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 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7 题号:2167951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孙中山极为赞赏德国的俾斯麦以国家力量救济工人痛苦,规定工人的养老费和保险费的做法,并批判中国统治阶级把对百姓的社会救助看作是“恩赐”,提出了“人民有难,国家有责”的理念。他在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和广州中华民国大总统期间,及时组织社会救助活动,以慰民生。社会救助事业的长期性,让孙中山意识到必须设立专门机构进行管理,南京临时政府设立有民治科,广东军政府内政部也设有社会事业局。孙中山主张将社会救助与发展实业紧密相联,通过发展实业,为社会救助创造坚实的物质保证。

——摘编自佘凤英《人民有难,国家有责—中山先生倡导的社会保障体系》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政务院颁布了《劳动保险条例》,这是新中国第一部劳动保险法规,至1957年,“初步建成了以国家责任为主体,覆盖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生活方方面面的福利制度”。改革开放后,以城乡统筹为特征的社会福利制度取得了极大的进展。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社会福利制度从城乡分割到城乡全覆盖,努力实现对全体社会成员的福利保障。

——摘编自胡晓义《当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先生社会保障思想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现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主要特点。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朝设立了“三老五更”制度,“三老五更”各一人,都是知识渊博、德高望重的老者。乡饮酒礼也是为了“尊贤尚齿”而设。《管子-入国》记载“家中有七十以上的老人者,国家除了免费供应酒肉,还可根据老人年龄的不同,免除其一子、二予以至全家的赋役。官府编制中设“掌病”一职,负责给老人“问疾”。汉代还从精神层面实行优待老人的各项措施,比如赐老人荣誉性的爵位或官衔。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养老院”。唐代很关注精神养老,即“色养”,简单来说就是赡养老人要和颜悦色,关注到老年人的心理需要,如给老人脸色看,即视为不孝,甚至会受到惩戒。如何惩戒不孝之人也是历代养老制度和措施中的重要一环。宋代将南北朝的”养老院”制度进一步发扬光大。明清时期,人口数量大增,官办养老院无论是从资金,还是从人力上都已经力不从心,所以民办养老机构迅速发展。

——摘编自孙津华《中国古代养老制度及启示》

材料二   西欧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完善的地区。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欧诸国已进行一些社会保障立法。1870-1914年,西欧各国都在采取措施、制定方法,建立以社会保险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二战后,西欧逐步建立起面向全民的社会保障网,除退休金、失业和医疗工伤三大保险外,还设立了孕、产妇补贴、幼儿、学童补贴等几十种项目。欧共体也逐步形成自己的社会政策。1972年,欧共体“社会行动纲领”把解决失业特别是青年人和残疾人的就业问题列入优先目标之一。

——摘编自于建定《英国在西欧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养老制度体现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现代西欧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并分析二战后西欧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原因。
2023-11-16更新 | 7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福利体系的内容及措施西汉初期财政支出中,社会福利支出有十多项,包括了收养孤儿、赈恤鳏寡、尊老养老、基础教育、医药救助、放赈救灾、丧葬抚恤、助贷贫民、协助生产等唐宋时期把“劝富豪以助济施”作为重要国策,但只是作为一种补充,主要用于特定的灾难救助、军事支出和水利工程。政府主要通过给予宗教团体一定量的土地,用此后的地租来兴办一些常规性福利机构,来为社会提供养老、医疗、救济、丧葬等基本公共服务。如唐代的悲田院,宋代的福田院、居养院、漏泽院、安济坊、安乐病坊等,多是采用这种办法,由僧人主持明清时期明清时期虽然把一些慈善机构收回,由官府自办,但还是积极引导民间资金投资社会福利事业,推动公私合作的公共设施建设。在赐爵筹资方面,进一步制度化,确立一系列的标准,并积极引导民间组织和资金参与地方架桥修路、挖井建池等公共设施建设,如《泉州府志》记载,泉州明清造桥260座,大多是公私合作建造,其中还有60多座是僧人主持。

——周素丽《中国古代公共福利体系》


根据材料,找出至少两个中国古代福利体系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016-11-27更新 | 22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序号材料内容材料   出处
1凶荒之民,枵腹以待哺,如涸辙之鲋,望斗升水于旦夕,犹不足以救。而彼文书往复,动经数月半年,岂其所堪哉。《明经世文编》
2洪武中所籴郡县预备仓谷,岁歉则散,秋熟则还。数年来有司官吏与守仓之民,或假为己有,或私借与人,俱不还官,仓廒颓废。《明宣宗实录》
3右副都御史吴廷举,“奉命赈济,不急所先,乃重建衡山庙宇,费二千七百有奇,夫役、林木皆取于民……乃驱待毙之民为邀福媚神之举”,如此害民之臣只不过被调离而已。《明武宗实录》

——摘编自袁祖亮主编《中国灾害通史·明代卷》

材料二   晋冀鲁豫边区在19421943年间遭遇了全区性的旱灾。1942年爆发灾荒后,太行分局在做好必要的宣传动员工作后,便进行实地灾情调查工作,将灾民分成三等并据等级依次救助。为了减轻灾民的负担,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在19431944两年中,给太行区减免公粮140500石。1943年秋冬,部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开荒生产运动并成立了各级生产委员会。政府还组织发展运输事业,向灾区调剂了大量粮食。数十万石的救济粮和每年1500万斤左右的山货通过崎岖的山路,运送到预定处所或被输送出口。经过不懈努力,中国共产党领导政府和军民战胜了这次严重的灾荒。

——摘编自齐武《一个革命根据地的成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晋冀鲁豫边区概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救灾赈济存在的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晋冀鲁豫边区战胜1942-1943年灾荒的原因。
2024-05-19更新 | 4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