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化学综合库 > 认识化学科学 > 氧化还原反应 > 氧化还原反应综合分析 >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
题型:解答题-实验探究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39 题号:21967362
在生活中亚硝酸钠(NaNO2)应用十分广泛,它是一种白色固体,外观与NaCl极其相似;少量可做食品的护色剂,可防止肉毒杆菌在肉类食品中生长等。某化学兴趣小组查阅资料得知2NO+Na2O2=2NaNO2,该学习小组利用下列装置制备干燥的亚硝酸钠(夹持及加热装置略去)。

已知:NO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成最高价离子,但不能被浓硫酸氧化。回答下列问题:
(1)盛装稀硝酸的仪器名称为___________,仪器按气流方向连接顺序为b→___________(部分装置可重复使用)。
(2)反应开始前打开止水夹a,通入过量氮气的目的是为了排除装置内的空气,反应结束后打开止水夹a,通入过量氮气的目的是___________
(3)已知:亚硝酸钠在中性或碱性条件中是稳定的,但酸化后能氧化KI,生成I2。若需鉴别亚硝酸钠和食盐,可供选择的物质有:①自来水②淀粉-KI试纸③淀粉④白糖⑤食醋,进行实验时,必须使用的物质有(填序号)___________
(4)写出NO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吸收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

相似题推荐

解答题-工业流程题 | 适中 (0.65)
名校
解题方法
【推荐1】锶有“金属味精”之称。以天青石(主要含有SrSO4和少量CaCO3、MgO杂质)生产氢氧化锶的工艺如下:


已知氢氧化锶在水中的溶解度:
温度(℃)010203040608090100
溶解度(g/100mL)0.911.251.772.643.958.4220.244.591.2

(1)隔绝空气焙烧时SrSO4只被还原成SrS,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2)“除杂”方法:将溶液升温至95℃,加NaOH溶液调节pH为12。
①95℃时水的离子积KW=1.0×10-12Ksp[Mg(OH)2]=1.2×10-10,则溶液中c(Mg2+)=___
②若pH过大,将导致氢氧化锶的产率降低,请解释原因____
(3)“趁热过滤”的目的是____,“滤渣”的主要成分为___
(4)从趁热过滤后的滤液中得到Sr(OH)2产品的步骤为____、过滤、洗涤、干燥。
(5)“脱硫”方法:用FeCl3溶液吸收酸浸产生的气体,请写出吸收时的离子方程式______;再用石墨电极电解吸收液,电解后可在“脱硫”中循环利用的物质是FeCl3溶液。请写出电解时阳极的电极反应:____
2017-11-03更新 | 715次组卷
解答题-工业流程题 | 适中 (0.65)
【推荐2】从钨渣中提取钪过程中产出大量含有硫酸锰、硫酸亚铁和硫酸的废液。用菱锰矿(主要含MnO2及Fe2O3、CaO、Al2O3、SiO2,CuO等杂质)处理废液制备高纯MnSO4·H2O的实验如下:
①在2000 mL烧杯中加入提钪废液,加热升温,搅拌下按一定比例加入锰矿,反应80 min。
②搅拌下加入新制备的碳酸锰浆液调节pH在5.0~5.5,过滤。
③将滤液加热升温至90℃,搅拌下加入适量硫化锰浆液,继续煮沸60 min,静置过滤除去不溶物。在滤液中于室温下加入适量新制备的水合二氧化锰,吸附除硅继续搅拌,静置过滤除去不溶物。
④将除硅后的滤液加热煮沸,搅拌下滴加适量氟化锰饱和溶液,继续搅拌30 min,静置、过滤除去不溶物。
⑤将滤液在烧杯中加热,过程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至液体刚好完全蒸干时停止加热,冷却得高纯MnSO4·H2O。
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中反应温度对锰浸出率的影响如图,反应温度应维持在_______℃,其中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

(2)当溶液中可溶组分浓度时,可认为已除尽。已知下列物质的
物质Fe(OH)3Al(OH)3Cu(OH)2Mn(OH)2CaF2
Ksp
步骤②中滤渣主要成分是_______,步骤③不溶物主要成分是_______
(3)步骤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
(4)已知MnSO4·H2O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如图,实验中步骤①②③④是正确的,步骤⑤有错误,步骤⑤的正确操作为:_______
2021-10-15更新 | 55次组卷
解答题-实验探究题 | 适中 (0.65)
【推荐3】研究小组探究高铜酸钠(NaCuO2)的制备和性质。
资料:高铜酸钠为棕黑色固体,难溶于水。
【实验I】向2mL1mol/LNaClO溶液中滴加1mL1mol/LCuCl2溶液,迅速产生蓝绿色沉淀,振荡后得到棕黑色的浊液a,将其等分成2份。
(1) CuCl2溶液显酸性,用离子方程式解释原因:_____;制备时滴加的CuCl2溶液不宜过量。
探究棕黑色沉淀的组成。
【实验Ⅱ】将一份浊液a过滤、洗涤、干燥,得到固体b.取少量固体b,滴加稀H2SO4,沉淀溶解,有气泡产生,得到蓝色溶液。
(2)①另取少量固体b进行实验,证实了固体中钠元素的存在,实验操作的名称是______
②经进一步检验确认棕黑色固体是NaCuO2。NaCuO2与稀H2SO4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
探究实验条件对NaCuO2制备的影响。
【实验Ⅲ】向另一份浊液a中继续滴加1.5mLlmol/L CuCl2溶液,沉淀由棕黑色变为蓝绿色,溶液的pH约为5,有产生。
(3)①对Cl2的来源,甲同学认为是NaCuO2反应生成了Cl2,乙同学认为该说法不严谨,提出了生成Cl2的其他原因:___________
②探究继续滴加CuCl2溶液,NaCuO2能氧化Cl-的原因。
i.提出假设1:c(Cl-)增大,Cl-的还原性增强。实验证明假设成立。
操作和现象是:取少量NaCuO2固体于试管中,___________
ii.提出假设2:___________,经证实该假设也成立。
【实验Ⅳ】向1mL1mol/LNaClO溶液中滴加0.5mL1mol/LCuSO4溶液,迅速生成蓝色沉淀,振荡后得到棕黑色浊液。浊液放置过程中,沉淀表面缓慢产生气泡并出现蓝色固体,该气体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但不能使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
(4)通过以上实验,对于NaCuO2化学性质的认识是___________
(5)根据上述实验,制备在水溶液中稳定存在的NaCuO2,应选用的试剂是NaClO溶液、___________溶液和___________溶液。
2023-12-15更新 | 9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