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选修(旧)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王安石变法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8 题号:1273173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治平四年(1067年),英宗病死,因财政困难,其丧葬费用不得不大大削减。赵顼(神宗)继承皇位。赵顼当太子时,就很关心国家大事。十多岁时,曾披甲去见祖母曹后,要求恢复失去的疆土。宋神宗继位后由于无法从元老大臣那里得到支持,就只得寄希望于当时在士大夫中享有很高声望的王安石。

——摘编自史仲文、胡晓林《中国全史》

材料二   就安石初衷而论,新法主要实现了前一半目的。据哲宗初年户部所奏,“天下常平免役坊场积剩钱共五千六百余万贯,京师米盐钱及元丰库封桩钱及千万贯,总金银谷帛之数,又复过半”。就财物来源而言,仍以发展生产所得为少,直接征敛于百姓者居多。官府又因而得益,百姓受损,即谓新法“非不善,但推行不能如初意,还为扰民”。与西夏两次作战,损失军士、民夫共约60万人,物资不计其数,充分反映出“强兵”梦的破灭。神宗闻讯恸哭,精神受到重创,终至数年后抑郁而卒。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神宗起用王安石进行变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王安石变法。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从王安石变法中得到的启示。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是宋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历代对其褒贬不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诚能御轻重(指关于调节商品、货币流通和控制物价的理论)敛散(指古代国家对粮食物资的买进和卖出)之权,而禁因缘(指勾结)之奸,则何患乎经入(指常规赋税收)之不足。

——《王安石文集》卷四九

材料二今因其固有之义务而修明之,易征徭之性质为赋税之性质,视前非有所增也。……而其征收之也,以财产之高下列为等第,富者所征较重,贫者所征愈微,其尤贫者,则尽豁免之,此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不惮得罪于巨室,而依然课彼辈以助役钱,此欧洲诸国流亿万人之血乃得之者,而公纡筹于庙堂,顷刻而指挥若定也。

——梁启超《王安石传》(1908年)

材料三王安石的最大弊病,还在仅看重死的法制,而忽视了活的人事。依照当时情况,非先澄清吏治,不足以宽养民力。非宽养民力,不足以厚培国本。非厚培国本,不足以遽希武功。……在国内新政措施全无头绪的当日,却同时引起边衅,对外便开疆用武。因此更是加意聚敛,而忽略了为国家的百年长计。

——钱穆《国史大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王安石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为实现“御轻重敛散之权”,他在变法中采取了哪些措施?起到了什么积极效果?

(2)据材料二,梁启超肯定的是王安石变法的哪一措施?指出其肯定的理由。

(3)据材料三,钱穆指出了王安石变法存在的哪些不足?

2017-07-28更新 | 8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对于仓廪制度,隋代进一步健全完善,不仅设置有常平仓,而且又新设了义仓,也属于财政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隋代常平仓建于开皇三年(583年)。此年,“朝廷以京师仓廪尚虚,议为水旱之备”,于是置常平仓。政府在丰收的年份里用高于市场的价格籴入而保存起来,等到歉收时和某些地区粮食不够用时,以低于市场的价格粜出去。隋开皇五年(585年),隋文帝下令全国推行义仓制度,“诸州百姓及军人,劝课当社,共立义仓”。这一制度在实行过程中问题突出,从595年开始,隋文帝对其进行改革。《隋书》卷24《食货志》云:“是时义仓贮在人间,多有损费,十五年二月,诏日:‘本置义仓,止防水旱,百姓之徒,不思久计,轻尔费损,于后乏绝。’……十六年正月,又诏秦、叠、成、康、武、文、芳等州社仓,并于当县安置。二月,又诏社仓,准上、中、下三等税,上户不过一石,中户不过七斗,下户不过四斗。”

       ——摘编自叶振鹏<中国历代财政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指出隋代设常平仓和义仓的目的,并概括隋文帝针对义仓制度的问题所推出的改革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代完善仓廪制度的积极作用。
2018-04-25更新 | 5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改革被视为一种解决社会问题的有效方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周王室的统治逐渐崩溃,奴隶制度也在逐渐解体,加速这一解体的催化剂就是各国一系列的变法。“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秦国在整个争霸战争中处于劣势,时刻有亡秦的危险。秦孝公求贤若渴,强烈支持商鞅变法。商鞅不负秦孝公的厚望,变法从阶级结构、政治文化、外部环境三个方面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转型。

——摘编自何彬《社会转型视角下的商鞅变法》

材料二 大抵天下之事,久则不能无弊,固宜通变,然须合乎人情。宜于土俗,从容改图,而后天下蒙其福。宋至神宗,国势颇不振矣,安石所谓变风俗、立法度,未为不是。但其不达事理,不识时宜,直任己见而专务更张,遂使天下霭然,丧其乐生之心,而君子为之一空。有才而无识,可胜惜哉!若王安石起初不可谓非君子也,特因性执而少容,好学而泥古,遂至引用小人,基宋室之祸

——摘编自张居正《资治通鉴直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背景,结合商鞅变法的措施说明商鞅变法是如何推动社会转型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张居正评价王安石变法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2020-11-23更新 | 17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