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选修(旧)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魏孝文帝改革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12 题号:14486691
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能得甲首(军队中的小军官)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项,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摘编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不少拓跋贵族“丕雅爱本风,不达新式,至于变俗迁都,改官制服,禁绝旧言,皆所不愿。”

——摘编自《魏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内容及作用(不得摘抄原文)。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举措的作用。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场改革的性质。并指出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相同作用。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鞅变法的基本精神是摧毁秦国贵族领主这一利益集团的世袭制,建立便于地主阶级发展的新制度,进而确立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商鞅把“田里不鬻”的旧制改为“为田开阡陌封疆”的新制,目的是打开地界,重新丈量土地,按亩征税,均平赋税负担,进而达到“赋税平”。

——摘编自叶行昆《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

材料二   公元5世纪之末北魏孝文帝元宏的汉化运动,举措奇特,为中外历史所罕见。他于公元493年决意迁都洛阳,翌年颁诏施行。……若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者”,免官。……

(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摘编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汉化运动的举措。如何理解“(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2021-10-19更新 | 11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我给予了一般人民以足够的权力,也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即使那些既有势力又有财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

——(韦斯特《梭伦:残篇36》)

材料2   故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生,则重者无从至矣,此谓治之于其治者。

——(《商君书·说民》)


(1)依据材料1、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梭伦、商鞅在打击贵族特权上采取的不同策略及其不同目的。

材料3   (商君之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而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秦孝公卒,太子立(即秦惠王)。公子(嬴)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2)据材料3,导致秦民、宗室贵戚对商鞅变法不同态度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4   孝文帝改革前后的北魏服饰、饮食情景之比较。


(3)结合材料4,谈谈你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实质是什么?

材料5   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商鞅变法,废孝弟(悌)仁义,秦先强而后促;王安石变法,专务剥民,宋因以致乱,此变而失者也。商王之失在残酷剥民,非不可变也,法非其法也。

——张之洞《劝学篇·变法第七》


(4)张之洞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得与失的评价是否客观,请以王安变法评价为例,简要说明理由。

材料6   公平与公正是社会文明、进步、和谐的重要原则。失去了公平与公正往往会引起社会矛盾的激化,从而导致社会动荡。中外历史上的许多重大改革,往往通过限制、冲击原有特权的方式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


(5)列举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中,包含以限制、冲击原有特权的方式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措施。
2019-02-13更新 | 15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55年)春正月,文帝下诏说:“夫农,天下之本也,其开藉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文帝又多次下诏书申劝务农之旨,批评官吏劝农不力,并诏令各地基层官吏设置“常员”,督促百姓务农力田,甚至可全免土地税。文帝很慎于用法,他不同意那种一人犯法,株连全家的做法,强调法用的正才能使民诚实,罪定的当才能使民服从。文帝二年(公元被178年)五月,下诏废除诽谤妖言之罪,是使众臣不敢尽情,而上无由闻过失也”之语,又说百姓说错了话就以为“诽谤”,都不可取,今后不必处治。

——摘自白寿彝《中国 通史》


⑴根据材料,指出汉文帝治国的主要措施。
⑵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汉文帝所采取措施的主要意义。
2017-05-08更新 | 8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