
D.文本中从正面和侧面两个角度表现了白嘉轩族长带头修学堂的“仁义”。白鹿村修祠堂时的气氛以及白鹿书院朱先生下跪的情节都是从侧面凸显了这一点。
2.节选部分写白鹿两家合作修祠堂办学堂,但也能看到两家过去就有矛盾不断的影子。请结合文章具体情节简要分析。
3.白嘉轩是小说的主人公,节选部分他有着多重角色,作为族长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19-10-12更新 | 1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理水(节选)

鲁迅

(1)当两位大员回到京都的时候,别的考察员也大抵陆续回来了,只有禹还在外。他们在家里休息了几天,水利局的同事们就在局里大排筵宴,替他们接风。这一天真是车水马龙,不到黄昏时候,主客就全都到齐了,院子里却已经点起庭燎来,鼎中的牛肉香,一直透到门外虎贲的鼻子跟前,大家就一齐咽口水。酒过三巡,大员们就讲了一些水乡沿途的风景,芦花似雪,泥水如金,黄鳝膏腴,青苔滑溜等等。微醺之后,才取出大家采集了来的民食来,都装着细巧的木匣子,盖上写着文字,有的是伏羲八卦体,有的是仓颉鬼哭体,大家就先来赏鉴这些字,争论得几乎打架之后,才决定以写着国泰民安的一块为第一,因为不但文字质朴难识,有上古淳厚之风,而且立言也很得体,可以宣付史馆的。

(2)局外面也起了一阵喧嚷。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竟冲破了断绝交通的界线,闯到局里来了。卫兵们大喝一声,连忙左右交叉了明晃晃的戈,挡住他们的去路。

(3)什么?——看明白!当头是一条瘦长的莽汉,粗手粗脚的,怔了一下,大声说。

(4)卫兵们在昏黄中定睛一看,就恭恭敬敬的立正,举戈,放他们进去了。

(5)局里的大厅上发生了扰乱。大家一望见一群莽汉们奔来,纷纷都想躲避,但看不见耀眼的兵器,就又硬着头皮,定睛去看。头一个虽然面貌黑瘦,但从神情上,也就认识他正是禹;其余的自然是他的随员。

(6)这一吓,把大家的酒意都吓退了,沙沙的一阵衣裳声,立刻都退在下面。禹便一径跨到席上,并不屈膝而坐,却伸开了两脚,把大脚底对着大员们,又不穿袜子,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随员们就分坐在他的左右。

(7)大人是今天回京的?一位大胆的属员,膝行而前了一点,恭敬的问。

(8)你们坐近一点来!禹不答他的询问,只对大家说。查的怎么样?

(9)大员们一面膝行而前,一面面面相觑,列坐在残筵的下面,看见咬过的松皮饼和啃光的牛骨头。非常不自在——却又不敢叫膳夫来收去。

(10)禀大人,一位大员终于说。倒还像个样子——印象甚佳。松皮水草,出产不少;饮料呢,那可丰富得很。百姓都很老实,他们是过惯了的。

(11)卑职可是已经拟好了募捐的计划,又一位大员说。准备开一个奇异食品展览会,另请女隗小姐来做时装表演,来看的可以多一点。

(12)这很好。禹说着,向他弯一弯腰。

(13)不过第一要紧的是赶快派一批大木筏去,把学者们接上高原来。第三位大员说,学者们有一个公呈在这里,他们以为文化是一国的命脉,学者是文化的灵魂,只要文化存在,华夏也就存在,别的一切,倒还在其次……

(14)他们以为华夏的人口太多了,第一位大员道,减少一些倒也是致太平之道。况且那些不过是愚民,那喜怒哀乐,也决没有智者所推想的那么精微的。……

(15)放他妈的屁!禹心里想,但嘴上却大声的说道:我经过查考,知道先前的方法:‘湮’,确是错误了。以后应该用‘导’!不知道诸位的意见怎么样?

(16)静得好像坟山;大员们的脸上也显出死色,许多人还觉得自己生了病,明天恐怕要请病假了。

(17)这是蚩尤的法子!一个勇敢的青年官员悄悄的愤激着。

(18)卑职的愚见,窃以为大人是似乎应该收回成命的。一位白须白发的大员,这时觉得天下兴亡,系在他的嘴上了,便把心一横,置死生于度外,坚决的抗议道:湮是老大人的成法。‘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老大人升天还不到三年。

(19)禹一声也不响。

(20)况且老大人化过多少心力呢。借了上帝的息壤,来湮洪水,虽然触了上帝的恼怒,洪水的深度可也浅了一点了。这似乎还是照例的治下去。另一位花白须发的大员说,他是禹的母舅的干儿子。

(21)禹一声也不响。

(22)我看大人还不如‘干父之蛊’,一位胖大官员看得禹不作声,以为他就要折服了,便带些轻薄的大声说,不过脸上还流出着一层油汗。照着家法,挽回家声。大人大约未必知道人们在怎么讲说老大人罢……

(23)要而言之,‘湮’是世界上已有定评的好法子,白须发的老官恐怕胖子闹出岔子来,就抢着说道。别的种种,所谓‘摩登’者也,昔者蚩尤氏就坏在这一点上。

(24)禹微微一笑:我知道的。有人说我的爸爸变了黄熊,也有人说他变了三足鳖,也有人说我在求名,图利。说就是了。我要说的是我查了山泽的情形,征了百姓的意见,已经看透实情,打定主意,无论如何,非‘导’不可!这些同事,也都和我同意的。

(25)他举手向两旁一指。白须发的,花须发的,小白脸的,胖而流着油汗的,胖而不流油汗的官员们,跟着他的指头看过去,只见一排黑瘦的乞丐似的东西,不动,不言,不笑,像铁铸的一样。

(有删改)

1.分析第(1)段的作用。
2.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
3.推测你会在以下哪部文集阅读到本文?请做出判断并阐明理由。
A.《呐喊》   B.《彷徨》   C.《故事新编》
2021-12-10更新 | 11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