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化学综合库 > 认识化学科学 > 离子反应 > 离子反应及发生条件 > 离子反应的发生及书写 >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题型:解答题-工业流程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271 题号:19851255
五氧化二钒(V2O5)在冶金、化工等领域有重要应用。实验室以含钒废料(主要为V2O3,还含有少量 FeO、CuO、MnO、SiO2、Al2O3、有机物)为原料制备 V2O5的一种流程如图:
       
已知:①NH4VO3可溶于热水。
②25℃时,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常数如表所示:
难溶电解质Cu(OH)2Mn(OH)2Al(OH)3Fe(OH)3Fe(OH)2NH4VO3
KSP2.2×10-204×10-141.9×10-331.1×10-361.64×10-141.6×10-3
(1)“焙烧”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滤渣 2 的成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   
(3)“沉锰”需将温度控制在 70℃左右,温度不能过高或过低的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沉锰”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4)“沉钒”得到偏钒酸铵(NH4VO3),若“沉钒”前溶液中 ,不考虑溶液体积变化,为使钒元素的沉降率达到 98%,至少应调节___________mol·L-1
(5)将制得的V2O5通过电解的方法制备金属钒,以熔融CaO为电解质的电解装置如图:石墨电极X接直流电源的 ___________________(填“正极” 或“负极”),阴极反应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
   

相似题推荐

解答题-工业流程题 | 较难 (0.4)
【推荐1】广泛用于航空航天和电子领域。以含碲废料(主要成分为,含少量等)为原料回收碲和贵重金属的流程如下:

已知:①是酸性氧化物,难溶于水,具有强还原性。②难溶于水。③碲酸稳定,不能与硫酸亚铁铵反应。
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基态的价层电子排布式为的热稳定性比的强,其原因是___________(从结构和键能角度分析)。
(2)“氧化1”采用“逆流操作”,其目的是___________。写出“氧化1”工序中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3)“水浸”时溶质的浸出率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解释点达到“峰值”的原因:___________;对滤液1蒸发浓缩、降温结晶、过滤、洗涤、空气干燥得到晶体是___________(填化学式)。

(4)“氧化2”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
(5)写出“沉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
(6)测定粗碲样品纯度。称取粗碲,将其转化成,配制成溶液。准确量取配制溶液于锥形瓶中,向锥形瓶中加入酸化的溶液,充分反应使亚碲酸转化为碲酸。加入标准溶液滴定剩余的,滴定终点恰好消耗滴定液(还原产物为)。该粗碲含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若使用之前被部分氧化,则测得结果____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2024-05-12更新 | 67次组卷
解答题-原理综合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含氮污水包括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等,通常将其中含氮化合物转化为氮气或生物质而去除。
(1)厌氧氨氧化脱氨的机理如图:
   
①理论上参与I、Ⅱ中反应的___________时,氮的脱除效果最好。
②废水溶解氧浓度对氮的脱除率的影响如下图所示。当溶解氧浓度在1~2mg/L之间时,随着溶解氧浓度的增大,氮的脱除率下降,其原因可能有:氧气浓度越高厌氧氨氧化菌活性越低、___________
   
(2)一种将厌氧氨氧化与铁氨氧化、铁型反硝化耦合的新型脱氮过程如下图所示。已知:铁氨氧化过程中,转化为;铁型反硝化过程中,转化为
   
①过程(ⅰ)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反应不宜在碱性条件下的原因是___________
②新型脱氮过程相比厌氧氨氧化脱氮过程的优点有___________
③过量零价纳米铁粉也能实现过程(ⅳ)的转化,写出相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
(3)FeAg金属复合材料可将酸性水体中的转化为,其反应历程如图所示(吸附在金属复合材料表面的物种用*标注)。
   
图中的去除机理可描述为___________
2023-05-13更新 | 372次组卷
解答题-实验探究题 | 较难 (0.4)
【推荐3】某学习小组为探究Mg与酸、碱、盐溶液的反应。完成如下实验:

编号

操作

现象

将镁条放入稀硫酸中

迅速放出大量气体,试管壁发热

将镁条放入pH为溶液中

无明显现象

将镁条放入pH为溶液中

放出气体,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生成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前除去镁表面氧化物的方法是______
(2)实验Ⅰ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3)经实验分析,实验Ⅲ中产生的气体为混合气体。产生气体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4)该组同学们比较实验Ⅱ、Ⅲ后,分析认为:实验Ⅲ能快速反应的原因,与溶液中白色沉淀有关。为探究其成分,设计了如下实验。
取出镁条,将沉淀过滤、洗涤、低温烘干,得到纯净固体。将一半固体放入锥形瓶中,按如图连接好装置。滴加稀硫酸到无气体放出为止,在处通入足量空气。最后称量形管增重。将另一半固体高温灼烧,最后剩余固体氧化物为

①最后通入空气的目的是____________
②固体充分高温灼烧后,需要放在______(填仪器名称)中冷却后才能称量。称量时______(选填“是”“不是”)采用托盘天平称量。
(5)依据以上分析,实验Ⅲ中发生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______。通过以上实验得出结论:置换氢气与、温度、与溶液接触面积有关,在溶液中,生成的沉淀能破坏表面覆盖的,从而较快进行。
7日内更新 | 5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