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中体西用”思想的背景和内容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24 题号:11162220
近现代中国的科技发展历经曲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欧罗巴各国日益强盛,为中国边患,推展其故,制器精也;推原制器之精,算数明也。……异日人人习算,制器日精,以威海外各国,令震慑,奉朝贡,则是书之刻,其功岂浅鲜哉!

——李善兰、艾约瑟《重学》(序言)

材料二   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在中南海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讨论发展原子能事业问题。毛泽东强调,为了防御,中国也要搞原子弹。我们不首先进攻别人,但不是消极防御,而是积极防御。研制原子弹,当时总的方针是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会议正式决定发展中国原子能工业,研制原子弹。

——《新中国60年发展之路》系列专稿之十一

材料三   为了卫星研制、发射的顺利进行,1967年1月24日,中央军委专门对东风基地下达了关于“不搞四大(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坚持正面教育”的指示。中科院卫星研制科研队伍、试验基地、科研设施以及工厂,一起转交给国防部门,类似实行军管。

——节选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2年10月9日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李善兰的救国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主张出台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决定研制原子弹的原因和条件。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文革”时期研制卫星的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第一颗卫星发射成功的原因。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积极引进西方先进文明成果,“求真理于世界”,努力探索救亡图存之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在其自身内在规律的驱使下,伴随着殖民扩张,积极向外扩展。而中国文化作为小农经济和专制主义的产物,主要是在中华文化圈中循环与发展。于是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被动地向现代文化转变……经过痛苦的选择与艰难的取舍,我们终于逐渐融入现代化浪潮…

——互联网


(1)依据材料一,从文明史观的角度如何看待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材料二   任何时代都有自己的流行术语。从魏源《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口号,到郑观应《盛世危言》中的“西学篇”,到20世纪初编著的《新学书目提要》,流行术语的演变,最能折射出社会心理的演变。


(2)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以来人们对西学称呼的演变,这种演变反映了什么?

材料三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历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提出的国人“觉悟”经历的三个阶段及其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2018-12-21更新 | 5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衬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历程是和中国近代经济、政治的变化以及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水平密切联系的,它大体上经历了物质层面的文化变革、制度层面的文化变革和观念层面的文化变革三个阶段。当然,这种阶段划分只具有相当的意义,它并不是说,在某个阶段中只有某一特定层面文化的变革,就完全没有其他层面文化的变革,而是说在某个阶段中某种层面文化的变革居于主要地位。

材料二不容否认,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与西方文化长期隔绝的环境中发展的,它虽然没有停滞不前,但却发展缓慢,它的迅速变化是从鸦片战争以后开始的,这显然是因为受到西方文化冲去的结果。从“师夷长枝”开始的物质层面文化的近代化,到制度房面文化的近代化,再到心理层面文化的近代化,每一步都留有西方文化的深刻影峋。诚然,中国传统文化落后于西方近代文化,当西方文化涌来时,它常表现出相当顽固的拒斥态度。但是它并不是只有拒斥的一面,在它的内部也存在着某些与西方近代文化相沟通、相衔接的因素,这些因素是富有活力的,它们在中国文化近代化的过程也起了积极作用,并且经过转型而成为令国近代新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中国文化从传统向近代转变的特点。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原因。

2018-01-09更新 | 5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时代不同,思想主张和作用就不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的学说在他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但是它们最终流行了,并成为国家的正式教义。其一个原因在于,他的观点从根本上说是保守的,他接受现状,这自然受到上层统治者的欢迎。另一原因是,他强调道德原则,坚信道德原则是恰当地行使权力的先决条件。最后,孔子在他去世两个半世纪后,随着帝国政府的建立而成为官吏们必不可少的一门官场哲学。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的学说为什么在其生前没有被普遍接受?根据材料一,说明孔子学说最终“成为国家的正式教义”的原因。

材料二   尽管在西方强大的压力下洋务派的人才观有所改变,但在洋务派看来,中国的文物制度是西方不能望其项背的,中国的纲常名教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因此,“中道西器”、“变器不变道”,是洋务学堂对于新型人才的基本定位。        

——《洋务运动对21世纪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启示》

甲午战后,更多的人开始以宽容的态度,接受西学。谈谈西学不再如以往那样被诋毁为“士林败类”“名教罪人”,而是“识者渐知西法之不能尽拒,谈洋务者不以为为深耻”……维新人士试图建构的全新内涵的“中体西用”思想是在曲折中不断得到认同的。康、梁等人倡导的“中体西用”,其内涵上大大超过了洋务派所主张的学习西方的器械、技艺的表层。

——摘编自刘长生、郑征成《中体西用思想与维新运动》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维新派的“中体西用”与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相比,有何新发展和局限?

材料三 若是决计守旧,一切都应该采用中国的老法子,不必白费金钱派什么留学生,办什么学校,来研究西洋学问。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因为新旧两种法子,好象(像)水火冰炭,断然不能相容,要想两样并行,必至弄得非牛非马,一样不成。

                      ——陈独秀《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


(3)据材料三,概括陈独秀的思想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思想观点作出简要评价。

材料四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毛泽东《唯心历史观的破产》


(4)材料四中“俄国人的路”指的是什么?“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会选择走这条道路?
2020-06-27更新 | 2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