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 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97 题号:2070876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土地占有不均问题十分突出,大量自耕农破产沦为佃农。随着经济的发展,新兴的富民阶层在调控贫富分化与社会救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富民阶层通过乡约和社仓建立起有效的救济组织和制度。乡约明确宣示“患难相恤”是自治事业的一部分,约中之人互助互爱,为需要救助的人提供社会保障。社仓以人民户主的方法组成自治性组织,平年扶贫、灾年赈济。这些自治性的制度弥补了政府缺位的问题。宋代的富民认为在家族层次上应该相互扶持,很多家族都建立了族田义庄用于抚恤孤老、资助贫穷的学子求学科举,如范仲淹创办的范氏义庄就有良田千亩,用以资助范氏子弟。宋代的富民既占用巨额的财富,同时又拥有相应的文化水平,是宋代的“地方精英”,成为社会稳定的调节器。

——摘编自杨华星《宋代的贫富分化与社会调控》

材料二   亚当斯密的思想在英国的救济制度中得到了贯彻,他认为富人的富裕和穷人的贫穷都是天经地义,任何人都无法改变,政府不应该承担社会救济的责任。到了19世纪,伴随工业革命而来的是严重的失业问题和工资下降,为此英国政府在报告中提出了“劣等处置原则和济贫院检验原则”,并出台了相关法律,意图通过惩治“懒惰贫民根治贫穷问题。贫困者必须进入济贫院才能获得救济,接受救济者不再拥有选举权以作为政治上的惩罚,意在让贫民通过个人努力而非政府和社会帮助来摆脱贫困。但很多贫民并不愿意进济贫院,因为那里的处境比在工厂劳动还要更差。苛刻的制度并未体现公平和正义,贫困和贫富差距问题反而愈演愈烈。

——摘编自腾淑娜《公平与效率视域下的近代英国济贫》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社会救济发展的背景并简析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述19世纪英国济贫制度的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解决贫困问题的认识。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近代慈善义演】

材料一  明清之际,慈善组织在城乡日益普及,并以乡村为中心开展慈善活动。嘉庆道光年间,市镇萧疏,乡村经济一蹶不振,加之自然灾害屡屡侵袭,一些地区又迭遭战火,传统慈善事业已无力担当起近代社会慈善救济的重任。

——摘编自周秋光曾桂林《中国近代城市与慈善事业》

材料二  慈善义演是近代中国新出现的一种社会文化事象,主要是通过演艺筹集资金用于社会慈善活动。随着近代城市的兴起,都市商贸的发展,公共生活空间的扩大,娱乐业的兴盛,市民娱乐需求的提升,慈善活动受到民众的持续关注。同时也为慈善义演提供了经济与社会基础。华洋杂居口岸的都市繁华和“租界展示”,对慈善义演的出现产生了直接的促动作用。西方慈善理念的东渐和影响,成为慈善义演的思想引导。慈善义演在近代中国逐渐流行开来。

——摘编自郭常英 岳鹏星《寓善于乐:清末都市中的慈善义演》


(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近代中国慈善义演兴起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慈善义演兴起的影响。
2022-03-09更新 | 8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先秦时代起,我国就开始形成主要由政府承担救济的传统。秦汉之后政府的救济活动逐步减弱,民间救济不断增长,但政府仍占重要地位。宋朝民间救济层出不穷,但政府实施救济的主体作用没有变化。明清时期,政府的救济主体地位也未发生动摇。中国古代的社会救济思想源远流长,从先秦时期到明清,社会救济思想在发展中不断完善,但我国古代社会救济最主要的思想基础是儒家仁爱学说、民本思想和佛教观念。

——摘编自孙春叶《中英两国古代救济的差异性》

材料二   福利国家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政策在欧美国家广泛实行,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福利国家政策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失业救济金,病休金和儿童津贴等;二是提供诸如教育、医疗、托儿等免费或低费的社会服务系统。福利政策实施的目的在于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的民主与公正,保证人民的基本生存条件。它力图拉起一张社会保障的大网,使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即使是最底层的人也可以生活下去,同时又搭起一架社会进步的阶梯,为人们提供向上进阶的可能。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下册)》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社会救济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西方福利政策的认识。
2020-11-27更新 | 19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自古以来,中国都比较重视扶贫工作,不同时期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以后,内忧外患下的清政府无法救助贫民和灾民,以士绅富民为主的民间救助日趋活跃,作用越来越大。如光绪初年的“丁戌奇荒”,浙商胡光墉在陕西等省筹捐白银近9万两;经元善等成立“上海公济同人会”募捐善款。……1902年北京一些富商创立“工艺局”,向城镇贫民教授凿井、铁工、玻璃制造、工业纺织等技艺,以工代赈。此后,各地纷纷仿效,救助从乡村向城镇延伸。同时,许多人开始研习西方社会救助思想,赵元益的《备荒说》就是典型,他阐述了救助从传统的“养民”转变为“教民”的必要。

——据陈桦《中国社会救助活动的近代转型》

材料二   消除绝对贫困、实现共同富裕,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追求。经过70年的探索实践,我国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道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扶贫主要是用给钱、给物等传统救济方式。这种方式虽可救急,但不能实现真正脱贫。于是,开发式扶贫取而代之,成为扶贫的一项基本方针。这一方针把发展作为脱贫的根本途径,注重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仅要使人摆脱贫困,还要使人提高发展能力,融入社会。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的扶贫战略,都与国家发展水平相适应,因时制宜。新中国成立初期,扶贫对象主要是农村无法维生者。改革开放以来,扶贫对象逐渐从绝对贫困人口向低收入人口覆盖。在目标瞄准上,先是贫困区域,后是贫困县,再到贫困村,再到户到人。扶贫任务从解决农村温饱转为巩固温饱,再到脱贫致富。产业扶贫、科技扶贫、金融扶贫、教育扶贫、新型乡村旅游扶贫等等,多种多样的扶贫方式有力推动了农民脱贫,对其他发展中国家也有借鉴意义。

——摘编自郝志景《新中国70年的扶贫工作:历史演变、基本特征和前景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贫困救助的变化并简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扶贫工作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历史意义。
2021-11-23更新 | 9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