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 >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85 引用次数:205 题号:18422002
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影响着中国社会。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时代) 士族人物几乎垄断了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郎及中书省中书舍人以上的显要官职。在选官制度上,资品的评定完全演化为以血缘关系区别的门第高下为标准。官职的清浊、升迁之迟速,完全看门第是上品还是卑庶。

——摘编自白寿彝 《中国通史》

材料二   科举考试可以说是一种最淡化个人与其家族关系的一种制度。个人的素质和能力必须由文章来集中表现,由此,“以文取人”就有了绝对、完全的意义。宋代还采取了禁“公荐”、禁座主与门生建立密切关系和举行殿试等旨在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人格淡化、面对天子、取士之途趋一、考试内容趋一的种种发展,都意味着科举越来越以一种尽量客观、中立、平等的标准来对待所有报考者。

——摘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学阐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及其存在的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推荐1】【问题探究】

材料一:汉武帝派出的刺史,论职级只有六百石,却可弹劾了二千石的郡国长官。唐代御史台成为一独立机构,所谓三省、六部、一台,监察权脱离相权。宋朝谏官脱离了门下省,变成了独立的,不再隶属于宰相。地方设通判,直隶皇帝。

材料二:唐朝规定,一个官吏必须有地方行政官的经历,才能到中央担任监察官吏。宋朝规定,凡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为御史。在选拔监察官时特别重视文化素质,其中绝大部分为进士出身。

材料三:当是时, 东厂番役横行, 所缉访无论虚实辄糜烂……民间偶语或触忠贤,辄被擒谬,甚至剥皮,刮舌,所杀不可胜数,道路以目。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价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2023-09-06更新 | 5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推荐2】选官制度是保证封建制度的重要举措,历代统治者对选官制度都极为关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朝至宋朝宰相入仕途径简表(部分)

时期宰相总人数进士出身人数其它出身及入仕途径
唐朝武则天7311举荐、行伍、门荫
唐玄宗347
唐肃宗164
五代4624吏职、幕僚、行伍、举荐、门荫等
宋朝北宋7263资荫、摄官、特奏名、纳粟、从军、举荐等
南宋6348

——摘编自王翠《从贵族到庶民——唐宋宰相家庭出身及其入仕途径的比较研究》

材料二宋朝严禁“行卷”(考试前,考生把自己的作品呈送给有影响力的高官),考官在考试前全部进入贡院(专门的考试场地),考试期间不得外出。考官的亲属如果参加考试另行组织,叫“别头试”。为防止考生作弊,进考场要搜身、为防止考官在判卷环节徇私情,考卷要“糊名”,密封考试试卷;还要誊录,考试密封编号之后发送誊录院,由手书在官员监督下抄写副本,将副本送考官评定,防止以字识人。

——摘编自任世江《宋朝的特点及完善科举制》


请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唐朝至宋朝宰相入仕途径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该变化趋势的原因。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唐宋选官制度作用。
2022-07-23更新 | 11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其创始的用意在谨慎选才……但末流所及,仍为权门所把持……权贵子弟依恃家庭地位、经济势力及社会关系,本易获取声名,膺列上品;而若干不肖中正更逢迎权贵,徇私舞弊……这制度演变到最后,终于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邹纪万《中国通史:魏晋南北朝史》

材料二   贞观初放榜日,上私幸端门,见进士于榜下缀行而出,喜谓侍臣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王定保《唐摭言》

进士科始盛于高宗时,至玄宗开元以后,益为社会所尊崇。由于参加的士人,不拘资格,因此成为平民的进身之阶,开元以前,朝中名士,杂出他途者尚多。开元以后,进士出身者占十之七八,玄宗时,进士考试始尚诗赋

——傅乐成《中国通史:隋唐五代史》

材料三   科举制的创新之处就在于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的最大合理性在于……“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1)材料一中的政治制度是什么?其选官依据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有知识,指出科举制的影响。
(3)材料三反映了科举制对现代人才选拔有何历史借鉴价值?
2020-09-24更新 | 23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