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29 题号:9929752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是茶的故乡。智慧的古人从葳蕤草木中选择了茶叶,自此开启世人种茶、制茶、品茶的历史。在千百年的漫长岁月中,茶叶承载着泱泱中华文明,跨越无尽的山海,推动各个民族以茶会友、因茶结缘。按照唐代“茶仙”陆羽的说法,中国人吃茶的习俗,可上溯到传说中的神农氏。唐代以前,我国产茶地区和饮茶风俗主要是在南方,绝大多数人对茶是陌生的。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得益于漕运改革,产自南方的茶叶沿运河大批北上,北方饮茶风俗随着佛教禅宗的兴起而盛行起来,极大促进了南方茶叶生产和南北茶叶贸易的迅速发展。唐代茶叶经济的繁荣,是陆羽能够写出《茶经》的社会基础。

随着茶的广泛普及,唐人制茶、吃茶的方式发生变化。在唐代以前,人们除了喝茶汁,也将茶当作蔬菜,加盐制成羹状的“茗粥”。到了唐代,“茶仙”陆羽推崇茶之真味,将茗粥斥为“沟间废水”,但仍保留了在茶汤里加盐的做法。在今日的缅甸、泰国,人们也还在食用加盐、辣椒等发酵制成的腌茶。以茶为镜,既能照见各时各地茶文化的多样性,也能洞察人类文明的互通性与和睦性。

以陆羽《茶经》问世为里程碑,不但大江南北掀起了烹茶、品茶、谈茶的热潮,就连西域、中亚一带的回鹘人也深受影响,尚茶成风。他们对于茶的兴趣,则是由特殊的饮食结构决定的,“以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为维持身体健康,他们不惜以良马换茶,自此开启了中外“茶马互市”的历史。若所换之茶有结余,回鹘人会将它转售到丝路西段的波斯、阿拉伯地区。茶叶传入后,阿拉伯人多在浓茶中加入糖和薄荷的独特饮法,一天至少三饮,一饮数杯,他们对茶的沉迷,与唐人相比也毫不逊色。

茶文化于宋代再攀高峰,宫廷、民间盛行一种对茶进行钻研与品鉴的“比茶大会”,世称“斗茶”或“茗战”。这种游戏连同茶的栽培和饮用方法,随后均由在中国学法的禅师带回日本,日本斗茶戏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通过品尝茶汤来判断茶叶产地与品种的新型斗茶戏,名为“茶香服”或“茶歌舞伎”。在今天,“茶香服”也仍是日本人用以庆贺新春及新茶上市的一项重要礼仪。

我国航海技术及海上贸易的规模在宋代获得极大的发展,茶叶在这一时期也经由海上丝绸之路进入南洋诸国。到了明清时期,中国茶经由川滇茶马古道、海上丝绸之路、中俄万里茶路等途径,进入了欧洲人的视野,饮茶开始成为欧洲人一项时髦的社交礼仪。

英国有一句谚语说:“世上没有什么难题是一杯热腾腾的茶所不能解决的。”日本人也常说:“早饮茶,添福运。”东西方不约而同地将茶视为幸福之源,不仅切合了中国茶文化的“和谐”精髓,也许还说明茶文化在解决人类共同难题方面,的确具有长期、公认的启示意义。

(取材于李颖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大规模种植茶叶也是最早形成饮茶文化的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普遍的饮茶风俗,使得中国茶文化在当今“一带一路””建设中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早在汉代时期,茶叶就已成为古丝绸之路上的主要商品之一。公元七世纪左右,阿拉伯人来到中国购买大量的丝绸和瓷器,同时也带回了茶叶,并传至北欧、西欧甚至非洲。唐代中后期,南方多地开始频繁与西欧通商,茶叶和瓷器等源源不断地输入欧洲,茶文化也开始在西欧各国传播开来。自宋代开始,茶叶依靠陆上丝绸之路销往西亚和西非等地,依靠海上丝绸之路远销南洋和日本等地。到了明代,政府更加积极地推进东西贸易的发展,并先后七次派郑和下西洋,推动了茶叶出口和茶文化输出。

“北有丝绸之路,南有茶马古道”,茶马古道的概念来源于茶叶与马匹的互市,生活在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深处及周边国家的各个民族,在茶马古道上进行各种物质交换和文化交流。茶马古道不仅是茶叶补给的重要途径,茶文化的传播与交融的重要通道,也是沿线各族人民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茶文化随着道路的延伸和传播,流传到了南亚、东南亚等地区,走进这些不同民族的生活,融入风姿各异的文明。十九世纪,中国茶传播已遍及世界各地并风靡全球。从茶叶随着丝绸之路传播世界的历史进程中,唯有茶叶长期居于中国商品的支配地位,并在世界创造了重要价值。同时,中国茶与茶文化还与当地社会文化相结合,发展出新的茶文化形态,如韩国的茶礼、日本的茶道、英国的下午茶等民族的、地域的茶文化,丰富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人们物质与精神文化生活。

茶本是自然之物,采茶、制茶、煮茶、泡茶、饮茶等一系列茶事活动,呈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共生的氛围。茶文化也是一种休闲文化,有利于放松人们的心灵,净化社会风气,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茶贸易在世界发展过程中,使得茶文化更加丰富,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人类的性格修养,促进人类文化的积淀。

中国茶文化融合了儒释道文化的哲学思想,凝聚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的“和”文化精髓,与“一带一路”具有高度契合性。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都体现了“和”的思想。中国与世界各国开展以“和”为核心思想的中国茶和茶文化等多方面交流和合作,将丝绸之路上友好交往、和平共处的传统发扬光大。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集中体现,而文化软实力也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支持和引导下,将中国茶文化传播融入全球网络化发展中,使得茶文化传播更加快速,影响范围更广,可以增强沿线各国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从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

(取材于董晓波袁梦瑶的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唐代以前,受客观条件限制,北方人没有饮茶的习俗。
B.漕运改革促进南方茶叶生产和南北茶叶贸易迅速发展。
C.陆羽《茶经》的问世,推动了中国和世界茶文化发展。
D.回鹘人饮茶蔚然成风,是由他们特殊饮食结构决定的。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世界各地饮茶习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现今缅甸、泰国腌茶的做法可以追溯到唐以前的茗粥。
B.茶叶传入阿拉伯后,又被他们改制成喜爱的独特饮品。
C.“比茶大会”传入日本,是他们用以庆贺的重要礼仪。
D.茶叶进入欧洲后,饮茶成为欧洲人一项时髦的社交礼仪。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中国茶文化传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茶叶逐渐输入欧洲,茶文化也开始在西欧各国传播开来。
B.为了出口茶叶和输出茶文化,明代的郑和曾前后七次下西洋。
C.茶马古道在中国茶文化的传播与交融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D.韩国的茶礼、日本的茶道、英国的下午茶等都源自中国茶文化。
4.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茶兼具物质与文化双重属性,便于各国互相的交流与理解。
B.茶文化体现了天人合一、净化心灵、修身养性的思想理念。
C.中国茶文化所包含的哲学思想和当今的丝路精神高度契合。
D.在传播世界的进程中,茶叶一直居于中国商品的支配地位。
5.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简要分析中国茶文化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意义。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子不是美学家,《老子》中也很少谈文学艺术,但其中某些用语如“妙”“朴”“虚实”“有无”,某些命题如“大音希声”“大巧若拙”“知白守黑”等,却对后来的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理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和艺术创作的基本法则。而其中最具根本性、最广为人知的,则非“道法自然”莫属。

“道法自然”语出《老子》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人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而道则取法于自然。对老子所说的“自然”,今人容易产生两个误解:一是将“自然”理解为一个比道更高、更抽象的存在物,二是将“自然”等同于与人类社会相对应的自然界。但事实上,老子所说的“自然”并不是一个居于道之上的抽象存在,也不是那个外在于人类自身的客观之物,而是本然,是自然而然。因此,“道法自然”的意思其实就是遵循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它的另一种表述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者,顺其自然也,因其本然也。唯其如此,道才能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自然成就一切。

老子所说“自然”非客观之物,但“道法自然”并不反对以自然造化为师。既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那么天地万物无疑是人取法的对象。问题的关键在于,所法者并非物之表象,并非天地、自然万物的客观形态,而是显现于其中的某种意蕴。老子有关道的认识,得自他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和思考。万物各有其道,有其自身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人道、地道、天道莫不如是,而皆以自然为依归。

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同时也把隐含在老子哲学中的潜在美学思想充分地展开了。在《庄子》一书中,“道法自然”的思想以寓言的形式得到了具体生动的阐述,如通过“东施效颦”“混沌开窍”等故事说明自然为美的道理,通过“伯乐治马”“鲁侯养鸟”等故事批评人为改变事物自然本性的做法。值得一提的是,庄子并不绝对否定人为的作用。固然,“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但如果是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从事人的创造,“既雕既琢,复归于朴”,便能巧夺天工、妙造自然,臻于“刻雕众形而不为巧”的境界。较之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庄子上述见解对中国美学的影响更为直接。

在“道法自然”等观念的影响下,古代中国孕育出了独特的美学系统。与西方哲人认为艺术起源于对自然的模仿不同,中国古人并不赞成逼真地复制现实,而主张在作品中呈现自然昭示的意蕴。相应地,中国古代艺术家在观察事物,进行创作时,其目的也不止于对物象外部形态的把握和描摹,而更着意于传达物象背后的理趣。进而言之,中国古典艺术之所以重神贵虚,如书法讲究神采为上,绘画追求气韵生动,诗歌推崇意在言外等,与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联。

(选自张海明《中华美学关键词:道法自然的要义》,有删改)

1.下列关于“道法自然”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道法自然”是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和艺术创作的基本法则,对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理论影响深远。
B.“道法自然”是《老子》中的一个命题,出自《老子》第二十五章,意思是遵循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
C.“道法自然”并不反对以自然造化为师,只是强调效法显现于天地万物中的某种意蕴,而非其客观形态。
D.“道法自然”观念孕育出了古代中国独特的美学系统,与中国古典艺术重神贵虚的理念有着密切的关联。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尽管《老子》中很少谈论文学艺术,但其中的某些用语和命题却隐含了深刻的美学思想。“道法自然”便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B.关于“道法自然”中“自然”,今人容易将其误解为一个比道更高、更抽象的存在物,或是等同于与人类社会相对应的自然界。
C.通过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和思考,老子获得有关“道”的认识。他认为,万物各有其道,有其自身运行规律,但都以自然为依归。
D.《庄子》一书善于借助寓言的形式来阐述“道法自然”的思想,因而,与老子哲学思想相比,庄子的哲学思想更加具体生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法自然”还可以表述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只有做到了“无为”,道才能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自然成就一切。
B.同为说明“道法自然”的道理,但“东施效颦”强调自然为美,而“鲁侯养鸟”则强调不能人为改变事物自然本性。
C.庄子虽然提倡“道法自然”,但并不绝对否定人为的作用。他的自然与人为并重的思想更为直接地影响了中国美学。
D.西方哲人认为艺术源于对自然的模仿,故重在逼真;中国古人主张在作品中呈现自然昭示的意蕴,故重在有理趣。
2020-03-16更新 | 19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园林美与昆曲美

①正是江南大伏天气,院子里的鸣蝉从早叫到晚,邻居的录音机又是各逞其威。虽然小斋中的这盆建兰开得那么馥郁,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我也只好以毒攻毒——袅情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牡丹亭·游园》)收音机中悠扬的音节,美丽的辞藻,慢慢地从昆曲美引入了园林美,难得浮生半日闲,我也能自寻其乐,陶醉在我闲适的境界里。

②我国园林,从明清后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尤其自明中叶后,昆曲盛行于江南,园与曲起了不可分割的关系。不但曲名与园林有关,而曲境与园林更互相依存,有时几乎曲境就是园境,而园境又同曲境。文学艺术的意境与园林是一致的,所谓不同形式表现而已。清代的戏曲家李渔又是个园林家。过去士大夫造园必须先建造花厅,而花厅又多以临水为多,或者再添水阁。花厅、水阁都是兼作顾曲之所,如苏州怡园藕香榭、网师园灌缨水阁等,水殿风来,余音绕梁,隔院笙歌,侧耳倾听,此情此景,确令人向往,勾起我的回忆。虽在溽暑,人们于绿云摇曳的荷花厅前,兴来一曲清歌,真有人间天上之感。当年俞平伯老先生们在清华大学工字门水边的曲会,至今还传为美谈,那时,朱自清先生亦在清华任教,他俩不少的文学作品,多少与此有关。

③苏州拙政园的西部,过去名补园,有一座名三十六鸳鸯馆的花厅,它的结构,其顶是用卷棚顶,这种巧妙的形式,不但美观,可以看不到上面的屋架,而且对音响效果很好。原来主人张履谦先生,他既与画家顾若波等同布置补园,复酷嗜昆曲。俞振飞同志与其父亲粟庐先生皆客其家。俞先生的童年是成长在这园中。我每与俞先生谈及此事,他还娓娓地为我话说当年。

④中国过去的园林,与当时人们的生活感情分不开,昆曲便是充实了园林内容的组成部分。在形的美之外,还有声的美,载歌载舞,因此在整个情趣上必须是一致的。从前拍摄苏州园林,及前年美国来拍摄苏州电影,我都建议配以昆曲音乐而成功的。

⑤昆曲的所谓水磨调,是那么地经过推敲,身段是那么细腻,咬字是那么准确,文辞是那么美丽,音节是那么抑扬,宜于小型的会唱与演出,因此园林中的厅榭、水阁,都是最好的表演场所,它不必如草台戏的那样用高腔,重以婉约含蓄移人,亦正如园林结构一样,少而精以少胜多,耐人寻味。

⑥《牡丹亭·游园》唱词的观之不足由他遣观之不足,就是中国园林精神所在,要含蓄不尽。如今国外自从明轩建成后,掀起了中国园林热,我想很可能昆曲热,不久也便会到来的。

⑦昆曲之美,不仅仅在表演艺术,其文学、音韵、音乐,乃至一板一眼,皆经过了几百年的琢磨,确是我国文化的宝库。上海戏曲学校昆曲班,邀我去讲中国园林,有些人看来似乎是笑话,实则当时俞振飞校长真是有见地,演游园”“惊梦的演员,如果他脑子中有了中国园林的境界,那他的一举一动,便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演来有感情,有生命,有声有色。梅兰芳、俞振飞诸老一辈的表演家,其能成一代宗师者,皆得之于戏剧之外的大量修养。我们有些人今天游园林,往往仅知吃喝玩乐,不解意境之美,似乎太可惜一点吧!

⑧中国园林,以为主,典雅”“雅趣”“雅致”“雅淡”“雅健等等,莫不突出以。而昆曲之高者,所谓必具书卷气,其本质一也,就是说,都要有文化,将文化具体表现在作品上。中国园林,有高低起伏,有藏有隐,有动观、静观,有节奏,宜细赏,人游其间的那种悠闲情绪,是一首诗,一幅画,而不是匆匆而来,匆匆而去,走马看花,到此一游,而是宜坐,宜行,宜看,宜想。

⑨而昆曲呢,亦正为此,一唱三叹,曲终而味未尽,它不是那种崩擦擦,而是十分婉转的节奏,今日有许多青年不爱看昆曲,原因是多方面的,我看是一方面文化水平差了,领会不够;另一方面,那悠然多韵味的音节适应不了崩擦擦的急躁情绪,当然曲高和寡了。这不是昆曲本身不美,而正仿佛有些小朋友不爱吃橄榄一样,不知其味。我们有责任来提高他们,而不是降格迁就,要多做美学教育才是。

⑩我们研究美学,要善于分析,要留心眼前复杂的事物,要深究其内在的关系。审美观点,我们要去研究它,寻其产生根源因素,找它在美上的表现,取其长而摒其短,囫囵吞枣,徒然停留在名词概念上,是_____________。我们历史中有许多在美学研究上,要我们努力去寻求的,今天随便拉了这个题目,说来也不够透彻,如是而已。我们要实事求是,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辨证地去解释它,要尊重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历史,自己的文化。多做一些大家容易接受的美学知识,想来同志们是必然同意的吧!

⑪写到此,那粉墙花影自重重,帘卷残荷水殿风,《玉簪记·琴挑》的清新辞句,又依稀在我耳边,天虽仍是那么热,但在我的感觉上又出现了如画的园林。

1.下列词语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A.袅(niǎo)情丝B.濯(zhuó)缨水阁
C.囫(wú囵(lún)吞枣D.玉簪(zān)记
2.填入第⑩段画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缘木求鱼B.重蹈覆辙C.道听途说D.顾名思义
3.第①段中加点词“以毒攻毒”在文中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第②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明朝中叶以后,由于昆曲的盛行,使得园林艺术发展成熟。
B.明朝以后昆曲所有的曲名都是园林意境的不同形式的表现。
C.清代园林的花厅是整个设计的核心,专为表演昆曲而建造。
D.在园林中欣赏昆曲不仅是人间美事,也能启发人们的创作。
5.学校要组织一次去豫园的参观活动,请你根据本文内容为同学们分条列出参观时应该注意的要点,帮助大家更好地欣赏园林艺术。
2023-03-07更新 | 9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奥尔巴赫的巨著《摹仿论》那个著名的开篇,谈的是《荷马史诗》与《旧约》在文体上的差异。他说,荷马的叙述完整而周到,连接紧密,表述从容,什么都不隐瞒;《旧约》则朝着一个目标发展,只突出对人物行动有用的部分,其余则任其模糊不清,有时会没头没脑,给人以神秘感。这跟两者所描写的对象有关,荷马写的是上层社会,《旧约》的对象则是游牧或半游牧部族成员。

这不正是《红楼梦》与《水浒传》在写法上的区别吗?《红楼梦》像《荷马史诗》,事无巨细,皆刻画无遗,工笔细描,笔笔都勾连开去;《水浒传》像《旧约》,删繁就简,一气呵成,朝一个目标进发,只突出聚光灯下的行动,其余都模糊成背景。这与顾随的说法高度吻合:“《红楼》有时太细,乃有中之有,应有尽有;《水浒》用简笔,乃无中之有,余味不尽。”

不妨举个例子。《水浒传》第二回写端王赵佶赴驸马王诜的府上宴饮,《红楼梦》第二十八回写贾宝玉到冯紫英家中宴饮,都涉及皇亲国戚,都是酒席中上洗手间,也都有赠人礼物的事,正好可以对照。《红楼梦》里的礼物,从来就没有简简单单送出去和收进来的,比如这两条汗巾。宝玉送琪官的松花汗巾,原来是袭人送给自己的。而琪官送给宝玉的大红汗巾,本来是自己系小衣儿也就是系裤子的,解下来送给宝玉,当晚就被宝玉偷偷系在袭人腰里了。宝玉无意间成了中介,做了媒,这两条汗巾也在无形中化作信物,为琪官最后娶袭人埋下了伏笔。到了《水浒传》里,一切都简单了,那是囫囵的吃喝,直截的馈赠。一对玉狮镇纸,一个玉龙笔架,在施耐庵笔下,这两样东西只是作为道具,起黏合情节的作用,不像曹雪芹笔下,每一物事总是勾连起故事的发展,穿织起人物的命运。可见,《红楼梦》与《水浒传》的叙述风格有明显差异。

这样的差异或者说不同是有原因的。大观园里岁月静好,现世安稳,作者乃耽于文字的声色,讲究细节的丰腴与感官的华美。而梁山泊则险象环生,杀机四伏,说话人线条比较粗放,常有“说时迟,那时快”的强烈动感。两者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那么《红楼梦》在感官、语言上的品位是不是比《水浒传》要高出许多呢?不能这么说。奥尔巴赫认为,《荷马史诗》与《旧约》事实上难分高下,它们只是不同的叙述风格而已。文字的繁简都是服务于总体需要的。《旧约》写亚伯拉罕带一仆一驴和爱子以撒走了三天路去燔祭上帝,沿途全无风景。《水浒传》中,好汉行动时,走的都像是空荡荡的路。不是在作者看来,而是在文中人物看来,途中没有什么好瞧的,安全走到就不容易了。作者不会僭越到文中人物前头去发话,比如《水浒传》中端王拿起狮子,不落手看了一回道:“好!”

不落手就是不释手。然而,旁人眼里不落手,是纯粹的客观;人物心中不愿释手,便是主观介入了。这个分寸要拿捏好。难怪牟宗三盛赞《水浒传》的文字时说,一有风致,二极透脱。

顾随也极赞施耐庵的文笔之妙:“若《红楼》算‘能品’,则《水浒》可曰‘神品’。”但是,若换了另一个角度,曹雪芹的境界似乎又更高了,正如马鸣《大乘起信论》所说的,粗中之细,是菩萨境界;细中之细,是佛境界。因此,同为对人类现实的再现与叙述,《红楼梦》更接近今天绝大多数人的认知:人物牵扯在各种各样的关系之中,说话和行动都得注意他人的感受,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总之,大观园里被规训了的社会人与山寨水泊中人不同。

(摘编自江弱水《〈红楼梦〉〈水浒传〉的繁与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荷马的“叙述完整”“什么都不隐瞒”不同,《旧约》中很多地方写得模糊,给人以神秘感。
B.《红楼梦》《水浒传》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存在显著差异,使二者在叙述上的风格也明显不同。
C.牟宗三盛赞《水浒传》的文字有风致、极透脱;顾随认为,若换个角度曹雪芹的境界又更高。
D.相对《水浒传》而言,《红楼梦》对人类现实的再现和叙述与今天绝大多数人的认知更接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摹仿论》开篇谈论《荷马史诗》与《旧约》在文体上的差异,是为了引出论题。
B.文章举《水浒传》和《红楼梦》中同为宴饮的例子,论证了二者的叙述风格有明显差异。
C.文章运用了对比论证,将《红楼梦》与《水浒传》进行对比,指出二者一繁一简,各有其妙。
D.文章引用顾随、牟宗三、马鸣对《红楼梦》《水浒传》的相关评价来深入论证,较有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里的每一物事总是勾连起故事的发展,而《水浒传》里的东西如玉龙笔架只是作为道具,和故事情节无关。
B.文字的繁简都是服务于总体需要的,我们不能认为《红楼梦》在感官、语言上的品位就比《水浒传》要高出许多。
C.《水浒传》里写好汉行动时,一路上都似乎是空荡荡的。因为途中没有什么好风景,所以作者没有描写沿途的风景。
D.如果说曹雪芹的境界是细中之细的佛境界,那么这与粗中之细的菩萨境界事实上难分高下,只是不同的风格和类型罢了。
2022-03-17更新 | 10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