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 > 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46 题号:2175374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朔五年,武帝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划分全国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直接代表皇帝监察十三州的二千石禄的高官乃至诸侯王。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一切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

—《试论汉武帝的治国为政之道》

材料二   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在封建政治中处于一种独特的地位。它通过监察百官和向皇帝谏诤朝政得失来行使职权,因而是封建国家机器的调节器。但是,在封建君主专制下,监察制度的兴废和成效,取决于皇帝的品质意志及皇权的强弱。秦汉时期,监察往往与行政、司法、军事及宫廷服务交织一起。晋代御史职权也很广泛,“自皇太子以下无所不纠。”唐代监察体制没有改掉历代监察官吏职权混杂的通病,使唐朝末年一部分监察官吏演变为地方军阀。到明代,十三道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机构重叠,职权混淆,工作效率很差。

—林雅《中国封建监察制度及其得失评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国家治理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历史作用及其局限性。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记》首设《循吏传》,列于类传之首。《史记·循吏传》记载了春秋时期的5位循吏。

循吏

《史记·循吏传》的记载

齐国孙叔敖

其政“施教导民”“政缓禁止”,其人“三相楚而心愈卑”,其为治“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百姓“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

郑国子产

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斑白不提挚,僮子不犁畔。二年,市不豫贾。三年,门不夜关,道不拾遗。四年,田器不归。五年,士无尺籍,丧期不令而治

鲁国相公仪休

拒收遗鱼, “食禄者不得与下民争利,受大者不得取小”

楚国相石奢

竖直廉正,无所阿避

晋国法官李离

“过听杀人”,以身“正国法”

材料二   元代修的《宋史·循吏传》人物铨选, “抚子之长……尽其平生”,如程师孟“累领剧镇”,先后出任过南康军、楚州、洪州及青州等地知州;崔立则前后历知十余州。在“循名责实”原则下,以考课优异,有富民、缉盗、治狱、化俗、抚边等实绩的官吏入传。如赵尚宽“按视图记,得汉召信臣阪渠故迹,益发卒复疏三陂一渠,溉田万余顷。又教民自为支渠数十,转相浸灌。而四方之民来者云布,尚宽复请以荒田计口授之,及贷民官钱买耕牛。比三年,榛莽复为膏腴,增户积万余”。高赋继赵尚宽之后知唐州,两任期满时, “田增辟三万一千三百余顷,户增万一千三百八十,岁益税二万二千二百五十七”。

——摘编自牛子晗《正史〈循吏传〉入传标准与记述内容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司马迁界定循吏的标准,并分析影响其推崇循吏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史记》到《宋史》循吏人物铨选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2024-02-23更新 | 4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书有关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记述

记述出处
“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者,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其爵名:一为公士,二为上造……十九关内侯,而是为彻侯。”《史记·秦本纪》
汉武帝即位后,“诏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才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四方士多上书言得失,自炫鬻者以千数。”《汉书》
“先时国家始制九品,各使诸郡选置中正。”《三国志·魏志》

材料二   隋唐在官吏选拔上最大的贡献是创建了科举制。科举制为自我推荐,即史书所谓的“怀牒自举”,以考试定取舍。唐代能够参加科举考试的有两种人:一是由中央到地方各级学校的在读生员,二是身家清白符合报名条件经州县审查合格的普通百姓。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三者记述的选官用官制度及选官的标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科举制产生的标志并及隋唐科举制创建的意义。
2023-10-18更新 | 1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1)请将图表中的空白部分补全。

材料二   这一制度(科举制)……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这一制度达到充分发展时,是由一系列的考试组成的。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钱穆《国史新论》

(2)据材料二、三归纳科举制的特点。

材料四   晚唐由名族公卿贡举进者占76.4%,至宋代跌至13%;寒族在晚唐仅占9.3%,北宋时增至58.4%。此现象不仅可以表示社会之转变,同时可以表示科举制度汲引寒士之效用,愈久而愈见。

——孙国栋《唐宋之际社会门第之消融》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度对中国封建王朝的影响。
2023-11-16更新 | 4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