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题型:论述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78 题号:2002331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唐书·孝友》记载了一则案例:初唐武后统治之时,同州下部(今陕西渭南)人徐元庆为报杀父之仇手刃原县尉赵师韫,并于案发后主动归罪。此案判决引起了近百年的争议。

武则天以女性身份掌权,引起朝野诸多非议,她本想遵循先例,贯彻儒家“父之仇弗与之共戴天"的信条赦免复仇者,以博得仁义之名。但八品的左拾遗陈子昂却作《复仇议状》一文,他认为,法律是“圣人作始,必图其终,非一朝一夕之故,所以全其政也”,主张不应以礼屈法,提出先诛后旌的处理方法;即“置之以刑,然后旌其闾墓”。武后考虑之后采纳,并奉为经典供后世参照。

百年之后,柳宗元重提此案。柳宗元时任礼部员外郎,积极支持“永贞革新”。他作《驳复仇议》批判陈之建议,认为“既诛且旌”乃“渎刑坏礼”,应遵循圣人之制,“穷理以定赏罚,本情以正褒贬”。他认为礼法本不存在冲突,目的都是为了防乱。因此,表彰与处死同施于一人,将导致滥用刑法或破坏礼制,不利于警示后人谨慎行事。他建议对复仇案件要区分论罪用刑:若复仇合乎“礼”,即父为官吏误杀,复仇当被奖励;如其父确实当诛,复仇便是“仇天子之法”“悖骜而凌上”。

与柳同一时代的韩愈也加入了论战,为此写了《复仇状》一文。他认为,臣下无权决断复仇案,应当从古制,直接上呈尚书省,由集体讨论出具意见,最后由皇帝定谳。

——改编自沈玮玮、曾潞明《唐人徐元庆复仇案的百年论争:陈韩柳之别》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徐元庆案”引发的陈、韩、柳的争议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相似题推荐

论述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春秋决狱”是汉代士大夫创造的一种司法模式,在遇到法律无明文规定的疑难案件或依成文法律判处则有悖常理的案件时,司法官直接依据(春秋》等儒家经典中的伦常大义来决断,故称“春秋决狱”。“春秋决狱”的首倡者是汉初大儒董仲舒,通过下面案例,可见“春秋决狱”之一斑。如:“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以杖击丙,误伤乙。甲当何论?或日殴父也,当枭首、论日:臣愚以父子至亲也,闻其斗,莫不有怵怅之心;扶杖而救之,非所以欲诟父也。《春秋)之义,许止父病,进药于其父而卒。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甲非律所谓殴父,不当坐。”这是一个关于几子为援救父亲而误伤父亲应否视同殴打父亲的“不孝”罪行加以重惩的疑难案件,董仲舒援引(春秋)之义认为某甲没有殴父之心,故不应追究。

——摘编自范忠信、陈景良主编《中国法制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围绕“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自拟论题,井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2-01-19更新 | 396次组卷
论述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孔子提出的“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的主张.在汉代以后逐渐成为历代统治者在处理民间诉论问题上的一种理想追求,这在各朝的律令、榜文等中均有突出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代《唐律疏议》规定,“诸告祖父母,父母者,绞”、“诸告期亲尊长,外祖父母,虽得实,徒二年,“诸部曲、奴婢告主,……皆绞”。
宋代《宋刑统·户律》在“婚田入务”门中规定,官府只在每年十月一日至次年三月三十间受理田宅、婚姻、债负等相关民事案件,其余时间不得提起诉讼,成为“入务”。
明代《钦定户部教民格文》规定,“民间户婚、田土、斗殴、相争一切小事,不许辄便告官,务要经由本管里甲、老人理断……若不经由者,不问虚实,先将告人杖断六十,仍发回里甲、老人理断。”
清代《刑案汇览》中载:“奉上谕:御史朱鸿奏杜构讼之弊以息刁风一折所奏甚是,民间讼牍繁多,最为闾阎之患……全由于讼棍为之包谋……著通谕审理词讼各衙门,凡遇架词控诉之案,必究其何人怂恿……勒令供明,立拿讼师到案,将造谋诬控各情节严究得实,一切重罪悉以讼师当之。”

——据郭星华《无讼、厌讼与抑讼——对中国传统诉讼文化的法社会学分析》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古代统治者“无讼”的理想追求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逻辑清晰,史实运用准确,观点明确。)
2021-10-26更新 | 159次组卷
论述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中国古代美育和道德教化有很多研究,下面是两位相关学者的论述:

内容

出处

西周时期的“制礼作乐”是远古时期美育脱离宗教外衣的一种体现。“礼乐”既是提高受众的个人修养、艺术品格,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把礼乐制推向了新高潮。“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曹健《古代中国的美育实践与美育意识》

中国古代重视通过道德教化,培育官员的家国情怀,激发官员的浩然正气;通过法律规范,规制机构的职责程序,约束官吏的行为举止,从而取得了良好效果。历代王朝所实施的道德法律共同治理模式中,道德始终是国家治理的主要手段,“德治”成为历代统治者所弘扬、追求的政治理想。

朱勇《中国古代社会基于人文精神的道德法律共同治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一方面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3-03-05更新 | 32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