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64 题号:2129340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开元八年正月二十日敕:顷者,以庸调无凭。好恶须准,故遣作样,以颁诸州。令其好不得过精,恶不得至滥。任土作贡,防源斯在,而诸州送物,作巧生端。苟欲副于斤两,遂则加其丈尺,至有五丈为匹者,理甚不然。阔一尺八寸,长四丈,同文共轨,其事久行。立样之时,亦载此数。若求两而加尺,甚暮四而朝三,宜令所司简阅。有逾于比年常例,丈尺过多,奏闻。

开元十八年十一月敕:诸户籍三年一造,起正月上旬。县司责手实计帐,赴州依式勘造,乡别为卷。总写三通,其缝皆注某州某县某年籍,州名用州印,县名用县印。三月三十日纳讫,并装潢一通,送尚书省,州县各留一通。所须纸笔装潢,并皆出当户内口,户别一钱。其户每以造籍年预定为九等,便注籍脚。有析生新附者,于旧户后,以次编附。


(1)材料反映了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赋役制度)。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述赋役制度与户籍制度的主要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种制度的主要作用。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税收是国家机器运行的重要基石。税收制度的变化直接反映社会经济的变革;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也会导致税收制度的变化。

材料一   中国古代赋税(役)制度的变化


时代制度
西周时期“谷出不过籍”,井田制下,借民力助耕公田的劳役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按照土地状况分等征税。鲁国“初税亩”,按照土地数量征收实物。此后,按土地征税的制度在各诸侯国先后实行。
两汉时期按亩征收土地税,数量较少;按人口征收“口赋”,即人头税,数量较多。
十六国至北朝前期战乱背景下豪强地主控制大量民户,豪强负责征集所控制民户的租调,向朝廷缴纳。
北朝至唐中朝与均田制相配套的租调役制或租庸调制。租庸调以人丁为依据,所谓“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
唐中后期实行两税法,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每年分夏秋两季征税。
明清时期明朝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杂税等合并,折成银两,按人丁和田亩收税。清朝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1)结合所学,从表格中任选两个变化的时段,分别分析其赋税(役)制度的变化和历史影响。
时段一:从        时期到        时期变化及其影响:
时段二:从        时期到        时期;变化及其影响: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以来,西方各国政府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推出“取富济贫”的政策,构建社会福利制度和征收高额累进的个人收入所得税。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政府推行向资本倾斜的税收和福利政策,减少对富人征税。例如,1981年美国对收入最高的公民征收的所得税可达75%,而1989年则降到33%。降低税率、削减福利成了里根政府的关键词。由于削减福利,在美国常年有4000万贫穷工人,工资极其低廉,没有劳动合同和社会保险,随时会被解雇。他们朝不保夕的处境换来了里根时期的经济繁荣。

——摘编自胡连生等《当代资本主义双重发展趋势研究》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西方国家税收和福利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指出西方国家福利政策的实质。

材料三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前,国家和国营企业的分配关系主要是企业向国家上缴利润。

为规范国家和企业的关系,扩大企业自主权,20世纪80年代,开始把上缴利润改为缴纳税款,实行“利改税”。企业在纳税后,自负盈亏。国有企业的利润中,先征收一定比例的所得税和地方税,税后利润再在国家和企业之间分配。改革财税体制,是用经济手段实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措施。

从1994年起,国家进行财税、金融等方面的重大改革。至1997年,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以间接调控为主的宏观经济体制框架初步形成。国家建立以分税制为核心的财政体制和以增值税为主体的税收体制,适应市场经济的财税体制框架基本形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经济贸易形势的变化,国家实行减税降费政策。2018年全年减少税费1.3万亿元。2019年,继续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一总体减税费将达到2万亿元,有利于减轻企业负担,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稳定市场预期。从长远看,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有利于稳增长、保就业,为改革发展注入新动能。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等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解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税收政策的变化历程。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019-04-05更新 | 26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中国为传统的农业国,农业税收一直是国家统治的基础,国库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税收。
时代赋役制度
唐前期(     A.摊丁入亩
唐后期(     B.租庸调制
明朝(     C.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清康熙(     D.两税法
清雍正(     E.一条鞭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   F.废除农业税

(1)将下表中的各项赋役制度与时代相对应。
(2)由上述赋役制度的变革,概括其发展趋势。

据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有关负责人介绍,50多年来,我国财政收入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农业税所占比例已大幅下降。1950年,农业税占当时财政收入的39%,是财政的重要支柱。1979年,这一比例降至5.5%。2004年,农业税占各项税收的比例进一步降至1%。自200611日起正式废止《农业税条例》。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50多年来农业税所占财政收入比例不断下降的原因。
2021-10-21更新 | 21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中国的灾荒,世界罕有,社会救济不可或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统计,明代的灾害竟达1011次之多。灾害造成经济凋敝、社会动荡、政治危机等各种问题。为应对灾情,救济灾民,明太祖洪武初于各州县人口密集处建立仓廒,以备赈济,名曰预备仓。灾区税粮即与躅免,实行赈贷措施,帮助灾民恢复生产和生活。如洪武十五年(1382年)八月,嘉定县饥,命发官廪米28120石,直接救济灾民。但仍出现地方官捏报灾荒,侵吞赈银等事件。

——摘编自张祖平《明清时期的政府社会保障体系研究》

材料二 土地革命时期,因灾害等原因对根据地农业经济造成极大的损失。在苏维埃政府现有财政有针对性倾斜下,动员各县乡政府将多余的秧种和有余力的牛组成耕牛队,帮助缺乏地方进行耕种。苏维埃政府提出,应“适当调动人力和牛力”,制定生产奖励条例,将其收获的一部分奖励给提供人力、牛力的人。

毛泽东动员群众互相帮助共渡难关,193年秋,临时中央政府在《劳动互助社组织纲要》中提出,劳动互助社不仅有计划地调剂了劳动力的余缺,而且养成了群众的阶级互助精神。因苏维埃政府措施得当,且符合当时根据地农村的实际,取得了积极效果。

——摘编自阳甜《土地革命时期的社会保障思想与实践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应对灾情的具体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政府重视灾情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苏区应对灾情措施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作用。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社会救济的理解。

2018-12-01更新 | 19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