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 历代基层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48 题号:175176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建立前10年,朱元璋就已经发布法令要求准确登记其控制地区的全部人户。1831年开始编撰黄册,并以此编定里甲制度。每110户为1里,摊丁粮多者10户为长,余下百户为10甲,每甲10户。每现年里长”带领十甲中的一甲应役,催征钱粮,勾摄公事,其他各甲则要完纳钱粮,但不承担那年职役。明大多数民户被分为4类,即:民户、军户、匠户和灶户。职业分籍,按户而不是按人,这就意味着一个家庭从事的行业世代继承,它可以确保军队补给与政府差役的完成,并且国家要求每一类户提供专门的服务。

——摘编自黄仁宇《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

材料二   在中国收回关税主权的过程中,民众一直都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根据1902年订立的《马凯条约》,进口税则可在十年期满后予以修改,即1912年为修改税则之期。19142月,上海中华国货维持会民间组织曾通过《修改税则请愿书》,提出七点意见,要求增加进口税,提高海关监督职权。1919年巴黎会召开,在中国工商界等的坚决要求下,中国代表团向和会提出说帖,罗列七个希望条件,即废弃势力范围、裁撤外国邮局等七款。1921年华盛顿会议召开期间,商界联合会致电北京政府表示,国际税法平等是全国商界的主张,“此次华府会议,请尊重民意,迅电我国代表,设法提出”。关税特别会议召开前后,围绕关税自主问题,中国国内掀起了多次国民示威运动,运动的规模之大,范围之广涉及到中国国内各阶级民众及海外们。

——摘编自姜萍《民众与北京政府收回关税主权活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基层治理的措施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北京政府收回关税主权的过程中民众发挥的作用。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古代地方政府基本职能】

材料一   西汉初年,农村人口以自耕小农为主,基于这种情况,控制与保护小农是地方政府的基本职能。户籍制与乡里制是当时国家控制小农的主要形式。通过这种形式,把分散的小农纳入帝国官僚体系,负担国家的赋税、徭役和兵役。国家同时采取各种保护性措施,防止小农分化和农民流散逃亡,如假民公田、赋民公田、赈灾、防灾,加强水利建设等。而对土地兼并尽管从晁错到董仲舒都大声疾呼,从汉武帝到王莽都力图解决这个问题,但土地兼并仍势不可挡地向前发展。东汉初年度田失败以后,国家就放弃了这个方面的努力。

——摘编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材料二   唐朝土地兼并加速发展,自耕农比重逐步下降,佃客比重上升。随着这种比重的变化,地方政府的基本职能转变为对农民进行控制和协调。

政府职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已经成为协调自耕农、佃客、地主、国家几个方面的关系。至于原来主要由政府直接负责亲自办理的赈灾、水利和修路等社会事务,往往是由政府出面号召而由民间操办。有些是官督民办,有些则径直由地方或宗族操办。地方政府成为纯粹的政务机关,解决民事、刑事纠纷成为重要的内容。

——摘编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朝地方政府履行基本职能的成效。
(2)根据材料一、二、阐述汉唐时期地方政府基本职能的变化,概括其共同点。
2023-11-20更新 | 3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工业革命前200多年,英国农村地区就出现了一大批新兴工业区。当时,不只聚集着奠定英国民族工业根基的毛纺织业,还有就地取材而发展起来的采矿、冶金、制盐、木炭、造纸等行业。……乡村织布业创造的“新毛呢”,以其质轻价廉的优势,一举击败行会控制下的城市呢布业,以致城市的工匠和资金纷纷涌向乡村,史称“二次城市兴起”。它绝非一个时期或一个行业的偶然起落,而是英国经济发展的一种新趋势。乡村工业一改旧格局,成为日后工业革命新的生长点。

——摘编自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

材料二   早在19世纪上半期,欧美丝织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对中国生丝的需求。《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被迫对外贸易,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市场体系的扩大。从规模和影响最大的蚕丝业和织布业来看,几个乡村工业核心区的形成和发展也都得益于于此。从19世纪、20世纪之交开始,在一些原始工业基础较好的地区,传统的乡村工业开始吸收现代工业文明的成果,在生产组织形式的演进方面,发生许多实质性的变化。不仅传统家庭经营组织的内涵发生改变,手工作坊和手工工场有了新的发展,而且包买商制度蓬勃兴起,各种类型的合作制也开始出现。

——摘编自于秋华《近代中国乡村手工业生产组织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前期英国乡村工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乡村工业发展的原因。
2022-06-08更新 | 9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自家庭产生以来,其组织形式便密切关系着社会治理与稳定,中国古代家庭组织在小农基础上,一直不断调整变化着,影响着我国历史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秦汉时期小农家庭一般是五口、占地百亩。男耕女织似乎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的一个标准的小农经济家庭生产模式。这种人口数量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商鞅变法,在其废井田、开阡陌、使民得买卖的同时,又规定“民有二男不分异者,倍其赋“。商鞅的规定,对秦朝小农家庭人口结构有影响。汉承秦制,贾谊在《陈时政疏)中亦云:“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所以晁错谈到农家人口时仍说“今农夫五口之家”,这也反映出是由于中国的多子继承制度所造成的,这种制度在战国时便已成为社会习惯,到了汉代,诸子平分财产的继承制度,即已完全确立。这可以说明,五口之家一方面是受传统的理想蓝图影响,另一方面诸子平分财产制度也造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小农家庭人口长期在五口上下浮动。

——洪煜《战国秦汉时期的小农经济》

材料二   唐宋时期,门阀士族因自身封闭而导致了不可避免的衰落,不断发展的科举制度又对他们垄断仕途造成了巨大的打击,加之社会上北民南迁,南迁北人因受排挤而更加重视血缘关系等诸多因素,使汉唐时期具有浓郁政治色彩的世家大族式的家庭制度很快走到尽头,战国秦汉时期曾存在过的血缘型的家族组织又重新恢复了起来。不过,这已经不再是秦汉时代家族组织的简单模仿复制,还揉进了一些世家大族的家族组织特点……这种血缘型家族制度的特征之一,是强调聚族而居……这些小家庭仅包括两代或三代人,五口左右,是一个基本生产生活单位,若干个小家庭环居在一起,就是一个血缘家族群体。这种血缘型的家族制度不再以谋求家族的政治等级地位为目标,而把主要职能定位在“敬宗收族”上,通过祭祀、赈济、兴学、修谱等各种宗族活动以及严密的组织系统和族规,笼络控制族人,增强血缘向心力。

——摘编自邢铁《唐宋时期家族组织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秦汉小农家庭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家族组织的变化及其原因。
2023-12-28更新 | 5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