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选修(旧)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王安石变法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956 题号:181595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宋神宗)与王安石论助役事,安石辩数甚力。上曰:“无轻民事,惟艰。”安石曰:“陛下固知有是说,然又须审民事不可缓。”上曰:“修水土诚不可缓。”安石曰:“去徭役害农,亦民事也。岂特修水土乃为民事?如修水土非陛下能胜异论,则谁肯为陛下尽力?且议助役事已一年,须令转运使、提点刑狱、州县体问百姓,然后立法,法成又当晓谕百姓,无一人有异论,然后着为令,则其于民事,可谓不轻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1)材料一中“富者累百巨万”、“强者兼州城”的现象,分别与商鞅变法的什么措施有关?
(2)根据材料二简述王安石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相应的改革措施。
(3)材料一、二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什么?据材料回答两次改革的侧重点是什么?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真题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治以前,受朱子学影响,日本思想界多批判王安石及其新法。明治时期,日本对王安石的关注提升。有人认为,当时日本国势与赵家相类,外患不在辽夏之下。后来,随着国家主义思潮膨胀,思想界对王安石的评价发生根本变化,赞扬其辅佐神宗,务在富国强兵。有人将宋神宗比拟为振兴王权、宣扬国威的路易十四,将王安石比作法国重商主义的典范范柯尔贝尔。更有留学西欧的学者引王安石为知己,认为其经济政策一改中国传统的退守主义,变为扩展财源的积极主义;取市易、青苗、均输等干涉主义手段,使国家握有利权;义取之以道,兴实利与人民,令国民不被其害。破空前古,正与当时泰西经济观念相同。

——摘编自张呈忠《日本近代化进程中的王安石变法研究》等


(1)据材料概括说明明治时期日本思想家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以上认识产生的原因。
2021-12-27更新 | 321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人们对此却评价不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家传集》
材料二: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当王安石对神宗赵顼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的已知道可以信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之成长。
——黄仁宇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一条)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用信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的增长”的措施有哪些?
(3)后世有的历史学家认为王安石变法未完全做到“不加税而国用足”。请你说明理由
2016-11-27更新 | 10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北宋前期的寄禄官阶秩序系统,利用了唐代原职事官的称谓头衔,“官”与“差遣”的分离,即表现为职事官名衔与其职事的分离,因而造成了官制中纷繁复杂、名实不侔的现象。在赵宋统治稳定后不久,这种状况即受到朝野人士的强烈批评。要求“正名”的呼声,终于导致神宗时期以“台省寺监之官实典职事”及“以阶易官”为主要内容的元丰改制。

元丰三年(1080年)八月,神宗下诏改制,其主要设计思想是:“使台省寺监之官实典职事,领空名者一切罢去而易之以阶,因以制禄。”元丰改制,以开府仪同三司至承务郎共25个阶次,取代了上至使相(节度使兼侍中、中书令或同平章事)下到秘书省校书郎、正字、将作监主簿等职事官称。这次以新阶易旧官,只涉及文臣中的京朝官,而未触及幕职州县官,也没有牵涉到武臣。

——摘编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丰改制”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丰改制”的主要内容,并作简单评价。

2017-05-09更新 | 10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