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39 题号:2186109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汉的户籍是在秦朝户籍框架下进行的。但这并不是说两汉户籍制度就没有独到之处。汉代在《法经》六篇的基础上,增加了户、兴、厩三篇而成,称为《九章律》,自此,关于户籍、赋税的户律便正式入律。其次,汉代户籍簿上要“具署郡、县、里、名、姓、年、长、物色”,以及有无残疾、职业、爵位、财产等。为确保户籍登载的真实性,防止脱逃赋役,汉代还实行案比的制度,即户口调查,清算人口。

——摘编自姚秀兰《户籍、身份与社会变迁》

材料二   按照《宋史》记载:“畿内之民,十家为一保,选主户有干力者一人为保长。五十家为一大保,选一人为大保长。十大保为一都保,选为众所服者为保正”。除了将所有的人户按照一定数额进行编排之外,更重要的是实行伍保法连坐制:“同保犯强盗、杀人、放火、强奸、掠人、传习妖教、造畜蛊毒,知而不告,依律伍保法”。如此则保内之人相互制约,互相监督。

——摘编自杨国安《古代基层社会如何治理》

材料三   中世纪西欧城市工商业的发展为市民争取自由权利的斗争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而市民阶层的壮大及其发达的市民社团组织为持续的斗争提供了强大的阶级和组织基础;而中世纪前期的基督教文明普及使得市民阶层能够像“兄弟”般团结一致,中世纪城市社团组织都有强烈的宗教精神为基础。中世纪的城市最终通过各种途径获得了自治权利,并实际上形成了市民阶层的精英人士主导的城市自治格局。

——摘编自陈兆旺《西欧中世纪城市自治的制度分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汉户籍制度的“独到之处”。结合汉代赋税政策,说明汉代户籍簿上登记“年龄、职业”的必要性。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保甲制的特点。结合所学,说明材料一与材料二所反映的基层治理制度间的关系。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世纪西欧城市自治的条件。结合所学,指出“精英人士”的构成。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商墟卜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趋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人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节选自《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宋代中央负责救荒赈灾工作的有转运司、常平司和提刑司。在地方,地方长官都要负责赈济事宜。宋代的赈灾救荒包括检灾和赈济两大步骤,只有通过民户诉灾、检放和抄礼之后才能进入赈济程序。除了对退休官员和军队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外,还建立了福田院、居养院、安济坊、漏泽园等慈善福利机构,儿童、残疾人和普通老者也纷纷纳入了社会保障体系。宋代还鼓励民间有力之家积极出资,赈济灾荒,对有功之民给予一定的奖励。此外,以范仲淹为首的士大夫们兴起的义庄也是有益的补充。这种以家族为单位的社会保障体系,分解了许多社会成员的生存风险。

——摘编自杜伟《两宋社会保障探析》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特点并分析其演变原因。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宋代社会保障(社会救济)的特点。
2021-09-16更新 | 17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高祖登庸……及颁新令,制人五家为保,保有长。保五为闾,闾四为族,皆有正。……男女三岁已下为黄,十岁已下为小,十七已下为中,十八已上为丁。丁从课役,六十为老,乃免。自诸王已下,至于都督,皆给永业田,各有差。多者至一百顷,少者至四十亩。其丁男、中男永业露田,皆遵后齐之制。……是时山东尚承齐俗,机巧奸伪,避役惰游者十六七。四方疲人,或诈老诈小,规免租赋。高祖令州县大索貌阅。……时百姓承平日久,虽数遭水旱,而户口岁增,诸州调物,每岁河南自潼关,河北自蒲坂,达于京师,相属于路,昼夜不绝者数月。

——据《隋书》


(1)根据材料,概括隋初推行的制度,并分析这些制度之间的关系。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这些制度的历史作用。
2023-08-31更新 | 5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我国古代的户籍制度起源于商,形成于西周,经后世不断发展完善。《商君书·画策》云:“能制天下者,必先制其民者也。能胜强敌者,必先胜其民者也。故胜民之本在制民,若冶于金、陶于土也。”户籍也是社会等级和身份的法定凭证,政府希冀通过国家户籍制度,将百姓紧紧地束缚在特定区域和特定职业上,以此达到严格控制流民的数量和规模的目的。明朝严格规定路引制度,允许农民在百里之内自由通行,但超出百里范围必须检验路引。清承袭明制,严密的保甲制不仅使百姓噤若寒蝉,也充分加强了邻里之间的互相监督,遏制了人口的流动。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在很多时候不是作为一种单独的制度存在和发挥作用。如西周的户籍管理制度和土地捆绑在一起发挥作用,春秋战国的户籍管理制度和兵制捆绑在一起发挥作用。

——摘编自威阳阳《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束缚下的人口流动》等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产生的影响。
2024-01-20更新 | 2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