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古代主要经济政策与土地制度 > 沉重的赋税和力役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16 题号:1289367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南北朝以来,国家户口隐漏,“机巧奸伪,避役惰游者十六七,四方疲人,或诈老诈小,规相谷免租赋”。隋朝建立后,于开皇三年(583年)开始全国性括户运动,此次括户采取了三个措施:一是大索貌阅,就是要把士族豪强长期以来隐占藏匿的户口括检出来,每家每户的人口都要按照性别、年龄、相貌核实查对,看是否与户籍上所载相符,找出没有登记在案的隐漏户口,重新给予登记;二是实行纠告,鼓励检举揭发,并给予一定的奖励;三是实行析籍,令大功以下(即堂兄弟姊妹)的已婚男子另立户头,不准与家人合为一户,这一措施是针对南北朝时“千丁共籍”而制定的。大索貌阅之后,大臣高颎建议推行输籍之法即按民众的资产定户等为上中下三等,并注册造籍,根据户等合理征派赋役,再一次括户。“帝从之,自是奸无所容矣。”

——摘编自叶振鹏《中国历代财政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朝两次括户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朝两次括户的作用。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50诸脱户(籍)者,家长徒(徒刑)三年;无课役者,减二等;

151诸里正(掌地方户籍)不觉脱漏增减者,一口笞四十,三口加一等;过杖一百,十口加一等,罪止徒三年。不觉脱户者,听从漏口法。州县脱户亦准此。

155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

——《唐律》卷十二户婚律

材料二

——数据来源:(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材料三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落实放宽户口迁移政策。统筹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2014年7月30日)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在人口管理方面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上表指出1820—1890年期间中、日和西欧城市化的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这一时期德、日两国城市化的相同原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口流动的认识。
2016-11-27更新 | 11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部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农夫五口之家……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摘编自晁错《论贵粟疏》


(1)根据材料一归纳,晁错认为农民“勤苦如此”的原因是什么?政府针对这一现象采取的对策是什么?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中国农产品出口情况。


类别1843年1860年增长倍数
生丝1400担69000担49倍
茶叶13万担153万担11倍

(2)根据材料二,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农村经济的变化。简述这些变化对近代中国经济的影响。

材料三两幅反映建国后我国农村状况的图片。


图一农民踊跃报名入社


图二农民领取生产承包合同书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图两次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的核心内容。
谈谈你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二者关系的认识。
2021-07-18更新 | 9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税收是国家机器运行的重要基石。税收制度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接资产收税,收取货币,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这也是明代“一条鞭法”等制度的主要内容。土地占有量是核定资产、征收赋税的首要依据清代康熙帝时实行“摊丁入亩”: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据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整理

材料二 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财税体系趋于崩溃。清政府对民族工商业征收的各种报效、租课、津贴和杂捐不仅繁难苛重,而且缺乏透明和公平,厘金、盐税和关税被时人称为三大“暗税”。19世纪80年代,李鸿章就曾倡议仿行印花税。1909年,日本小林丑三郎所著《比较财政学》中文版面世,与此同时,《中报》《东方杂志》等媒体也刊登了系列介绍税收知识的文章。辛亥革命前夕清政府推行的财政举措,是继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之后又一重大体制改革,旨在根据中央与地方的事权配备相应的财权,以达到现代国家责、权、利相统一的治理目标,因而实行分税制的财政管理体制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清政府推行分税制的改革目标并未实现,却有利于规范和统一税收制度。清末税制改革遭遇重重阻力,许多新的税制在筹议、设计、立法甚至推行中纷纷流产,由于统治者尝试改革的出发点与民众期望相去甚远,彼此孤疑,导致方案冲突和搁浅。

——据龚汝富、曾耀辉、戴丽华《辛亥革命前后税制改革及其启示》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赋税制度呈现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税制改革的特征及原因。
2021-06-13更新 | 21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