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 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36 题号:2277252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善待考生”

明代政府在前代的基础上,对科举考试制度进行了一定的完善,包括考前和考后的相关规定及其实施,有着鲜明的“善待考生”特征。

考前

洪武十七年(1384年),明廷颁布《科举程式》:“在京及各布政司搭盖试院房舍,并供用笔墨、心红、纸札、饮食之类,皆于官钱支给,咨报户部。”同年又诏令:“凡新科举人,各巡抚每名填给勘合(在沿途驿站食宿及使用其车马的官方凭证),应付口粮、脚力,赴礼部印卷会试。”

考后

永乐二年(1404年),行会试赏赐规制:“赐状元及进士宴于礼部, ……赐状元冠带朝一袭,诸进士宝钞人五锭。”嘉靖十五年(1536年),诏各处学校膳生员“累科不第、年五十以上、愿告退闲者,给与冠带荣身,仍免本身杂泛差徭。”

左图是嘉靖四十年(1561年)在今天杭州市萧
山区建立的“甲科济美坊”。该牌坊檐顶正下方银 嵌着嘉靖皇帝御赐的“恩荣”牌匾,中坊中间横刻 “甲科济美”四个楷书大字,济美有“传延美好”之 意。中坊上檐雕有鲤鱼跃龙门,下坊刻有自永乐
至天启年间中举人、进士姓名,29列共16人。

——据《大明会典》等

(1)明政府注重从哪些方面“善待考生”?
(2)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民众层面指出明政府“善待考生”的效能。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依据图1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明成祖迁都做出合理解释。
(2)提取图2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后金)迁都的特点。
2022-02-23更新 | 37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记述“靖难之役”的文献史料

明太祖死后,皇长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建文帝对势力膨胀的藩王实行削藩。1399年,明太祖四子、燕王朱棣起兵“靖难”,夺取皇位,是为明成祖,史称“靖难之役”。

材料一   太祖疾……问左右曰:“第四子来未?”无敢应者,凡三问,言不及他,逾时遂崩。允炆矫遗诏嗣位。

(朱棣攻破南京城后)允炆叹曰:“我何面目相见耶!”遂阖宫自焚。

诸王及文武群臣(数次)上表请上尊号,上(朱棣)固辞不允。己巳,诸王及文武群臣备法驾、奉宝玺……拥上登辇,上不得已升辇……遂诣奉天殿,即皇帝位。

——摘编自《奉天靖难记》(明成祖时期的官修史书)

材料二   (乾隆圣谕)易名以谥(意:帝王死后依其行迹定谥号),古之制也……明建文为太祖之嫡孙,缵承大统,在位四年,固俨然天下共主矣……追谥建文皇帝为恭闵惠皇帝。

——《清高宗实录》

(乾隆御批)七国之反以诛晁错为名,大抵乱臣贼子必有说以为兵端,燕王之称端靖难,亦犹是也……揆厥所由(意:究其原因),殆因成祖自知惭德,欲曲讳其篡弑恶名,以明己无致死其君之事。

——《御批通鉴辑览》


(1)阅读材料,概括《奉天靖难记》和清代文献对于“靖难之役”的不同看法。
(2)结合所学,分析《奉天靖难记》和清代文献对“靖难之役”不同态度的原因。
2021-04-15更新 | 52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杨慎(1488-1559),四川新都人,祖籍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明代重臣,著名文学家,父亲是两朝首辅杨廷和。13岁随父入京途中写出《黄叶诗》,受到首辅李东阳赏识收为门徒。杨慎24岁(明武宗正德六年即1511年)状元及第,授官翰林修撰,参与编修《武宗实录》。为官清廉耿介,武宗贪玩不理朝政,他上疏抗谏无果后辞官回家。世宗(武宗堂弟,年号嘉靖)继位后他官复翰林修撰兼经筵讲官。嘉靖三年(1524年)因“大礼议”事件中极力维护儒家伦理触怒世宗,被杖责罢官,谪戍云南永昌卫。他在36年戍边中,率家奴和士兵平定滇南安铨、凤朝文叛乱;到滇各地讲学授徒,致力于民族文化教育。他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传唱千年,编写了诗文总集《全蜀艺文志》等;他的文献学思想自成体系,将《诗经》研究推上了考据的轨道;同时他在医药、民俗、动植物、地理等方面留有著述。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在戍所去世。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追赠光禄寺少卿,明熹宗时追谥“文宪”。杨慎一生博学多才,诗文词曲都有很高成就。为官和谪戍期间政绩卓著,对后世影响很大。

——摘编自《四川历史名人系列——杨慎:一生跌宕成就一代鸿儒》等资料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杨慎仕途之坎坷和成就之斐然作归因分析。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杨慎多方面的贡献。
2024-05-22更新 | 1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