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21 题号:19647424
主题一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材料一 :随着1911年武昌起义以及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中国的民主政治体制初具规模,各界人士纷纷结成党政社团,颁布纲领,对中国今后的政治、经济、外交、文化、教育等发表看法,提出各自的主张。在当时的社会上,人们确实对结党结社倾注了极高的热情。自武昌起义到民国临时政府成立的几个月间,革命派的同盟会和立宪派的宪友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两派之间因政见理念不同、利益不同等而不断分化、重组,以至于一时间政党林立,直到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正式成立前后,又形成革命派与立宪派对立的两个大党:前者为国民党,后者为进步党。

——摘编自龚佩玉《浅谈民国初年的政党斗争——以唐绍仪出走天津为例》

材料二:在此政体结构内,如果议会较为强大有力,内阁和总理将被引向对议会负责的方向,否则他们就要对总统负责。副署权及政府预算表决权的设置似乎表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者最初的动机是要建立一种责任内阁制。然而事实上,围绕权力的争斗以及责任在总统和总理之间的转移,使这一体制既非内阁制亦非总统制,而是责任不明的双重行政体制。这种体制除了使总统和总理之间产生经常性摩擦外,一无所能。

——摘编自杨天宏《论〈临时约法〉对民国政体的设计规划》

材料三: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出现了有史以来未曾有过的政党政治蓬勃兴起的景象。但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的经济面貌,当时的中国仍停留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清末民初的政党也不是近代资本主义经济成熟的产物。以袁世凯为首的官僚军阀集团操纵着中央政权,地方上的州县多为兵政兼行政,且都掌握在地方豪强手中,他们当然不可能去推进资产阶级的政党统治。政党之间,党争多于联合,个人恩怨超越党见,党派倾轧,内阁的频繁更迭,使民众产生了厌烦心理,从而失去了民众的支持。绝大部分党员对于政党政治的知识性认识往往只是一鳞半爪,只知一些名词而不明其真正含义。

——摘编自李爱峰、苏全有《发轫、争斗与失败:中国近代政党历程的反思》

材料四 :一、国民政府本革命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以建设中华民国。

五、建设之程序分为三期;一曰军政时期;二曰训政时期;三曰宪政时期。

六、在军政时期,一切制度悉隶于军政之下。政府一面用兵力扫除国内之障碍;一面宣传主义以开化全国之人心,而促进国家之统一。

七、凡一省完全底定之日,则为训政开始之时,而军政停止之日。

十九、在宪法开始时期,中央政府当完成设立五院,以试行五权之治。其序列如下∶曰行政院;曰立法院;曰司法院;曰考试院;曰监察院。

——《国民政府建国大纲》1924年4月12日

材料五:“五五宪草”标榜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建国大纲》、训政时期约法为蓝本来制定,但最后呈现给国民的却是一部“一党专制”、总统独裁、民权受限、经济统制的宪法。何以至此?立法院于1933年1月着手进行宪法草案起草工作,直到1936年5月5日,草案才由政府公布于众。在这三年期间,各种各样的政治力量影响着宪法草案,但是占优势的力量,无疑是专制主义。立法院在1933年开始起草的是一个相对自由的宪法草案,到了1936年,早期草案中大部分具有民主色彩的条款都被删除了,而代之以对维持、发展蒋介石日益增长的势力有利的条文。

——易劳逸:《流产的革命:1927—1937年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


主题二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材料六:1927年11月,工农革命军第二次攻下茶陵县城。毛泽东立即指示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工农兵政府,保卫商店、邮局和学校。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成立后,立即号召广大群众建立工农武装,惩治土豪劣绅,土地革命在茶陵各地开展起来。1928年1月,遂川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成立,颁布实施了《遂川县工农兵政府临时政纲》。临时政纲明确规定和保护广大工农的政治权利、劳动权利和受教育权利。

——摘编自戴雪梅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演进历程研究》

材料七:在当时的延安,中国共产党先后制定《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等宪法性文件。建立干部管理制度,实行了干部的培养制度、教育制度、考核制度、报告制度、任用制度、奖惩制度等,做到了严管干部。实行统一财经制度,由于金融领域存在诸多制度漏洞、导致金污现象比较严重,所以建立和完善了自收自支制度、预决算制度、会计制度、审计制度、税收制度、地方财政管理制度、财务人员训练等财经制度,从而统一了财经,堵塞了漏洞,使得财政经济收支基本达到平衡。

——摘编自刘国成《延安时期从严治党的实践及现实启示》

材料八:抗日战争胜利后,根据党中央争取国内和平民主的方针,各解放区继续实行抗日战争时期确立的民主选举的各项原则和制度。一些解放区开展了民主选举运动,颁行了选举法规。1945年10月至1946年初,陕甘宁边区为召开第三届参议会首次大会进行了乡、县、边区三级普选。这次选举产生了10名边区参议员,包括各社会阶层的代表。在党派关系上,共产党员61人,国民党员19人,救国会员1人,无党无派人士89人。解放战争后期,对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者的范围和条件作出新的规定。1949年1月,《东北解放区县村人民代表选举条例草案》规定:经军事法庭、司法机关和人民法庭判决剥夺公民权者,有反革命行为及民主政府缉办在案者等无选举权与被选举权。1949年6月,东北行政委员会明确地把“赞成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建设新民主主义新中国”,列为被选为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的首要条件。其他解放区颁布的选举法规也有类似的规定。

——摘编自韩延龙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等


主题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材料九: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为争取实现民主而进行的艰辛探索和奋斗,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功实践,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定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珍惜自己的实践成果,同时借鉴其他国家政治文明的有益经验和成果,但绝不能照搬别国政治制度模式。

——摘编自黄勇《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材料十:第六十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

第九十七条 省、直辖市、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下一级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

第一百条 省、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和它们的常务委员会,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


✱基础测评✱
(1)简析材料一中民国初年政党政治活跃的主要原因。
(2)概括材料二中《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的政体结构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政体在设计上存在的缺陷。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近代政党政治失败的原因。
✱能力提升✱
(4)据材料四,概括孙中山的主要政治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提出的时代背景。
(5)据材料五概括“五五宪草”是一部“一党专制”、总统独裁、民权受限、经济统制的宪法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五宪草”的危害。
✱历史纵横✱
(6)根据材料六,概括毛泽东在井冈山地区进行政权建设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政权建设的历史意义。
(7)根据材料七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党在延安时期制度建设的主要特点,并指出其重大意义。
(8)根据材料八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解放区人民政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范围调整的原因。
(9)根据材料八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解放区人民政权选举制度的积极作用。
(10)根据材料九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
(11)根据材料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上取得重要进展的表现。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地方志是记载地方情况的百科全书,“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宋朝,地方志逐渐定型。明清时期,朝廷统一规划方志体例内容,基本涵盖疆域、风俗、户口、学校、祠庙、人物等纲目。人物纲目往往下设忠臣、孝子、列女等目。风俗则记载了具有地域特色的衣食住行、岁时节日等,修志者会对习俗美恶进行褒贬,“以示惩劝”,并肯定一些地区“虽在边土,亦与中州无以异也”。贵州、广西等地的地方志大多专设《土司》条目,对土司的守土之功予以肯定;还尤重学校、选举等条目,详载本地书院、社学,以激发学子崇学之情。

——摘编自刘永强《明代方志功用说探研》等

材料二   民国时期,地方志的编纂进行改革和创新。“旧志卷首常列圣制一门,尊王之意也,而今删去圣制一条。”“星占”、“象数”等内容多被“经纬度”、“气候”等取代;礼乐、列女等门类逐渐减少,增添了实业、交通、金融、卫生、外交等新生事物。有些方志将大事分为国际、国内两栏,将电线、铁路、公路、县城等以图例的形式清晰标注,并为一些实业家和革命党人进行记述宣传。

——摘编自萧放《近代以来新方志学研究与编修实践》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地方志的功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评析民国时期地方志编纂的变化。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编纂地方志应该包括的要素。
2023-07-06更新 | 4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西方民主政治中,妥协是一种司空见惯的政治现象。它是暴力之外唯一能够有效解决冲突的手段,以妥协方式解决冲突是西方民主政治的基本价值取向,英国人便承袭了典型的妥协传统。

——摘编自钱乘旦《“说"与“做”的悖论英国议会选举与政党政治解析》

材料二   美国宪法是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根据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

——摘编自王希《原则与妥协》

材料三   通过民族、政治和权力这三大妥协,辛亥革命以较小的代价和低程度的震动,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较为顺利地实现了“不流血而贯彻共和之目的”制度变革的目标。辛亥革命的妥协之所以成立,一方面是由于卷入革命的各种政治势力发挥了政治智慧,另一方面更是因为革命的共和底线确立及其大势所趋所逼,使得国家没有陷入民族战争、领土分裂的局面。

——摘编自薛恒《辛亥革命中的三大妥协及其历史遗产》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英国和美国在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的过程中是如何进行政治妥协的。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妥协”的影响。
2023-11-12更新 | 2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有利于防止专制和腐败,但其能否实现与制度设计、社会环境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监察制以专制王权为中枢;监察制以服膺皇权为最高原则;监察官为维护皇权而监察百官,是天子耳目之任等等。

——方乾《论中国古代监察制的不独立性》

材料二:换言之,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树立了“国民全体”作为“国家主权”拥有者的崇高地位,……废除了绝对的不受任何限制的最高权力,……是革命党人将权力关进牢笼的一次勇敢的、大胆的尝试。

——杨天石《帝制的终结》


(1)据材料一,指出秦朝在中央设置的“监察官”名称及建立监察制度的根本目的
(2)据材料二,指出唐代实行的政治制度及该政治制度在权力运行机制方面的特点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革命党人是如何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尝试“将权力关进牢笼”的。
2019-05-05更新 | 7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