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 陆王心学与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91 题号:2281061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代的士人是熟读诗书等儒家经典的知识分子,他们暂时还未进入仕途,却是进入仕途的主要阶层,是有功名的候补官员。

在明代,士人包括以下几种知识分子:进士、举人、监生、诸生等。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举人是乡试录取的优胜者。监生,即国子监学生,包括举监、贡监、荫监和例监,此外还有外国留学生,即“夷生”。四种监生中,洪武初年官僚子弟比例较大,洪武以后百姓子弟日益增加,占了绝大多数。诸生,即地方府学,州学、县学的学生,他们一部分来自民间私塾,一部分来自社学。

明中叶以后,程朱理学受到强烈挑战,阳明心学兴起,王阳明、湛若水等人四处讲学,在各地创办书院,弟子遍天下。他们不仅仅关注学问,而是学问,政治并重,今天广为流传的格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就是东林书院讲学的宗旨。从城市到乡村,尤其是在乡村,他们是有功名的头面人物,即社区和宗族组织的首领。

——改编自毛佩琦主编《中国社会通史·明代卷》

(1)根据材料,概括明代士人阶层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士人阶层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二程——程颢、程颐创立了“性即理”的理学唯心主义国家哲学,认为人们内心本来就具有一切事物之理,具有封建伦理纲常,要求人们“去人欲”,维护和践行三纲五常,不要犯上作乱,才能“存天理”。之后,朱熹构建的以儒学纲常名教为核心的庞大唯心主义国家哲学体系更加理论化系统化,其地位几近孔子。继宋之后元、明、清三代统治者把发挥孔孟之道的程朱理学钦定为国家哲学。

——摘编自于今《国家哲学与社会主义国家哲学的理论概述》

材料二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程朱理学的形成过程并分析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黄宗羲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价。
2023-01-14更新 | 5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儒家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哲学家们在晚周(注:春秋战国)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

 ——[美]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 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的结合。

 ——黄晓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在《亭林文集》卷四《与人书二十五》中提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1)依据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者提出了哪些“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
(2)如何理解“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汉代学者在改造儒家思想方面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主张和观点。
2022-11-25更新 | 4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秦汉以来,受孔子“述而不作”的影响,学者对儒家经典的学习均以后人所作注疏为主,理论上的创新很少。自唐代中期开始,对注疏的质疑便陆陆续续地出现了。到了北宋初期,这种质疑声更是不绝于耳,甚至形成了一种风气。有些文人不满前人的注疏,大胆疑经,自立新解。例如,胡瑗著《洪范口义》,“俱驳正注疏,自抒心得……辞虽平近,深得圣人立训之耍”;孙复“治《春秋》,著《尊王发微》,大得圣人之微旨”;石介作《春秋说》,以明君臣之道,作《季札论》以明父子兄弟之道。

——摘编自高崎《苏舜钦与宋代理学的“种子”》

材料二   明清之际的实学思潮产生于内忧外患的晚明,发展于清初顺康年间,代表人物有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黄宗羲提出:“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王夫之认为,“以天子下统乎天下,则天下乱”“分统之则治”。明朝中叶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日益壮大,重农抑商的传统经济观念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顾炎武通过对铸铁业、陶瓷业的亲自考察,认识到发展工商业是富国之路;黄宗羲更是旗帜鲜明地捉出“工商皆本”论。鉴于理学空疏不实的弊端,顾炎武说:“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黄宗羲更明确提出了“学贵适用”的学术原则,他认为,学问与事功应该是统一的。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在当时未曾产生很大的影响,但它为中国近代先进的人们接受民主政治观念提供了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具有近代启蒙意义。

——摘编自戴叶《论明清之际实学思潮中的经世思想》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宋时期学术思想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的实学思潮的主要内涵,并简要评价这一思潮。
2024-01-25更新 | 4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