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98 题号:1708807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雍正九年,湖北省钟祥县发生一起“聚众抗粮”事件,民变因反对摊丁入亩而起,摊丁入亩被誉为“从古未有之善政”,湖广总督迈柱陈奏“楚省南北民风刁悍,动辄聚众抗官,今据钟祥县详报,该县武生董建勋连年抗粮,纠众聚于何家集,声言至城围署”。湖北巡抚王士俊认为钟祥县原本丁少粮重,原征丁银2400余两,摊丁入亩后加征丁银竟达3500多两,无怪钟民抵死不完以致激成民变,总由从前经理错误,以至于此,将矛头直接对准失当的摊丁入亩方式,即丁银通省均摊方式。

——摘编自薛理禹《清代摊丁入地中的群体事件研究》

材料二   雍正十三年,迈柱离任回京,次年,新登基的乾隆发布上谕:“江夏等十九州县摊纳之重丁,原经廷议,俟有升科丁银可以渐次摊抵,输缴纳可得其平。今朕闻之,原开垦之荒地颇多不实,则摊抵之期一时难必,将江夏等十九州县未经摊减之丁银8300两,自乾隆二年为始全行豁免。”其后,“乾隆西年奉汇将江夏等十九州县于钦奉恩诏等事案内题准,应征原额丁银各就本州县情形各归各项摊征”。

       ——摘编自薛理禹《清代摊丁入地中的群体事件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就钟祥民变的发生,迈柱和王士俊的认识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迈柱离任后湖北摊丁入亩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谈谈你对清代摊丁入亩政策能够取得成功的认识。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隋唐是科举制的形成和完善时期,隋文帝继位后,在人才选举方面废除了九品中正制,设立分科拔举人才,进士这一名称,作为一个考试取士科目则始于隋炀帝,由于狭义的科举是指进士科举,因此,进士科的创设成为科举制起始的标志。唐太宗时,科举考试的内容日渐丰富,进士和明经作为主要的选士科目,在贞观年间得以确立。武则天时期,共取进士454人,人数明显增加,在702年还敕令宜教武艺,每年准明经、进士贡举, 自此武举开始实行。唐玄宗在位期间,人们高度重视科名。因此,科举事务的重要性与考功员外郎职位较轻的矛盾日益突出,唐玄宗决定由礼部掌管科举,这是唐玄宗对科举制进行的影响最为深远的改革。

——摘编自刘海峰、李兵《中国科举史》

材料二隋及唐前期继续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并在均田制下实行的赋役制度称为租庸调制,租庸调以丁为单位征税,每年租二石,调绢两丈及绵三两(或折纳布、麻),服正役20日,可按每日折三尺纳绢替代,是为庸,庸的作用是替代正役,纳庸即不服正役,服正役不纳庸,如在20日以外加派正役,加15日免调,30日租调俱免,算上加派,总计不能超过50日,这方面的规定保证了农民的基本生产时间,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发展。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科举制在隋唐时期形成和完善的过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租庸调制的积极作用。
2024-01-12更新 | 3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长期使用的征税制度是均田制以及租庸调法,到了唐中期,因为土地兼并变得十分的严重,税收十分混乱,而且伴随着安史之乱的发生,唐朝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矛盾日趋严重,唐朝的税收已经不能支撑中央王朝的正常运行,财政匮乏……通过实施两税法,简化了税制,将各种复杂的税种归于统一,纳入中央统一控制,两税以外,地方不能再行摊派。同时,集中纳税期限,大大节约了赋税的征纳成本,提高了国家的税制效率。两税法以资产为宗,实行资产多者多纳税,资产少者少纳税的制度,所有有资产的人都必须纳税,即使无固定居所的商人也要纳税,扩宽了税源。此外,以“量出为入”的原则作为财政预算的依据,一定程度上有效限制地方政权的任意横征暴敛,且中央可根据国家或皇帝个人需要随时“量事取资”,使中央在经济上愈加集权。

--摘编自朱武飞《两税法对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实施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税法的意义。
2021-04-13更新 | 9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开元八年正月二十日敕:顷者,以庸调无凭。好恶须准,故遣作样,以颁诸州。令其好不得过精,恶不得至滥。任土作贡,防源斯在,而诸州送物,作巧生端。苟欲副于斤两,遂则加其丈尺,至有五丈为匹者,理甚不然。阔一尺八寸,长四丈,同文共轨,其事久行。立样之时,亦载此数。若求两而加尺,甚暮四而朝三,宜令所司简阅。有逾于比年常例,丈尺过多,奏闻。

开元十八年十一月敕:诸户籍三年一造,起正月上旬。县司责手实计帐,赴州依式勘造,乡别为卷。总写三通,其缝皆注某州某县某年籍,州名用州印,县名用县印。三月三十日纳讫,并装潢一通,送尚书省,州县各留一通。所须纸笔装潢,并皆出当户内口,户别一钱。其户每以造籍年预定为九等,便注籍脚。有析生新附者,于旧户后,以次编附。


(1)材料反映了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赋役制度)。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述赋役制度与户籍制度的主要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种制度的主要作用。
2024-01-28更新 | 6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